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的基本内涵、核心要义及长效机制

2024-04-08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价值大学生

郝 文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江苏师范大学 科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32)

1 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基本内涵

1.1 就业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就业过程是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人生阶段,它既是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为了生存获得相应报酬的一个基本手段,也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产生的前提条件,更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与他人发生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基础。就业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对为什么就业即就业目的与意义的基本看法,是个体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其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主体内在评判就业的原则、信念、态度[1]。就业价值观既是大学生“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大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就业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它是大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结合已学的相关知识对自身关于就业这一概念的觉察与认知,即“我目前的情况是什么”。这是大学生作为就业行为主体的自我定位与自我认知,是个人对自身情况和周围环境、人物关系的梳理与客观总结。每一个就业行为主体在树立就业价值观的起始阶段,都需要充分给自己做一个客观定位,明确自身的价值和基本诉求,这是就业价值观的核心,也是后期对就业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各种反馈信息进行评价的基本原则。其次,它是大学生从自身定位的“源坐标”出发,通过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一系列的价值观因素影响后,逐渐确定一个自身的看法和就业目标,即“我想要去干什么”。这是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薪酬、就业的地域、工作环境、成长空间、社会贡献等一个体系化的概念建设,是对于自身就业行为的物质回馈和精神回馈的再定义。最后,它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就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建立一套就业行为的评判标准,即“我应该如何去做”。这是大学生对于就业行动的路径、方法、手段的评价标准,也是外界对于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衡量标准。

1.2 就业价值观引领的重要意义

首先,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是抵御价值失范,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价值混乱、价值错位等情况,就需要改变大学生当前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获得客观、理性的自我认知与社会情况把握,从而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就业价值观会对新时代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的过程中可涉及的工资标准、就业区域、单位性质等因素的权重比例产生影响。同时,当一名大学生得到了自己期待的岗位,就业价值观还会转化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动力源泉,激励大学生向着他所规划的更高一级的目标付出努力。其次,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是凝聚共识、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领工作需要我们有目的地通过培育、塑造、影响、调整等手段实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相契合,将个人职业发展放到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中去考量。

2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现实困境

2.1 引领理论的碎片化制约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科学性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对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指导理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有的观点认为,大学是学生就业价值观成长发展的主要阶段,大学校园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与交友的地方,因此,校园文化作为每个学校软文化的象征,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存在重要的影响。有的还认为,可以从学校校训、课外活动、学术氛围等方面建立知行合一的多元校园文化与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2]。有一部分观点则是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研究角度出发,将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从人的需求满足角度,研究每种需求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选择的衡量,以此指出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各类因素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并指出应从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构建联动机制,从而开展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领工作,鼓励大学生顺利就业、充分就业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还有一部分观点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就业价值理论等作为研究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的基础,从追求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发展出发,强调社会价值与大学生个人价值并重,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帮助大学生树立长远的价值观念和职业价值规划。但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呈现出引领理论碎片化的特点,各类理论没有科学、系统地呈现体系化的相互关系、相互配合,从而导致聚焦解决的问题不集中、引领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这对新时代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和建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无法起到科学的理论指引和制度保障。

2.2 引领工作的灌输式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长效性

首先,新时代高校对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课程与培养目标脱节的问题,更关注理论的灌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但忽略了大学生的自身诉求与多元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次,像创业指导课程、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偏重知识的传递,缺乏实践性的引导,课程与实际脱节。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成长发展规律的逐步深入,高校应以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结合实习、实践活动,自我发现、自我觉察,主动将个人发展与就业价值观生成融入社会建设过程中,主动承担责任,增强使命感。最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注重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对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中忽视以问题为导向的培养目标预设,教育内容相对分散,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脱离大学生熟悉的话语表达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微博、抖音等大学生所熟悉的自媒体平台的融合利用能力有待提高。

