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论文也应合时而作

2024-04-06陈建飞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1期
关键词:密码论文流量

陈建飞

第33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业务研究三等奖:《试论寻找主流传播中的“流量密码”——兼论新闻传播评价体系过度量化的防范》

作者:陈建飞

编辑:杨忆华、甘恬

刊发平台:《传媒评论》杂志

笔者撰写的论文《试论寻找主流传播中的“流量密码”——兼论新闻传播评价体系过度量化的防范》(刊于《传媒评论》2022年第12期,以下简称《流量密码》)被评为第33 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本人第三次论文获全国新闻作品最高奖,也是笔者连续第七年(2017~2023年)获浙江新闻奖(论文)一等奖。

一、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

2023年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调研时指出:“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

“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这也是我坚持撰写新闻论文的初心和追求。新闻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通过追问本质、寻解方法、探求规律,以期指导实践、甚至引领实践,对实际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奔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去,拨开表面乱象,抓住问题本质,提出对策措施,这是新闻论文写作的主要方法。我撰写的这些获奖论文,内容针对的都是工作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观点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形成的,措施也都是立足推进工作而提出的。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引领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在这剧变的全媒体时代,判断问题就是在判断方向,提出问题就是在提出目标。窃以为,一篇有价值的新闻论文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或填补前人研究的“缺”,或刷新前人研究的“旧”,或修正前人研究的“误”,或超越前人研究的“迟”,或焕新前人研究的“熟”,或整合前人研究的“散”,或洞悉前人研究的“糊”……

问题千千万万,不可穷尽。一篇好论文首先贵在能提出真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亦即问题要提得准、提得好、提得可行、提得管用。作为主流媒体人,要注重发现并研究关系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有助提升新闻传播效能,有针对性、普遍性、前瞻性的问题。但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如果问题提的不对,或者问题提的不够准确,没有把准问题的关键点、要害处,可能会事倍功半。反之,问题提对了方向才对,就事半功倍。作为身在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欠缺的是对最新最前沿的新闻学研究动向的了解和把握,但长处是身处火热的采编一线,有着实践的滋养和工作的启迪,最擅长也最有意义的应该是立足于解决工作中普遍存在且对实践有推动作用的问题,简言之就是从“解剖一个问题”实现“解决一类问题”。这些与新闻实践息息相关的问题,可以来自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风险(如何抵御风险)、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如何克服阻力)、来自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如何解决矛盾)等。这就要求我们有“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防患于未然”的洞察力。

二、源于实践,研究的问题与新闻工作紧密相连

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是,为什么,怎么办。“什么是”回答的是本体论问题,“为什么”回答的是价值论问题,而“怎么办”回答的是方法论问题。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提出措施才把得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练就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敏锐捕捉问题的能力、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综合把握问题的能力、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才能发现问题、正视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从而推动解决事关媒体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少些虚对空的论理,多些接地气的方法。我写的论文都源于实践,都与新闻工作紧密相连。我曾在微信朋友圈发过这样一段话:“把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理清楚、想透彻、搞明白,可以让工作内容更专业,让工作方向更科学。”这也是我写论文的一个初衷,同时也是我推进工作的一个方法。

三、围绕真问题,说点有用的话

能够连续获得新闻论文奖,既有偶然性,似也有规律性,我认为核心就是围绕真问题,说点有用的话。当然,说点有用的话并不容易。从这几年写新闻论文的体会来说,最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能说,就是在讲新理和说新话上下功夫。要有想法,要有能力说、有水平讲,要说新话、讲新语,能与别人不一样。一篇论文缺乏新意就没有灵魂。新闻论文不是事实的呈现,不是现象的描述,而是事实彰显的理性,是现象蕴含的规律,是问题背后的方法。在信息过剩时代,更要强调创造优质价值,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回答时代之问,突破思想观念束缚,以思想破冰引领观念突围,不断回应新关切、解答新问题、提出新方法、总结新成果。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其优势是与问题的天然接近性,不足则是对全局性问题、要害性问题、长远性问题不容易把握。我们需要以满腔热情对待一切新生事物,在泥沙俱下的信息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不能摘摘抄抄、剪剪贴贴,说一些人云亦云的老话、不着边际的空话、上下同粗的套话、大而无用的废话,要有能力从“个性”中总结“共性”,从“意外”中发现“意料”,从“偶然”中寻得“必然”。

