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崛起战略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研究

2024-04-03贺登科何蒲明李祥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6期
关键词:双重差分法

贺登科 何蒲明 李祥

摘要 利用200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中部崛起战略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平均效应、动态效应,并探讨了其机制。结果表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此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但在短期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效果不显著,存在滞后效应,而在长期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效果逐年增强,其效果主要是通过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式取得。

关键词 中部崛起战略;农民种粮积极性;双重差分法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6-0225-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6.05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Rising Strategy of Central China on Farmers Enthusiasm of Grain Growing

HE Deng-ke1,HE Pu-ming1,LI Xiang2

(1.Hubei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Hubei 434023;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Jiangxi 330045)

Abstrac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provincial level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20, the average and dynamic effects of the rising strategy of central China on farmers enthusiasm for grain planting were evaluated by the differential method, and the mechanism was discussed. The study showed tha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ising strategy of central China improves farmers enthusiasm for grain growing. This conclusion still holds after the robustness test. However,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farmers enthusiasm for grain growing in the short term i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re is a lag effect. Its effect is mainly achieved by increasi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improving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Key words Central rising strategy;Farmersgrain grow enthusiasm;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

中部崛起戰略是促进中部地区共同崛起的一项国家政策。中部地区包括中部6省,即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中部地区拥有5个。2020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为20 173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达到30.13%,长期以来肩负着我国粮食的供给重任。中部地区在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耕地面临着被占用的威胁,粮食生产也遭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由此可知,中部地区在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承载着非常大的压力。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部崛起战略。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实施,同年出台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指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在财政上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2年出台的《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比重需要得到提升,并支持和完善粮食直补政策。2016年颁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出 ,改善粮食种植品种结构,进一步推进高标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部崛起工作座谈会中,对强化粮食生产基础作出指示。2021年《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了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并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

农民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力量,其种粮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国内学者围绕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研究非常丰富,很多学者探讨了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何蒲明[1]对农民收入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显著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崔钊达等[2]研究发现,务农劳动力数量促进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升,但技术禀赋对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升产生了负向影响。李国祥[3]认为,粮食生产的劳均现金收益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非常明显。不少学者侧重于研究农民种粮积极性相关政策的政策效应,杜锐等[4]运用合成控制法对陕西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进而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袁宁[5]通过探讨粮食补贴政策,认为耕地规模、纯收入水平和农业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都有利于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方蕊等[6]指出,农民对政府补贴越满意,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可能性越强。

现有对中部崛起战略的研究中,晏涛[7]认为,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后,农业生产条件脆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不利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屈露[8]研究发现,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后通过农业人口的增长实现了农业经济增长,但中部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明显落后。杨晓宇[9]认为,农业劳动力素质低和农业基础设施脆弱难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鲜有学者分析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效果,陈昊[10]发现,相比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地区农业增长效果非常明显。

基于此,该研究将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视为一个准自然实验,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讨中部崛起战略与农民种粮积极性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可能存在的边际贡献在于:在研究视角上,已有研究大多关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的农业增长效应,而该研究侧重于探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该研究使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中部崛起战略与农民种粮积极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不仅能够缓解处理组和对照组在实施中部崛起戰略以前不满足平行趋势假设而产生的内生性问题,而且能够准确分析中部崛起战略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净效应并减少估计误差,进而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1 作用机制与研究假说

中部地区在粮食生产上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资金需求缺口突出、财政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不足、生产条件脆弱、科技投入匮乏以及农业技术转化效率不高[7,10]。2016年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并加大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健全农民利益补偿机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积极开展土地、水利、土壤、道路和电网林网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建设皖江、中原、江汉平原和环洞庭湖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而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基于此,提出假说H1:

H1: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能够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 能够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11]。在研发投入上,财政支农可以促进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化肥、农机等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质量,让农民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粮食产出,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人力资本上,人力资本积累对农业技术进步至关重要,其投入的增加能够提高农业技术的使用效率,并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进而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抗灾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12]。水利设施能够为粮食提供充足的水源,改善粮食土壤结构,增强粮食抗灾能力;公路设施能够减少粮食生产中的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有利于粮食生产技术的传播;电力设施能够为粮食生产提供充足的动力来源,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13-14]。

农业技术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种重要方向[15]。一方面,农业机械化作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能够降低粮食生产中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克服了劳动力外流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困难,有利于提升粮食生产效率[16]。另一方面,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粮食单位产出,增强粮食作物抵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进而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升。基于此,提出假说H2:

H2:中部崛起战略通过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式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升。

中部崛起战略通过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从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短期内是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因为中部崛起战略发挥作用以及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需要一定的时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时间越久,意味着中部地区能够持续获得中央到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随着制度红利持续释放,中部地区能够通过政策支持不断积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获得更多的财政资金,进而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农业技术得到应用。可以预期,中部崛起战略政策实施时间越久,对中部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越大。基于此,提出假说H3:

H3:中部崛起战略政策在短期内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长期促进作用将逐年增大。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构建

