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资源融入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2024-04-03王佳

成才之路 2024年7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统编教材

王佳

摘要: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伟大奋斗中孕育出的成果,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积淀和孕育形成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以革命精神为内核和价值取向。革命文化蕴含中华儿女丰富深沉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对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应用革命文化资源时,应拓展阅读资源,形成互文理解,创设学习情境,营造时代语境,链接职场写作,丰富语用素材,设计综合活动,展开言语实践。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革命文化;统编教材;革命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1;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7-0057-04

基金项目: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建设基地(上海商学院)课题“新课标标准下上海地域文化资源在中职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GP2023K-02)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创造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语文教学有利于拉近学生与革命文化作品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深化学生对革命理想、革命精神的体悟。本文在探究革命文化内涵及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分析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的篇目,探索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教学的策略。

一、革命文化的内涵及教学价值

1.革命文化的内涵

革命文化一词最早由瞿秋白在1923年发表的《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一文中提出,他说:“社会主义的艺术文明,就是无产阶级掌握的科学技术,也就是革命的文化。”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革命文化进行了阐释,他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奋斗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可见,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伟大奋斗中孕育出的成果,以革命精神为内核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財富和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革命文化的教学价值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必经之路。其中,革命文化中蕴含的中华儿女丰富深沉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对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中职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十分关键,因此革命文化的学习、革命精神的浸润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篇目分析

新课标将课程内容划定为8个专题,其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深入学习革命志士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和崇高品质,深入了解中国革命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感受其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体认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1]。2023年9月,与新课标相匹配的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正式投入使用,为更好地了解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关“革命文化”的内容,下面就“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的选篇进行分析。

1.篇目概况

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共4册,其中基础模块2册,职业模块与拓展模块各1册。涉及革命文化的内容共3个单元,其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包含2个单元,共8篇课文,即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沁园春·长沙》《风景谈》《荷花淀》《江姐(节选)》,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长征胜利万岁》《百合花》。语文综合实践1个单元,即“重温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

2.篇目特点

(1)主题丰富。该专题的篇目主题丰富,立意深远。对篇目的主题进行分析,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颂扬革命精神与革命情怀,感受上至革命领袖,下至革命人民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二是讴歌英雄人物,通过对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事迹的叙写,感受革命气概和崇高品质;三是回顾奋斗历程,展望美好前景,通过对革命奋斗历程的回溯,体认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艰辛与不易,体认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前行。(2)体裁多样。在该专题中,编者选择多样的体裁,既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这样的文学类文本,又有演讲稿、回忆录这样的实用类文本。不同体裁的文本,在阐释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时,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选材、组材方式,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对比赏析不同体裁的作品,学生能够在了解革命人物,感悟革命精神的同时,把握不同体裁的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在阅读赏析中获得审美体验,提升思维品质和语文能力。

三、上海革命文化资源概述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的起点。1949年5月29日,毛泽东同志在修改审定的新华社社论《祝上海解放》中,把上海称作“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称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长时期内它是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中心”。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时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称其“是我们党的根脉”,“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上海作为党的初心之地,见证了党从诞生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2]。上海的中共中央早期各类机关旧址,包括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在内,有确切地点可以认定的就有30余处。无数革命先烈牺牲在上海的热土上,革命志士们的故事在这座城市永久流传。据党史研究部门统计,上海市革命遗址遗迹总数657处,其中革命遗址45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目前上海市共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6个,直接与党的革命史相关的有38个。根据《2005—2010年上海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旅游部门结合史实和地区特点推出了五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主题鲜明,独具特点,其中,前四个主题均与革命文化相关联。主题一:以中共一大会址和新天地为中心的“开天辟地”旅游区,反映了上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主题二:以陈云故居、朱家角为中心“伟人风范”旅游区,展现了20世纪在上海的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主题三:集中于多伦路的“文化先驱”旅游区,展现了以鲁迅为旗手的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投身于革命洪流,用文章启迪民众,是文学史和革命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主题四:以龙华烈士陵园为中心的“英烈丰碑”旅游区,聚集了承载上海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遗址和纪念馆,提醒人们勿忘历史,铭记先烈的英勇事迹。一百多年来,红色基因始终流淌在上海的城市血脉中,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英雄史诗和精神伟力。上海革命文化资源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足以为中职语文革命文化专题教学提供大量的素材,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精髓,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坚定文化自信[3]。

四、革命文化资源融入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策略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的和平年代较为遥远,学生对此有一定的陌生感,如何消除学生的陌生感,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革命的不易与艰辛,理解革命志士的理想与信念,领悟革命精神的崇高与伟大,这是在教学时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进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时,很容易陷入重“人文主题”,轻“语文主题”的误区,如何避免与思政课程、历史课程同质化,立足于语文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着力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该专题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由此,笔者在探究上海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的教学策略时,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结合学生的学习形态进行分析。

