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垃圾围村”背后的融媒体传播

2024-04-06赵健鹏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1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公众垃圾

赵健鹏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三等奖:《“垃圾围村”亟须“解围”》

作者:赵健鹏、马芳、徐瑞蔓

编辑:王倩松、张华、林兢

原创:青岛日报

城市治理深入推进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影响民生的负面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现象。新闻媒体具有舆论监督的重要使命,借助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建议,一系列社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如何运用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全方位开展舆论监督工作,从多个视角开展新闻传播工作,应对公众投诉,正确解析社会问题出现的背后逻辑,是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垃圾围村”看似是一个城市治理问题,但多年未妥善解决,则容易演变成社会舆论问题。破解“垃圾围村”的问题也从单纯的环境角度,升级到了舆论层面,新闻媒体面对此类的群众投诉应该如何开展新闻报道?这是地方党报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纸媒影响力不足,则需要多样化的传播渠道,运用短视频、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开展融合传播,以报道“影响力”促进有关部门形成更有实际意义的“行动力”,从舆论的角度助力社会问题的改善优化。

一、地方党报舆论监督转型的必要性

舆论监督是党报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它通过对社会事件和政府行为进行调查报道和监督批评,能够及时揭示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然而,传统的舆论监督报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转型融媒体传播十分必要。

(一)丰富舆论监督报道的形式和内容

传统的舆论监督报道主要依靠文字和图片,而融媒体传播则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来展示事件的全貌。例如,可以通过现场直播、微视频等形式将事件实时呈现给公众,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此外,融媒体传播还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将庞大的数据转化为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更强的图表和图形,帮助公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事件背后的信息。

(二)增加舆论监督报道的受众范围

传统的舆论监督报道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传播,受众面较窄,而融媒体传播则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这样一来,舆论监督报道不仅可以通过传统媒体传播给更多的人,而且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给更大范围的受众,包括那些不常接触传统媒体的人群。这样一来,舆论监督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都将大大增强。

(三)提升舆论监督报道的互动性

传统的舆论监督报道主要是媒体向公众传递信息,而融媒体传播则可以实现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和参与。例如,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开展话题讨论、征集公众意见等形式,让公众参与到舆论监督报道中来,从而实现媒体和公众的互动和共治。这样一来,舆论监督报道不仅能够更好地反映公众的声音和诉求,还能够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二、“垃圾围村”报道的融媒采编历程

(一)敏锐洞察,精心选题

2022年初,记者从其他媒体报道中留意到,随着城市治理不断深入,以往困惑城市管理者的建筑垃圾违法倾倒问题,已经得到遏制,曾经的“垃圾围城”现象基本消除。而城市周边的郊区或城乡接合部,因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建筑垃圾乱倒偷倒现象有逐渐蔓延的趋势。

为弄清青岛市农村地区是否存在这一情况,记者查询2021年9月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信访举报件办理情况涉及青岛市的情况公示。记者发现,经统计其中有关农村地区垃圾倾倒、填埋的投诉有94件,占总投诉量一成以上。由此,“垃圾围村”成为记者采访备选题目之一,在日常采访中留意积累此类报道素材。

之后的3个多月中,“垃圾围村”的投诉线索数量逐渐积累。经过梳理,选题内容逐渐清晰起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记者初步发现,投诉中比较集中的问题是,村民向主管部门反映多次的“垃圾围村”问题久拖未决,而且建筑垃圾越堆越多。

(二)梳理线索,认真研判

新闻的“真”与“实”,对舆论监督报道尤其重要。此时,记者掌握的50多条投诉线索信息来源复杂:政务热线、报社热线、网站论坛、微信微博……投诉者多数就是当地村民,怕个人生活被打扰,许多村民都采取匿名方式反映问题。

记者不仅要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还要从中甄别出有价值的线索。有电话号码的就电话联系投诉人,打电话联系发现电话关机的就通过号码加微信好友,尝试一切途经,争取与投诉人取得联系。无法找到投诉人的线索,就通过卫星地图、全景地图查看问题村庄的影像,研判乱倒垃圾的规模和性质。

政府主管部门的调查结果,是证实投诉信息是否真实的佐证之一。村民王先生反映,2019年起,就有大货车往该村土地上倾倒建筑垃圾。记者随后采访了解到,对于王先生反映的问题,当地执法部门曾于2020年4月查明,确实有人私设垃圾消纳场,向倾倒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的车辆收费,执法部门对违法当事人和倾倒垃圾单位进行过处罚。由此证实,村民王先生提供的线索是可靠信源。经过认真梳理,在50多条线索中,有9条线索确认为是可深入挖掘的有价值线索。

