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浔溪诗征》:南浔诗歌文化生态的建构*

2024-04-05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董氏南浔诗人

杨 霖

(湖州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南浔古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出现过许多著名诗人,而尤以明清时最盛。周庆云所编《浔溪诗征》四十卷(附《补遗》一卷)则为南浔一地诗人、诗歌辑选。《浔溪诗征》刻本藏于浙江大学图书馆。近年来由赵红娟、杨柳等点校整理,并于2020年11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目前除去赵红娟《浔溪诗征·前言》的介绍之外,并未见对于《浔溪诗征》的研究。对于《浔溪诗征》的研究,将对南浔一地诗歌、文学、文化生态之面貌的体认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对南浔这一著名江南古镇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一、《浔溪诗征》的编纂及其与南浔文化家族之关系

周庆云(1864—1933),字景星,号湘舲,别号梦坡。湖州南浔人。周庆云早年为秀才,后来弃儒从商,成为近代著名实业家。其所经营实业涉及丝织、盐业、矿产等众多领域。在经营产业的同时,周庆云亦在文学、书画、藏书等方面有所造诣而富于声名。书画金石家吴昌硕,国学家沈涛园、朱古徵、王文濡等均为他座上客。周庆云的著述有《节本泰西新史揽要》八卷、《浔雅》十八卷、《浔溪诗征》四十卷、《浔溪诗征补遗》一卷、《浔溪词征》两卷、《浔溪文征》十六卷、《两浙词人小传》十六卷、《梦坡室获古丛编》十二卷、《金玉印痕拓本》七卷、《梦坡室藏砚拓本》及《董夫人经塔石刻拓本》,等等。周氏所著集成《梦坡室丛书》,凡四十五种计四百六十九卷。其中《浔溪诗征》《浔溪诗征补遗》《浔溪词征》《浔溪文征》对于南浔地方文化的保存有重要的意义。周庆云所编《浔溪诗征》四十卷(附《补遗》一卷)为南浔一地诗人、诗歌辑选。《浔溪诗征》所收诗人诗歌始自元代,历明清,至近代,可谓南浔一地诗歌集大成之作。所收诗人总共357家,诗歌共计5 900余首。其中元代为 2人,占0.5%;明代15人,占4%;清代340人,占95%,以清代诗人占比最多。[1]前言1

《浔溪诗征》的编纂按照年代的先后编排诗人。每位诗人先列姓名,姓名旁边列其诗选的数量。姓名之下则简要介绍诗人字号、简要履历以及著作。如明代赵金选其诗歌十一首,姓名之下曰:“字淮献,号心山,自号苕霅逸仙。正德中,诏征隐士,不起。又征书画士,亦不出。有《浮休集》及《淮献集》。”[1]24又如清代董闻京,选诗二十一首,名下简介为:“字丹鸣,号复园,又号兰樵。汉策子。廪贡生,江西吉安府通判。有《复园诗集》。”[1]304接着征引其他文献进一步完善诗人的履历及生平信息。所援引者首为府县镇志,如明代朱国桢下所引为《镇志·人物传》,华士嶟亦是。再者则引其他资料,诸如杂史、家谱、日记之类。如董氏家族成员引用《董氏诗萃》,清代纪远之下则有《纪氏家谱》及潘耒所作《风雨吟草序》,清代姚景熹之下引《南浔诗录》及《揽山房漫记》。

南浔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产生了众多家族,民间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之说。这反映了自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建镇以来南浔耕桑以富,行商坐贾荟萃,一跃为江南雄镇的历史景象。在经济迅猛发展之时,南浔的文化家族也大量产生。“据《浔溪诗征》所收诗人及诗歌,可勾勒出南浔一地尤其是当地各大望族的诗歌发展史。浔地诗歌兴起于元,繁荣于明中叶,极盛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近代走向衰微。”[1]2

《浔溪诗征》所勾勒的南浔望族诗歌发展史当以董氏家族与纪氏家族为中心。董氏在明清时期为当地文化巨族。邓之诚在《清诗纪事初编》卷二中言董说:“父,董斯张。说子六人:樵、牧、来、舫、渔、村,皆尊戒,弃举业,为沧海遗民,工于诗。苕东学者宗之,为‘南浔诗派’。”[2]《浔溪诗征》中所收清代董氏家族成员有董思、董衡、董汉策、董樵、董耒、董舫、董闻京、董颖佳、董奕相、董延枋、董友松、董香龄、董志林、董师植、董炳文、董士骕等近百人。《浔溪诗征》中董氏家族诗人占所收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多,可谓数量众多、规模巨大。

