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让“老典型”焕发新光彩
——以通讯《第109只口哨》为例

2024-04-06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1期
关键词:口哨文风

王 敏

湖南常德“雷锋交警”曾祥富2022 年5 月25 日获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光环闪耀下,媒体齐齐聚焦。新时代,党媒如何守正创新,让“老典型”焕发新光彩?这是摆在党媒记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却也不失为一次新闻业务水平的考验与比拼。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好新闻是靠记者提升“四力”磨出来的。从一线采访到写作,从稿件打磨到版面呈现,湖南常德日报记者前后耗费了1个多月时间,终于向读者捧出了一篇有深度、有温度、有亮度的人物通讯《第109只口哨》。该报道在2022年湖南新闻奖评选中,获评典型报道类二等奖。

挖素材 做到“深、全、细”

新闻报道,七分采、三分写。只有深入新闻现场采访,才能挖掘出更精彩、更鲜活、更有价值的一手新闻素材。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或许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升脚力的最好勉励。人物典型采访不能盲目随从,不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应扑下身子深入一线,直面对话,触及灵魂。曾祥富在北京接受颁奖当天,常德日报记者第一时间收集图片、视频资料,重磅推出视频号《喜报!常德“口哨哥”曾祥富获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 在京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视频号一经推出,反响强烈,点击量达10万+,网友点赞数万次,正能量评论留言上千条。新媒体产品的一试成功,并没有让我们停下采访的脚步。网友们的鼎力点赞,更坚定了我们深入采访、让新闻人物影响力持续发酵的信心。

新闻采访应做到深入。如何跳出传统报道思路,挖掘出一个更全面、更鲜活、更真实的典型人物来?我们索性抛开那一摞摞枯燥无味的材料,先后3次走进主人公曾祥富的工作和生活场景,57年的波澜人生在这里娓娓道来。通过一次次倾心聆听,我们欣喜地挖掘出许多在主人公心底埋藏多年的“鲜货”:“10岁左右,他就当起了‘小雷锋’,定期帮孤寡老人王奶奶到数十米远的堰塘打水。”“全国人大代表杨绍军是我们丹洲的好儿郎,他先后收养7名孤寡老人、360名孤儿,声名远播。”从中,我们找到了曾祥富身上“雷锋”品格的真正源头。

新闻采访应追求全面。除了与主人公面对面倾心交流,我们还分头走访了曾祥富的家人、同事,以及他坚守的交通路口的热心群众,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体悟主人公的平凡与不平凡。市民王晓娟说:“我观察过他,只要一上岗,脚不停、手不停、哨声不停,仿佛不知疲倦。”曾祥富妻子则透露:“别看他外表刚强,内心柔软得很。”

新闻采访应追求细致。人物报道中,惟有细节最温情,最打动人心。因此,采访时要善于抓住亮点细节,给予特写镜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且印象深刻。在《第109只口哨》采写中,记者捕捉到了这样一个个动人的画面:“清晨的街面有些寂静,他走到马路中间,捡起一个飘着的白色塑料袋,又走了几步,捡起地上的一个小瓶盖。”“曾祥富照例站在车流中。他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哨声短促尖锐,加了力道的手臂应和着哨声挥舞,双脚踩着节奏原地打圈……”

炼主题 突出“新、准、活”

对于一篇新闻报道来说,主题是眼睛,是灵魂,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因此,提炼好新闻报道的主题极为重要。

如何提炼新闻主题?具体而言,就是要突出“新、准、活”,即新颖、准确、鲜活,让人眼前一亮,又回味不足。以人物通讯《第109只口哨》为例,主题看似简单,却给人以无尽想象思考的空间。记者摒弃了典型人物通讯“高大上”传统模式,而是选择了最能突显主人公交警身份特征的一个小物件——口哨。同时,数字109也是设置了一个悬念,让读者心生好奇,想要读下去一探究竟。可以说,主标题较好地突出了“新、准、活”的特点。

新闻素材有了准确鲜活的主题,就如同找到了一根亮眼的红线,再以线为索,精心谋篇,文章可谓成功了一半。以“第109只口哨”为红线,记者继续从采访素材中提炼出4个小标题:“沉浸式指挥”“‘好人乡’与‘劳模堆’”“骨子里的善良”“称职的角色”,作为4个篇章之眼。每个小标题的制作同样以“新、准、活”为导向,就像红线上串联的4颗亮眼彩珠,引着读者步步深入,感受主人公的真挚情怀。

