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逃离》中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
2024-04-03张倚天
【摘要】《逃离》是爱丽丝·门罗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集,为读者呈现出不同年龄、不同困难与遭遇下的女性为了追求自由本质、个体存在的“逃离”,引发了关于自由、责任、个体存在的深刻思考。通过深入分析《逃离》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与情节设置,探究该作品如何体现萨特存在主义美学中的想象、自由、存在等思想内容,进而发现《逃离》的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对文学艺术创作、读者思想与情感具有深遠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逃离》;存在主义;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5-003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5.011
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创作的《逃离》短篇小说集于2009年荣获布克国际奖,全书共收录八篇作品,从不同视角讲述了几个小镇的一群女性总是处于逃离的渴望中,并通过一次次的“逃离”的经历,寻找自由、责任、个体存在的本质。通过小说语言与故事情节设置,将平凡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再创作后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反思与启示,集中体现了爱丽丝·门罗文学造诣。而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是由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与社会活动家保罗·萨特提出的,这一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想象、自由与存在,以人的存在为基础,从想象与自由角度研究美学问题。《逃离》中的女性角色在自由与责任、个体与社会期望中挣扎与选择,致力于冲破枷锁与束缚,获取真正的自由,回归到本真,呈现出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同时也是所有普通女子真实生活的写照与缩影,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反思与启示。
一、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
(一)存在
萨特将存在分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两种形式,自在存在属于客观、无条件存在,而自为存在属于“非存在”,指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意识是最本真的存在。例如,桌子上存在一张白纸,这时白纸的颜色与空间位置反映出它是客观、无条件存在的,即自在存在;而人的意识虽然不是一种实体物质,但是其反映、表达了物质所在,意识的存在代表着人的意识已经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即自为存在。自在存在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自在性,不是他物创造存在,与其他存在没有联系,呈现出自在的典型特征;二是与自身统一,指代自己;三是自在存在具有偶然性[1]。自为存在相当于意识或者人的存在,具有虚无特点。人将虚无带到世间的同时具备自身虚无化与他者虚无化的能力,其本质呈现出一种人的存在即自由的存在。自为存在通常在谋划过程中创造自身,自为的谋划即自由的谋划,个体在谋划过程中由于具有改变自身的自由而容易产生焦虑感,为了逃避这种焦虑感时常采用自欺欺人的方式。另外,自为存在具有偶然性特点。自为存在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自为存在在承受各种偶然性支持的同时,需要承担与偶然性同化的后果。
(二)想象
一方面,虚无与想象。由于萨特认为自为存在相当于意识或人的存在,具有“虚无”特点,而想象可以反映出意识的本质,并且认为美是非现实对象的集合,无法被感知的存在。我们认为美的东西,均是由人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艺术与想象。萨特在想象现象学与美学思想具有密切联系,萨特认为想象可以代替意识,想象过程就是对现实世界虚无化的过程。艺术想象是人的审美存在的主要方式,只有通过艺术手段才可以摆脱现实世界来追求真正的自由。想象是一种意向性活动,而艺术可以激发人的想象。艺术想象通过感性来认知与理解现实存在的世界,通过创造与欣赏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达到艺术想象的目的。而艺术与文学作品通过阅读与欣赏才会具有存在的意义,艺术家主要是基于现实世界又超越现实世界进行艺术想象,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对此,萨特的想象美学思想从艺术层面拓展到生活层面,对审美进行生活化处理,促使审美逐渐走向生活、走向过程,有效拓展文学艺术范围,为人们摆脱现实世界的痛苦与束缚提供了有效的渠道与方式[2]。
(三)自由
一方面,虚无与自由。由于人的意识是“非存在”,即虚无的,萨特认为虚无即自由。并且,其认为虚无与自由是人特有行为的前提条件,美的根本与虚无、自由有着紧密联系。自为存在可以将虚无与自由带到现实世界,并对其进行虚无化处理,以另一种形式的自在存在方式呈现出来,犹如美丽的风景,没有游客的见证与欣赏,那么风景的美就不存在。对此,美是伴随虚无和自由而存在的,对现实世界进行审美时,需要对其进行虚无化处理,通过人的想象意识进行艺术加工,并重新以新的意义形态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艺术与自由。萨特认为美是超脱现实世界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发挥自由想象。美就是非现实的事物,主要是由于美超脱了现实,并获得自由。人们在自在世界中之所以会发现美、产生美感,就是因为在审美中发现了自由。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来反映现实世界,也可以反映作者的自由[3]。