董氏始祖为宋政和间董贞元,淮南海州人。南浔支始祖为元末明初董仁寿,此后董家一直保持着耕读的传统。明嘉靖二十年(1541),董仁寿玄孙董份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3]2-3。《浔溪诗征》中董氏家族的记录便是从董份开始,选诗一百九十首。董份后来遭人弹劾,被夺职返乡。《浔溪诗征》所选《幽居言志》一诗写其历经宦海沉浮之后的心态:“南国有狂士,投荒世无怜。屏居非自谢,顾侣亏周旋。鸿鹄本不远,众鸟嗤孤骞。物性各有适,志意两不迁。”[1]32董份之子董道醇亦中进士,道醇“字子儒,号龙山,份子。万历癸未进士。行人司行人,晋南京工科给事中。有《董黄门稿》”[1]46。董道醇两子亦选入《浔溪诗征》,一为董嗣成,“字伯念,号青芝。道醇子。万历八年(1580)进士,除礼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建言削籍。有《青棠集》《二游稿》”[1]50。选诗一百八十五首。另一为道醇第六子董斯张,“原名嗣暲,字然明,号遐周,又号藉庵。道醇第六子。廪贡生。有《静啸斋集》”[1]85。据《镇志·人物传》所载,董斯张羸弱多病,不善营生,眈迷于书,结交海内名士“商榷著述,结社联吟,力扶诗教。留心吴兴掌故,一为《艺文补》,一为《备志》。伏床咯血,犹兀兀点笔。年四十三,崇祯元年(1628)卒”[1]85。选诗一百四十九首。董斯张“在文化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复兴了董氏家族的学术文化”[4]13。明清之际,董氏家族有名的文人还有董汉策与董说。董汉策,字帷儒,号芝筠,亦号帚园。有《乍浣居》《褓文杂著》《补计然子》《揽胜文集》《帚园集》等二十余集。《浔溪诗征》选汉策诗四百二十首。董汉策在明末清初乱世积极保卫南浔一地的安全,打击盗匪。清兵南下后,开门纳降,与清廷官兵合作。康熙间由范承谟荐贤良方正,以科道员试用。而董斯张之子董说为明清之际著名遗民。说字若雨,号俟庵,又号西庵,自称鹧鸪生。明亡后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之后又削发为僧。著有《丰草庵诗集》《宝云诗集》《宝云诗甲编》二卷、《乙存》三卷、《西荒诗》三卷、《南潜诗》一册。《诗征》选诗一百四十九首。南浔董氏家族在明末臻于鼎盛,但清代以后,董氏家族逐渐衰落,湮没无闻。

值得注意的是,《浔溪诗征》也收录董氏家族的女性诗人,卷三十六与卷三十七为闺媛,收录董氏家族女性诗人多人。如董琴,字峄蕴,德清监生蔡云妻,有《静吟集》。《府志·列女传》载:“琴夫妇皆能诗,夫中年殁,琴衔悲茹痛,遂尔焚笔,越六年亦卒。所著无闺阁绮靡习气,见《董氏诗萃》中者尤苍老。”[1]1120又收范夫人诗六首。范夫人为董斯张之姊,范应期妻,其有诗曰《闺思代董氏弟妇作》。金氏诗九首,金氏为监生董绍宗妻,有《兰玉轩稿》。金氏诗三首,金氏吴县人,董三凤妻,有《绿窗闲咏》。徐氏诗三首,徐氏石门人,长芦盐运使董承勋妻,有《徐宜人遗诗》。姚益敬诗十六首,益敬字元吉,归安人,进士董丰垣室,有《芬陀利居诗稿》。又收吴年诗十二首,吴年为董氏之媳,“字古春。归安人。郎中联珠女、举人兰庭姊、同知董启埏室。有《雪庭稿》”[1]1131。范锴有诗赞扬董氏家族,曰:“群从风流奏雅音,一门诗派著南浮。芬陀利复昙花隐,又见香闺善《静吟》。”[5]