双重差分法是一种用于评估政策效果的方法,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该研究提供了一个准自然实验,根据中部崛起战略是否实施将样本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并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效果差异,随后探讨效果差异是否随着时间推移,进而分析政策实施后产生的效果差异。双重差分法不仅能够控制某些除政策干预因素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可以通过添加控制变量来控制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而得到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真实政策效果。另外,通过加入双向固定效应对双重差分法进行估计,控制不随个体和不随时间而变的遗漏变量,进而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该研究构建如下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中部崛起战略提升种粮积极性的净效应:

Yit=β0+β1Treati+Timet+γXit+δi+μt+εit(1)

式中:下标i是省份;下标t是年份;Yit是被解释变量,主要包括粮食种植面积和粮播比;Treati是省份虚拟变量,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省份取值为1,其他未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省份取值为0;Timet是时间虚拟变量,2006年及以后取值为1,2006年以前的年份取值为0;β1是双重差分的估计量是交乘项Treati×Timet的系数,展现了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净效应;Xit是控制变量,即第一产业占比、人均GDP、化肥施用量、种粮劳动力、粮食灌溉水平和农村电力化程度,γ为其系数;δi是个体固定效应;μt是时间固定效应;εit是为残差项。

采用事件分析法来验证共同趋势假说以及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在不同时间上的动态变化[17]:

Yit=β0+2020t=2000βtTreati×Timet+γXit+δi+μt+εit(2)

式中,交乘项Treati×Timet是某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第t年的虚拟变量。βt度量了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第t年,中部崛起战略政策影响剩余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效应。

2.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该研究使用200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包括31个省(区、市),作为初始样本来评估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该研究的省级面板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该研究的重点在于检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相关变量选择如下:

一是被解释变量Yit,该研究选取各省(区、市)的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粮播比)来衡量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是核心解释变量Treat×Time,代表是否为2006年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省份。其中,Treat为省份虚拟变量,如果省份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省份,则赋值为1,否则为0;Time为时间虚拟变量,2006年及以后赋值为1,2006年之前赋值为0。

三是控制变量 Control,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及农民种粮积极性实际,选取第一产业占比、人均GDP、化肥施用量、种粮劳动力、粮食灌溉水平和农村电力化程度作为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控制变量。第一产业占比采用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表征、人均GDP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表征、化肥施用量采用化肥施用折纯量表征、种粮劳动力采用农林牧副渔业从业人员×(农业产值/农林牧渔总产值)×(粮食播种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表征、粮食灌溉水平采用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表征、农村电力化程度采用农村用电量×第一产业占比表征。该研究对绝对数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进而缓解异方差带来的影响,表1为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3 实证分析

3.1 DID基准回归

为了探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该研究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进行分析,表2报告了相关的估计结果。表2中,模型(1)和(3)未添加控制变量,模型(2)和(4)添加了控制变量,明显看出,模型中无论是否添加控制变量,政策效果的系数和显著性水平都没有很大差异,证实了回归结果是可信的。粮食播种面积和粮播比交互项Treat×Time的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具体而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粮播比的影响效果较弱,为5.11%,对粮食播种面积的效果较强,达到了8.58%。

3.2 动态效应

DID基准回归结果验证了中部崛起战略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没有从动态视角来分析政策效应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该部分运用模型评估了中部崛起战略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动态效应,即以年为单位来分析政策效应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中部崛起战略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促进作用是否持续,比较短期和长期政策效果之间的差异。

动态效应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在控制其他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后,模型(1)和模型(2)中Treat×Time1~Treat×Time5的系数整体上是逐年增大的趋势,且显著性水平由正向不显著逐步转向正向显著,证实了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逐年加强。一方面,粮食播種面积随着时间的推移,交乘项系数逐年增大,但政策实施第1~3年是正向不显著,从第4年开始交乘项系数在0.01水平正向显著,这反映出中部崛起战略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短期效应不明显,但长期呈现逐步增强的态势;另一方面,粮播比显示Treat×Time1~Treat×Time4系数在正向不显著到正向0.05水平波动,在统计上由正向不显著变为正向显著,但可以推断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的1~4年内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可能产生正向影响。总而言之,中部崛起战略在短期内并不能显著地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对此的一个可能解释是:一是200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安徽、河南和湖北展开试点,农户不确定收购方式与收购标准,对小麦最低收购价产生了怀疑的态度,从而放弃小麦的种植;二是中央财政在2005年实施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奖励力度逐年增强,2005—2020年奖励资金由55亿元增至464.81亿元,农户得到了更多的种粮奖励,逐步转向种植粮食。总而言之,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在短期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效果不显著,存在滞后效应,而在长期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效果逐年增强,从而使假说H3得到了验证。

3.3 安慰剂检验

对于该研究得出的结论而言,可能产生的另外一种质疑在于,粮食播种面积和粮播比2个指标的显著性是否来自于某些不可观测的随机因素。该研究通过安慰剂检验来判断中部崛起战略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否由某些不可观测的随机因素造成的。对总样本进行随机抽样,重复抽样1 000次,并统计1 000次回归中粮食播种面积和粮播比的t值,作出对应的核密度图,最后与DID基准回归中的t值进行对比。通过观察图1和图2可以发现,对于粮食播种面积和粮播比2个指标,回归中只有少数t值大于DID基准回归中的真实回归系数的t值,这说明中部崛起战略对粮食播种面积和粮播作用比较稳健,的确促进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

