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青田村烧奔塔民俗公共艺术研究

2024-04-03段婴

美与时代·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

摘  要:从艺术乡建背景下乡村民俗的激活与创新的案例广东顺德青田的烧番塔民俗活动出发,概述烧番塔民俗的成因由来与活动过程。结合公共艺术概念分析烧番塔民俗活动与民俗文化存在的公共性与艺术性特征,发掘乡村民俗烧奔塔在艺术乡建实践“青田范式”中的影响及作用。提出将民俗与公共艺术结合,分析其意义与重要性,为乡村民俗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文明的复兴与文化的振兴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关键词:烧奔塔民俗;公共艺术;乡村民俗;艺术乡建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社会对乡村建设的重视与日俱增,乡村建设逐渐从旅游、开发农副产品等脱贫的路径发展到了非遗文化的兴起、民俗民艺的保护,以及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介入与艺术乡建等活动的出现。复兴中华梦的目标由城市转向了乡村,艺术乡建、公共艺术等实践活动在乡村源源不断地涌现。艺术乡建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建设模式不同,是艺术家通过艺术介入对乡村环境的改良的乡建活动,包括乡村历史、民俗文化与习俗的保留与复原,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等,艺术家们通过深入调研乡村的历史文脉与特色文化,从而选择不同的运作模式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乡村的民俗民艺在相关新起的活动中受到了极大的尊重与保护,这些乡村也因此能够广为人知。中国传统乡村是以礼俗观念为规范建构起来的熟人社会结构[1],对乡村文明的复兴来说,乡村礼俗的恢复与维持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民俗起源于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某个地区或民族中的大众所创造、共享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源于群体生活的社会需要,在特定的族群、时间和空间中形成并不断扩布和演变[2]。既是生活文化,它必然随着每代人的传承根植于自己的生活中,是中国民俗以及民俗文化的主要传承场所,也是其主要载体。乡村民俗自身传承保护问题格外重要,乡村民俗文化的创新对于乡村建设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能够推动乡村发展脱贫,尤其在体验式旅游出现后,与民俗文化融合的体验式旅游能够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项目,有利于乡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民俗对于重构村民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民俗的传承承载着乡村价值与村民的记忆,恢复民俗、激活民俗文化能够加强村民的记忆,也可以实现传承与保护的作用。失去民俗,乡村的重要文化价值丢失,乡村的凋敝速度只会更快。

一、烧奔塔——艺术乡建下激活与恢复的乡村民俗

受渠岩的青田在地艺术乡建行动影响,自2017年以来,中秋节到青田参加烧奔塔的人群越来越庞大,场景也越来越壮观。尤其在渠岩的“青田范式”乡建实践扬名后,青田村一跃成为“网红村”,许多人慕名前来观赏、学习、游玩。来访人数日益增多,尤其在中秋节举行烧奔塔活动的这一天达到顶峰。烧奔塔这项民俗也渐渐因青田村而为人所知。

在中秋节的夜晚举行烧塔,是中国南方乡村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民俗,在粤、闽、赣、皖、桂、湘、鄂、浙等地区均有流传。在佛山市顺德以外的其他地区,被称为烧番塔;在顺德地区,则有烧奔塔之称。烧奔塔民俗一般是在中秋节这天,村里的小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堆砌奔塔,夜晚全村的男女老少就团聚在村中门楼边开阔场地举行烧奔塔仪式,共同祈求风调雨顺、丁旺财旺的民俗活动。奔塔一般用砖头或瓦片砌成,围叠而上,塔身逐渐收小,最后封顶而成,塔下面有洞口,是用来塞入木柴、稻草以便烧塔使用。而烧奔塔所用到的木柴、稻草是小孩子中秋节当天或临近中秋节的前几天到每家每户去收集的。柴火在塔内点燃后,烧塔的村民会在火焰燃烧正旺的时候在塔顶投入大量木屑和松枝,在塔下洞口用长杆向上搅动,火焰立刻会从塔顶喷出,并且有许多小火花在火焰上空炸裂,仿佛满天星。每当这时,人群都会情不自禁发出一阵欢呼。烈焰腾升,红红火火的好兆头,是千百年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的美好祈愿。但在顺德杏坛镇青田村,烧奔塔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在以往,青田村除了烧奔塔之外还有成人礼的仪式,在节日当天,青田村的青少年要通过潜入河塘挖上淤泥,并完成砌砖塔的这一过程来证明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成人水平,通过这种形式向大家宣布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但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人口大量减少,乡村走向凋敝,导致这一仪式也渐渐被遗弃淡忘,仅存留在村里的长辈记忆中了。

