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真情服务大众 靠帮办赢得民心
——聚焦京九晚报“晚报帮办”栏目
2024-04-06王正阳
王正阳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媒体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纸质媒体昔日的风光不再,影响日渐式微。在此背景下,上下各级报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求办出一份读者喜闻乐见、爱不释手的报纸,重新占领失去的阵地。2011年1月,河南商丘日报社主办的京九晚报以为读者服务为切入点,参照“新闻110”的做法,着力创办了“晚报帮办”栏目。该栏目秉承“关注民生疾苦,为弱势群体仗义执言”的主旨,遵循“立足民生,真心为民,为百姓着想,为政府分忧”的原则,以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为社会责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写出了大量重实效、接地气的新闻。目前,该栏目不但成为老百姓最为信赖的栏目,而且得到了商丘市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栏目组还当选了“感动商丘十大新闻人物(体)”。
真心系民 为百姓解难
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简言之就是制定目标,不懈追求,最终达到目的。笔者由此联想到,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与京九晚报“晚报帮办”栏目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为百姓解愁、为政府分忧的“晚报帮办”栏目,也采取了“三步走”的形式,为读者真真切切地办事,让读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帮助。第一步:栏目先刊登读者需要帮办的事;第二步:晚报指派记者同读者一起去办需要帮办的事;第三步:将帮办结果及过程在“晚报帮办”栏目刊登。跑腿记者在接到帮办令之后,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十多年来,“晚报帮办”编采团队本着痴心为民的原则,悄悄地、默默地,当然有时也是轰轰烈烈地开展“帮办”工作,一件件一桩桩,不胜枚举……
2012年3月6日,“晚报帮办”发出《校门KTV 盼望有人管》帮办令:夏邑县一环路居民李先生来电反映,县重点高中北门附近有“畅响”和“红夜”两家歌厅,因距离学校太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国家有明文规定学校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准有KTV这样的场所,希望有人能管一管。3月9日上午,跑腿记者联系到夏邑县文化广电旅游局,该局文化稽查大队负责人李福建说,这两家KTV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没有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娱乐场所经营许可证,根本没有营业资格,并且说他们和工商部门联合检查过了,对他们下发了停业通知。他们如果继续营业,必须搬迁并办理有关手续。3月12日,“晚报帮办”刊登了消息《职能部门已下发通知,这两家KTV若想再干,请先搬家》。此后,跑腿记者多次联系夏邑县文化、工商部门,可是他们却在“以谁办理为主”上相互推诿,事情陷入了僵局。无奈之下,“晚报帮办”于5月2日又刊登了《为了孩子们,请执法再高效些吧》。高考临近,不断有群众向记者反映这两家KTV还一直在营业。记者心急如焚,于5月22日上午再次致电夏邑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彭连文,他说正在进行调查取证。当日下午,记者向夏邑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聂丽反映情况,聂丽表示:“拿不出证件直接关。”5月23日,记者将这两家KTV的情况反映给夏邑县委书记倪玉民。倪玉民表示,会立即安排人员对其进行查处、取缔。5月24日,“晚报帮办”刊登了《县委书记给力:立即安排进行查处》消息。5月24日,记者将本报在3月12日、5月3日、5月24日关于此事的3篇报道以传真形式发送到夏邑县委办公室,并转呈倪玉民。当日下午,记者接到了夏邑县委宣传部的电话及传真:夏邑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已于5月23日晚组织了10余名执法人员对这两家无证照违法经营的KTV,进行突击调查和依法查处,当场扣押了这两家非法经营的相关设备。为防止其死灰复燃,将派执法人员对这两家KTV进行跟踪调查,一旦发现其再次营业就将严厉打击。下一步,将会同工商、公安部门尽快对这两家KTV依法取缔。记者经确认这两家KTV在没有经营后,5月28日,“晚报帮办”刊登消息《在县委书记过问下,这两家无证KTV总算哑音了》。历时近两月,经过记者的不懈努力,两家无证歌厅干扰学生学习事件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
立足民生 为政府分忧
京九晚报“晚报帮办”栏目在积极为人民鼓与呼的同时,尽力发挥好媒体的“道德导向”和“社会推动”功能,搭建起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以期促进政府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记者接触的求助者中不乏“怀疑政府者”,由于他们对政策不太了解,因此产生了对政府的误会。当记者联系相关部门详细了解有关政策,再认真耐心地讲解给求助者后,并为他们排忧解难,他们就会理解政府、感谢政府。这无形中就促进了政府工作,也使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深入人心。有时,由于政府工作千头万绪,制定政策或条例时难免不够全面。求助者发现问题后反映给“晚报帮办”,即使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也无形中帮助政府完善了政策。