二、《逃离》中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具体呈现
(一)人物塑造中的存在主义美学
首先,《逃离》小说集中的人物均具有强烈的自由意志,她们试图逃离现实生活状态,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理想生活。这种自由意志与责任的矛盾在人物塑造中得到充分体现。她们在受到个人生活经历与环境的影响的同时,也保持着对自我价值与自由的追求[4]。例如,在《逃离》这个故事中,卡拉在人生中出现两次强烈的自由意志,促使其进行了两次“逃离”。第一次是从不被父母重视且已经厌倦的家庭环境中,与认识不久的克拉克私奔逃离。卡拉的这次“逃离”是从父母的管束、早已厌倦的父母组建家庭的现实生活中逃离出来,想要追求自己理想中更为真实且幸福的生活。这次逃离是逃离父母所代表的亲情,即父权式家庭的牢笼,反映出卡拉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强烈的自由意志。第二次“逃离”是卡拉与克拉克的夫妻生活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与幸福,在短暂的幸福日子过后是枯燥无趣的生活,并且克拉克的喜怒无常、暴躁与冲动、卑劣的品行,二人无止境的争吵与冷战促使卡拉再一次想要逃离现实生活,并且在西尔维娅的帮助下顺利出逃。在第二次“逃离”中,卡拉是逃离婚姻关系中丈夫对妻子的束缚,也是卡拉女性意识的第二次复苏与自由意志的再次激发。然而第二次卡拉没有逃离成功,在半路上选择“回归”。正如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所言,真正的存在者能够面对自由的负重,可以承担起自由,而卡拉虽然女性意识与追求自由的意志比较强烈,但仍然是一个客体,承担不了自由的负重,对追求自由的责任无法负责,反映出追求自由与责任的矛盾性。通过卡拉这一主人公的人物塑造,为读者呈现出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中自由的核心思想内容。
其次,《逃离》小说集中人物面临着存在的荒诞性。不同生活境遇下的故事人物发现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是虚无的,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属感与满足感,这种荒诞性在小说人物塑造中得到展现。她们试图通过逃离来寻找人生的意义,但是最后发现逃离并不能解决荒诞性的问题。例如,朱丽叶是《逃离》小说集中《机缘》《匆匆》《沉寂》三个小故事的主人公,由于生活在小镇中的朱丽叶除了读书啥也不会,被认定为智力低下,即使朱丽叶是高知分子,在21岁就获取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尤其是来自父母对她的偏见“有點古怪但非不快乐”,导致朱丽叶想要逃离这个与之格格不入的荒诞小镇生活环境。其体现出朱丽叶面对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生活环境,要想寻找到本真与自己理想的生活而选择逃离。
另外,《逃离》小说集中的人物展现了存在的勇气和反抗。她们在面对荒诞的世界,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与反抗来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这种存在的勇气与反抗在人物塑造中得到充分展现,呈现出不畏困难与挑战,坚定追求自由与信仰。例如,卡拉第一次从家庭逃离出来与克拉克私奔,就是对荒诞生活与无意义现实的反抗,是通过逃离与反抗来寻找自己真实、幸福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二)情节设置中的存在主义美学
首先,《逃离》小说集中的故事情节设置存在无意义与孤独感,呈现出萨特存在的荒诞性思想。在《逃离》小说集中,八个故事情节设置均展现了人物面对无意义和孤独的境遇,主人公经历了一连串的困难与挫折后,感到自己的存在无意义与没有价值,让她们对现实生活感到迷茫与失落。例如,卡拉在父母组建的家庭生活中,面对父母的漠不关心,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无意义与没有价值的。在与丈夫生活中面对无止境的争吵,导致卡拉出现焦虑感与自欺行为,如诬陷西尔维娅丈夫。这些情节设置都为自在存在的荒诞性增添内容。而朱丽叶在与落后闭塞的小镇生活格格不入时,感到一种焦虑与孤独感,也是自在存在荒诞性的具体体现。其次,《逃离》小说集中的故事情节设置呈现出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中的“自由”核心内容。在故事情节设置中,通常让人物角色在自由意志与责任之间进行抉择。这种自由意志与责任的强调反映出存在主义思想中个体的存在与自由的重要性。人物在情节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寻找自己的理想生活目标,同时也承担自己选择所带来的后果[5]。例如,卡拉在第一次逃离与父母生活的地方后,所承担的是没有父母亲人帮衬的夫妻生活,在短暂的夫妻幸福生活后要面对来自丈夫的责备与束缚。在第二次逃离后追求自由意志需要承担起一个人独自生活的后果,然而卡拉意识到自己即将面对世界的可怕之处,让她放弃逃离。卡拉的两次“逃离”呈现出的自由意志与责任之间的选择,体现了存在主义美学中的“自由”核心内容,强调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自由意志与责任。
(三)主题思想中的存在主义美学
《逃离》小说集是由多个故事串联起来的,主题思想是探讨人类存在的复杂性、无常性、自由与责任等,小说人物具有强烈的自由意志,试图逃离现有生活状态,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与目标。然而在她们意识到自己的自由意志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每个人在追求自由的同时,需要承担自我与周围生活环境的责任。这种自由意志与责任的矛盾在主题思想中得到充分体现,引导读者深刻思考人的自由与责任关系。另外,《逃离》小说集的主题思想也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困难和无法逃避的孤独感。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痛苦,人们需要勇敢承担责任,用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例如,《逃离》小说集中卡拉与朱丽叶两个典型的女性人物,在一次次逃离后又面临新的痛苦与遭遇,促使她们承受逃离后带来的后果。