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降低水污染强度了吗?
2018-12-13景守武张捷
景守武 张捷
摘要:横向生态补偿是实现流域跨界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式。本文在对横向生态补偿如何促进水环境治理的内在机制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上,将安徽省和浙江省实施的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视为自然实验,采用2007—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结合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科技投入以及“五水共治”等控制变量,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新安江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对水污染强度的影响。在横向生态补偿中,水质达标时上游地区获得补偿,水质不达标时下游地区获得赔偿,通过水质标准明晰了上下游地区的发展权和环境权,并且通过环境绩效考核指标来实现制度的激励与约束相容,进而实现横向生态补偿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目标。研究发现,在分离了其他影响水污染强度的控制变量后,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显著地降低了上游黄山市和下游杭州市的水污染强度,并且政策效果具有可持续性。通过改变政策实施前后的窗期、变换样本对照组、将工业水污染强度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重新回归,检验结果依然具有较强的稳健性。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中国推进流域治理以及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加以推广,横向生态补偿有望成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最后,从逐步推广横向流域生态补偿至中小流域,将生态补偿与精准扶贫、产业补偿等方式相结合以及在实施横向生态补偿过程中要注意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水污染强度;双重差分法;新安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8)10-0152-08 DOI:10.12062/cpre.20180725
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是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实施区域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1]。近年来中国河流水污染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流域水污染问题依旧严峻,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可能比大气等其他污染造成的损失更大[2]。横向生态补偿在国外又称为生态/环境服务付费(PES),是一种市场化的政策工具[3],它是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通过交易机制或公共政策内化环境服务的外部性,提供环境保护激励的制度安排[4],并且谈判双方不具有隶属关系。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政府主导的纵向补偿的基础上,开展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建立更加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1 文献综述
自从美国卡茨基尔河和特拉华河流域的生态补偿取得良好效果以来[5],探讨运用横向生态补偿解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文献日益增多[6]。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将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内部化[7-8],使得实施横向生态补偿的地区获得的联合收益大于“分治”模式下各方收益之和[9]。中国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一般采取双向补偿模式,如果上游地区为下游提供了合乎标准的水质,则下游应为上游所进行的环境保护提供补偿,而如果上游地区的来水未能达到水质标准,则上游须对下游进行水污染损害赔偿[10-11]。
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水资源利用强度,不仅保障水生态服务的持续供给[12],而且可以促使上游落后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地考虑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多数文献利用调研数据证实通过横向生态补偿,尤其是对上游地区农民的激励性补偿措施,可以促使农民在生产决策中更多考虑下游地区的利益[13],减少上游地区的水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使用,增加下游地区的水量和改善流域水质,促进上下游地区的协调发展[14-15]。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还与森林生态补偿相结合,通过对上游农户的补偿来提高森林保护能力,进而改善流域的环境服务功能。Lopa et al.[16]和Young et al.[17]分别对坦桑尼亚和巴西阿普卡拉纳市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国外的横向生态补偿多数是以自然人或者企业作为补偿对象,而中国多以地方政府作为谈判主体[18]。关于横向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认为,流域上下游省份的利益诉求不同,双方都有同等的发展权和环境权,利益冲突使得通过省级政府间的谈判达成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较为困难,需要中央政府主动介入和引导谈判[19],上级政府的仲裁和财政支持有助于克服同级政府之间的博弈困境,并且可以降低交易费用[20]。中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起步较晚,目前不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经验都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些成果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①中国学者基于国内生态补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补偿的定义、补偿对象以及补偿标准等方面的定性研究,较少涉及生态补偿实施之后的效果评价。②在涉及到生态补偿实施效果评价时,一般是针对项目本身的绩效评估,而不是实证研究生态补偿的实施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横向生态补偿对于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效果究竟如何?2011年,中国在新安江流域实施了首例跨省(安徽省和浙江省)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至2017年,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千岛湖湖体水质总体稳定保持为Ⅰ类,营养状况指数由中营养变为贫营养。那么,这一水质改善的事实是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带来的结果,还是与横向生态补偿政策无关的自然趋势呢?本文对此加以考察。