2.3 引领机制的重结果轻过程造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功利化取向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青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青春力量,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相联系,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到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去考量是这个历史时期提出的现实要求。但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却呈现出功利化取向,不少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工资水平要求过高,就业区域看中沿海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尤其一些大学生受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社会使命感淡漠,不愿意去基层岗位、西部地区、辛苦行业等一些相对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高校作为学生走入社会的最后一段路程,就业就是联系校园和社会的桥梁。高校一直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并且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领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受现实情况的影响,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重就业结果、轻过程培养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看作民生工程,十分重视,尤其2020年以来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国家更是提出了“六稳”“六保”,并将就业工作放在了首位。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的战略规划对高校提出了不但要培养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竞争下“好就业”的中坚力量,而且还要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就好业”,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3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核心要义

3.1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的目标确立

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就业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就业价值观本身具有发展性、实践性、多元性等特点。就业价值观的产生和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过程性的产物,并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大学生个体的自我认知、内在需要、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在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中引导广大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契合,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建设中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树立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用科学的理论和客观的方法让大学生去了解自我、分析自我,从全面提升专业知识素养、政治思想水平、主体意识等方面去引导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中激发大学生的主动精神,最终实现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树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为己任,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社会实践中,让大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时代对他们的要求,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让使命感、责任感内化于心,使他们深刻理解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个人更好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自觉检验调整自身价值观念,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近。

3.2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基本原则

3.2.1 遵循就业价值观内容的科学性

就业是一个社会性行为,带有经济性和计划性等特点,它不仅是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满足自身需要的一个谋生手段,同时也是大学生促进自我发展,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1)思想教育的相关内容。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对客观事物拥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的能力。(2)国家观、使命感等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导致价值失范行为产生;帮助学生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将自身的价值选择放在服务于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考虑。(3)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就业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和道德品质,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自觉、自律践行。(4)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大学生在开放性、复杂性的现代社会中,抵御多元价值冲击和竞争压力加大导致的焦虑、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等情况的出现。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交往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在就业过程中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成长成才。

3.2.2 尊重大学生择业行为的主体性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成熟和社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不断尝试会积累对就业和职业的最初直接体验,产生感性经验。个体经验会修正原来的就业价值观,并判断、验证新的社会认知,形成新的就业价值观[3]。大学生在这一行为中,个体发展越全面越成熟,其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就越稳定,在这一行为中展现的当代大学生的决策力和担当力就越明显。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引领的首要问题,就是大学生愿意去就业,主动就好业。马克思曾指出,人作为就业的主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地选择职业,在这一过程中鼓励有理性的、自主的思考,避免盲从和被强迫,这充分凸显了大学生在择业这一行为过程中的主体性。具体体现在:(1)大学生地位的主体性。尊重大学生择业地位的主体性,不仅包括在择业过程中的不强迫、不诱导,不是单纯从教育者的角度开展工作,还包括以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为中心开展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2)大学生诉求的主体性。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重视大学生自身的诉求,以增强大学生自我成长为出发点,包括培养大学生自我定位的精准性,利用科学的方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3)方式方法的主体性。以自我教育意识和全面的、可持续性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目标,包括培养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完善的就业认知作为基础条件,分析岗位需求,完善能力结构构成,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3.2.3 激发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主动性

就业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在当时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影响下,对于职业选择、价值追求、个人定位等方面的一种综合性态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要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内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否能够随着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而及时调整,这是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发挥长效性的一个现实要求。从根本上来说,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既是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也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更是保证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实效性的必要条件[4]。因此,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为有效应对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就业价值观的宏观社会背景和现实前提条件,就需要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塑主动谋划的历史主动精神,增强现实紧迫感。作为就业行为的主体,激发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主动性包含两方面:一是培育大学生的历史主动精神,引导大学生顺应历史规律,掌握发展大势,增强国家意识、国家使命感,以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契合现有的就业价值观引领教育工作;二是充分挖掘大学生内在创新能力、主动创造能力,培养大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社会发展的时势,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发挥主体创造力,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主动超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担当重任。

