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新安方书《万病验方》防治瘟疫特色探析*
2024-04-06刘政新王居义蒋海涛张彭龙林美黄辉
刘政新 王居义 蒋海涛 张彭 龙林美 黄辉,2,3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2.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12;3.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分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0)
《万病验方》又名《订补简易备验方》,共计16卷,成书于明崇祯四年(1631)。明代徽州歙县胡正心(字无所)、胡正言(字日从)编撰,系根据乡行《简易急验方》结合临证经验集而成书。各卷均先论其病证之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宜忌、调护等,后列方剂及针灸。瘟疫是指具有较强传染性与流行性的一类疾病,胡氏兄弟对瘟疫的论述除在第二章第三篇专列瘟疫一门外,还包含在伤寒、时毒、霍乱、黄疸、痢疾、疟疾、疟痢、臌胀、腮肿、痘麻、单疹、杨梅疮等病症篇章中。胡氏论治瘟疫一类疾病,均先言其治疗原则,后列方剂,预防与治疗并重,标本治法、病证分类、古今炮制、汤酒丸散等均予以说明。
1 瘟疫伤寒,求同存异
瘟疫学说源于《伤寒论》,实可羽翼《伤寒论》[1]。明代方书中瘟疫大多附于伤寒之下,不列专门,《万病验方》一书分列伤寒、瘟疫二门,各出证治,但伤寒、瘟疫二者,有同有异,临证当加以区分[2]。是书卷二首篇先论伤寒,所载多为狭义伤寒,即外感风寒、感而即发,遵仲景法,从六经辨治。卷二第三篇再列瘟疫,开篇即言:“瘟疫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证相类。乃天地不时之疠气,感而受之。”[3]点明了瘟疫病邪为时气不正之温热病邪,与狭义伤寒风寒之邪大相径庭。“感而受之,状若伤寒,递相传染。若体气壮盛,感之浅者,轻而易疗;若元气虚败,感之深者,重而难愈”,指出了瘟疫证似伤寒但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其症状轻重和治疗效果与正气强弱息息相关。此外,胡氏还持新感与伏邪的观点,并以之来区分伤寒与瘟疫,其写到:“触冒之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寒毒藏于肌肤中,至春变为瘟病。”[3]关于二者症状之分,胡氏提出,伤寒其证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疼、身微发热、微恶寒等症状,凡外感,必头疼,其疼也不间昼夜。从舌象上看,必从喉咙干出于外,多间烦躁。而感瘟疫者,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痛,或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从胡氏所论不难看出,伤寒、瘟疫所致症状不尽相同,感染瘟疫者,其证更急,病势更猛,且传变速度更快[4]。正如胡氏所言:“时毒者,感四时不时之气,状如伤寒,五七日之间,乃能杀人。”[3]关于其治法,胡氏进一步指出:“其证自外而入,当从伤寒法变通治之。但不可大汗大下,宜从中治,如小柴胡汤、升麻葛根汤、人参败毒散之类。大要仍在补养元气为主。”[3]由此可见,在胡氏看来,瘟疫与伤寒皆是外感一类病证,症状相似,但感邪性质不同,且瘟疫具有明显传染性,治疗上宜从伤寒法稍加变通,不可过汗过下劫烁津液,耗伤正气,以补养元气为先。如时行大头瘟一病,以六经先辨部位,“阳明之邪,则首大肿”,方用普济消毒饮或防风通圣散加减;“少阳为邪多见于耳之前后”,方用小柴胡汤加味。又如伤寒、瘟疫二篇,方药可相互通用,治伤寒热病时气,狂言心躁,用苦参煎水,亦可治瘟气病欲死,也以苦参煎水。《万病验方》一书鲜明地提出瘟疫与伤寒病邪的不同及其特殊的致病性,虽在治法上不出伤寒六经辨治窠臼,但对中医疫病学术的发展尤其是中医疫病病因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 邪正兼顾、元气为先