本文拟将皖浙两省实施的横向生態补偿试点视为一个自然实验,以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对流域城市水污染强度的影响。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有:①研究内容上,国外文献多是在科斯定理私有产权的基础上进行的,不适用于中国实际情况,而国内学者鲜有对生态补偿尤其是横向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研究。②在研究方法和数据上,研究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文献多是定性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较少。本文以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既有利于克服通过对农户和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而产生主观偏误,又可以避免省级面板数据宏观加总误差。
2 机制分析
在中国,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种国家所有、属地使用和管理的体制在跨行政区的水环境治理上极易产生“画地为牢”、“以邻为壑”的效应。同时,环境产权是一种从属性权利,一般从属于自然资源的使用权主体,但中国对资源产权与环境产权的关系并无明确的法律规范。加上流域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地方政府在流域环境保护上缺少必要的激励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一些允许私人拥有土地和河流的国家,政府和环保组织可以通过与土地权利人签订保护地役权(conservation easement)合同,限制土地权利人的部分权利,并给与其相应的经济补偿,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此即科斯定理所提出的在明晰私有产权的前提下,通过产权交易来实现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但在自然资源实行公有制的中国,政府似乎只能依靠行政规制来保护公民的环境权。行政规制的最大“短板”是缺乏激励机制,导致高成本和低效率。其实在行政规制和私有化之间还有一个折中办法,就是在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基础上,承认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具有属地管辖权,可以作为辖区居民的代表,与利益相关方开展类似于环境保护地役权合同的谈判,通过签订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建立起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这种办法可以使原本存在利益冲突的地区之间在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环境权上实现有效的协调与平衡,从“自扫门前雪”到携手保护生态环境。这正是中国在流域治理中开展横向生态补偿试点的初衷所在。
另一方面,由于谈判双方均非流域水資源的所有权人,它们在水资源使用权和环境权上是平等的,因此通过谈判所达成的“保护地役权”必然是一种特殊的双向权利。在中国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中,上下游地方政府按照约定的断面水质标准来确定受偿权利:上游来水水质达标时上游获得受偿权;上游来水未达标时下游获得受偿权。这种动态配置初始产权的契约属于一种典型的不完全契约,又称为状态依存型契约(statedependent contracts)[21],它带有期权合约的性质(水质标准成为行权依据),而期权是一种对冲不确定性的工具,具有很强的双向激励功能。众所周知,不完全契约具有在较高不确定性环境下通过产权转移对当事人进行事前专用性投资的激励机制[22],将其运用到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中可谓中国独创,它可以赋予上游水源区地方政府以更强的环境保护动机。具体来说,它可能促使地方政府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专家测算,自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实施以来,上游黄山市共投入资金120多亿元,开展农村面源污染、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业点源污染整治等
项目225个。在此,协议规定的补偿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②改变对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由过去的“考经济”转向“考环境”。自新安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实施以来,安徽省政府降低了对黄山市经济发展的考核权重,逐年加大了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考核权重,这极大地提高了当地政府环境治理的积极性。③在生态补偿协议中不仅引入了“对赌”机制,使代理人“偷懒”的道德风险降低,而且由于协议执行的仲裁者和监督者是中央政府,容易使双方产生一种争当“模范生”的“环保竞赛”机制。协议签订后,不仅上游黄山市对污染企业实行了“关、停、转”和“集中进园”、对高污染项目实行禁入政策,而且下游杭州市也关闭了千岛湖库区所有的属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④由于“双向补偿”实现了上下游地区的利益协调和权利衡平,科斯定理中产权分配非此即彼的“排除法”被转换为对两种正当权利(发展权与环境权)依据合理水质标准进行优位选择的“权衡法”。与前者相比,后者更能兼顾效率与公平,体现出统筹兼顾的双赢理念,有助于双方形成合力治水的命运共同体。协议实施以来,黄山市和杭州市定期召开相关部门协商会议,对新安江生态环境建立了共同监测、联合执法的常态化机制,使治水效率大大提高。
3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及说明
3.1 变量选取
3.1.1 被解释变量
水污染强度(Pollution):生态补偿目标在评价生态补偿实施效果时至关重要[23],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首先是为了改善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其次是给浙江省提供清洁、稳定的饮用水源,因此,本文主要考察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对流域水污染的影响。目前中国河流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活以及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染源主要来自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因此,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工业污水排放量除以实际GDP作为河流污染源的主要统计变量。对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经济体来说,要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双重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因此,评价环境改善状况用污染物排放强度更为恰当[24]。本文使用水污染强度即工业污水排放量与实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水环境质量的改善状况。
3.1.2 解释变量
本文将新安江流域签订跨省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协议的年份2011年作为时间虚拟变量(Time),引入时间虚拟变量用以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该政策实施前后水污染强度的变化。同时引入地区虚拟变量(Treated)以比较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的地区和未实行该试点的地区之间水污染强度的变化情况,甄别出试点政策是否对不同组别产生不同影响。本文还引入时间虚拟变量和地区虚拟变量的交互项(Time×Treated)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交互项的引入可以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由于试点政策实施而引起的水污染强度的真实变化情况。