《流量密码》一文就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新闻从采集、生产到分发、反馈的全流程、各环节日益被量化。越来越多的量化指标不仅被应用于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价和衡量中,而且正深刻、全面地影响、改造着传统新闻的创作思路和生产流程。面对“无量化不评价”这个普遍问题,我运用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地看待——既看到量化对推进新闻工作的正向作用,也关注到过度量化给新闻工作带来的种种弊端,有的媒体甚至陷入对流量数据过分追逐乃至造假的误区。我认为,主流媒体要在乎流量,但不能媚于流量,要建立“质量+流量”多维度评价体系。这个认识,是我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观察、思索、琢磨得来的。

(二)要敢说,就是在求突破和敢超越上下功夫。要有胆量说,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坚持真理的追求、修正错误的魄力,能够鲜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真正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新闻宣传有纪律,学术探索无禁区。撰写新闻论文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对新闻评价量化问题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很多媒体领导把量化作为推进工作的抓手和管理队伍的利器,不少地方宣传部门把量化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核心指标。面对这种“人人眼中有”的现象,我们既要善于发现其中隐藏着的问题,也要敢于指出问题的危害性,还要精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正向推进我们的工作。这也是新闻论文写作的实践意义所在。

笔者在《流量密码》一文中明确提出,主流媒体既要树立流量思维,寻找主流传播中的“流量密码”,又要辩证看待“流量民意”,正视“不真实”“不全面”“不美好”“不深刻”的“数据缺陷”,及时规避风险。文章毫不含糊地指出,如果忽视对数据系统、全面、整体的认识,忽视对量化背后的个体差异性、规律例外性的辨析,就容易落入“定量化陷阱”,生发“唯量化”单一评价的危害。

(三)要会说,就是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通过文章结构形式、话语表达方式、遣词造句技巧以及案例故事等巧妙运用,把学理性较强的论文说得让人容易看得懂、看得下去、看得明白。

要说专业的话。避免把体会当论文、把常识当论文、把总结当论文、把做法当论文、把成效当论文……《流量密码》一文提出,要“辩证地看待算法”“全面地看待数据”“系统地看待传播”,要从提升公众数据素养、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提升量化科学程度、完善数据治理体系等方面入手,防微杜渐、趋利避害,以更好地发挥量化对于新闻传播的正向作用。这对党媒正确运用量化评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要说生动的话。就文章来说,若缺乏文采就难以卒读。只有先吸引了人们的视听,然后才能触及其灵魂。故文章必须是美的,思想纯美,语言精美,形式上也应该是美的。既要做到讲得实、讲得清、讲得透,又要讲得巧、讲得活、讲得妙,让人看得舒服读得愉悦,这样我们的观点才能更好地得到别人的认同。《流量密码》在谈到正视“不真实”“不全面”“不美好”“不深刻”的“数据缺陷”时,运用了排比等行文方式,展现出一定的文字魅力。

要说善意的话。这篇论文原来的标题为“新闻传播评价体系过度量化的隐忧及防范”,读上去显得更简洁一些,但看起来也更刺眼。后来在编辑老师的提议下,发表时标题改为“试论寻找主流传播中的‘流量密码’——兼论新闻传播评价体系过度量化的防范”。标题的前后调整,主要观点并没有变,但语气上和缓一些,从正面切入,没有咄咄逼人,有助于观点更容易让人接受。

《流量密码》一文是《传媒评论》杂志2022年第12期封面导引文章。作为业内较早关注新闻传播评价体系过度量化的文章,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及众多权威网站及微信公众号转发,并被多个学术网站收录。其中“传媒茶话会”微信公众号以“还拿流量当考核‘指挥棒’?媒体内容质量评价该变变了!”为题转发。

总之,碎片化时代,我们不能失去思考的能力、批判的活力、自省的动力,要避免陷入“越智能越无能”的窘境。记录下自己思考的声音,“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我会继续下去。

猜你喜欢

密码论文流量
冰墩墩背后的流量密码
密码里的爱
张晓明:流量决定胜负!三大流量高地裂变无限可能!
寻找书业新流量
密码抗倭立奇功
密码藏在何处
夺命密码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