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观论析及其当下启示
2024-04-05莫斐雅
莫斐雅
(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长沙 410081)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学问家。他的一生,既是革命的、战斗的一生,又是笃志嗜学的一生。毛泽东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1]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伴随他走完了光辉的一生。他确实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毛泽东“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的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2]。毛泽东酷爱读书学习的习惯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他的读书学习观怎样形成,其要义有哪些,以及对新时代广大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启示意义,值得深思与探讨。
1 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观的形成
毛泽东,1893 年12 月26 日出生,1921 年冬成为一位确立了初心与使命的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已完成了思想转变,从念经学到接受民主主义思想,再到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之后,转向信仰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青年毛泽东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求学读书、求真知的历史背景中,受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影响,逐步形成自己有体系且内容丰富的读书学习观。
1.1 国家和民族经受的灾难激发毛泽东潜心读书求学,立志救国
青年毛泽东的学生时代历时16 年半,其中小学(含读私塾)9 年,毛泽东曾在韶山6 个私塾读书;中学2 年,主要是在湘乡驻省中学、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师范5 年半,主要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毛泽东在不同的读书学习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在小学:一边读书,一边在田间劳动;以读跑学为主,自学为辅;其间,他熟读经书,爱看“杂书”,也读过一些新书。在既读书又劳动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渐滋生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意识。在1910 年秋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他为自己作出了决定一生命运的第一个关键性选择感到高兴。临行前,他改写了日本一首诗留赠父亲,表示自己立志求学和男儿志在四方的决心。1911 年春,毛泽东到长沙,入湘乡驻省中学就读。其时,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面对风云四起、山雨欲来的大千世界,毛泽东一面刻苦读书,一面关心国事。1911年10 月10 日,毛泽东非常高兴,作出决定,退出学校,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了响应辛亥革命起义的湖南新军。1912年春,毛泽东退出新军,继续求学,以第一名成绩考取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在一中,毛泽东勤奋读书,他爱好文学,擅长写作,写了不少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是其中的一篇。国文教员柳潜阅后,赞誉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3],给该文打了100 分。毛泽东考虑到学校“课程有限,校规使人反感”,只读一个学期就退学了。退学后,毛泽东寄居湘乡试馆,每天到三华里远的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在这里,他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一批反映18、19 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科学成就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著作,世界历史、地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以及其他许多书刊。他后来对老同学说,当时每读一本书,觉得都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于是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一样”[4]。
1913 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四师。次年春,四师合并于湖南一师,直到1918 年暑假,毛泽东在一师毕业。历经五年半的读书求学生活,他成为一位心怀报国理想,立志追求革命真理,真心求学,实意做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师范生。1918 年夏至1921 年冬,毛泽东多次到北京、上海,几度从事教育工作。青年毛泽东的读书学习观就在上述读书求学,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以及思想发生数次转变,最后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产生了。
1.2 湖湘文化与近代湖湘先贤的人文精神影响了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观的形成
