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为目的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2024-04-07张紫晗覃红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影响力国家文化

张紫晗,覃红波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116044)

随着世界多极化格局发展和国际全球化浪潮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把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发展重点,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为争取国际话语权、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方式。

而作为人类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外宣翻译是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传播国家声音、提升国家形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那么如何运用好外宣翻译这一重要 “武器”,不断推动中国文化影响力进步与提升,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1 明确 “为何译”,筑牢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坚实基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形象在各国博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在世界舞台上,我国国家实力和经济水平已属前列,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还存在不足,导致我国在世界舞台屡屡遭到误解。在当前国际社会纷繁复杂的大背景下,我们国家急需进行文化输出,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中国形象,争取更高水平的国际话语权。而外宣翻译作为一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传播国家声音、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外宣翻译应当与国家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脱贫攻坚战赢得全面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都充分展现出了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与发展优势,因此,我们有决心也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丰富鲜明的中国文化和坚定有力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中国通过自身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拓展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途径,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人类发展提供有效方案。因此,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通过有效的外宣翻译,进一步将中国的思想文化与世界进行深度融合,为世界的发展进步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外宣翻译作为重要的国际传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诸如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审美情趣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驱动或制约[1]。所以,做到让世界 “听见” 中国声音也许并不难,但让世界 “听进” 中国声音才是难点与关键。基于此,我们应当确立以下目标:向世界客观系统地传递中国文化,实现文化精准输出;突破原有成果,消除认知偏差,打破刻板印象;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推动构建新型国际话语体系。

2 选择 “译什么”,找好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外宣翻译的内容大多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翻译本国的政策措施、重大行动、对外交流和国际关系等信息。另一方面则是翻译本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等方面的信息。而在以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为目的的外宣翻译内容的选择上,著名作家刘震云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他表示,一提到国际传播,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政治、经济、社会、宗教这些层面,而想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生活中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生活中的故事,生活的故事能够跨越不同国家、民族、政治和宗教,直达心灵深处,而文学作品就是非常好的一个载体[2]。文学作品作为生活的产物,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时期或是一类群体的精神面貌、思想精神和内在力量的载体。当文学作品通过外宣翻译传播到世界各国时,作者便实现了与不同国家读者之间的跨时空、跨文化的精彩交流。

在明确文学作品是外宣翻译的重要内容之后,我们还要知道,哪些作品可以被翻译来真正代表中国文化,传递中国信息。应该先对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例如,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呈现情况,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海报广告等;外国学者所译的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出版与销售情况;中国学者所译的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出版与销售情况;外国学者所译作品及其表达的思想是否与原文本意相符合等,通过研究搞清楚当下应该对哪些作品进行翻译,译本的受欢迎情况如何。对于那些已经被翻译且为外国读者所接受的作品,应避免重复翻译;对于已经被翻译但是具有少量错误或者引起误解的译本,应进行修订,改正错误,消除不良影响;而对于还没有被翻译的文学作品,则要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基础上加快翻译速度。

对于外宣翻译所选择的作品,有学者指出,要选译既具普世性又有异质性的高质量作品,同时所选作品不应与译入语传统发生正面冲突,选译作品应该基于古典而侧重现当代[3]。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作品,那些能够诠释中国文化与经验的作品,在不忽视古典著作的同时注重对现当代作品的翻译与传播。

此外,在 “译什么” 这一问题上,还要注意 “送去”与 “拿来” 的辩证关系[4]。让文化 “走出去” 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地 “送去” 并不是长久之计。一方面,我们“送去” 的文化不见得是别人想要的。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就表示,外国读者更喜欢性爱、政治、悬疑,而那些在我们看来意义深刻的作品则很少具有受众[5]。另一方面,一味地迎合外国读者势必会影响到中华文化的精准传播。如果只考虑作品的受欢迎程度而忽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深刻内涵,那外宣翻译便失去了意义。

3 懂得 “如何译”,拓展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际社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想真正讲好中国故事,牢牢把握国际话语权,科学构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外宣翻译策略是迫切而重大的课题。