通过对《逃离》小说集中的故事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人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困难,正如朱丽叶所说:“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觉得自己被人包围着,这些人想一点点吸走她的注意力、时间和灵魂。而她总是由着他们这样做。”朱丽叶谈的是人的客体性,而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虚无即自由,人总是在面临自由选择。但是人通常自由地将自己视为主体,将他人与世界作为客体,导致冲突的存在。在《逃离》中,主人公的痛苦来源于父母、女儿、丈夫等周围的亲人,呈现出人类存在的困难与无法逃避的孤独感,面对着各种困难与痛苦,而这些困难与痛苦促使主人公逃离现有生活,追求自由,呈现出明显的存在主义美学特征。
三、萨特《逃离》中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
影响与启示
(一)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
《逃离》中呈现的个体存在与自由意志思想,体现在创作者对个体经验与内心世界的关注,创作者通过展示人类的选择权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呈现出个体面对困难与命运时的勇气与决断。同时,《逃离》中呈现的孤独与存在焦虑思想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得到广泛表达与应用,作者通常对人物角色内心挣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孤独感的体验进行描写,表达出人类存在的不安、焦虑与困惑,试图冲破牢笼追寻本真。此外,《逃离》中的无意义与存在的荒诞性思想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创作者通常利用这一思想对人生的无常性、不确定性、悲剧性与荒诞性进行揭示,借助人物角色在面对生活各种挑战时做出的抉择呈现出现实残酷与人对意义与价值的追寻。《逃离》中呈现出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强调个体存在、自由意志、孤独、存在焦虑、无意义与存在的荒诞性,这些思想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广泛表达与探索。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城堡》,探索了个体的无助感、存在焦虑和现实的荒谬性。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等待维特罗》,描绘了角色在荒诞的环境中面对孤独、无意义和困难时的挣扎。
(二)对读者思想与情感的启示
《逃离》小说集通过多个小说故事呈现出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与遭遇、不同职业的女性在面对现有生活的痛苦与困难时,试图通过“逃离”这一途径对现有生活的反抗与追求自由真实的生活。通过对卡拉分别逃离父权制家庭与不幸婚姻的束缚;朱丽叶从青年到中年逃离冷漠的家、周遭的眼光与命运的安排;格雷斯因一夜“激情”而逃离等故事的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每一次渴望获得独立且完整的自我的“逃离”,不仅是直击世俗与权威的挑战,也是挣脱牢笼与束缚的反抗。不难发现,这些“逃离者”是万千普通大众的真实写照与缩影。读者通过阅读《逃离》这一作品,能够与故事人物形成情感共鸣,并从多个小说故事人物对自由和责任的追求中,反思自己的生活选择与行为方式。这种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可以启示读者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目标,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尤其是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应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选择逃避。另外,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时,不要放弃梦想,需要积极寻找自己生活与生命中的意义与价值。
四、结语
总之,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自在与自为存在、想象及自由,这一思想在爱丽丝·门罗的《逃离》中得到充分体现,从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与主题思想三个角度深入了解《逃离》小说集如何呈现与表达出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独特见解,并探讨这一思想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与对读者思想及情感的促进,启示我们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目标,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困难,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追求的人。
参考文献:
[1]陈科宇.勇担存在的责任——读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03):93-94.
[2]于宁.论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在其剧作中的体现[J].今古文创,2023(15):47-49.
[3]赵姝涵.浅析爱丽丝·门罗《逃离》中的生存困局[J].长安学刊,2021,12(03):42-44.
[4]段秀秀.女性生存困境之反思——对于《逃离》的女性主义存在主义解读[D].苏州:苏州大学,2016.
[5]陈瑶.破碎、逃离与重塑:《逃离》的萨特式存在主义解读[J].才智,2021(16):77-79.
作者简介:
张倚天(2002.4-),男,汉族,山东东营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