青年毛泽东土生土长在湖南,他的思想植根于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因为湖南是其故乡,因此,他的成长以及读书学习观的形成,必定受到湖湘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且,他在读书学习观形成过程中,也将湖湘文化中可贵的人文精神加以发扬光大。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产生的源头。屈原是当时楚国一位满怀忧国深情的士大夫、一位世人敬仰的爱国诗人。青年毛泽东对屈原怀石投江的爱国情操是心存敬意的。并且,他欣赏屈原“卓绝一世”的辞赋,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他曾久吟不倦,尤其是其辞赋中所体现的那种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的才情逸志,深深地感染了他。1915 年与1918 年,毛泽东写了《挽易咏畦》和《送纵宇一郎东行》的诗作。他在后一首诗中写道:“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5]35显然,青年毛泽东的诗作追踪屈骚遗风,已能察见。
北宋末年南宋初期,产生了由胡安国、胡宏等为代表的宋代理学中的一个派别——湖湘学派,之后,就有胡宏的高足张栻和大学者朱熹等在岳麓书院授徒讲学,这就使得当时形成的湖湘文化独树一帜,在全国区域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学术反响。至明代衡阳的王船山、清代长沙人李文炤,再到近代邵阳的魏源、湘乡的曾国藩、浏阳的谭嗣同、长沙的杨昌济等人,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对独具文化张力及蕴含湖湘人文精神的湖湘文化,均有各自的发挥,都对湖湘文化的丰富、发展,尤其是湖湘文化在嘉道年间至光绪年间的近代转型、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称得上是湖湘文化的忠诚传人。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青年毛泽东已逐步知晓上述人物声名与事功,他对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等人的道德文章是尤为佩服的。1917 年,毛泽东在写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说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6]85显然,毛泽东在这里说到佩服曾国藩的战功,其实,他最佩服的是其继承湖湘学人的理学传统,忧国,治学修身,经世致用的精神。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杨昌济是他最敬重的一位老师。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在我的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7]。而杨昌济对王船山的学术思想极为推崇。杨昌济在一师教书时曾将记有大量研究王船山心得体会的《达化斋日记》和《论语类钞》等资料,广泛散发于以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等为代表的学生之中,供其阅读。无疑,王船山朴素的唯物思想与较为鲜明的民族意识,以及经世致用之学术思想,通过杨昌济的宣传、介绍而传于毛泽东等人。近代湖湘文化与人文精神对毛泽东读书学习观的形成,影响较深、较大。
1.3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求学生活对青年毛泽东形成读书学习观影响甚深
如前所述,1913 年春,19 岁的毛泽东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第四师范。次年春,第四师范合并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在第八班,直至1918 年夏毕业。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不久,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馆员时,受到馆长李大钊思想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9 年底,毛泽东为组织领导湖南人民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二上北京。其时,他去了上海,拜访了陈独秀,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列经典著作的阅读,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从其读书学习观的形成及思想转变到政治觉悟的提高,为他后来成为一位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湖南第一师范是一个好学校。”[8]
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观之所以受一师教育环境影响甚大,除了个人刻苦读书学习的实践活动,即除了个人主观努力读书学习思考的因素外,还与第一师范办学与培养学生的客观前提条件分不开。毛泽东就读一师时,正值具有近代民主教育思想的孔昭绶任校长。他忠实地贯彻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法令与措施,对学校教育实行全面改革。当时一师《教养学生之要旨》指出:“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势,察社会之情状,实事求是,为生利之人而勿为分利之人;世界观与人生观为精神教育之本,故宜使学生究心哲理而具高尚之志趣;……为学之道,不宜专恃教授,务使学生锐意研究,养成自动学习之能力”[9]12-13学校要求教师“务宜竭诚将事,以尽先知先觉之责。对于学生亲之如良友,爱之如子弟,本身作则,以陶冶其品性,养成其独立自营之能力”[9]39。
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时,遇到了民主教育中的好校长,还遇到了令他铭记在心的好老师。如校学监主任方维夏,他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民主科学、实事求是精神。教育实习主任徐特立、修身教员杨昌济,还有黎锦熙、袁仲谦、王季范等先生都是思想进步、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特别受学生尊敬的教职员。
综上,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观的形成,与湖南第一师范民主科学办教育的环境分不开,同时,与受良师的思想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
2 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观的基本要义
