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传承背景下陕西非遗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交互设计研究
2024-04-03谢海燕王欢
谢海燕 王欢
关键词:传统技艺;非遗传承;竹篾子灯笼;交互设计
技艺类非遗数字化传承是一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技艺类非遗的制作过程、技艺要点等信息进行记录和传播。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技艺类非遗,还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对于西安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来说,数字化传承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一技艺,从而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1 技艺类非遗数字化传承调研
1.1 技艺类非遗数字化传承意义
传统技艺类非遗通过代代相传,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非遗传承者老龄化导致技艺类非遗的传承面临断层和失传的危险。
数字化传承作为一种新的方式,为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首先,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记录并保存非遗技艺的过程和技术,将其转化为数字化形式,以便后代学习和传承。其次,技艺类非遗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到全球范围内的观众,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非遗的传承和發展中来。此外,数字化传承可以通过将技艺类非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比如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观众提供更加沉浸式和互动式的体验,增强观众对技艺类非遗的兴趣和参与度,推动非遗的发展。
1.2 技艺类非遗数字化传承方式探究
1.2.1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主要指利用不同的数字媒介将非遗技艺传达给受众,比如各种非遗类App,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使得非遗技艺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展示。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非遗技艺的精髓和魅力。
1.2.2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当下的新兴技术,主打仿真与沉浸体验感,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环境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和学习非遗技艺。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记录下非遗技艺的每一个细节和步骤,以便后人学习和研究。
1.2.3 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型虚拟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 技术是一种把虚拟信息技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广泛运用了多媒体、三维建模、信息跟踪与注册、智能交互、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将计算机生成的文字、图像、三维建模、音乐、影片等虚拟内容进行模拟后,使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交互,从而获得对真实世界的“增强”[1]。增强现实技术可以通过虚拟模拟的方式,提供更直观、更易理解的学习体验,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技艺的精髓,从而促进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这3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非遗技艺,但缺乏互动性和身临其境的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但需要高昂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增强现实技术结合了现实和虚拟元素,可以提供互动性和身临其境的体验,但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中。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以实现非遗技艺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2 竹篾子灯笼内容研究
2.1 竹篾子灯笼
竹篾子灯笼作为西安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悠久丰富的文化内涵。2007年5月,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篾子灯笼以竹篾为主要材料,对竹篾进行精细处理与编织后,用大红色皱纹纸贴在外表面,但只贴中间部分,上下两边露出细致的竹篾子。竹篾子灯笼有3种:寡灯(最大)、中灯、星星灯,造型独特且充满韵味(见图1) 。竹篾子灯笼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一种艺术品,是关中地区传统节日民俗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制作方式和圆润造型充分反映了关中地区人民群众的勤劳与智慧,给人们带去了吉祥的寓意和美好的艺术享受,也因此在西安地区民俗节庆以及大型庆典活动(如新春佳节、结婚庆典喜宴等)中都少不了竹篾子灯笼以渲染气氛,表示吉祥,它也成了当地人们祝福平安,祈祷长命百岁的吉祥之物并保存了下来。
2.2 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
竹篾子灯笼的编织工艺流传久远,影响很大。它取材考究,工艺流程清晰,加工工序细致。编织流程共有14步,这里展示部分编织流程(见图2) ,根据处理工艺将这14步流程分为4个部分:
第1部分为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包括选竹、破竹、泡竹。西安村民就地取材,所用的材料主要是来自白鹿原鲸鱼沟等地的刚竹,竹秆粗大而坚硬。两年生竹较好,但竹节一般较长,通常为一尺有余[2]。按所编灯笼的尺寸截取,浸泡数日。
