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工作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研究
2017-03-02何杉袁渊
何杉 袁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艺术公共普及教育的的现状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联与特性,以上海市H大学学生艺术团为案例研究,讨论分析现阶段高校艺术公共普及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可供参考的在非艺术类院校艺术普及教育普及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公共艺术 普及教育 创新型人才 途径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其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教育部门肩负起了重要责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从体制机制上、理念观念上进行深刻变革,按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理性审视,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学校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能不能培养合格人才,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热情,是实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也是关键点。创新人才培养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培养方式、成长环境,推进内涵式发展。必须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交叉培养和联合育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人才基础。
一、高校公共艺术普及教育现状、高校艺术教育的模式及特点
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教育委员会领导对于美育工作的重视,使高等学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進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以上海海洋大学等性质相同的高校作为理工科综合类高校为样本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是开展好艺术普及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兴起,各高校的艺术教育开始了观念和体系上的变革。非艺术类高校渐渐认识到了艺术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价值。从个别参加到全员投入,从单一割裂的选修课到塑造全校艺术氛围,非艺术类高校的艺术普及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非艺术类高校的艺术教育不再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属,而开始拥有自身独立的体系。
但同时,在非艺术类高校艺术教育地位虽然有所提升,艺术教育的普及却依旧存在重重障碍[1]。在非艺术类高校除了艺术相关专业外的其他专业,艺术教育依旧是少数人的“阳春白雪”,艺术的普及往往流于表面,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非艺术类高校艺术教育类课程往往数量上不多,质量上也是平平。因在学生缺乏艺术相关的专业素养、艺术类专业教师资源配备匮乏、非艺术专业有艺术基础的生源短缺、非艺术类高校艺术生招生政策扶持不够等方面的缺陷,艺术普及教育往往面临无场地、无经费、无编制的窘境。
虽然艺术普及教育在非艺术类高校已经开始逐渐得到重视,但是总的来说,由于艺术普及教育管理机构还不健全、公共艺术课程开展情况还不理想、师资配备仍不达标,地方各高校艺术普及教育的发展仍然层次不齐。
数量上来说,非艺术类高校在我国高校中占很大比重,但质量上,非艺术类高校艺术普及教育做得还远远不够[2]。加之当今是高度自由的时代,大学生面对的升学、择业、择偶等等选择多种多样,许多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通过心理教育的指导来普及艺术教育,从我校心理普及教育中吸取经验与专业支持,从艺术的现实指导性在无形中会引导大学生们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或许可以作为上海高校的典范。
若想通过艺术普及教育的普及达到提高将艺术与生活相融合引起高校大学生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为困惑中的青年一代指导了一个前进方向,树立了一个理想目标;为青年激发了其创作热情与创新能力,开拓了更广阔的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二、非艺术类高校公共艺术普及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非艺术类高校艺术普及教育,是非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精神文明教育,同一般的文化教育密切相关但又有显著差异。非艺术类高校艺术普及教育,是在普及艺术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对非艺术专业学生实施的艺术素质教育,通过传授学生文化艺术知识和专业艺术技能,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批评、创作等,培养和提高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而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就提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特征。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应当建立以学会求知、做事、生存、共处为四大支柱,以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为主要内容,以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及抗挫折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是能够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是能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基础之上不断为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做出贡献的人才[3]。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艺术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非艺术类高校艺术普及教育决不仅仅是将艺术知识简单的灌输、给予学生,而是启迪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感知艺术魅力,潜移默化开发学生的的潜能。艺术普及教育是全面教育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是为非艺术类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因此,艺术普及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目前,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就当前教育模式而言,非艺术类高校大多采取应试教育模式,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好奇心、创作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局限。应试教育往往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单一,同时容易让学生形成了功利的学习态度,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政府在艺术普及教育方面的职责往往难以很好落实,学校也缺乏应有的主动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非专业类高校艺术普及教育无可避免受到影响。非艺术类高校通常把艺术普及教育视为另一种专业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在主要地位,忽视其本质上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感知力、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4],那么也就无怪艺术普及教育不能达到预期作用,反而走入误区,日渐衰落,彻底成为一种新的形式的应试教育。
无可否认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艺术普及教育不断深入,我国各级非艺术类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在艺术教育普及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非艺术类高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依旧微乎其微,学生仍然面临以下问题的挑战:创造能力锐减,知识结构片面、狭窄,社会理想缺失,人文关怀淡漠。同时恋爱、学习、就业各方面的压力,对未来的迷茫和内心信仰的缺失,让学生比以往更容易拥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教育辅修艺术普及教育,让学生重新感知艺术感知生活成为了迫在眉睫的号召。
尽管已经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艺术普及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作用的研究,并且有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艺术普及教育能大大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情趣、人文素质,但是艺术普及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极为容易“边缘”地位。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不断进步,人们审美需求普遍提升,可以预见未来艺术普及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进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型人才不仅对专业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还需要学生具有创新的思维、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好的文化艺术素质和团体合作精神。因此非艺术类高校在艺术普及教育上的革新,以及采取各种方式以使艺术普及教育有效实施正是艺术普及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非艺术类院校艺术普及教育普及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及途径探索