国家和民族经受的内忧外患激发青年毛泽东发奋读书学习,湖湘文化与近代湖湘先贤的人文精神则影响了他的读书学习观的形成,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求学生活亦对青年毛泽东形成读书学习观影响甚深。那么,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观究竟包括哪些基本要义?对此,我们可从其读书学习之目的、读书学习观之丰富内容及其读书学习之道来深入了解。
2.1 读书学习之目的
从分析上述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观形成的背景中,我们不难了解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之目的,就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与影响下,他逐步明确了读书学习就是为了使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从而找到救国救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真理。
毛泽东从8 岁开始读书,28 岁成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读书学习观的形成,伴随着他走过了一条深刻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极富时代精神和浓厚个性色彩的求学之路。从其求学的行程来说,大致是韶山—东山—长沙—北京;从其求学读过的书来看,大体为经书—杂书—新书—马列著作;从求学的目的来看,经历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演变过程。从以上三条线中,我们可以获知其中所贯穿的一条主线,即发奋读书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以“改造中国与世界”,实现民族复兴。
1910 年秋,少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准备前往湘乡东山小学堂时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诗句,表明他立志求真知,以达到救国救民之目标的宏伟志向。在报考湘乡东山小学堂时,他在试题《言志》的考卷中进一步抒发了自己求学以救国救民的志向。校长阅卷后赞不绝口地说:“今天,我们学校取了一个建国材。”[10]32可见,从少时起,毛泽东就有明确的读书学习的志向与目的。
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就刻苦读书学习,矢志救国救民。然而,当时的一些青年学生却不以为然。当时,多数人的读书学习志向是谋个人今后的功名利禄。毛泽东对此不愿苟同。他在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说:“今人动教子弟宜立志,又曰某君有志,愚意此最不通。”那些想当实业家、军事家、想升官发财的人,不过是“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6]86。在当时国难当头的情况下,盲从、模仿,而不思考能为国家、人民奉献什么,毛泽东指出这不是立“真志”。他指出:所谓立“真志”,就是要为救国救民而学习,寻求真理。在他看来,“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6]86。由此他下定决心先研究哲学、伦理学,再倾其全力去探求宇宙的真理。他认为: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6]87。
青年毛泽东认为光靠个人读书学习求真理,达到救国之目的,这是不可能的。在一师求学期间,他常常邀同学、朋友交谈如何求真知、获真理的问题。他与同学共勉:要“为人,为国人,为世界人而学”,决不能做“金玉其外”、不学无术、专替个人打算的小人。他说:“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济。”[6]8他希望同仁都能成为有真才实学的救国“奇志”的“有志之士”。
青年毛泽东由于读书学习目的明确,真心求学,刻苦用功,只为打好学问基础,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最终,他找到了救国救民之真理——马克思主义。
2.2 读书学习观之丰富内容
青年毛泽东在师范求学期间提出,要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才干。他指出:求学者要多读“有字之书”,即有文字记载的各类纸质书籍、报刊等;还要多读“无字之书”,即要走出去,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考察学习。那样做,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非常有用的知识。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6]587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曾以博学多识著称于全校学生群体中,他认为读书学习应汇百家之流而成一学。从现存的唯一一本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时期的课堂学习笔记手稿《讲堂录》来看,他读书学习的知识内容涉及先秦哲学、楚辞、汉赋、史记、汉书、唐宋古文、宋明理学、历史人物评价、自然科学,还有老师的评价言论等。《讲堂录》内容广博深邃,尤其是其中所记载的听课读书的一些感想,确是发自内心,引人深思。如他记道:“涤生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6]581“实意做事,真心求学”[6]581,“精神心思,愈用愈灵,用心则小物能辟大理”[6]583。由上可见,青年毛泽东读“有字之书”,内容丰富,见地深邃。
毛泽东除了下功夫,苦读“有字之书”之外,还下功夫读好“无字之书”,即到社会生活的实际中,到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到农村,到贫苦农民中去调查研究,向人民群众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1916 年暑假,他徒步游历了湘阴、岳阳等地,绕洞庭湖半圈去调查研究湖区的农村与农民生活。1917 年夏,他邀同学萧子升采用古时书生寻师求学的“游学”方式,历时月余,他们从长沙出发,先后游历了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县的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农村实情。1917 年寒假,他到浏阳文家市“游学”。在同学家住了几天,与农民一起挑水、种菜,还自己动手种了几棵板栗树。1918 年夏,他邀蔡和森又到洞庭湖地区考察农民生活。
从上可知,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不管是读“有字之书”,还是读“无字之书”,其读书学习观都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
