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的变身:听觉转向视域下出版机构播客的声音叙事研究
——以“跳岛FM”为例

2024-04-06苟圆林唐艺玲

视听 2024年2期

◎苟圆林 唐艺玲

现代媒介呈现的视觉偏好不断侵蚀用户在听觉语言中贯通的完整性思维,国内外学者纷纷将研究视角转向听觉维度,并提出叙事学层面的听觉转向。近两年,播客这一移动数字音频媒体的崛起吸引了各领域从业者自发进行叙事实践。作为专业的文化内容生产组织,出版机构也在这一趋势下积极进行声音叙事实践。对于侧重内容深耕的出版机构而言,回归口语文化的播客形式为出版文化价值的推广和阅读受众的收听体验创造了沉浸式的数字环境。在政产学研的协力驱动下,数字出版领域的技术赋能发展路径呈现出新景观。数字技术搭建的媒介环境凭借离身化的视觉界面,不断侵蚀用户的视觉感知系统。泛在化的视觉快感让深度思考的原初目的迷失成为网络生态常规导向,预示着数字出版业态亟需新一轮的价值评估与转型升级。为“拯救”被视觉主义遮蔽的意象空间与意义感知,诸多学者提出听觉文化转向的命题,如沃尔夫冈·韦尔施在其《重构美学》一书中所言,视觉霸权正在将人类驱向灾难,如果要将人类从灾难中解救出来,“只有当我们的文化将来以听觉为基本模式,方有希望”①。基于视觉注意力日渐式微的现实困境,专业出版机构也在内容模式上对视觉霸权的反拨中重塑用户的自主性,利用播客类移动数字媒介,重塑口语文化返场和声音出版的可能。

高度自发性和弱组织性的播客常常基于个体兴趣创建,而近两年出版圈进军播客领域是出版机构继有声读物后积极拓展音频市场的又一尝试。专业出版机构在补足传统有声读物的线性朗诵叙事、增强内容的对话性和延展性中开发深耕的特色品牌。出版机构中,跨界求融较为典型的播客有中信大方的“跳岛FM”“理想国的Naive 咖啡馆”“活字文化的活字电波”“读客文化的惊奇电台”等。总体来看,出版行业播客处于转型初探阶段。本文结合出版圈播客上线时间及订阅量标准,选定社科类出版机构旗下的“跳岛FM”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分析和梳理典型出版机构播客的声音叙事策略,为出版机构的播客赛道探索提供理念和实践层面的借鉴。

“跳岛FM”是一档由人文社科出版机构中信大方在2020 年3 月上线的播客节目。创办者将声音视为未来出版业的重要方向,将节目主题定位为一份可用耳朵收听的文学杂志,就文学问题进行探讨,探寻文学作品诞生的起点,分享文学创作灵感。每期节目通过邀约作家、译者、学者、书评人等文学从业者共同就一个话题展开探讨。截至2023年5月27日,“跳岛FM”已更新173 期节目,并于中文播客平台“小宇宙”斩获211983 次的订阅量,在出版机构播客中形成了独具品牌标识的示范效应。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对于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成果可由政策导向类、发展趋势类、技术应用类三类主题词概括,其中发展趋势类指明书业播客是继网络文学、数字教育、知识服务和有声读物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兴数字出版业态②,表明出版业正依托播客的伴随属性和情感黏性经历新一轮的听觉转向风潮。因此,学界对于出版业播客问题的研究还集中在现状阐释阶段,与出版机构播客的行业实践还不足以支撑起学术探索的话语空间有关。

聚焦出版机构播客的文献有3 篇。王正祥(2021)首次指出出版类播客成为出版业界的新风潮,在对典型出版类播客的梳理中总结了其运营特点和发展对策,尤其对播客的内容定位、盈利模式和用户收听习惯培养给予重点探讨。③徐锐(2022)同样注意到书业播客成为传统出版业和播客融合的新兴业态,就书业播客的内容生产和运营模式展开描述性的分析。④杨瑞丹(2023)则关注出版业内容呈现的听觉转向,在从直播到播客的出版创新实践中发掘播客这一冷媒介对于高质量内容产出的应用思路。⑤总体来看,学界对于出版类播客的研究同业界一样饱和度不足。

二、叙事声音中的变与不变

(一)叛离听觉钝化:复刻声音符号刺激感知复归

伴随着短视频在媒介空间的全景蔓延,声音符号也成为触发感知神经必要的标识系统。作为为画面内容与风格走向定性定调的背景式存在,音乐能迅速唤起用户对既定对象的听觉记忆,于头脑中勾勒出对于叙事口吻、身份指向与品牌轮廓的原始想象,但在声音繁复交叠的音响轰鸣中,人们的听觉感知逐渐钝化。这种对于“噪音”耐受的阐释源于早前实体空间的社会变革。工业革命的产物除去机器外,还有机器发动时发出的隆隆声响,持续不断的噪音环境导致人们所能听到的嘈杂声渐渐沦为无法辨别具体声源的模糊混响。⑨