据《纪氏家谱》载,纪氏从南宋始从汴梁随宋高宗迂居金陵。后裔纪秀公于元朝又迁回湖州南浔、乌程等地。《浔溪诗征》中收录纪氏诗人有纪远、纪官、纪寅、纪端、纪肇基、纪琴思、纪廷辉、纪复亨、纪玉兰、纪汝霖、纪豹文、纪松、纪思曾、纪峻、纪方虎、纪奎光、纪庆曾、纪运芳、纪磊、纪五辰,等等。《浔溪诗征》中收录首位纪氏家族诗人为清代纪远。远字无远,一字子深,号白云山人,有《风雨吟草》。《纪氏家谱》称其“诗品高远,如月下寒泉、空山孤鹤,诵其诗足以想见其人”[1]278。《镇志·人物传》亦言其:“博闻强识,嗜酒,工诗文,善书草,性不谐俗。……悲歌痛饮,往往漏尽,虽穷愁老病,而气不少衰。”[1]278《浔溪诗征》选其诗一百五十三首。潘耒《风雨吟草》评其诗曰:“冲恬婉雅,不事雕饰而天趣盎然、情深思远。”[1]278纪官为纪远之从子,原名永成,字遥集,号余素,有《余素斋诗集》。选诗十三首。纪寅,为纪官之从弟,字大为,号晴岚,有《晴岚诗集》《晴岚遗诗》,选诗四首。纪端,字南表,号菊存,纪官之子,有《菊存诗草》。端“幼承庭训,即工韵语,家贫艰于膏火,日勤课诵,夜分常熄灯默坐,构思忘寐,间或托之吟咏,以摅怀抱。诗书外,别无嗜好”[1]379。又有纪肇基,为纪端之弟,有《墨间诗草》。另有选诗较多者,如纪复亨,选诗一百十七首;纪光奎,选诗六十三首;纪磊,选诗一百五十八首,等等。

二、《浔溪诗征》中南浔地域特色的书写

南浔一地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有着丰厚的自然及人文资源。《浔溪诗征》中有大量的诗歌反映南浔的风光美景与历史底蕴,这些诗歌主要从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及民俗三个方面铺展开来。

人文景观方面,小莲庄、丰草庵等作为南浔的名胜,《浔溪诗征》中多有诗歌吟咏。先说小莲庄,小莲庄位于南浔镇西南万古桥西,为晚清南浔俗称“四象”之首刘镛所筑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后经刘家祖孙三代40年的经营,由刘镛的长孙刘承干于1924年落成。徐麐年有《题小莲庄》《游小莲庄偶成高树远山一联颇觉惬意乃续成五律一章》《即席口占次小莲庄主人元韵》等诗;蒋锡礽有《小莲庄和徐玉台韵》;张道岸曾经寓居南浔,有《莲庄纪兴》一诗。徐诗《题小莲庄》曰:

小莲庄不近喧哗,林木回环水一涯。位置全凭胸有竹,文章合羡笔生花。沿堤新种千株柳,隔岸时鸣两部蛙。瀹茗闲谭今古事,不知天外夕阳斜。其一

名园先睹快如何,青借遥峰几点螺。西望,弁山隐隐可见。东壁云山人宛在,西轩水木地无多。桑畴凝碧日迟下,荷渚送香风偶过。绝似小瀛洲里景,凭栏费我一吟哦。其二

倚槛遥看绿野耕,水边仿佛画图呈。地多幽趣宜寻醉,天为嘉宾特放晴。池面游鱼时逐队,枝头好鸟自呼名。晚凉同赋归兮什,缓棹扁舟一叶轻。其三[1]1089-1090

小莲庄地处幽静之地,不近喧哗,林木遍植,活水环绕。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品茗闲谈创造了很好的氛围。据小莲庄西望,又隐隐可见弁山。傍晚远处桑畴凝碧,近处荷渚送香。池中游鱼欢乐嬉戏,枝头小鸟引吭高歌。在这种环境下谈诗论文,读书写字,好不惬意。