2.3 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读书学习之道
青年毛泽东上述的读书学习活动,特别是在一师五年半的学习,充分展示了他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独具个性魅力的读书学习之道。
2.3.1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毛泽东很赞成孔门弟子的“安贫乐道”精神,他认为刻苦俭朴的生活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不畏劳苦、克服困难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他在《讲堂录》中曾写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6]591。毛泽东认定读书学习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基于此,在长沙读书时,他从不计较学习条件,不与同学谈论生活琐事,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在第四师范读书时,生活条件差,同学发牢骚,讲怪话,但毛泽东与众不同。他认为学习虽然要有一定条件,但主要靠自己努力。自己不认真,不刻苦,即使条件再好,也不一定能学好。他不仅自己刻苦读书学习,还常引用历史上孙康映雪等故事启发与激励同学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好好学习。在一师读书,毛泽东不讲究吃穿,衣服破了,补补再穿,吃饭也很随便,冷饭、剩饭都吃,有时还忘了吃,这样做,就是为了挤出时间读书。每当夜深人静,同学们睡了,他还常在走廊上或茶炉室的灯下读书。为了锻炼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专心一意地学习与思考问题的本领,他有时一个人到一师后山的妙高峰上看书,叫作“静中求学”;有时又故意到人声嘈杂的城门口去读书,叫作“闹中求静”。在一师求学,他曾写过以下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10]80由于他刻苦用功读书,他写的文章被老师赞誉为“立试万言,倚马可待”,往往被老师批上“传阅”,贴在走廊上,同学们争相传阅。
2.3.2 “不动笔墨不看书”
在一师读书学习中,毛泽东非常欣赏并坚持践行徐特立所提出的“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主张,他认为这的确是值得学习的读书治学的成功经验。毛泽东在一师刻苦读书,勤做笔记,读书笔记就装满好几网篮。同学罗章龙曾回忆说:“通过和毛润之的接触、交谈,我知道他写了很多的笔记,有的是课堂上写的,有的是自学看书写的,有的是他和友人来往的记录……内容很丰富,有若干本,字写的很挤,改动很多。另外,他看书爱加批注,打记号,每本书看下来他都打记号。”[5]15确实如此,在一师,毛泽东读仅有十万多字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他用毛笔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批语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毛泽东抒发自己对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的见解;少部分是对原著简要的赞同语和章节、段的提要。他对原著中较精辟的地方,总是浓圈密点,甚至圈上加圈,眉批往往有“切论”“此语甚精”等语,但对原著中存疑或无法认同的内容,他就批上“此不然”“此节不当”等语。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当年勤奋刻苦、用功的学习精神。
毛泽东在学习中还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学校有位国文教员,课教得不好,但他有办报经验,毛泽东告诉同学,不要只看到人家的短处,还要看到人家的长处。于是,他常去找这位老师讨教办报经验。无疑,这对他后来的办报有较大帮助。他特别尊重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黎锦熙等老师,经常向他们讨教,学到了不少读书学习经验。
2.3.3 独立思考,批判地继承
青年毛泽东认为,对待古代文化遗产和中西学说,不可不加分析地兼收并蓄,应该有分析、有批判。他常对同学说,古人的话、老师的话和一切名流学者的话,不一定都对,所以读书、看报、上课、听演讲,都要开动脑筋想一想。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舍弃。有次,他买回一部《韩昌黎全集》,二十多本旧书,他每天挤出一两个钟头学习,在空白处写满了批语,对于有些篇章、段落、句子,加上浓圈密点,写上“言之成理”或“不通”等评语。如前所提到的毛泽东在读《伦理学原理》一书中写下的一万多字批语,也是其独立思考之例证。此书批语中有段话写道:“吾尚疑人是始终无能力者,虽精神发展之后,亦曷尝不为自然界所规定耶?”[6]272过段时间后,当他重读该书,觉得以前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不妥,于是又写了新批语:“吾既作上文所言之后,又得一种之意见如下:吾人虽为自然所规定,而亦即为自然之一部分。故自然有规定吾人之力,吾人亦有规定自然之力。”[6]272显然,这段批语修正了前次批语,重新肯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独立思考,学思并进,批判地继承,力求学有心得,学有长进,这确是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其独特之道。
2.3.4 寻师觅友,问道求学
毛泽东有好问求学的习惯。他首先是向老师学习。在一师求学,毛泽东与蔡和森、陈昌等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到杨昌济先生寓所登门讨教。他们组织了一个哲学小组,邀请杨先生任指导。每逢周末,他们就聚集在杨先生家里研究学术问题,讨论治学方法,或讲学论道,纵谈天下大事。毛泽东也经常向徐特立、黎锦熙等其他老师请教。黎锦熙1915 年4 月至8 月所写的日记中,就对毛泽东向他请教学术问题有较详细的记载,毛泽东每次去他家,就是讨论“读书事”“读史法”“研究科学之术”“学与政”,等等,师生切磋学问,各得其乐。
此外,毛泽东还经常与同学、朋友讨论学术问题,彼此增进学问。他与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罗学瓒、张昆弟等同学经常相聚,学习讨论,提出问题,“互质参观”,交换心得,达到“殊趋而同至”,共同进步的目的。
3 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观的当下启示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少年强则国强”。当代青少年为何读书学习,该怎样读书学习,我们在了解学习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观,特别是他独具魅力的读书学习之道后,一定会颇受启示,找到答案。
