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AI):传统媒体融媒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2024-04-06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1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人工智能智能

明 剑

融媒时代,传统媒体在向融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每天都要生产大量视频直播、短视频等各类融媒产品,传统媒体的单兵制作生产模式已无法满足融媒体的高速发展需求,传统媒体在向融媒体转型中需要重新建立一个与融媒体新业务相适配的协调化、流程化、智能化的媒资系统,特别是要引入智能化、互联网化等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让AI赋能媒资生产和运营相关领域,促进传统媒体在融媒业务的深度发展。

人工智能给传媒业带来变革

香港浸会大学钟布教授在《AI对未来传播研究的影响》中认为,新冠疫情后的十年将进入崭新的数字文明时代,AI(人工智能)研究也会迎来重要的发展窗口期。而信息(Information)、传播(Communication)与技术(Technology)三大基础概念的重新定义则关乎数字文明的发展。数字文明的兴起是包括AI在内的各种技术进步融合的结果,AI的出现并非一次简单的技术革新,它会引起文化与社会规则的变化,给时代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因此,AI也在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和传播学研究。

当许多人面对ChatGPT表现出了诸多忧虑时,暨南大学曾一果教授在《人工智能迷思与数字技术伦理的现实构建》中以ChatGPT为例,反思了技术进化论观念并从伦理的角度帮助我们审视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他从进化和伦理的视角论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伦理的现实建构问题。曾一果教授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牢记技术的发展始终是以人的存在和价值为基础,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技术发展可能是无限的,但技术的社会应用却是有选择的,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反映、决定着人类的现在与未来,智能时代更是如此。

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在《从ChatGPT透视智能传播的全景与前景》中聚焦智能传播的未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机传播、人机协同的真谛。彭兰教授从智能传播的一个领域——算法引入,围绕智能传播的本质:不管是媒体已经有的智媒化实践,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都需要意识到,这不是为了让机器代替人,而是人和机器之间有一个更好的协同,人和机器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彭兰教授认为,周葆华等学者对“智能传播”的定义是指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和参与的传播活动:可以发生于生产环节(如机器新闻生产),也可以发生在分发、使用环节(如算法推荐);不仅包括以智能技术为中介的人类交往过程(不限于人际范围)及其影响,也包括人类与智能技术交往的人机传播过程及其影响。这个定义不仅明确了人工智能在智能传播中的角色,也指出了人机传播这样的新的智能传播形态。

彭兰教授在《从ChatGPT透视智能传播的全景与前景》中认为,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全面渗透到媒体内容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带来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内容表现形式、内容分发方式,并将引发内容产业的深刻变革。未来类似ChatGPT这样的工具能够为人机协同下的内容生产带来两个可能:智能化的知识生成和由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驱动的按需生产。

依托人工智能实现华丽转身

2022年4月,中央宣传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这标志着2022年是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元年,这也是在国家层面完成中央、省级和县级媒体融合发展后,最后一个对地市级媒体进行融媒体发展的工作部署,面对中央、省级和县级融媒体的高速发展态势,地市级传统媒体要怎么发展才能赶上去?

笔者认为,地市级传统媒体可以借助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契机来实现华丽的转身。人工智能已经在有意无意中全面渗透到我们媒体内容生产、传播环节,也带来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内容表现形式、内容分发方式的变革,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将对传媒产业产生深刻变革和影响,我们要在思想上和发展路径设计上做好迎接人工智能带来更多革新的准备。

地市级媒体在融合发展上的重点工作任务,一是做好媒体组织内资源整合(如技术、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等),二是做好媒体组织外资源整合(如乡村振兴、网络文明建设等)。这种内外资源整合的目的是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在融合发展中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深化主流媒体体制机制改革。

地市级媒体在融合发展上怎么实现上述工作目标?如果还是依靠传统媒体思维和传统技术进行简单采编业务工作的加减来进行所谓的融合流程设计,那肯定会离转型目标越来越远,因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参与新闻传播后,特别是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我们进入视觉化生存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图片、影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存在感。这个变化给地市级传统媒体提供了一个快速进行媒体融合发展和转型的契机,传统媒体可以依托人工智能来布局和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人工智能是推进人类知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宝贵工具,作为正准备转型的传统媒体从业者,我们要善用人工智能,发挥人工智能在提高工作效率、基于历史经验做出分析以及数据归集等方面的优势。在一些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已经实现了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采集智能化、信息审核/加工智能化、信息分发智能化、传播效果监测分析智能化,这些原来都是传统媒体在转型媒体融合发展中的痛点,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了解决方案,帮我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做一些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和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正能量的传播工作。

笔者所在的广东中山日报每天有大量视频直播、短视频制作、新闻文图采编等业务需求,随着业务量的持续增加,迫切需要通过协调化、流程化、智能化的媒资系统来辅助中山日报在新闻内容生产上有质和量的飞跃,需要一个平台来实现内部资源整合。中山日报社即将完成建设的智慧媒资(智慧媒资系统、短视频制作与审核系统、直播点播系统、4K虚拟演播系统)就是借助人工智能赋能媒资生产和运营来助力我们的融媒发展。这个系统提供视音频等媒体文件后台处理功能的同时,采用弹性可扩展的技术框架,可快速扩展集成各种异构人工智能处理引擎或服务,例如语音识别、人脸识别、人脸查找、VCA视频内容分析、VCR视频内容审核、OCR文字识别、文字内容识别、字幕截图生成、文字转语音等能力,统一为各上层业务应用提供能力支撑。特别是4K虚拟演播室系统,为创作更高水平的视觉效果提供一体化的虚拟演播能力,我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来满足各种虚拟业务应用场合的应用。

中山日报社这套智慧媒资系统的设计路径就是依托人工智能来实现传统媒体在融媒上的华丽转身,期待这个系统让中山日报社在融媒发展上更上一层楼,也更加期待引入更多人工智能新技术助力融媒业务的深度发展。

要提前做好相关规范工作

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已经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并创造了新的行业、商业模式和社会规范。有专家学者指出,人工智能有可能重塑社会和文化规范,也可能会影响社会关系、身份形成和文化实践等,所以,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人工智能不仅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带来了新限制。

人工智能在为媒体生产传播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带来一些挑战,特别是媒体数字化虚构性的视觉表达将构建什么样的媒体生态?需要我们去思考,也需要提前做好相关制度的修改或者重新规范,让人工智能在我们的掌控中为媒体融合发展服务。

新华社摄影部终审发稿人、高级编辑黄晓勇在2023中国新闻摄影高峰论坛(日照)上作了《人工智能赋能新闻摄影:传播生态与时代责任》的专题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和迭代速度改写新闻摄影全流程,在将人工智能深入应用于影像生产与传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努力避免编造事实、改变现场、版权盗用、隐私泄露等方面的弊端。为此,黄晓勇提出四点技术建议:一是各单位要严守影像渠道入口关,加强制度建设,拒绝刊载不明来源的影像。二是新闻采编人员应当增强鉴别能力,提高智能技术应用水平,努力识别人工智能生成影像。三是新闻媒体在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影像时,应该在图像显著位置标注“智能生成”的字样及影像来源。四是新闻媒体用版权影像为素材生成新影像之前,应获取版权所有人的许可授权。

将来的媒体融合平台和全媒体传播体系中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人工智能的身影,我们需要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对采用人工智能生产的一些内容加上明确标识,避免受众产生对媒体性质改变的误判。我们在使用人工智能上要运用好人类独有的人文情怀优势,掌控和驾驭好人工智能的方向性和判断力来为我们的融媒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人工智能智能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