第2部分为处理竹篾丝,包括破篾、起篾和划篾。把青竹分为大约长0.8 m,用开竹锏刀固定等分的位置,并去了枝叶,接着用一把篾刀将竹子对半劈开,最终得到粗细较为一致的竹篾丝。
第3部分为扎制骨架,包括盘篾踏底子、分篾、编织和收口。将15根篾丝交错盘在一起,称为盘篾,竹节之间互相交错成为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剩余的篾丝则编在灯笼内,将其固定成圆口,表面平滑而无突棱。有的还需要在头尾上分别加一个横着的篾丝,并以此来确定造型。成形的灯笼上边口大,下边口小,底部还可摆放火烛、煤油灯等。
最后一部分为灯笼的装饰,包含烘烤、捏圆、滚浆以及糊纸。把成型的灯笼置于炉子上烤制、捏圆,使之取得完美的造型。编织完成的灯笼模型在定型完成之后,还要完成裹红纸、安装底盘、提手等工艺,至此灯笼编织结束。
2.3 竹篾子灯笼发展现状
由于如今市场上的灯笼大部分已是声光电的塑料灯,曾经的竹编加工工厂现在基本以小作坊的形式出现,只剩下零星的手工艺人。竹篾子灯笼的“非遗”传承人王学坤、张淑雅老人为了传承技艺会参加一些"非遗"进校园的展示。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下,王学坤老师又成立了“竹篾子灯笼纺织技艺传习所”。另外,为满足市场需求,王学坤老师除了编织传统的灯笼,还自制竹篮、竹农具、竹制小工艺品等,让古老的编织技艺焕发崭新的魅力。
在非遗传承人与政府的合力下,竹篾子灯笼开始慢慢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但是技艺的传承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潮流,用更现代化、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播这项非遗技艺将会使它焕发新生。
3 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数字化探索
3.1 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传承问题研究
在调查的过程中可以看到,目前对于竹篾子灯笼文化的传播推广,对于受众而言还是以单方面接受知识的方式为主,缺乏用户的参与性[3]。结合技艺类非遗数字化传承现有的方式来看,可以依托增强现实技术,使用体感交互装置。根据体感交互目前的发展现状,手势交互是最自然高效的,现设计一款以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普及为目的的体感交互装置,让用户更便捷地参与竹篾子灯笼的制作过程,从而增加他们对非遗的理解和记忆。根据上面对竹篾子灯笼编织过程的介绍可以认识到竹篾子燈笼的制作流程虽然看起来简洁,但实际却非常复杂。在进行交互设计时,必须考虑过程的精简和提炼,以符合初学者的理解水平[4]。
3.2 竹篾子灯笼编织数字化设计构想
西安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因此将体感交互装置放置在博物馆中,既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也能为传承和弘扬非遗做出积极的贡献。这款叫作“竹艺”的体感互动设备,以体感交互技术为媒介,让使用者可以通过虚拟编织过程沉浸式地感受非遗竹篾子灯笼的文化意蕴。
交互界面整体分为背景介绍、工艺互动、社交分享以及衍生服务4个板块。在背景介绍板块中,主要以线上博物馆的形式以图文、影像记录竹篾子灯笼的历史背景、优秀作品等,并配有竹篾子灯笼编织教程视频,让用户熟悉编织流程。在工艺互动板块中,以手势交互为主,选取灯笼编织过程中的主要步骤,让用户沉浸式体验灯笼编织过程,拉近大众与非遗技艺的距离。在社交分享板块中,将灯笼成品和交互整体流程分享至社交平台,既让用户获得成就感也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最后的衍生服务包括线上下单购买邮寄服务和预约现场体验。
4 设计实践
4.1 用户群体需求分析
经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走进博物馆的人群,结果显示,大部分用户对于互动设备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探究欲,希望借助互动设备感受与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根据用户调研总结出以下几点需求:①感觉需求:交互装置易亲近,界面美观;②交互需求:互动方式难度适中,提示明确;③情感需求:交互过程新颖有趣;④社会需求:互动过程或之后可以拍照分享;⑤自我需求:学习非遗文化知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4.2 设计原则
为了保证用户高效地使用体感交互装置,体验竹篾子灯笼编织流程,本装置的界面信息架构设计需要符合一定的设计原则:
1) 可理解性原则:设计应该尽可能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复杂操作和冗余的信息,符合用户的直觉和习惯,使用户能够通过自然的动作和姿势与系统进行交互,降低学习成本和认知负担[5]。
2) 互动性原则:体感交互设计应该及时给用户提供反馈和响应,让用户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成功,并能够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交互方式。
3) 多样化原则:可以通过提供多种不同的动作和姿势来增加体感交互的趣味性,另外也可以通过适当的音响效果,营造出逼真的环境,让整个交互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4.3 交互行为
这次互动设计以手部交互为主,要求使用者以双手动作协助完成互动流程。从“以用户为中心”的角度来看,为了使用户能够通过自然的动作和姿势与系统进行交互[6],收集调查了若干志愿者依据自身手势习惯参与测试,从竹篾子灯笼编织的14步中选取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步骤进行调研,总结出最符合用户的直觉和习惯的手势,总结如图3、图4所示,以此来设计交互流程。
4.4 交互流程展示
以竹篾子灯笼的整个编织流程为例,通过对手势调研成果的整理来设计简单的原型(见图5) 。交互界面整体选用青绿色,透着清新、自然与生机,辅以翠竹和灯笼,丰富画面效果,做到架构清晰,配色美观,内容有趣。
5 结束语
技艺类非遗数字化传承是一种创新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对于西安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与交互设计的结合,让用户高度参与模拟竹篾子灯笼制作,沉浸式体验非遗的传统知识与手工艺魅力,为技艺类非遗传承探索了新的发展路径。重视技艺类非遗数字化传承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有助于技艺类非遗的传承,还能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