再说丰草庵。丰草庵为明末清初湖州著名遗民董说的居处。董说(1620-1686),字若雨,号西庵,又号鹧鸪生、漏霜。明亡后,隐居丰草庵,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由于董说在当地影响巨大,所以其宅丰草庵也成为当时文人聚会的著名场所。董说自己有《题丰草庵》一诗,曰:“碧玉藤阴影小庐,磁盆秋水镜红鱼。床头一握崩霜剑,销作清钟伴读书。”[1]122丰草庵本为董说之宅,然而董说的遗民身份及文学地位使得丰草庵具有了超出一般住宅的象征意义。后代文人将其作为怀古之对象而吟咏,如纪方虎有《丰草庵怀古》,纪庆曾有《过丰草庵遗址》,邢典有《过丰草庵吊董若雨先生》,张镇亦有《过丰草庵有怀董西庵先生》等诗歌。纪庆曾,字思诒,号师泉,又号半虔,晚号密庵。其《过丰草庵遗址》一诗曰:“冰雪残冬万木枯,阳春才到气潜苏。那知薄暮荒江上,独听林中叫鹧鸪。”[1]785诗写冬春之际的景色,仿佛明清之际严酷的政治气候。而在那薄暮荒江之上,天地间似乎只有鹧鸪啼叫之声,这难道不似董说当时之处境?刘桐又有《过丰草庵吊董若雨先生》一诗:

绝点尘埃百尺楼,行人误认傍山邱。夕阳斜映疏棂外,怪鸟低飞古渡头。吟到好诗初落叶,参来小影宛停舟。先生有《舟居听雨图》。从教遁迹空门去,长使高风此地留。[1]678-679

刘桐,字舜挥,号疏雨,例贡生,有《听雨轩集》《楚游草》《楚游续草》。此诗先写丰草庵,最后写董说遁入空门。

自然景色方面,《浔溪诗征》中收录了诗人所作《南浔八景竹枝词》,再现了南浔的美景。汪曰桢有《南浔八景诗和壶山》,分咏《荻塘帆影》《禅院钟声》《垂虹落照》《通津霁雪》《古壕走马》《西村渔火》《范庄莲沼》《曲巷菱歌》,诗曰:

頔塘荻萧疏,一水当孔道。远舟天际来,风势片帆饱。依依烟树间,遐心逐去鸟。日暮孤影沉,两岸月色皎。《荻塘帆影》

古寺塔欲攲,绿波绕门外。夜半吼蒲牢,声远透云霭。沉沉夜将阑,一杵破万籁。试问春梦婆,可在清凉界?《禅院钟声》

秋色满东南,此桥名亦借。浑似卧飞虹,长溪一条跨。雁齿映残霞,夕阳正西下。晒网遍桥边,隔岸多渔舍。《垂虹落照》

草屩出门去,步上通津桥。光明豁眼界,天霁雪未消。茫茫一望中,四顾堆琼瑶。谁家映雪人,勤读书声高。《通津霁雪》

遗迹犹可认,昔日太尉城。城圮古壕在,春草萋萋生。游人当春暇,蹀躞花骢行。零香衬霜蹄,一径残红平。《古壕走马》

夜色何微茫,西村聚渔舸。晚饭傍芦漪,村树炊烟锁。波寒露下时,星星簇幽火。疑在严陵滩,有客披裘坐。《西村渔火》

言寻古园林,云是陶朱筑。渌沼余红莲,野田散清馥。当时采莲人,西子容绝俗。何不此终留,养鱼又种竹。《范庄莲沼》

拨棹采菱去,沿洄曲港渚。也似舞前溪,声声歌白苎。采摘向秋风,狼藉愁秋雨。明日瘦菱花,歌声渺何许。《曲港菱歌》[1]955-956

南浔美景当然不止八景,陆同福作《南浔分题竹枝词》,分咏《煤矢山》《分水墩》《小桃源》《梦华潭》《鹧鸪溪》《挂瓢池》。又有张鸿愙《浔溪十景追和沈舱儒前辈》《浔上竹枝词》,方熊《浔溪十景》《浔上竹枝词》《题分水墩和壁间韵》,张文元《南浔分题竹枝词》《鹧鸪溪上即事》,董载昌《浔上杂诗六首》等。