3.1.3 控制变量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尤其是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绿地公园、垃圾处理设施等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可以通过水污染净化、污染物质降解、实现中水利用等方式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到基础设施的整体配套原则,本文采用人均道路面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代理指标。
产业结构(Structure)。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污染强度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可以淘汰高污染高耗水的落后产能,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本身具有较低的水资源需求,污水排放量较少。本文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实际GDP的比重为产业结构指标。
对外开放水平(Open)。本文采用年末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开放水平的代理变量。外商直接投资的依存度上升可能造成地区水污染加剧,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又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一定程度上可能改善水污染状况[24]。
科技支出(Technology)。科技支出是促進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技术进步是降低水污染强度的根本途径。技术进步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工艺,减少废水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改进污水处理设备等途径降低水污染强度。本文采用年末科学技术支出总额代表技术进步水平。
五水共治(Wsgz)。面对水环境污染以及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浙江省政府在2013年提出“五水共治”的新措施,实施“五水共治”以来,浙江水质呈不断变好的趋势,社会公众对“五水共治”措施的支持率达到96%以上[25]。本文设定“五水共治”为二元哑变量,实施“五水共治”的浙江省城市取值为1,反之为0。
3.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取
3.2.1 实验组的选择
根据安徽省和浙江省达成的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
偿管理办法的规定,生态补偿实际实施范围为黄山市全境、杭州市全境以及宣城市的绩溪县。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所涉及的流域范围涵盖了黄山市和杭州市全境,因此使用全市口径的统计数据更加客观全面,故将宣城市绩溪县去掉,不放入实验组。
3.2.2 对照组的选择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政策实施之前的差异越小越符合双重差分法的要求,如果空间位置相邻或者相隔较近,那么各城市之间差异小的可能性就越大。本文①选择了与黄山市和杭州市地理位置相接壤的安徽省和浙江省的城市作为基本对照组1,基本对照组1共7个地级市(安徽省:池州市和宣城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和衢州市)。②选择与黄山市和杭州市相接和相隔的省内城市作为对照组2,对照组2共15个地级市(安徽省: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和宣城市;浙江省: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台州市和丽水市)。③只选择与实验组城市相隔的省内城市作为对照组3,对照组3共8个地级市(安徽省: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和安庆市;浙江省:宁波市、温州市、台州市和丽水市)。
3.3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构成2007—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年度面板数据。以2007年为基期,将各地区生产总值调整为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在双重差分法中,控制组包括黄山市和杭州市2个城市,对照组1包括7个城市,对照组2包括15个城市,对照组3包括8个城市。各指标变量的统计性描述由于文章篇幅限制,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未呈现,详细资料备索。Panel A、Panel B、Panel C分别对应实验组和对照组1、2、3的统计性描述情况。就水污染强度而言,三组数据中Panel A的均值和标准差最大,Panel B次之,Panel C最小,这也反映出Panel A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可能最大。
4 模型设定及实证结果分析
4.1 模型设定
新安江流域实施横向生态补偿试点以来,其对流域水污染强度的影响既有可能来自于该试点所带来的政策效应,也有可能是由于时间趋势变化对流域水污染强度产生的时间效应。如何将政策效应区分出来,从而正确评价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对流域水污强度所产生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双重差分法可以有效地分析政策效应,达到较为客观地评价试点政策效果的目的。
使用水污染强度作为被解释变量,Treated为1表明该城市为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地区,Treated为0表明该城市是未实施该项试点的地区。用Time表示时间,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协议签订当年及以后年份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用Did代表横向生态补偿实施效果,即Treated和Time的交叉项。基本计量模型如公式(1)所示:
Yi,t=β0+β1didi,t+β2treated+β3time+φxi,t+εi,t(1)
其中,Treated代表实验组别变量,表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实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差异。Time代表实验期的变量,表示2011年前后两个时间段的差异。Did代表实验组和实验期的交叉项,表示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对实验组的政策效应,因为通过差分剔除了影响流域水污染强度的其他影响因素,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横向生态补偿对流域水污染强度的真实影响。如果β1显著为正则表明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对生态环境效应不具有改善作用;如果β1显著为负,则表明横向生态补偿改善了流域水环境。Xi,t为控制变量,除了五水共治变量外,都进行了对数转换,包括了时间固定效应和地区固定效应。β0代表常数项,εit代表扰动项。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政策有效性之前必须对被解释变量的平行趋势进行检验[26]。
4.2 平行趋势检验
平行趋势检验是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政策效应评估的必要前提,只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解释变量在政策实施前具有平行趋势,才能够降低实证结果出现偏误的概率[27]。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政策实施前具有相同的水污染强度,或者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水污染强度虽然存在差异,