3.2.4 重视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实践性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既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化的影响,也受校园文化、朋辈价值观、家庭教育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既受健康、积极的主流价值文化的影响,也受多元的、消极的价值文化的冲击。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开展的现实依据。其次,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是受实践检验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5]。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也受到大学生的就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环节的检验并逐渐成熟。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就业期望与个人素质的不适应,例如人岗不匹配,因此,及时修正就业目标,减少因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是增强就业价值观指引作用的现实要求。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是受就业价值观指引的,带有方案性和意志性的行为,在就业这一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大学生在自己的就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就业实践活动,通过就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的内在感受与外在影响,引导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与调整,能提高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的长效机制

4.1 理论教化: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理论基石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受社会大环境下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尤其是自媒体的责任感缺失引发的被物化支配的现象,加之青年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的内在属性,使其还处在一个价值观正在形成但还不系统和深入的状态,理想化、功利化、偏重个人的物质收入与待遇、忽视社会需求、有业不就的自愿性失业等现象屡屡出现,因此,构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的长效机制成为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科学、系统的理论教育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理论基础。具体包含两个层面:多元内容、主次分明、和谐统一的理论体系,是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前提条件;不同专业、不同职称、不同分工的高素质的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教师队伍,是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必要条件。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主力军”,有助于护航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领工作发挥作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理论造诣、强烈的创新意识、高尚的思想品格、合理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育艺术[6],这是新时代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建设一支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师资队伍的必然要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提高就业价值引领工作的科学含量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勇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条件;理想信念与思想品格是言传身教的内在要求;高超的教育艺术是提高引领工作实效的重要保证。

4.2 生发内化: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核心动力

大学生对就业价值观引领内容的认同与遵循是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长效机制的核心环节。生发内化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在个人就业价值观的养成中能够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标准来影响、规范自身的就业价值观,并将就业价值观的引领内容由外在引领转变为内在认同,并使之成为驱动自身行为的核心动力。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就是要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既有理论优势和实践成果的向心力,不断激发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就业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沉淀内化、生发驱动、自觉践行[7]。但单纯的理论宣讲与知识灌输,会造成大学生的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形成科学系统的就业价值观,同时,对于干预方来说带有明显的强权色彩,而对另一方来说,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显然,这种认同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价值的多元性存在的现实是不相适应的[8]。就业价值观引领的长效机制需要大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进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认同,既不是强制性的遵从,也不是盲目性的接受,而是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认同,这才是引领的最有效的方式。这就需要首先站在被引领者大学生的角度,不断开拓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深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效度,提高引领工作的灵活性。其次,用大学生熟悉的话语表达方式开展价值引领,完善教学设计和创新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育方式贯穿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始终。最后,在引领过程中不忽视大学生个人诉求的表达,做到多元化与个性化并存,避免出现“一刀切”“僵硬灌输”等情况。

4.3 实践强化: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工作的反馈优化

首先,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实习、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专门的实践类课程,分年级、分专业设定不同的就业体验和社会实践内容。在设置专业实践课程时,坚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专业性、实用性,并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在开展第二课堂时,主要依靠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价值导向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培养基层感情,更好地走向基层、走近基层、扎根基层。其次,通过“实践—反馈—调整”机制,帮助大学生及时修正职业发展目标。人在实践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认识到事物的全体面貌,看到的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能是事物的表象,得到的也只有事物各个方面的外部联系[9]。因此,在实践强化环节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社会实践过程,渗透性的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个人就业价值观的认知和判断、评价能力。就业实践活动具有显著的社会性特征,而就业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行为具有导向性作用,大学生通过科学设计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伴随着大学生经验的积累和社会认知的丰富,检验已有的就业价值观念,并通过这一实践过程中接收的新观念、新价值,就业价值观也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通过就业价值观的实践检验过程,既可以判断大学生原本的就业价值观的内容是否符合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目标,又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自身发展的新的就业价值观。

猜你喜欢

价值观价值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