进一步加强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工作内容的改革和开发,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借鉴参考。处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大学生常常会因为繁多的考试、恋爱问题和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自卑、焦虑、随大流等问题。
艺术普及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艺术普及教育的正确认识是利用艺术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要善于找到艺术普及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并使之与诸方面教育紧密结合,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5]。我国的艺术普及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非专业化、教育经费投入少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面临着市场经济发展、国际环境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挑战,如何利用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高等院校塑造创新型人才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是开展好艺术普及教育的关键。
1.通过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培养大学生了解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可提升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实力,使当代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符合社会主义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上海市H大学学生艺术团是由非艺术专业学生组成的艺术团体,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艺术团成员活跃在校内校外各个演艺平台,既在校内举办艺术专场,让普通学生感受艺术魅力,拉进普通学生与艺术距离,提升普通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参与各区县公演,将H校艺术文化广泛传播。艺术团成员也在参与各类活动的同时加深了自己对于艺术的体会,锻炼了自身全面的素养。
(1)公共艺术普及教育中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可以使当代大学生丰富对世界的认识,学会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从而以美怡情、以美启智。
芭蕾舞剧浪漫飘逸轻灵动人,法国吉他演奏专场热情奔放异域风情十足,话剧《艺术》冲突理解幽默风趣中引人思索,沪剧《邓世昌》用传统艺术形式展现爱国情怀……高雅艺术进校园场场形式不同主题各异,在带领学生感知不同风格艺术所具有的迥异魅力的同时,启发学生自己的独立感知能力,启迪学生自身的思索,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对生活的感知与创造能力。
(2)以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将“感性直观的美”上升到“精神升华的美”,使艺术持续、久远,了解艺术中的精神内涵,以此缓解当代大学生因学业、人际交往、就业而产生的心理上的紧张、疲劳、压力。
近年来H校成功举办多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演艺团专场,这些演出前期宣传积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订票方式,拉进普通学生与艺术距离。每场演出都上座率高,观众反响热烈,广受师生好评,为大家枯燥的课余生活带来活力,让大家在舒缓压力同时更加了解艺术亲近艺术。
而2016年新打造的草地音乐节则采用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草地上H校艺术团学生带来的表演充分展现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活力,普通学生随时来,随时参与,不设置门槛,很好的鼓励非艺术专业学生参与艺术活动,让艺术真正普及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
(3)运用艺术普及教育可开启承担形象、想象、空间关系、情绪的右脑,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智力与创造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有品位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
H校目前通过组织非艺术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创造,挑战自身极限。通过学生自己的投入与付出,拉进学生与艺术之间距离,带动校园艺术文化的建设,让非艺术专业学生亲身体验艺术魅力,在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上全面发展。
同时,H校在近几年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均取得不凡成绩,也通过展演带动学生形成自助学习自助创作的良性循环氛围,足以证明艺术普及教育正在逐步培养一批批优秀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
四、推动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可通过以下的途径及方法
(1)营造丰富多彩的艺术氛围。积极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经典艺术、古典艺术、民族艺术、流行艺术营造艺术氛围,用文化教育學生,引领在高校学生中的艺术普及。
目前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形成较为良好的品牌效应,为H校艺术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未来打造更多以传统文化、经典艺术为基础的系列活动,让校园文化和高雅艺术走进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艺术感知艺术传承艺术,学会创造创新的良好契机。
(2)学生为本,坚持多样性和社会协同性。激发学生文化艺术中的主体作用。在日益增长的文化享受期待中,注重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并积极鼓励他们参与文化艺术建设的各项创作活动。
打造一个全面的校园艺术文化体系不是一点一面一个活动的事,而需要全员努力,共同建立一个接受艺术教育,包容艺术理念,鼓励艺术创新的学校氛围。加强艺术普及的多样性与社会协同性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我们将在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实施社会协调,聘请知名专家为大学生开设课程、讲座、培训等,努力推进全校艺术普及教育。
(3)重视课堂教育,健全和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并做好配套的教学大纲,力求做到课时、进度、考试、考核等稳定化、正规化。
艺术普及教育不是课余的点缀,而应当贯穿于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艺术教育的全面普及,校园艺术氛围的营造,创新思维的培养都离不开严谨的制度,和制度严格的贯彻。要做到通过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打造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需要所有师生的参与,更需要相应的辅助监督机制的配合。有文化脉络可寻,有规章制度可依,才能将艺术普及教育彻底贯彻落到实处,成为一个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机遇的平台。
(4)以竞赛与展演为契机,培养师生艺术原创精神。以国家、省市、校级赛事为契机,加强原创艺术在获奖作品中的比重,给予宽容鼓励的环境,激发孕育师生艺术原创精神。
近年来H校艺术团一直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取得不俗成绩,艺术团成员所参与的各个公演也广受好评。但艺术普及不是一个团体的事,而是所有非艺术类高校所有师生的共同目标。未来我们将鼓励普通学生积极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激发全体师生了解艺术感知艺术的兴趣,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5)积极拓展艺术实践平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积极进行文化辐射和服务,延伸艺术教育素质空间的同时有给予学生更多的艺术实践空间。
艺术不仅是被动地感知学习,更要主动去实践创造。H校艺术团就活跃在各区县活动的舞台,未来我们希望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服务与艺术素质拓展活动,加深自己对艺术的体会,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越, 戴自磊. 从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看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缺失[J]. 企业研究, 2013(12), 167-168.
[2]李丹. 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研究[J]. 艺术教育, 2014(11), 46-47
[3]崔韦. 艺术普及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4]张远瑛. 理工科大學生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对策——以浙江省G大学为例[D]. 浙江工业大学, 2014
[5]黄滟. 艺术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6(3), 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