3.1 培养全局化思维,深入研究国际话语体系

要想准确传播中华文化,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必须从全球布局,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实现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走得远。要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要先研究现有国际话语体系,了解其内涵、提炼其特点,明确当前国际主流话语体系对我们产生了哪些影响,特别是长期以来由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阻力,在此基础上明确从哪些方面入手,破除刻板印象带来的传播阻力。根据新时代发展形势,通过新媒体传播途径,使用世界通行的表达方式不断改正直至消除这些片面或错误的认知,力争每一句话都得到世界的正确解读。此外,要打造外宣翻译的多语种有效平台,与世界各国家商议,建立中国话语传播的专门机构,对独具中国特色的各种词汇进行权威解读,吸收国际话语概念,从各国易于理解的角度和方式出发,达成文化共享的目的。

3.2 强调受众意识,切实提高文化传播效果

“现代传播学认为,受众利益应该放置在传播活动的首位,无论是信息内容的选择,还是信息产品的制作,都要以受众的根本需要作为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6]。” 外宣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交际和传播活动,检验是否达成目的的标准就是传播效果,这使得受众意识成为外宣翻译的核心问题。在进行外宣翻译时,译者要基于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考量,制定针对性传播翻译策略。要充分考虑中外文化差异以及外国读者需求,根据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题材偏好选择翻译的作品。不能不考虑受众,将选材狭隘地局限在经典著作和历史典籍,一味地传播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同时,读者的需求既包括内容层面,也包括形式层面,应该注重把握翻译的语言风格,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特点,调整自身翻译风格,贴近当地文化,提高信息的接受度。最后,媒体渠道的选择也不能忽视,要结合不同国家的媒体传播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外宣渠道,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

3.3 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中国文化独特魅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认可,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信念。

在文化自信这一视角下,外宣翻译应该呈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应该打破传统外宣的束缚,赋予外宣翻译新的思想和内涵[7]。首先,文化自信视角下外宣翻译应该具有强烈的中国色彩。通过分析中国文化的特色,确定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突出的文化元素,如国家政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人文情怀等独具中国特色的表达,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通过精准翻译让中国政策、诗词、绘画、戏曲、饮食等一系列中国特有文化符号成为中国外交的闪亮名片。同时,文化自信视角下外宣翻译应该具有明确的政治性。外宣翻译是从国家的角度对外宣传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形式,其政治性是客观存在的,是立足于国家利益的[8]。译者要有明确的政治意识、坚定的政治立场,合理准确地运用语言,把握翻译中的细微之处,处理好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尤其注意词汇中的政治含义,正确有效地传播我国的政治理念与价值观念。

3.4 善用翻译策略,准确传递文化信息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策略是将源语本土化,以目的语为归宿,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9]。异化策略则以源语为归宿,采取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考虑到中国文化信息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在针对文化传播以及文化影响力提升的外宣翻译中,我们应该采用 “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的原则,既不一味归化也不盲目异化。以《理解当代中国——汉德翻译教程》中具有中国文化和政治色彩的词句为例。

例1:

原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0]。

译文:Das Land ist sein Volk und das Volk bildet das Land.Beim Kampf um die Führung des Landes und die Festigung dieser Führung geht es letztlich darum, die Unterstützung des Volkes zu gewinnen und zu behalten.

这里的 “江山” 一词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 “国家”,所以在翻译时不能进行简单的对应翻译,而应该译出它的真实含义 “Land(国家)”。而 “打江山、守江山” 则采用意译方法表达为 “Kampf um die Führung des Landes und die Festigung dieser Führung(为了国家运行和运行稳定的斗争)”,这里运用了转换性翻译方法,将动词 “打” 和 “守” 都转换成了名词,这种名词化的处理方式更符合德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写作习惯,更符合语言经济的原则,更便于表达和理解。“人民的心” 也是被意译为 “die Unterstützung des Volkes(人民的支持)”,更确切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归化策略下意译的方法使得译文更好地为德国读者所理解。

例2:

原文:“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

译文:"Wenn ich glaube, dass ich es schaffe,dann bin ich in der Lage, jede schwierige Aufgabe zu meistern — sogar das Versetzen eines Berges oder das Auffüllen eines Meeres; andernfalls gelingt es mir vielleicht nicht einmal, die einfachsten Aufgaben wie das Handumdrehen oder das Abbrechen eines Zweiges zu bewältigen."