(三)践行“四力”,深入调查

青岛市10个区市中,6个区市现存有村庄,这11条有价值线索的村庄星罗棋布。之后的两周时间里,记者驾车往返于不同区市乡村,在当事人的指引下,现场调查取证。其间,部分乡村正在改造,原有道路通行情况变化较大,给采访带来很大难度。此外,也有当事人不愿露面,只是通过电话指引大体方向,也使调查取证困难重重。

无人机在监督调查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李家洼子村,当事人在电话中说村北河边有大量建筑垃圾。但记者在现场却只看到少量碎砖石和庄稼地。记者随即将无人机升空,从200米高空俯瞰整条河道周边区域,发现庄稼地对面有大量建筑垃圾,地面上有大货车往返轧出的车辙痕迹。同时,在紧邻河道的一处水洼处,被黄土简单覆盖的垃圾堆包围着叶青苗壮的庄稼地,远看非常扎眼。

在舆论监督稿件采访取证过程中,现场的第三方旁证可以提供更多有效信息。记者辗转找到被垃圾堆包围着的庄稼地的主人,从其口中得知,这片堆满垃圾的区域曾是该村的土地,近几年不断有违法车辆趁着黑夜来此倾倒垃圾,虽然执法部门对个别在现场抓获的违法大货车做了处罚,但村庄周边的垃圾还是有增无减,只能用土简单覆盖。

调查过程中,为确保留存证据,除拍摄影像资料外,采访过程中语言对话环节均使用录音笔录音。在记录言语时,尽量询问详细,不漏掉一字一句。因为农村方言原因,记者将重要的地名、数字在采访本上写下来,请当事人确认,避免在稿件中出现“硬伤”。

(四)暗访明察,多元采访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真实准确更是舆论监督报道的生命。青岛日报一直坚持“三见面”原则。除与批评方的村民“见面”,记者还与被批评方的当地镇街和执法部门取得联系。一方面,记者以村民身份“暗访”,另一方面再以记者身份“明察”,从不同角度还原事实真相。

舆论监督报道是以曝促改,以督提效,通过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有力有效倒逼作风转变。与被批评方的上级部门“见面”,就成了问题闭环解决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样不但可以获得全市的宏观资料,使监督报道的内容更全面,还能增加批评的有效性,使相关问题得到尽快解决。

现场调查结束后,记者与主管建筑垃圾处理的青岛市城管局相关工作人员取得联系,正面采访当下“垃圾围村”的成因和现状。同时,记者还采访了与建筑垃圾生产、清运相关的基层城管执法队员、建筑工地负责人、律师等行业人士,使整个报道资料更翔实,观点更多元,更令人信服。

经过记者详尽调查了解,小型工地监管存在盲区、违法事实取证难等问题是“垃圾围村”难以“解围”的主要原因。在充分掌握问题和依据的基础上,记者完成了《“垃圾围村”亟须“解围”》舆论监督报道。报道刊发后,含有文字、图片、视频的融媒体产品在“观海”App、“青岛观”App、“掌上青岛”App、青岛新闻网、青报网、青网等同步推出,并且在媒体记者、网民的多次转发下,形成了全网互动传播的局面。

三、舆论监督要构建“曝光-回应-整改”循环

舆论监督报道不能一“报”了之,还需要达到消除负面、解决问题的目标。为此,青岛日报开展常态化舆论监督以来,建立起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有机结合的报道机制,与被监督部门形成了“曝光-回应-整改”的良性循环。《“垃圾围村”亟须“解围”》报道刊发后,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立即展开排查整改,并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严厉打击建筑垃圾私拉乱倒行为。

借助多元化的融媒体传播渠道,采编人员还积极跟进,将舆论监督的内容与后续的改善优化相衔接,形成新闻传播的闭环,力求将舆论监督落到实处。青岛日报随后对“垃圾围村”如何“解围”做了追踪报道,并收到了十分强烈的反响,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收获了大量粉丝留言。相关区市迅速整改曝光点位,并举一反三巡查区域内村庄周边的建筑垃圾清运回填、封闭管理情况。同时,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全市建筑垃圾违法倾倒整改“回头看”行动,加快推进整改工作。青岛市城管局从建筑垃圾的长效监管方面入手,在智慧建筑垃圾监管平台开放端口,之前处于监管盲区的区市可以智能监管可疑车辆,为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供技术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党媒在破解类似于“垃圾围村”等问题的报道中,既要从党媒的角度去思考、策划报道内容,也要综合运用融媒体传播方式,用翔实的监督内容覆盖全媒体传播渠道,借助融合思维和融合渠道实现地方党报的舆论监督效果,实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媒体传播力的目标。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公众垃圾
垃圾去哪了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