3.1 热爱读书,锲而不舍
如前所述,青年毛泽东从少时起就立志要为救国救民找到一条光明大道。为此,他热爱读书学习,努力寻求真知。毛泽东热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众所周知,毛泽东非常喜欢读书,终生未改这一爱好。青少年时期养成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成为毛泽东后来成就丰功伟业的助推器。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广大青年几乎都遇到了网页挤占书页,“输写”替代书写的现实场景。的确,我们已进入一个“读屏”的数字化高科技时代。冷静深思,当代广大青年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明确读书学习目的,开展读书活动,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增长自己的才干与能力?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切实端正学习态度,仍要坚持认真读书学习,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学习或工作实际,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真正发挥书本知识的宝贵价值。1941 年1 月,毛泽东给当时在苏联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写信,他在信中说:“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11]毛泽东在信中对儿子关于读书学习的殷殷嘱托,值得我们深思。读书求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增强能力,毕竟是人类特殊的自觉能动行为,若是结合个人学习实际,制定学习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则能获得学习实效。新时代每个有抱负、有追求的青年人,都可以依据个人实际情况与需要对青年毛泽东的科学读书方法加以继承和利用,力争取得读书学习的丰硕成果。
3.2 “积久成学”,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之所以能取得丰硕成果,原因之一在于他特别重视读书学习中所学知识的积累。学习要条理化;知识靠积累,持之以恒。这是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中感受深刻的两个方面。条理和积累,条理是方法,积累是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在《讲堂录》中说:“夫善,积而成者也。是故万里之程,一步所积;千尺之帛,一丝所积。差一步,不能谓之万里,差一丝,不能谓之千尺。朱子学问,铢积寸累而得之,苟为不蓄,则终身不得矣。”[6]601毛泽东不仅重视知识的积累,而且,还十分注重知识积累的条理化。1915 年9 月,他在致萧子升的信中写道:“为学奚假乎是?是须有条理有秩序”[6]23。可见,毛泽东对知识积累的条理化非常重视。
青年毛泽东以上的学习经验,值得我们继承与发展。新时代的广大青年,处于各种学习工作环境之中,读书学习情况各有不同。无论差异多大,我们都应当努力读书学习,打牢基础,增强能力,持之以恒。学习中,我们应注意科学学习方法的运用,摒弃试图走捷径,图省事、急于求成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3.3 读书学习须注重学以致用
读书学习,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也不是为了装腔作势去吓唬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为了造福于国家、人民与全人类。因此,读书必须做到学以致用。这不仅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同时,也是今天处于新时代的广大青年必须遵循的一条学习准则。
读书学习须注重学以致用,指的就是读书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读书学习,将获得的书本知识变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因此,这里说的学以致用,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读书须联系实际,才能读好书;二是为实际运用而读书,即要在实际中用好书本知识。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12]如前所述,青年毛泽东读了不少书,更可贵的是他特别注意将读书学习与社会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他将“学”和“用”做到了完美结合。从青年毛泽东的学习目的与方法的运用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个人不应该为了装门面而读书,也不是仅仅为了完成某项指标而读书,读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开阔思维的基础上,将自己在书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当代青年尤其不应将通过读书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目光,仅仅停留在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方面,而应多为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幸福与中华民族的复兴考虑,切实练好真本领。这样,年轻人就拥有了更为深刻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年轻人读书学习应该认真学习与借鉴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的方式方法,读书一定要明确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读书学习寄予殷切期望,他曾引用“学如弓弩,才如箭镞”[13]勉励新时代广大青年一定要重视读书学习,练好过硬本领。新时代的广大青年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学习与吸取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的宝贵经验,刻苦读书学习,在工作实践中苦练本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