渠岩根据多年的艺术乡建经验以及反思,在对广东顺德青田村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的前提下,基于对青田乡村地方性知识尊重的基础上,向全社会提出了“青田范式——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强调地方性(特例)的青田范式(经验),并以地方性知识成为主线展开的九条脉络。其中,乡村民俗是他提出的乡村文明复兴路径中的一大重点,被归类于他提出的第五条脉络之中:礼俗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乡规民约)[3]。在具体的实践中,他和他的团队恢复并创新了书院与祠堂等建筑的文化功能以及许多地方民俗活动,青田中秋节烧番塔民俗活动以及早已丢失几十年的成人礼仪式就是其中之一。

成人礼要求青少年在白天完成入河挖河泥、准备材料、砌塔,在夜晚进行成人礼宣誓仪式。仪式上,青少年宣读誓词、行冠笄之礼后,进行点火仪式,开始烧塔。每个人的美好祈愿都在火光中得到寄托,传统礼俗也在火光中传承了下去。在这项活动中,平常化、生活化的中秋民俗被注入了传统礼俗文化,从乡村的角度看,它是传统民俗的复苏,是乡村文化被唤醒的标志;从公共艺术的角度看,烧奔塔(成人礼)民俗本质上是在青田村进行的禮俗活化,但也成为了一种在乡村的新的艺术形态。

二、烧奔塔民俗中的公共艺术

(一)公共艺术概念简述

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形态是公共艺术最简要的定义,“公共性”“公共空间”“艺术性”是其主要特征。公共艺术已经从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拓展到建筑、公共设施、行为、表演、活动、景观的形式美化,功能不再局限于城市空间美化,而逐渐由城市空间的点缀物而升级为城市空间激活、城市文化孵化和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4]。公共艺术大多在城市萌发与传播,因此被普遍认为是属于城市的艺术。但近年来,随着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公共艺术发生的空间不再局限于城市,乡村的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显现出来。这说明公共艺术的概念在不断演变,所有具备“公共性”特征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都可称之为公共艺术。

(二)烧奔塔民俗的艺术性与公共性

烧奔塔民俗在具体的实践中,有许多特征与公共艺术相一致。首先,烧奔塔具有艺术性。有人这样称赞烧奔塔的活动场景:“一场工人艺术的视觉盛宴。”第一,烧奔塔具有强烈的美感。烧塔时,在木材燃烧与塔内空气流动的物理作用下,火焰从塔尖冒出表现冲劲之美;在冲上塔顶的火焰有缩小之势时,从塔顶投入木屑和松枝,火焰随即形成火花在空中炸裂,在黑夜的衬托下,奇妙的火焰呈现出轻盈的美感。第二,烧奔塔是一种行为艺术。烧奔塔的人与观看烧奔塔的人、堆砌塔的人与旁观的人、成人礼仪式上宣誓的人与观看宣誓的人形成了舞台与观众的组合。舞台提供为观众表演的场所,即烧奔塔是具备表演特性的艺术形态活动,但与舞台不同的是,其更具动态与相对自由性。

其次,烧奔塔具备公共艺术所在的公共空间特征,其位置可像某些公共装置随意改变。烧奔塔在村子的公共广场举行,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每年举行的地点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而且,烧奔塔是公众参与的、服务于民众的独具乡村魅力的民俗艺术。烧奔塔之于青田村也是一项社会活动,它能够吸引人群聚集,提升青田村的凝聚力;作为每年的中秋节活动,是为庆祝中秋节日,更是家家户户团圆的象征,团圆、兴旺等美好寓意带动着民众的积极性,赋予了烧奔塔民俗文化的意义。这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存在参与公共生活的强烈需求,与公共艺术存在的意义一致。民俗既是社会活动,亦是公共生活。民俗的产生由礼仪演变而来,至今仍是支撑人们精神与生活的节日氛围主体,到现在,民俗经历了新的变革,它适应人们公共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媒介之一。

烧奔塔民俗虽然具备公共艺术的社会性和公共性等属性,但它与公共艺术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烧奔塔民俗因其特殊的寓意限制着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青田村只有每年的中秋节才会举行。相较而言,公共艺术对时间和地点限制较少。除此之外,烧奔塔在活动举行前的入河挖泥、搭建塔等仪式必须要有人的参与,即在活动举行前的准备过程中“公众参与”这个行为已经发生,除行为艺术之外,普遍公共艺术大多是在作品完成后再进行的“公众参与”。从民俗的本质上探讨,可以说,烧奔塔是在民俗礼仪之下的一种“公共艺术”,但其更像是乡村的文化体现,与现在的公共艺术不可划上等号。