浔溪流经南浔,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1曰浔溪 “即余不溪之支流也。自德清县界分流,经南浔镇入于运河”[6]4188。清人董襄有《浔溪返棹盐官》《浔溪即事三首》《还浔溪风雨夜蜗余草舍小集即事》《十九日发浔溪两弟诸侄设酒饯行赋此志别》《十八日棹返浔溪留别诸兄辛未正月》《立夏日闻家中罂粟盛开放棹浔溪口占》等诗咏之。李世伸有《浔溪棹歌》描绘浔溪美景,诗曰:

垂虹桥畔足幽居,流水湾环好结庐。最是诗情堪入画,半湖残照卖鲈鱼。垂虹夕照为浔溪八景之一。其一

蓼红苇白水微波,小艇沿洄石澥过。依约芳塘风起处,有人低唱采菱歌。其四[1]1053-1054

垂虹桥上,流水环绕,浔溪夕照,蓼红苇白,菱歌声起,诗情画意,好一派田园静谧之风光。除南浔之外,湖州岘山、弁山、苕溪、霅溪等山水美景,也成为浔地文人书写的对象。

此外,《浔溪诗征》中亦有记录南浔民俗的诗作。如观灯风俗,有《浔溪观灯曲》写南浔元宵观灯的盛景:“奇花万树灯光红,裁缯剪彩争天工。……凭空出现黄金桥,红阑错落珍珠飘。蛮奴玉面盛装饰,七尺珊瑚手擎出。忽看一骑飞红埃,宫袍簇拥状元来。”[1]901诗歌先写元宵节的奇花异树,绫罗绸缎所裁各色的彩灯,巧夺天工。接着写蛮奴盛装出现,手持七尺珊瑚,紧接着一骑红尘,即是被簇拥而来的状元,一派热闹的景象,观灯盛况空前。

三、《浔溪诗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浔溪诗征》中也收录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与战争书写两个方面。

反映自然灾害者如宗严有《苦旱热》一诗。宗严,字霁庵,本姓丁。西栅裘庄人,俗称丁家港,析居埭溪,有《晓宜斋诗》。南方夏天饱受酷暑之害,对民众的生命及农作物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白居易就曾描写农民夏季劳作的情形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7]22宗严《苦旱热》诗曰:“如此炎蒸望眼迷,娇莺不坐尽情啼。凭谁觅得迎凉草,笑我终无解暑犀。焦叶欲舒犹避日,野云初合复穿霓。寰灜可有容身处,空羡青蓑雨一犁。”[1]1234在一片蒸腾的暑气中,黄莺不停啼叫,诗人无奈炎热的天气,想要寻求一避暑胜地。诗歌写出诗人在大旱苦热的天气中对于酷暑无可奈何的情感以及对于清凉雨水的盼望之情。

灾情之后,政府必有措施设法补救。首先要做的是勘灾,即检查灾害的现场及民众的受损情形。清人金锡桂有《勘灾行》一诗,写其到灾害现场勘灾的情形。诗曰:

群胥切切夜深语,明日下乡勘灾去。敛民供官不敢行,那得私囊觅钱处。前旌泊野塘,凫雁相回翔。骷髅如瓜破塚出,随波汩没争击撞。狂飙连夜拔大木,水面摇摇数间屋。里正指点为官说,即此已是天上福。其余穨塌无几存,低者及楼高浸门。鸺鹠鼓翅坐屋角,亭午不见炊烟痕。室庐坟墓类如此,高田低田可想矣。非无足谷翁,亦有多金子,不住穷乡住城市。重门击柝御暴客,怕听人言粜平米。灾民望勘如望岁,官去依然水不退,嗷嗷待食无已时。九重高远恐未知,灾状犹闻三等施。[1]1204-1205

“骷髅”句写出灾情的惨烈,坟塚被淹,骷髅被冲刷而出在水中撞击。其实在洪水中的又何止是前人的骷髅,更多的应该是被夺去生命的普通民众。“狂飙”句写狂风大作,房屋都被洪水冲走。剩余的房屋也坍塌毁坏,摇摇欲坠。民众流离失所,所谓“亭午不见炊烟痕”。室庐坟墓都如此,更不用说田地了。百姓“嗷嗷待食无已时”。即便有官吏前来勘灾,而实际的灾情也并不会为九重之外的皇帝所知,贪官污吏还趁机中饱私囊。《勘灾行》一诗反映了水灾中百姓的惨状,也揭露了黑暗的官场对民众盘剥的情状。