有声产品对于深层意义解读注重入场音符的易识别性。根据对“跳岛FM”入场收尾音的收听统计,其音效选择遵循两种逻辑路径。第一种为固定标志音,第二种为应景定调音。标志音的概念由地标一词演绎而来,如果说伊丽莎白塔(俗称大本钟)是现代伦敦的地标,那么其钟声就是它的声标。在“跳岛FM”中,固定标志音按时段聚集和系列划分采用连续使用的4段音频,在整个入场音中的占比超过70%。固定标志音在声音复刻中扮演情感记忆唤醒的关键作用。高低起伏的绘声符号反复出现,刺激用户产生对既往节目内容的记忆联想,利于品牌资产与听众意识形成捆绑关系,让听友对声音形成独一性的认证。声学意义上的定调音确定整幅音景的调性,支撑或勾勒整个音响背景的基本轮廓。“跳岛FM”的应景定调音是根据当期节目主题的风格定位筛选的声音素材。如在第74期《我们的哈利·波特阅读史》中,节目片头摒弃固定音频转而采用电影经典配乐,通过激活久远的听觉记忆迅速让听者步入故事场景。不论是对播客品牌的音量强化,或是对节目本体的音景重现,“跳岛FM”都旨在规避视觉主义对整体意识的遮蔽,呼唤听觉意义生成路径的回归。

(二)营建多元音景:叙述声源流动再现沙龙序章

在对前后固定音效的严密把控之下,“跳岛FM”对播主原始声音元素的保留,复原了真实的口耳相传场景。人的声音、周围的噪音以及环境的声音构成了复杂的多元文本的声音网络。⑩“跳岛FM”部分节目背景噪音的裂痕能唤起对具身本体和真实在场的隔空想象,自生式口语的零星破绽作为对完美叙事的辩驳,拓展听觉美学的意识边界,为听众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环境。

作为社科类出版机构直属打造的播客品牌,“跳岛FM”通过弱化听众对准社会关系的情感依赖,来强化品牌资产和对文学故事的架构。在每期节目中,“跳岛FM”邀请契合主题的嘉宾展开叙事交流,如作家、译者、学者、书评人。流动的声音在文化差异与叙事之别中为故事注入新的解读视角,在满足听众多样新颖的听觉体验中,深挖潜藏于声音叙事中的出版文化价值。通过多线并行的声波作用于人耳的听觉系统,听友得以觉察声音背后思想的碰撞及意义空间的生成。这一平台运营模式类似沙龙文化在数字音频空间的形态延伸。诞生于17世纪法国的沙龙是介于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文化社交场所,被哈贝马斯视为“公共领域”的开端⑪,而多元叙述声音的数字化聚集则与17世纪中叶流动的咖啡馆不谋而合。彼时,大城市不同的咖啡馆通常根据所在地的主要活动讨论不同的题目,由趣缘自发结识的陌生人在言论自由的社交场所中讨论不同的问题。个体身处人来人往的“咖啡馆”聆听游动变换的声音所构建的多元音景。

三、叙事空间中的幻觉与现实

(一)创建精神领地:冲破神秘语境,搭建听觉剧场

“跳岛FM”具有较为清晰的风格定位与内容取向。其中,基于趣缘链接的文学爱好者致力于消融身份、职业、阶层之隔,共同进行听觉空间的生产与群体意义的联结。节目主持与嘉宾的非线性合作关系开启了文学认同在音频空间的又一次碰撞。“跳岛FM”对于文学与声音叙事的并重尝试,可回溯至剧场这一实体的讲述空间,从听戏到看戏的信息,接受转变源自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更迭。过往人们去剧场主要是为了听而不是看,莎士比亚时期的喜剧主要作用于人的耳朵,老北京人把看戏说成听戏也有迹可循。“跳岛FM”也在声音叙事转型中拓展听觉空间的边界。如在最受欢迎的第114 期《年轻人社恐是件好事:从被规训的痛感中看见自我》中,节目邀请了复旦大学知名人文学者梁永安和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杜素娟,借用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作家赫尔曼·黑塞及其名作《荒原狼》,聊社恐时代下自我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在三位播主的声音共享中摸索作品指涉的精神世界,创建网络文化共同体的精神领地。