但是该差异在政策实施前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显著变化,即在政策实施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水污染强度存在相同趋势,检验在横向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之后两个组别在水污染强度方面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才有意义。本文选取了2007—2015年实验组和对照组1历年水污染强度的平均值进行平行趋势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在2011年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1的水污染强度变化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并且在2011年之后实验组和对照组1的水污染强度差异出现显著变化,从2011年起实验组的水污染强度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1的下降速度,符合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价政策影响的前提条件[28]。
4.3 基本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首先使用双重差分法检验横向生态补偿对水污染强度的影响,检验结果见表1。回归方程(1)运用基本双重差分法进行分析,没有固定时间和地区效应,也没有加入控制变量。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水污染强度显著地下降了0.77个百分点。但是由于遗漏其他变量,导致拟合优度较低。回归方程(2)中加入时间和地区固定效应,政策效应依旧显著,并且拟合优度较高。在回归方程(3)继续加入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科技投入以及“五水共治”等控制变量,但是未对时间和地区效应进行控制,政策效应依旧显著。在回归方程(4)中既固定了时间和地区效应,又加入了控制变量,不仅拟合优度高,而且政策效应依旧稳健,Did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结果表明不论是控制时间和地区效应,也不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回归结果都显示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显著地促进了实验组水污染强度的下降,政策系数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负值,并且系数大小较为稳定。
4.4 政策的时间效应检验
根据前文分析结果,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显著地降低了水污染强度。但是利用传统的双重差分法检验的基本回归结果只能够分析政策实施之后相对于政策实施之前,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对平均水污染强度的影响,而无法评价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对水污染强度下降的时间效应以及是否存在时间滞后效应。因此,将基本模型扩展为方程(2):
其中Yeart表示时间虚拟变量,本文从政策实施之后的时间虚拟变量算起,第t年时,Yeart取值为1,其他年份为0,从而检验实施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之后对水污染强度影响的时间效应以及是否存在时滞。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β4的系数始终为负,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对水污染强度的影响不存在时滞效应。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不仅总体上显著降低了水污染强度,并且这一效果具有可持续性,在2014年实现最大效果。
5 稳健性检验
本文从改变窗期、变换对照组、重新定义被解释变量以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四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由于篇幅限制,稳健性检验结果未呈现,详细资料备索。
5.1 改变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前后窗期的效果对比
为了检验新安江流域实施横向生态补偿之后不同时间段对城市水污染强度所产生影响的差异,仍旧以2011年为政策分界点,分别取2011年前后1年,2年和3年3种政策实施的窗宽进行双重差分检验。结果显示:①窗宽从1年到3年都没有改变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有效性,稳健地表明该政策的实施确实有助于黄山市和杭州市水污染强度的下降。②从系数显著性来看。窗宽从1年到3年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
5.2 变换样本对照组检验结果
基本回归是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1的结果,如果变换对照组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第一种方法選取与实验组相接和相隔的城市作为对照组2;第二种只选取与实验组相隔的城市作为对照组3,并且对对照组2和3分别进行拓宽窗期的检验。结果表明不论是对照组2还是对照组3也不论是否调整窗宽,实施跨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均显著地降低了水污染强度,基本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5.3 变换被解释变量检验结果
本文将被解释变量水污染强度变更为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工业水污染强度)重新进行双重差分检验。本文对工业水污染强度进行检验时依旧以2011年作为政策分界点,并且分别与对照组1、2、3进行双重差分检验,检验结果中Did的系数依旧显著为负,表明基本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5.4 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
本文首先采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科技水平、绿地面积、年末人口总数、城市化水平和人力资本8个协变量为匹配指标,选择在样本期内未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其他城市作为对照组,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倾向得分匹配法[29]只能够根据现有统计数据的变量来矫正样本的选择性偏误,但是其没办法解决由于不可观测的系统性因素对样本所造成的影响,后者可能引起估计结果的偏差[30-31]。因此,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基础上继续运用双重差分法不但可以有效解决由于不可观测的时间因素造成的估计偏误,而且可以解决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造成的“选择性偏误”[32]。
本文采用Logit方式进行倾向得分的估计,之后通过二次核对实验组进行双重差分法的检验。交叉项的检验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检验结果具有可靠性,表明实施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的确有利于降低流域内水污染强度,并持续保持了水质稳定。
6 研究结论
本文针对安徽省和浙江省实施的新安江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试点,主要利用2007—2015年期间地级以上
城市面板统计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是否有效改善了流域水环境。研究基本结论如下:
新安江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显著地降低了流域内的水污染强度,并且改善效果具有持续性,实施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是流域水污染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为中国的流域环境治理机制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尝试。转型经济体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市场机制短缺和行政规制效果低下的现象,导致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出力不讨好”,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环境产权不明晰,引起“公地悲剧”和“搭便车”现象。本文的研究表明,扬弃科斯定理的严苛要求,根据环境容量和水质现状,通过谈判协商决定断面水质标准,然后以此为基准设置状态依存型的动态产权,可以明晰并兼顾上下游地区的发展权和环境权,并通过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较好地解决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缺乏激励机制的问题,有效地提高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
从新安江流域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所取得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①逐步因地制宜推广中小河流的跨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有利于实现中小流域的水环境治理。②政府在推动政策试点的过程中,可以将跨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与精准扶贫、异地开发、产业补偿等方式相结合,以解决受偿地经济发展水平与环保压力不相匹配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效果。③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需要考虑污染迁移效应。为此,环境治理的空间政策需要与环境规制的产业政策相配套,顾及左邻右舍的经济协调发展和环境协同共治的均衡目标。
(編辑:于 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3):13-23. [Research group of institute of spatial planning & regional economy,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Study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J]. Macroeconomics, 2015(3):13-23.]
[2]张晓.中国水污染趋势与治理制度[J].中国软科学,2014(10):11-24. [ZHANG Xiao. Trend of and the governance system for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 [J].China soft science, 2014(10):11-24.]
[3]ENGEL S, PAGIOLA S, WUNDER S. Designing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4):663-675.
[4]GOMEZBAGGETHUN E, GROOT R D, LOMAS P L, et al. The history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economic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early notions to markets and payment schem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 69(6):1209-1218.
[5]GOUYON A. Rewarding the upland poor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 review of initiativ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R]. Bogor lndonesia: Southeast Asia Regional Office, Word Agroforestry Centre(ICRAF), 2003.
[6]GROLLEAU G, MCCANN L M J. Designing watershed programs to pay farmers for water quality services: case studies of Munich and New York City [J].Ecological economics, 2012, 76(1):87-94.
[7]WUNDER S, ENGEL S, PAGIOLA S. Taking stock: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rograms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4):834-852.
[8]BELLVERDOMINGO A, HERNANDEZSANCHO F, MOLINOSSEANATE M. A review of 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for the economic intern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a water perspective [J]. Geoforum, 2016, 70:115-118.
[9]JOHN A L, MASON C F. Optim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transboundary pollutants in a secondbest world: evidence from a differential game with asymmetric player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1, 42(3):277-296.
[10]LOOMIS J, KENT P, STRANGE L, et al. Measuring the total economic value of restoring ecosystem services in an impaired river basin: results from a contingent valuation survey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33(1)103-117.
[11]SALZMAN J. Creating marke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notes from the field [J].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s, 2005, 80(3):871-888.
[12]TACCONI L. Redefining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2, 73(1727):29-36.
[13]KOSOY N, MARTINEZTUNA M, MURADIAN R, et al.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watersheds: insights fr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cases in Central America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1(2):446-455.
[14]QUINTERO M, WUNDER S, ESTRADA R D. For services rendered? modeling hydrology and livelihoods in Andea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schemes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9, 258(9):1871-1880.