4个篇章看似各成一体,却又相互呼应、互为补充。“沉浸式指挥”篇章,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现场与对话,将主人公爱岗敬业的情怀淋漓表达;“‘好人乡’与‘劳模堆’”篇章,重在追溯主人公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精神之源头;“骨子里的善良”篇章,生动讲述主人公以善举传递善心、感染身边群众的一个个小故事;“称职的角色”篇章,将视角转向主人公的家庭环境,从另一角度诠释他的人生哲学,硬汉子也有柔情的一面,为读者还原一个真性情的“雷锋交警”,每一个细节都真实而感人。

转文风 力求“真、朴、精”

新闻文风,是新闻作品彰显的风气,既包括写作的态度与方式方法,也涵盖作品的格调与风尚。新闻文风直接关系报道质量和效果,优良的文风可有效提升报道吸引力、感染力。

那么,在新闻写作中,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新闻文风呢?笔者认为,应在“真、朴、精”上下功夫,即做到真实、质朴、精炼。

首先是真实准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力量和魅力都源于客观事实。是否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衡量新闻文风优劣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写作中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绝不能满足于堆砌二手素材,当“二传手”,更不能捕风捉影、以偏概全。《第109只口哨》的创作正是如此,记者抛开二手素材,深入实地采访,重新构思写作,全文都是冒着热气的鲜活现场与回忆,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立体感。

其次是质朴通俗。新闻语言要通俗易懂,忌用说教式、概念式语言,多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传得开。在《第109只口哨》中,我们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刻意拔高典型人物形象,而是直接引用主人公的原话心声,或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使文章读起来朴实、流畅、动人。如曾祥富的妻子向记者描述他吹口哨像着了魔:“平时就爱吹拉弹唱穷快活。”再听一听曾祥富的内心独白:“看到老弱病残蹒跚过路,我若不上前扶一把,心里就过意不去。”

最后是精炼生动。唐代大文豪韩愈曰,“唯陈言之务去。”新闻写作同样如此,新闻语言切忌冗长繁琐、堆砌词汇、空发言论,应力求言简意赅,把最鲜活的新闻事实直观展现出来。《第109只口哨》全文2900余字,但并不显冗长,原因就在于记者行文采用了短句子、短段落的形式,字斟句酌,精心打磨,呈现出明快清新的文风。比如文章开篇:“新晋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曾祥富最近想换一只新口哨。”比如新闻现场描述:“6月20日18时许,晚高峰,芷兰路口车水马龙。”再比如文章结语:“曾祥富找到了答案!”

见思想 彰显“短、平、快”

思想性是典型宣传的“灵魂”,是产生影响力的“活水源头”。典型报道“见思想”,就是要突出重大宣传主题,体现鲜明时代特征,使典型具有持久生命力。

《第109只口哨》主题突出,立意深远,全篇闪烁着主人公的人性光辉,令人深受启发。透过文章,我们不难读懂主人公身上彰显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精神,这些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的诠释与升华,感动并感化着身边无数人向上向善。

如何提炼思想?笔者认为要从“短、平、快”方面下手,以一针见血的语言升华文章,让思想的光芒点缀其间,与读者产生共鸣。《第109只口哨》在常德日报发表时,配发短评《时代呼唤更多“曾祥富”》,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短评仅500字,快言快语、直抒胸臆,较好地践行了“短、平、快”的创作理念——

“在家里,他是孝子,是慈父,还是模范丈夫。在岗位上,他是人民安全的‘保护神’,热心助人,携老爱幼,群众称赞他是新时代的‘活雷锋’。

“爱岗敬业、忠诚担当、无私奉献、执着创新、创先争优、行善积德……这些精神特质在曾祥富身上得到闪光升华。

“如此,曾祥富的精神就显得尤为可贵。贵在他不畏浮云遮望眼,始终坚守心中那份初心与本心。贵在他甘为人民孺子牛,用口哨声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忘我投入。”

短评虽短,但语言平实有力,言简意赅,行云流水般将主人公身上散发的精神品质一一道出,与读者一起细细品味、感悟典型人物的精神伟力,进而思索典型人物之所以成为时代先锋榜样的力量源泉。文章由此升华,点点星火汇聚,也能发出耀眼光芒,平凡人物的数十载初心坚守,终将铸就不平凡品格。

守正创新,用心用情,老典型报道也能焕发新光彩。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唯有沉下心来,俯下身去,努力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全身心感知时代脉动,把中国故事书写得更精彩、讲述得更动人。

猜你喜欢

口哨文风
甲巴吹着引风口哨走过山岗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哦, 那让人魂牵梦绕的口哨
夏日的绿口哨
钓鱼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口哨的清洁与保养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媒体改进文风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