1.拓展阅读资源,形成互文理解

语言理解与运用、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新课标规定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两个方面。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的教学中,除了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教师还可以引入上海革命文化资源,拓展学生阅读范围,形成互文理解[4]。例如,在教授《风景谈》一文时,为加深学生对延安军民顽强战斗意志和高尚生活情操的理解,教师可辅之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材料和新闻报道,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时代背景下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使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人物形象分析,体悟解放区军人顽强的战斗意志与崇高境界。同时,教师可引入《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影视资源,进行人物群像比较,让学生探求不同时代人民子弟兵的奋斗与坚守,分析不同艺术形式在同一主题的阐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的不同表达方式。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新时代,是否需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辩题,让学生联系新时期上海的发展、变化,深化对作品精神内涵的认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领会优良传统的时代特征,肩负起祖国建设的神圣使命。再如,在教授《江姐(节选)》这一剧本时,教师可以引入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劇本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在塑造艺术形象时的主要手法。《江姐》描述了重庆解放前夕江姐在狱中与敌人英勇斗争、光荣就义的事迹,她用坚韧的意志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捍卫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尊严。而《永不消逝的电波》讲述了中共地下党员“李侠”长期在敌占区潜伏并且牺牲的英勇事迹,他用无线电在上海和延安之间架起一座空中桥梁,战斗12载,却最终倒在黎明到来之前。两部作品中的革命形象具有相似性,资源的引入可以让学生领悟革命者坚强不屈的革命气节和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理解中国革命历程的艰辛与不凡[5]。

2.创设学习情境,营造时代语境

新课标强调了学习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6]革命文学作品选读专题的作品描绘的是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志士的生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对革命历史有进一步的了解,缩短与革命文化的距离,就需要创设学习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生活的差距。此时融入上海革命文化资源,有助于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在本土革命文化资源的探寻中,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例如,在设计《荷花淀》和《江姐》这两篇作品的课后活动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都学习过《荷花淀》和《江姐》这两篇文学作品,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群革命女性的形象,看到了她们在革命中展现出的爱国热忱与抗争精神,她们是中华民族的巾帼英雄。作为党的诞生地的上海,无数的巾帼英雄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篇章,学校的易班工作站将开展“讲述革命故事,寻找沪上巾帼”活动,向革命志士学习,向沪上巾帼致敬。请同学们探寻冯铿、向警予、秋瑾、何香凝等革命女性的事迹,讲述她们的革命故事;选择一个革命女性形象,为她写一段推荐词,概括该人物的主要事迹,讴歌该人物的崇高品质;回顾《江姐》的剧本创作方法,将你所讲述的革命故事改编成小短剧,与组内同学共同演绎“沪上巾帼”的故事。

3.链接职场写作,丰富语用素材

在中职语文课程中,“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专题是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板块,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7]。教师可以将革命文学作品选读专题教学链接到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专题教学,并引入上海革命文化资源,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用素材,引导学生展开写作练习。例如,上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印记。学校将开展红色考察活动,请大家完成以下任务:围绕“党的诞生”“工人运动”“文化先驱”等主题展开红色考察线路规划活动,完成活动策划书的写作;请同学们查阅上海革命文化资源,选择一个红色考察线路,为它写一段宣传语,设计一个宣传手册;完成红色考察之后,请结合自己的真切感受,写一篇游记,发布在校园网平台[8]。

4.设计综合活动,展开言语实践

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涵盖了6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听、说、读、写活动的综合,着重检验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教师可融入上海革命文化资源,设计“诵革命诗词,传革命故事,悟革命壮志”的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让学生在参观龙华烈士纪念馆过程中收集革命烈士留下的诗词和故事,展开革命诗词诵读、革命故事讲述等活动。学生可在真实的言语实践中缅怀革命先烈,领悟革命壮志,汲取精神力量,提高诗词吟诵、口语表达、现场记录、文稿整理等能力和水平[9]。

五、结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要在继承革命文化的同时,不断促进革命文化的传承创新,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革命文化资源融入语文课程的策略,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参考文献:

[1]王封.接受美学视域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培养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2023(10):64-65.

[2]吳宗欣.中职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应用实践探讨[J].新课程研究,2022(01):25-27.

[3]李加永.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挖掘和应用德育教学资源的实践探索———以沈从文小说《边城》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03):36-38.

[4]方铁民.地域特色资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和策略[J].广东教育,2023(08):47-48.

[5]吴晖湘.中职语文教学与教材改革研究综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06):95-97.

[6]曲秋枝.中职语文“职教味道”[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21):21-22.

[7]李金喜.中职语文教学刍议[J].广东教育,2013(07):83.

[8]蔡晓东.中职语文中的文化自信教学实施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07):11-14.

[9]彭璐,夏萌惠.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与实践———以《语文(职业模块工科类)》为例[J].湖南教育,2023(07):66-69.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Taking Shanghai as an example

Wang Jia

(Shanghai Industrial and Technical School, Shanghai 200232, China)

Abstract: Revolutionary culture is the result nurtured in the great struggle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It is the sum of all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es accumulated and nurtured in the practice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with revolutionary spirit as the core and value orientation. Revolutionary culture embodies the rich and profound patriotism, self-improvement, and enterprising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I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trengthening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cultivating their sentiments, and forming correct worldviews, outlooks on life, and values. When teachers apply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in vocational schools, they should expand reading resources, form intertextual understanding, create learning situations, create contemporary contexts, link workplace writing, enrich pragmatic materials, design comprehensive activities, and engage in language practice.

Key words: vocationalschool;Chineselanguageteaching;revolutionaryculture;unified textbooks;revolutionaryspirit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统编教材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