[15]IMMERZEEL W, STOORVOGEL J, ANTLE J. Can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secure the water tower of Tibet? [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8, 96(1):52-63.
[16]LOPA D, MWANYOKA I, JAMBIYA G, et al. Towards operational payments for water ecosystem services in Tanzania: a case study from the Uluguru mountains [J].Oryx, 2012,46(1):34-44.
[17]YOUNG C E F, BAKKER L B D.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watershed protection: a method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oasis project in Brazil [J]. Natureza and conservao, 2014, 12(1):71-78.
[18]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地所课题组.横向生态补偿的实践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5(2):46-49. [Research group of institute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regional economy of the macroeconomic research academy. Practice and suggestion of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J].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15(2):46-49.]
[19]SCHOMERS S, MATZDORF B.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a review and comparison of developing and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Ecosystem services, 2013(6):16-30.
[20]徐大伟,荣金芳,李斌.生态补偿的逐级协商机制分析:以跨区域流域为例[J].经济学家,2013(9):52-59.[XU Dawei, RONG Jinfang, LI Bin. Analysis on sequential negoti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 example from interregional watershed [J]. Economist, 2013(9):52-59.]
[21]张捷.我国流域横向生態补偿机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2017(3):27-29+36. [ZHANG Jie. The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alysis of the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basin of China [J].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7(3):27-29+36.]
[22]GROSSMAN S T, HART O D.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4):691-719.
[23]WUNSCHER T, ENGEL S. International payments for biodiversity services: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conservation targeting approaches [J].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2, 152(8): 222-230.
[24]张宇, 蒋殿春.FDI、政府监管与中国水污染——基于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分解指标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2014(2):491-514. [ZHANG Yu, JIANG Dianchun. FDI,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the waterpollution in China: an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industry structure and the technology progress [J].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14(2):491-514.]
[25]虞偉. 五水共治:水环境治理的浙江实践[J].环境保护,2017(z1):104-106. [YU Wei. Five water categories: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n Zhejiang practice [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7(z1):104-106.]
[26]陈林,伍海军.国内双重差分法的研究现状与潜在问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7):133-148.[CHEN Lin, WU Haijun. Research status and potential problems of 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method in China[J].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5(7):133-148.]
[27]BERTRAND M, DUFLO E, MULLAINATHAN S. How much should we trust differentin different estimates?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4, 119(1):249-275.
[28]周黎安,陈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J].经济研究,2005(8):44-53.[ZHOU Lian, CHEN Ye. The policy effect of taxandfees reforms in rural China: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estimation[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5(8):44-53.]
[29]DEHEJIA R. Practical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 reply to smith and todd[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5, 125(1): 355-364.
[30]HECKMAN J, ICHIMURA H, TODD P E. Matching as an econometric evaluation estimator: evidence from evaluating a job training programme[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7, 64(4): 605-654.
[31]HECKMAN J, ICHIMURA H, SMITH J, et al. Characterizing selection bias using experimental data[J].Econometrica, 1998, 66(5):1017-1098.
[32]SMITH J A, TODD P E. Does matching overcome lalondes critique of nonexperimental estimator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5, 125(1): 305-353.
Abstract The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the basin.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how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omotes wate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nsidering the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ilot of the Xinan River Basin implemented in Anhui Province and Zhejiang Province as a natural experiment. This paper adopts the panel data of prefecturelevel city from 2007-2015 years, combined with infra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ening,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ve Water Treatment control variables using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interprovincial watershed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n water pollution intensity. In the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e upstream area is compensated when the water quality meets the standard, and the downstream area is compensated when the water quality is not up to standard. The development rights and environmental rights of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areas are clarified through the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and the incentives and constraint compatibility are realized through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dicators, to realize the policy objective of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Xinanjiang River Basin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intensity of water pollution in Huangshan City and Hangzhou City, after the separation of other control variables. And the policy effect is sustainable. By changing the window period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changing the sample control group reregressing the industrial water pollution intensity as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
and alopting psnr DID method, the test results are still robust. The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the interprovincial river basin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basin. It is an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river basin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t is expected to form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river basin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gradually promoting horizontal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o small and medium watersheds, combin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with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al compensation, etc.,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regional unbalanced.
Key words interprovincial river basin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water pollution intensity;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odel; Xinanjiang river ba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