3.4 其他稳健性检验

3.4.1

PSM-DID检验。为了验证该研究得出结果的稳健性,该研究进一步使用PSM-DID方法验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为了更方便地进行对比,通过Logit回归进行分析,即使用基准回归中的控制变量来预测中部地区各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概率。随后通过核匹配方法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省份匹配对照组,使处理组和对照组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前尽可能没有显著差异,从而缓解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时自选择偏误引起的内生性问题。倾向得分能够缓解可观测协变量引起的偏差问题,而双重差分法可以消除不可观测变量造成的影响。将倾向得分和双重差分结合来更好的识别政策效果,PSD-DID检验如表4所示,其中模型(1)和(3)分别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播比的核匹配估计结果,明显看出核匹配中的估计系数、显著性水平以及符号和DID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对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正向促进作用是稳健的。

3.4.2

缩尾处理。分别将粮食播种面积与粮播比最大与最小1%的样本进行缩尾处理,剔除了异常值。表4模型(2)和(4)列分别展现了粮食播种面积和粮播比的估计结果,与表2-DID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 因此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对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正向促进作用是稳健的。

3.5 机制分析

已有研究发现,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原因[18-20]。为了探讨中部崛起战略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内在机制,检验假说H3,表5引入与财政支农资金、等级公路里程和种粮机械总动力等变量进行分析。从表5明显看出,模型(1)~(3)列系数均在0.01水平正向显著,证实了中部崛起战略有效加大了财政支农力度、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进而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该结果与表2回归结果相对应。由此可见,中部崛起战略主要通过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等方式来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假说H2得到了验证。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该研究基于200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其动态效应和作用机制。得到的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经过严格稳健性检验仍然成立。第二,根据动态政策检验结果,在短期,中部崛起战略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效果不显著,存在滞后效应,长期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第三,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主要通过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式的作用路径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升。

4.2 政策启示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得到如下政策启示:

第一,继续巩固与加强中部崛起战略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是中部崛起战略政策中的重要部分,为避免出现农民种粮积极性短期改善,切实加大中部地区农业投入,各项农业发展项目和资金投入适当向中部地区倾斜,支持河南等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地位,通过政策红利引导农民着眼于长期发展,进而顺利建成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

第二,加大中部地区财政扶持力度。完善中部地区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稳定并提升中部地区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加大对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的支持力度,快速推进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在中部地区的试点。

第三,改善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作,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作物抗旱能力,加强对水库和泵站的建设和监管;严格执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试点工作。

第四,提升中部地区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的发放;扎实开展新品种研发和推广试点工作,加大对优质水稻和小麦的研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何蒲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基于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对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20(1):130-142.

[2] 崔钊达,余志刚.资源禀赋、主体认知与农户种粮积极性:基于政府抓粮行为的调节效应[J].世界农业,2021(4):32-43,64.

[3] 李国祥.基于成本收益对我国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价格理論与实践,2021(1):46-52,165.

[4] 杜锐,毛学峰.基于合成控制法的粮食主产区政策效果评估[J].中国软科学,2017(6):31-38.

[5] 袁宁.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15(2):63-70.

[6] 方蕊,安毅,刘文超.“保险+期货”试点可以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吗?——基于农户参与意愿中介效应与政府补贴满意度调节效应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9(6):113-126.

[7] 晏涛. 促进中部崛起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8] 屈露.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效果评估[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

[9] 杨晓宇.“中部崛起”背景下农业发展问题[J].开发研究,2013(5):80-83.

[10] 陈昊. 中部崛起战略对农业增长的政策效果与评价[D].合肥:安徽大学,2017.

[11] 罗东,矫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2):48-53.

[12] 蔡保忠,曾福生.中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粮食增产效应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7):31-40.

[13] 吴清华,周晓时,冯中朝.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1995—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5(3):29-37.

[14] 卓乐,曾福生.农村基础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8(11):92-101.

[15] 魏锴,杨礼胜,张昭.对我国农业技术引进问题的政策思考:兼论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4):35-41.

[16] 廖开妍,杨锦秀,曾建霞.农业技术进步、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基于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J].农村经济,2020(4):60-67.

[17] JACOBSON L S,LALONDE R J,SULLIVAN D G.Earnings losses of displaced work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685-709.

[18] 张泽鑫,史清华.财政支农与粮食增产:总量与结构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1(2):200-209.

[19] 朱晶,晋乐.农业基础设施与粮食生产成本的关联度[J].改革,2016(11):74-84.

[20] 杨义武,林万龙,张莉琴.农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粮食生产: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5):46-56.

猜你喜欢

双重差分法
我国人口迁移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农业产业贸易的影响研究
DRGs试点的住院费用控制效果分析与推行建议
自贸区设立与区域协同开放
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降低水污染强度了吗?
“营改增”影响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研究
开征房产税能够降低房价并替代土地财政吗?
低碳城市试点效果实证分析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点的碳减排绩效评价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重点县经济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