这句话的德语译文的中文意思是:“如果我相信我能做到,那么我就能完成任何艰巨的任务——即使是移山或填海;否则,我可能无法完成最简单的任务,比如翻个手掌或折断树枝。”

此句出自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采用对仗形式,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有决胜信心的重要性,其中包含了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两个中国典故。这句话的译文中,“移山”“填海”“反掌”“折枝” 对应的译文为 “das Versetzen eines Berges”“das Auffüllen eines Meeres” “das Handumdrehen” “das Abbrechen eines Zweiges”,都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将词语直译出来,尽可能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

同时,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深度翻译的方法,也称为解释性翻译方法,即通过各种注释、评注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使得源语文化的特征和译者的意图相融合。

例3:

原文:“天人合一”

尾注9:中国古代哲学观点。源于西周的天命论,认为天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译文:"Harmonie zwischen Natur und Mensch"

Anmerkung 9: Eine Auffassung der altchinesischen Philosophie.Sie leitet sich von der These "Wille des Himmels" der Westlichen Zhou-Dynastie (11.Jh.-771 v.Chr.) ab , nach der eine enge Verbindung zwischen Natur und Mensch besteht.

如果只将这句话的翻译光秃秃地放在这里,那么对于那些没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语读者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尾注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将 “天人合一” 这一思想传递给了读者。首先,读者明确了这是来源于中国哲学的一个观点;其次,明白了它想表达的是天与人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最后,尾注中对于西周时期的起止时间的补充也帮助读者明确了这个时期所对应的德国所处的历史时期。这对于准确传播信息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以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为目的的外宣翻译中,我们应该灵活应用多种翻译方法,灵活处理文化信息,精准传递文化内涵。

4 清晰 “由谁译”,培养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有力推手

在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中,一般认为对外翻译工作应该由目的语国家的译者来承担,但是由于现有国际话语体系的局限性以及中华文化本身的独特性,我们国家需要大量中国本土外宣翻译学者主动参与和积极引导。因此,急需培养一批了解中国文化、清楚本国国情、精通外国语言、熟悉国际规则的“全能型” 外宣翻译人才。这需要译者具有一定的基本素养和实用能力。

外宣翻译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外宣翻译人才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树立良好中国形象的艰巨任务,必须具有政治定力和政治警惕性,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主体权益,保持思想清醒,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向世界讲清楚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消除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误解,准确将真实、立体、完整的中国展现给世界。

外宣翻译人才应当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译者想要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译出来、译得好,必须充分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既要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要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化的新兴思想,做到博古通今,准确完整传播文化信息。同时,译者也需要了解和熟悉外国语言和文化,对不同话语对象运用不同话语方式,这样才能做到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又不影响文化信息的传递与输出。

外宣翻译人才应当具备复合性应用能力。首先,译者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既要通过广泛阅读,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又要加强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知识的研读。同时还要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灵活处理文化信息,不断提升自己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其次,熟练掌握翻译方法与技巧,针对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语言特点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达到准确翻译的效果。最后,要善用翻译技术,提高翻译的速度和效率,推动更多新文化、新思想、新技术对外传播。

5 结束语

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让世界了解真实中国,是当前中国的迫切需求,是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必要途径。因此,针对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外宣翻译是与国家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肩负着传递正确文化信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消除国际错误认知、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大使命。在这一外宣翻译活动中,我们可以将翻译的内容确定在具有强烈中国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上,以全局化的思维、贴近受众的形式、“以我为主” 的原则以及多元化的翻译方法展开全方面的翻译,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深远传播,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会贯通,助力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的建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是我们必须承担起来的艰巨使命。

猜你喜欢

影响力国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天才影响力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