虽然烧奔塔民俗活动与公共艺术存在差异,但若将公共艺术的内涵赋予烧奔塔民俗活动之中,就能够借鉴公共艺术的运作方式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与创新,还能将民俗作为乡村建设的切入点,推动乡村建设的发展。例如,在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将烧奔塔民俗活动的文化或特色元素提炼出来作为设计的视觉语言进行创作;或以烧奔塔民俗作为主题设计公共空间;或将烧奔塔的仪式过程转化成公共艺术类活动,通过参与活动达成烧奔塔民俗的活态传承,等等。民俗文化与公共艺术的相互结合,不仅能对烧奔塔民俗進行保护、传承与创新,也能赋予烧奔塔创新性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内涵,使其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显现。

青田村的烧奔塔活动虽不属于民俗与公共艺术结合的范畴,但烧奔塔民俗的成功举办与仪式复兴毋庸置疑。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乡村的传统文化正在被重视,与城市公共艺术相比,在乡村中传承与发展的民俗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感情以及独立彰显的地域特征。以公共艺术的运作方式保护与传承乡村民俗,在公共艺术的设计应用中融入乡村民俗文化,既能丰富公共艺术的设计形式与内涵,也对乡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和实质性意义。

三、乡村民俗与公共艺术结合的重要性

乡村民俗与公共艺术结合有利于民俗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依靠创造与创新。首先,将民俗文化与公共艺术相结合,“民众所共同享有的”和“公共参与”的公共艺术能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这种作用能够促进民俗的传播与影响力。其次,民俗文化能够借助现代化的手段拉近与更多人的距离,实现传承和发展,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最后,民俗文化能赋予公共艺术独特的地域色彩与特色,使其具备创新性。民俗与公共艺术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乡村民俗与公共艺术结合形成地方文化融入文旅产业,能够提高乡村的经济发展。民俗艺术作为传承性的民间艺术,往往成为文化传统的符号,在传统节气、民间礼俗、日常生活等方面广泛应用,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传统民俗艺术是民俗旅游中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吸引力[5]。将乡村民俗作为公共艺术形成地方文化,开发为特色旅游项目,民俗文化本身的文化魅力能够提升地方旅游业的吸引力,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地方旅游的发展能为民俗文化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乡村民俗与公共艺术相结合对乡村建设提供极大的帮助。首先,对村民来说,民俗承载着他们在乡村的记忆与精神生活,是他们在乡村的归属感组成部分之一,将其与公共艺术结合发展,有利于提高村民对乡村的自信感与归属感,从而在村民的观念上达成乡村建设与复兴的共同目标。其次,民俗与公共艺术的结合满足乡村振兴政策。在重构美丽乡村新图景中,国家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紧紧围绕特色做文章,并适宜地融入现代元素。一件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体现出地域性传统文化面貌,更能很好地融入语境中,成为吸引游客来访的重要因素,进而成为整个场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6]。将民俗与公共艺术结合能够凸显地域传统文化,吸引外来游客,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民俗与公共艺术结合能为乡村带来丰富的社会交流活动。这能使民俗活动所在的公共空间重新焕发活力,乡村环境得到优化,为乡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社会和文化改变时,区域内经济得到发展,带来就业机会,外出年轻人回乡工作和创业,形成造血式内循环,乡村振兴也就得以实现[7]。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屈行甫.基于艺术乡建的乡村礼俗传承与活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2-09(008).

[3]渠岩.艺术乡建:中国乡村建设的第三条路径[J].民族艺术,2020(3):14-19.

[4]李雷.公共艺术与乡土文化自信的重建[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1):81-85.

[5]郭艳萍.民俗艺术与旅游开发如何“相融合”与“共发展”[N].中国艺术报,2021-10-15(006).

[6]苑明亮.从“转换”手法开始的传统形态创造性转化探究——以民俗村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为个案的解读[J].艺术工作,2018(4):94-97.

[7]高瑞鑫,张希晨.中国语境下艺术乡建中的公共艺术设计策略探索[J].设计,2021(6):111-113.

作者简介:段婴,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工作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研究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公共艺术》城市公园在城市中的应用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如何解决公共艺术(美术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论环艺设计中材料性质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