2020年4月20日,民权县白云寺镇的吴先生向“晚报帮办”求助说,他是持有二级残疾证的残疾人,妻子早就不知去向,生活无法自理,还要独自抚养孩子。他是低保户,听说对于生活特别困难的人,还能够享受特困户的待遇。他向村干部反映,回答说不符合政策,因此向记者求助。记者就此采访了民权县白云寺镇民政所所长黄建营,他说吴先生全家都享受着低保户的待遇,但并不存在低保户中还区分出特困户待遇和补贴的说法。并进一步解释说低保户的待遇确实分为两种,80岁以上的低保户每人每月增加30元,而不足80岁的低保户则每人每月都是178元;政府确实有特困人员的补助政策,但特困人员并非是吴先生以为的生活困难的低保户,而是针对以前所说的“五保户”。除非通过法院,出具孩子母亲失踪的文件,才能符合事实孤儿的要求。得到了详细的解释,吴先生深表谢意,同时对政府的有关政策表示理解,决定按要求办理。
2023年5月22日,睢阳区的李女士求助称:“我市民办小学在招生摇号时,没有针对双胞胎的‘同号’规定。这样就有可能会出现双胞胎中的一个孩子摇上号,另一个孩子去学区所属的公立小学就读的局面。不知是否可以规定双胞胎按照‘同号’进行摇号。”接到李女士的求助后,记者采访了商丘市教体局基础教育科相关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根据相关规定,商丘市是自2021年起开始进行民办学校摇号的,如果报名的学生超过该所学校的学位数,那么就会对报名的学生由电脑生成一个随机排位号码来进行摇号。2023年的招生政策还未出台,目前刚对各县(区)进行前期摸底。家长希望双胞胎“同号”摇号的反映很及时,工作人员会在招生政策拟定前向有关领导进行汇报,此后将举行座谈会,拟定招生政策,然后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李女士在京九晚报上看到这一消息后,很是释然。
爱心相连 为帮办助力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声呀声震天。”这是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中的歌词。在工作实践中,“晚报帮办”团队意识到,要想为读者、为百姓周到及时地服务,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还要牵手社会爱心人士、爱心团队和网络传媒,组成帮办团队,这样才能做出更大的成绩。于是,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爱心基金会、爱心车队、水上救护队、主流媒体、网络传媒等,都成了“晚报帮办”团队中的一员。
“市民朋友,为了让孩子能再次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为了她的家人不再辗转难眠,希望大家能积极帮忙寻找,让孩子早日回到有声世界。若您有线索,可拨打司二春的电话15236863438或记者的电话13781400267联系。”2023年4月20日,《紧急 三岁半女童人工耳蜗丢失》的消息在“晚报帮办”醒目位置推出,引起众多读者注意。4月18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夏邑县李集镇居民司二春带着3岁半的孙女媛媛在商丘市区侯恂路与文庙路交叉口附近的翠竹园玩耍时,不小心把价值12万元的耳蜗弄丢。“这12万块钱大部分都是借的,到现在账还没还清。这是小孙女的‘耳朵’,也是她学说话的唯一希望。如果耳蜗找不到,俺可咋办呀!”司二春的话语里带着哭腔。记者得知这一情况后,于4月19日早上7时许,采访了媛媛的奶奶司二春,了解了人工耳蜗丢失的来龙去脉,然后快速成稿,并将稿件传给“今日商丘”客户端以及商丘日报、京九晚报、京九晚报头条新闻微信公众号编辑,稿件很快发布出来。随后,商丘市帮扶“商丘好人”协会、商丘市众人志愿服务队、商丘市红十字玄鸟救援队、夏邑县雷锋救援服务队、夏邑县斑马救援服务队、商丘市女企业家协会志愿服务队等多个志愿团队成员纷纷转发文章。很快,这条新闻的阅读量累计超过15万人次。同时,一些爱心人士也行动起来,不少人将文章积极转发到朋友圈、抖音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事情的经过。
小女孩的遭遇牵动着大家的心。“商丘好人”任红霞说:“我帮孩子咨询一下政策,看能不能申请补贴。”网友“小丑的眼泪”说:“我虽然过得‘一地鸡毛’,但见不得别人受苦。能不能发起捐款,给小女孩重新买个人工耳蜗呀?”商丘市帮扶“商丘好人”协会会长李东亮、商丘市众人志愿服务队队长杜荣强、商丘市女企业家协会志愿服务队队员刘璐、梁园区博爱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庞慧、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宣传科工作人员谷晴等人也时刻关注着事情发展,希望为媛媛尽一份力。
“小媛媛的耳蜗找到啦!感谢记者和各位好心人的帮助!”4月19日下午6时30分,司二春给记者打来电话的声调异常兴奋。原来,司二春在翠竹园再次寻找丢失的耳蜗时,一名70多岁的老太太说她捡到了一个像耳机一样的东西。司二春激动地说那就是孙女的耳蜗!很快,老太太就返回家里将人工耳蜗送到司二春手中。“听说全国各地的人都在关注这件事儿,我特别感谢大家,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司二春说。
“立足民生,为政府分忧;真心系民,为百姓帮办。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忧,我有所虑;民有所求,我有所助;民有所难,我有所救。做媒体,这是把党和政府民生关怀做进人心的创意;做新闻人,这是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超越成永恒的社会责任。把帮办做进民心,把影响做到千家,‘晚报帮办’,好样的!”这段话语是2011年度感动商丘十大新闻人物(集体)颁奖典礼上,组委会对“晚报帮办”栏目的颁奖词。此次获奖不但意味着栏目的工作成绩被社会各界所接受,也意味着“晚报帮办”乘风破浪,迈上新的台阶,继续谱写帮民助民新的瑰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