如前所述,该书认为感染天行疫气之后,疾病的发生发展主要与正气的盛衰有关,诚如《素问·刺法论》所言:“不相染者,正气内存,邪不可干。”[5]在《伤寒论》中也有关于养正则邪自除的观点:“夫正虚邪旺,久而不痊,但与扶正则邪自除……”[6]“元气”是固本培元思想的核心[7],同一时代的新安医家孙一奎在《赤水玄珠·瘟疫门·明疫篇》[8]中有着类似的观点,其认为瘟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首重补法。胡氏治疗瘟疫之时,直言[3]:“大要仍在补养元气为主。”原因有二,一者固本培正以防邪气内陷,二者鼓动正气以驱邪外出,瘟疫的发生始终存在着正邪交争的过程,正气一旦虚弱则邪毒易内陷引起危候,使用补养之品,可护住人体生机,使得人体有足够正气与之对抗[9]。观胡氏治法,凡发汗者,不可大汗,宜从微汗;凡下者,不宜峻下,宜从中治;凡正气不足者,先补正后驱邪;凡解毒者,必当佐以培元。观胡氏《万病验方》治瘟诸方,皆平和之品,鲜有峻烈之物,时时注重固护胃气。如治瘟疫传染一家俱病者,虽用汗法,却避麻桂等虎狼之师,仅以连须葱轻发汗液,再配粳米二升煮粥,一来补养中焦脾胃元气以御邪,二来粥食滋生津液防过汗伤阴。又如治瘟疫头身疼痛,憎寒壮热者,主以二圣救苦丸,现代研究表明其确有治疗瘟疫之功[10]。虚弱者当先服人参败毒散,匡扶正气、疏导经络、通畅气血。又如黑豆治时疫发黄发肿,生藕汁治时气烦渴,人中黄治疫毒,皆是轻可去实之品,不伤正气。此外,在药物剂型方面多选用丸剂,或制成蜜丸,或制成糊丸,如治时行瘟疫之五瘟丹,治热毒鼻衄之墨汁鸡子清丸,治头身疼痛之二圣救苦丸,再如大黄、僵蚕、芒硝等峻猛之物,皆入丸剂,不伤胃气。胡氏治瘟多以丸剂何也?一如《汤液本草》所言:“圆者,缓也,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丸者缓图,恐伤正气[11],二如书前引附所言,丸剂“简省而便易”,易于携带,瘟疫之邪发病急迫,丸剂便于及时服用,以备不时之需。
3 简便廉验,化裁古方
瘟疫属危急之症,所用诸方诸药,当随取可得,应手起效,故《万病验方》善集民间单方、小方、验方,所载治瘟之法,药物尽属平常,一物而能治数病,一病分列数方,一方运用不同,从宜便俗,具有疗效独特、操作简便、起效迅速、价格低廉等特点[12]。如治疗瘴痢,用干楮叶三两,煎乌梅汤送服。如治瘟疫时行,仅用大豆三升,纳井中,以此治疗;又或是赤小豆用新布包裹,放于井水之中三天三夜,然后以此吞服;又或是以手取一大握黑豆于每日早晨五更之时放置井中,饮水。此乃一证三方,观此三方均只用一味药材便可治疗瘟疫,取材也甚是简单,如黑豆、赤小豆等。《中药大辞典》[13]记载在每100 g的赤小豆中,含有蛋白质20.7 g,脂肪0.5 g,碳水化合物58 g,以及含有多种元素例如钙、磷、铁以及多种生物营养物质等。而黑豆的蛋白质每100 g达到了43.6 g,亦含有多种生物物质,对人体健康有诸多好处[14]。再如用黑砂糖入姜汁治疗瘟疫之时头痛发热;用生藕汁入生蜜以治时气烦渴之症;用靛花,烧酒、鸡子清三味治大头瘟;用茶叶、艾叶、核桃肉、绿豆、葱白等药食两用之品治伤寒时疫;用黑豆、甘草二味治时行发黄、发热、发肿。值得一提的是,该方与同为新安医家的汪文绮《杂症会心录》中的“乾一老人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乾一老人汤用黑豆、甘草、金银花、黄土四味治疫证发热,胡氏所载之方较乾一老人汤药味更简,更宜取用[15]。胡氏治疗瘟疫诸证,所选之方,甚是简单,但多获神效,是因其对瘟疫治疗,也颇有经验,如大头瘟一病,胡氏认为此乃湿热之毒上居于高巅之上,故不可使用降药,而是根据肿在何经,施与何法,内外双治,多有获效。
