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新闻编辑教学改革探析
2024-04-06刘晓嘉
刘晓嘉
新文科建设是当下高等教育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所谓新文科建设,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1]2021年年底,教育部一千多个首批新文科建设项目正式公布。可以说,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新闻专业是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时代的新闻教育必须以服务于新文科建设、培养新闻卓越人才为旨归。当下,诸多地方高校的新闻专业都面临一些问题:第一志愿报考率低、专业认同感不高、就业难等等。这实际上和新闻教育的理念陈旧、内容落伍、教学方法刻板不无关系。以新闻编辑课程为例,新闻编辑是新闻专业的核心业务课程,新闻编辑在新闻业界也承担着总策划、总把关和集大成的角色,本来这类课程应当是最受学生重视的课程,但据笔者观察,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新闻编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学习上也不够投入。这是因为,传统的新闻编辑课程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以报纸编辑为主体的教学内容,甚至重点教材亦是按照这样的内容进行编排。在报刊亭几乎绝迹、众多报纸纷纷停刊的当下,怎么可能要求“Z世代”的年轻一代对报纸编辑感兴趣呢?因此,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教学理念改革
新文科的提出,是应社会变迁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传统的分科教育和单一知识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演进,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新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新时代所需的新闻人才,因此,新闻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均应按照这样的宗旨来进行编写。具体到新闻编辑课程,在教学理念上要立足于服务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的新闻卓越人才。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做好课程思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着鲜明的政治品格。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是中国的新闻事业区别于西方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的新闻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基。[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因此,新闻编辑课程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学生的塑造和引领作为首要任务,做好课程思政,培养党的新闻事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引导方向的头等大事。
其次,要以成人教育统率成才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文科建设依然要高举人文主义旗帜,这是人文学科赖以立身的根基。新闻编辑是新闻产品的把关人,直接决定着新闻媒体的定位和格调。尽管新闻事业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但是,好的新闻产品,大多都注重对人的关怀。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课程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技术层面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要带给学生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学会分析新闻价值,在遵循新闻总体真实的基础上,选择反映国计民生、事关人类福祉的新闻稿件。除了新闻专业理论教学,还要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的宽度。新闻事业需要的是知识丰富、品格高尚、人格健全的“全人”,因此,深厚的人文基础是新闻人才全面发展的保障,也是矫正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弊病的利器。
最后,要注重知识的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新闻学界和业界脱钩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界对业界的动态和用人需求不了解,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往往是闭门造车,导致业界用人不是从新闻专业的学生里面招聘,而是需要什么专业就从哪个专业招聘,这也是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媒介融合环境下所需的新闻编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报纸编辑,而是能够熟练使用新型媒介技术,集新闻编辑策划、稿件选择、加工制作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新文科十分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特别是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融合。新闻编辑课程应当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新闻生产各环节的壁垒,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关注新闻生产流程、传播形态、呈现方式的变化,紧跟时代步伐,使学生通过新闻编辑课程的学习,真正能够“集大成”,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和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
二、以学以致用为旨归,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新闻教育要打开新的发展局面,推进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2.0,培养能够适应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生态的高质量人才。也就是说,新文科着力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应熟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要主动拥抱新媒体、学习新技术,利用国际上能够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权”[4]。基于此,新闻编辑课程从内容上,应该与时俱进,重组教学知识体系,完成教学内容的升级换代。
一是要拓展新闻编辑业务内容,构建宏观新闻编辑学教学知识体系。传统的新闻编辑教学内容,囿于媒介类型和传统分工,主要以微观的新闻编辑工作为主,且媒介类型主要是指向报纸,亦即聚焦在狭义的新闻编辑流程,组稿是其起点,付印是其终点。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媒介生态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纸媒式微,微观的报纸编辑业务不再是新闻生产的最核心内容,新闻编辑更强调的是反映创新意识的策划能力,如新闻产品的定位和总体设计、报道的组织与调度等等。因此,蔡雯指出,“新闻编辑学的内容框架不应建立在对编辑工作的狭义理解之上,而应将新闻媒介从创办伊始到媒介产品诞生作为一个周期,以确定媒介的受众目标与编辑方针为起点,产品离开生产线为终点,对编辑工作流程作广义上的考察和研究,从而划定编辑业务范畴”。[5]也就是说,新闻编辑课程应当将新闻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纳入教学内容,既要继承以往新闻编辑教学的成熟内容,又要在新闻生产的策划、组织方面有所创新,着力构建宏观新闻编辑学的教学知识体系。
二是要适应媒介融合的新闻生产场景,加大新媒体编辑的教学分量。2014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导意义的通知》,国家层面已经从顶层设计上对媒体发展方向做了部署。当下的新闻编辑,鲜有单一的纸媒编辑,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新闻产品的呈现方式在内容上、渠道上和终端上,都呈现出立体互融的态势。业界对新闻编辑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编辑的组稿、策划等基本技能,还需要掌握媒体加工技术、网站搭建技术、数据库技术、检索技术、移动终端开发技术等,其技能涵盖了图像处理、音视频剪辑、美编、数据新闻、H5制作、专业编辑处理、两微一端的编辑后台使用等”。[6]因此,新闻编辑教学应当关注业界动态,增加新媒体编辑技术的内容,培养适应融合媒体的新闻编辑人才。
三是要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新闻编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理论知识必须接受实践环节的考验。因此,要加大实践课的比重,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可以与理论教学穿插进行,例如,在完成版面设计的理论教学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报纸或者新闻网页的编排,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内容还应当紧密贴合业界需求,加大新媒体编辑的实践内容,如两微一端的新闻发布、H5页面制作等。此外,还要通过安排课程实习、学年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机制,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闻编辑的基本技能。
三、以激发兴趣为目的,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增加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法宝。新闻编辑教学要突出产出导向,培养稳定的、充满专业自豪感的新闻编辑人才队伍,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
一是精心选取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当下新闻热点。新闻最大的价值在于“新”,新闻编辑教学应当选取最新的、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例。如笔者在讲授“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时,选取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作为案例,结合案例来讲解新闻报道策划如何把握求真、导向、创新、应变和可行的原则。由于这些案例都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学生们普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与老师互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能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培养其关注社会热点的新闻敏锐性。
二是合理采用情境教学法,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新闻编辑教学内容往往和具体的作业场景有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创设一些具有情绪色彩、形象生动的场景,以增强学生的在场感,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新闻稿件的选择与方法”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模拟的新闻编辑部,并且所代表的媒介定位、功能各不相同,要求各个小组根据媒介的定位和功能来选择新闻稿件。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新闻编辑的重要职责,对新闻稿件的选择标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并且培养了新闻生产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是校企联合,打造校内校外两个课堂。新文科建设所要求的不仅是学科的交叉融合重组,更要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因此,可以约请业界名家走进学校,以讲座的形式给学生传授实际的编辑业务知识;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各类新闻媒体参观采访,实地了解新闻编辑的业务流程,了解新时代业界对新闻编辑的要求。这种教学形式,既可以打通学界和业界的区隔,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融为一体,内化为自己的专业素养,又可以切实了解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输送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总之,卓越新闻传播卓越人才的培养理念,与新文科建设所要求的由培养单一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向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转型是契合的,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尤其是核心业务课程包括新闻编辑,应当因时而变,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合理扬弃、继承创新,培养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