(二)重建情感部落:穿插生活迹象,触发情感共鸣

“跳岛FM”的多数节目以文学人物或文学作品的交错叙事导向为议题。播客在主力深耕文化价值的同时,对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也有敏感知觉。即便此类选题定位难与垂直文学叙事的比例颉颃,但却能穿透“声墙”的物理隔断使生活场景遍及关联故事的各个时点,触动耽溺于文学幻想中的听众。在现实生活题材的分布考量中,“跳岛FM”主要采取两种逻辑策略。第一种是摒弃对文学作品的纯粹探讨,回归到社会现象与个人生活;第二种是将生活观察、经历和体悟嵌入式运用于文学解析中,达成虚实对话的叙事效果。如在第148期《电子榨菜拌饭,深腌后的知识还能美味吗?》中,播主便针对“电子榨菜”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探究经过“深加工腌渍”的知识和讯息还能残留多少本位,在抽离出对文学作品本身想象的状态下建构声音之维的现实景观。而在《买房女子图鉴:什么都不如一间自己的房?》这一期中,播主围绕上野千鹤子、波伏娃等女性作品,以女性与房产的关系为叙事线索展开对话,在故事情节间隙注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叙事成分。这种话语表达与社会日常的“八卦”同属社会化交往常见的叙事行为。同时,依据人类学家对人类祖先讲故事行为的种种解释,讲故事的活动可以帮助梳理和编织人际关系,创造出更大的人际组织,叙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抱团取暖的行为。⑬“跳岛FM”以糅合叙事唤起听众在自身生命经验上的情感卷入,打造沉浸且原始的口语环境。

四、叙事意义中的隐身与延展

(一)根植“有意”话题:视觉遗产拉升信息摄取效率

现实看来,听觉转向媒介也难以完全斩断视觉信息感知的触角。美国学者唐·伊德在阐述声音现象学时指出:“声音现象学不是与视觉对立,也不是简单地用听觉替换视觉,两者是唇亡齿寒的关系,集中考虑听觉性经验也就意味着对所有感官的重估。”⑭由此可见,对听觉偏倚媒介的解读在于对感知能力的全局反思,并试图弥补感官差异对意义生成路径的遮蔽。“跳岛FM”的Shownotes界面整合提炼本期节目核心内容、嘉宾简介、时间轴及书籍文章,体现出寄居关系倒转的叙事变迁,让听众通过预览隐蔽内容的关键节点产生语境联想并影响其决策行为。

(二)重塑“无心”空间:压缩线性叙事延展想象意趣

“跳岛FM”节目设计仍然遵循主题式的叙事形式,即“主题—并置”空间叙事。“主题—并置”空间叙事指所有的故事、情节线索都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或者观念展开,虽然这些故事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联,也没有规则的时间排序,但是都为了说明同一个主题而被并置在一起。⑯节目选题为讲述者展示核心要旨,而并置的子叙事由几位叙事主体共同承担。但声音叙事与视觉叙事在内容的严密排布上存在明显差异。“跳岛FM”搭建的口语空间区分于文本叙事的关键在于其叙事意义超越了对时空和情节的复刻,经过播主的口语交流,故事呈现出新的路径走向。这些路径导向何方,在交流结束之前甚至无法预料。对谈者摒弃脚本,以自生式口语在故事的搭建中置入更为随性而生、自由轻盈的叙事内容。“跳岛FM”尽量压缩对经典文本故事的刻板还原和线性描述,创建以跳跃、链接为关键词的新型叙事模式。正如节目取名的用意,“在岛屿和岛屿之间来回穿梭,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跳岛FM”这些声音叙事策略恰好与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的用户对故事意义的需求相契合。无论是虚构故事与非虚构故事的异质拼贴,还是播主对人物与人物、作品与作品意义关联的即时生成,都是在对叙事意义的无限补充中扩大听众的听觉空间,使之能建构更宽广辽阔的精神世界。

五、结语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世界趋于单薄的现代社会,在加速运转的互联网环境中,无孔不入的信息碎片给用户带来了沉重的视觉负担。人们对深度内容和沉浸式环境有着迫切需求。听觉转向视域下的声音叙事提供了召唤其他感官回归、缓解视觉运作压力的现实路径。通过对“跳岛FM”的分析发现,听觉转向下的叙事与人类社会的原初信息感知方式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但也同时保留了数字媒体时代叙事的新特征。总体来说,“跳岛FM”这一专业出版机构的播客产品在声音叙事上初有成效的探索或许能唤起其他出版机构或内容生产商对听觉感官的重新关注,并为相关类型的叙事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①[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②刘广东,陈丹.2022 年数字出版领域创新研究主题述评[J].数字出版研究,2023(01):25-33.

③王正祥.出版机构播客运营和发展对策研究[J].编辑之友,2021(1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