此外《万病验方》用方灵活,善于化裁古方而不拘泥,如胡氏治疗肿项大头病所用之方名为内府仙方。据考证,内府仙方首见于明龚廷贤《万病回春·卷二·瘟疫》中[16],此方经后世不断传变更新,所用药物剂量也在不断变化,至清代杨栗山在《伤寒温疫条辨》[17]中另设剂量,并更名为升降散而广为流传。升降散中用大黄四钱、僵蚕两钱、蝉衣一钱、姜黄三分治疗瘟疫,胡氏所用内府仙方与升降散组成相同,但剂量有所不同,用僵蚕一两、姜黄二钱半、蝉蜕六钱半、大黄四两,相比之下,剂量有所增加。方以大黄为君,使得浊可降,火可泻。蝉蜕、僵蚕为臣,使阳升而毒得宣。姜黄可解郁,一升一降又一解[18]。胡氏所用之方,从古方来却不拘泥于古方,三因制宜而加减。
4 勿药而愈,注重预防
《万病验方》治疗瘟疫,不拘于口服之药,正如书前凡例所言[3],“若人病勿药,此乃最妙也,治法众多,不药而愈者,乃妙谛也,如蒸灸、摄养、导引等”。观书中所载,病瘟疫而用非药治愈之法不在少数,善于使用针灸、热熨、熏洗、膏药等疗法。如治疗霍乱转筋,疼痛难忍,用柏枝、鲜蓼煎汤洗足。如治疗瘟疫传染,将白粳米、连须葱、白醋煮粥取汗;更有将连须葱,带皮生姜做成饼挟于腋下取汗。治疗天行疫疠用东向桃枝叶煎汤浴洗,取汗而愈。治疗干霍乱,用“艾叶不拘多少,焙干,铺脐上,外用棉絮作圈,将食盐炒极热,以布裹并置于艾上,用大碗合盖圈子,勿令泄气”。在治疗痢疾泻痢不止时,使用《增补万病回春》中的狗皮膏,并详细描述了狗皮膏的制作方法,痢疾狗皮膏现已被《中医膏丹丸散大典》收录。治疗疟疾时,灸大椎中第一骨节或第三骨节尽处,灸三七壮,或以桃仁、蒜捣烂以布条缠绕放置于内关穴上,则疟疾可止。治疗大头瘟病之时除了汤剂送服之外,更有敷法,将侧柏叶捣成汁,调火般蚯蚓粪敷之,又或是将丁香尖、南星、附子尖三味药材利用醋调而敷之,又或以车前草、五叶藤两味药材合用捣出汁以敷于患处,诸多治法,可供参考。
在预防瘟疫方面,新安医家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19]。胡氏尊崇《素问·刺法论》[5]中“天牝从来,复得其往”的思想,形成了外辟邪气,内养正气的观念,并继前人理论,明确瘟疫传播途径,形成诸多防疫之法[20]。书中单是预防方就将近十余种,使用方法也各异,或有预防方、或将药物泡水、或焚烧、或塞鼻、或取嚏。如名方辟瘟丹,首见于《穷乡便方》[21],在《回生集》《松峰说疫》《齐氏医案》等方书中都有所载,以红枣一斤捣碎同苍术末一斤制丸,放炉火中燃烧避瘟。又如透顶通神散,原名透顶清神散[22],源于《敖氏伤寒金镜录》取嚏之法,不论已未患均可使用。亦有来自民间之方,防时气感染饮雄黄,并用雄黄豆塞鼻。若不能饮酒则嚼姜蒜或将蒜塞进鼻孔之中。或将贯众与吴茱萸一两一同放于水缸之中,吃水,可以避免传染。又如预防小儿痘麻,以茜草根煎汤饮之,或服用《朱氏集验方》中的三豆汤(赤豆、黑豆、绿豆、甘草)达到预防的效果,现代医学也使用三豆汤预防幼儿手足口病[23]。中医预防瘟疫,方法众多[24-28],本书所列之法,多简单易施,为百姓而设,人人皆可使用。
至于瘟疫瘥后,宜注重调养,扶助正气,清除余邪,调理体质[29]。《万病验方》之中也有所论,则需“频食糜粥,慎勿顿饱”,意在渐生胃气;“尤戒房室、劳心、费力”,此意在慎起居而护元气,防瘥后邪留,病复迁延。
5 总结
是书为胡氏兄弟二人辑历代诸法诸方,并参个人实践和民间经验而成,其显著的特点是详于方药,略于理论,注重实用性和简便性,侧重于使用常见药物和食药同源之品,在民间诊疗经验的收集和整理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观胡氏兄弟《万病验方》辨治瘟疫,宗法仲景,明辨寒温差异,指明瘟疫的传染性。临证之时,注重元气与邪气之间的关系,辨明元气孰强孰弱,以分病势轻重缓急[30]。善用民间单方、验方、小方,多用药食同源之品,随手可取,简便廉验。在药物上,不拘于用法剂型,丸散尤多,便于贮存,以备不时之需。治疗顾护元气,病处克伐,无病调理,元气为先,胃气为本,随证加减。同时注重预防,未雨绸缪,标本兼治,可资临床。是书所论虽简,亦有部分符咒等封建糟粕,但其能广集民间验方,切合实用,某些药物和方法的使用颇具启发,终是瑕不掩瑜,至今仍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