反映战争者,如明末清初董份有《彭北江破贼歌》一首。明末清初东南沿海海盗猖狂,威胁沿海居民的生命及财产。此诗写彭北江领兵击退海盗,保境安民之事。诗曰:“彭侯挺身自西楚,虎头燕颔真豪雄。边庭一奉羽檄召,楼船即日来江东。仗剑报天子,誓灭妖氛雪仇耻。穰苴兵法世所称,彭越威名畴足比。一身已号万人敌,帐下尽是千金士。列戟晴飞六月霜,扬旌夜卷三江水。布阵三江如组练,号令分明若雷电。冲锋陷阵势莫当,摧枯拉朽犹酣战。楚军先登遂破贼,诸军继至徒争羡。非凭龙豹有奇韬,谁取鲸鲵筑京观。捷书驰报建章宫,千官拜舞明光殿。”[1]36彭北江精通兵法,英勇善战,谋略过人,麾下也尽是勇猛之士。在与海盗斗争的过程中,彭北江布阵严谨,号令严明,率领将士冲锋陷阵,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因此受到朝廷的旌奖。清末温丰有《纪乱行》一诗,这首诗作于同治壬戌(1862)夏五月,反映的应当是太平天国运动。诗中写战争带来的灾难:

吾生良不辰,遭此兵戈劫。庚申二月间,湖郡始告急。继自四月中,苏常俱瓦裂。从此逢祸乱,惊惶无虚月。杀掠遍穷乡,免者十之一。骇闻惊啼声,魂自顶颠出。恍如热锅蚁,钻刺无孔刀。又如沸水鱼,但在釜中泣。欲写荼毒情,沉吟不忍述。但看闯献事,惨毒相仿佛。吾家十一口,流离无安宅。扶老还携幼,险苦备阅历。避乱一身多,斯言忆裴说。经乱渐死亡,存着今有七。惊忧俱致病,羸瘦还呕血。越二年于兹,夜眠不帖席。今春数月来,稍得安旦夕。此乡虽少安,烽火在邻邑。况兼米大贵,一升价过百。何堪需索苛,追呼日夜追。哀此疮痍民,性命何能活。吾如覆巢鸟,身外无一物。幸免且偷生,太平知何日。慨念皇古来,何代无兵革。物感必有杀,天意若定律。所以我佛子,愿度众生厄。著为因果谈,大发慈悲力。是色即是空,不生乃不灭。安得脱苦海,生彼极乐国。[1]980

从咸丰庚申(1860)湖州告急开始,至同治壬戌(1862),战火在湖州已经烧了两年多。自从遭逢祸乱,民众日日处于惊惶之中,没有片刻安宁。乡里遭受匪徒的残杀,“免者十之一”。诗人写出了百姓遭受战乱之后的惊恐、悲观、绝望的情绪,所谓:“骇闻惊啼声,魂自顶颠出。又如沸水鱼,但在釜中泣”。接着诗人写自家在战火中的经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扶老携幼,在两年的时间里东奔西走,历尽艰辛。家里原有十一口人,流离失所,如今只剩七口,幸存者亦惊忧成疾,病魔缠绕。今春以来数月间,湖州兵火稍退,烽火蔓延到了邻邑。而战乱之后也并非太平生活,战争使得百姓财物俱失,又使得米价飞涨,百姓却如覆巢之鸟,身无长物,生命再次受到威胁。面对如此情形,诗人无能为力。所以诗歌的最后,诗人不免将美好的愿望寄托于佛教,愿佛祖保佑众生度过劫难。

总之,周庆云所辑《浔溪诗征》梳理了南浔一地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文学发展脉络,构建出了南浔一地的诗歌文化生态,也为南浔地方文学文化资源的保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董氏南浔诗人
去南浔古镇
《莲花庄》《南浔古镇》
南浔,果真难寻
“意”与“法”—董其昌的书家维度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跨越八省区市的爱心接力
近代南浔宜园修复研究
董氏开胃贴治疗湿食困脾型厌食症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