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获嘉县小杨庄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与民俗文化体现

2024-04-03芦甲川

美与时代·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

摘  要:获嘉县小杨庄木版年画是河南木版年画的重要一系,它以“同盟文化”“封神文化”为观念依托,以西周早期历史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形成了独特的形式、题材与风格。小杨庄木版年画构图饱满,设色鲜艳,人物众多,形象生动,在中国木版年画大系中别具一格。获嘉县是中国古代封神文化的发源地,《全神图》是小杨庄木版年画的主要代表,而其中《文王》《武王》《同盟牧誓》等内容在国内独一无二。

关键词:小杨庄;木版年画;历史传承;民俗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木版年画与民俗文化研究”(2024-ZZJH-344)阶段性研究成果。

小杨庄木版年画诞生于有着“封神之都”美誉的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以“同盟文化”和“封神文化”为艺术根基,以感恩、敬畏、信仰等民俗观念为引领,扎根民众,庇佑一方,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2011年,小杨庄木版年画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冯骥才先生调研小杨庄木版年画,使这一被尘封多年的传统技艺重新被人关注。近年来,小杨庄木版年画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民俗展览并被业界被广泛收藏,其艺人代表也多次被邀请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民间技艺,小杨庄木版年画艺人多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把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探索了多条发展创新木版年画的实践路径。

一、获嘉县小杨庄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

(一)小杨庄木版年画的历史起源与谱系

小杨庄木版年画位于新乡市获嘉县照镜镇樊庄小杨庄村,据传承人张同瑞叙述,明朝初年,其祖上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于此,因杨姓人先到此处,故得村名“杨庄”,后陆续迁来他姓,来时带来了年画技艺。自明洪武年间,小杨庄就有人开始印制年画,后逐渐在村内传开,清中叶达到鼎盛。起初,村里印制年画的蓝姓人居多,还有郭姓、冯姓等其他家族,后来杨姓、张姓也参与进来,20世纪80年代,小杨庄全村人几乎家家刻印年画,当时已成为农村一个主要的产业。

冯骥才在《获嘉年画总概》一文中,提出小杨庄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末清初,因当地县志载有清初获嘉年画一事,这应是目前一个比较官方的说法。与豫北别的年画产地不同,小杨庄木版年画不是以单个家族为主形成传承谱系,而是几个姓氏皆有传承系脉。从大的族姓传承来看,小杨庄木版年画可分为“郭姓”“蓝姓”“杨姓”“张姓”等流派。四姓之中又有姻亲交叠,技艺互为传承借鉴,张同瑞即蓝氏谱系中蓝永秀的女婿,得到了蓝家年画的真传(如图1)。四姓氏年画风格样式近似,但又各具特色。“据郭氏传人杨庄村郭桂章(已故)回忆,由他这一代上推四世即在获嘉城内制作与经营年画,至郭桂章伯父郭云彩时,师承以制作三层、四层神仙图而著称的山东画师刘伯林。在其虚心指导下,郭云彩木版年画制作技术日臻成熟,享誉周边县市,并将技艺传于子孙。兰氏传人兰云祥(68岁)称,自他祖辈开始从事木版年画制作,多受同村郭桂章指点。从清末、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杨庄木版年画创作呈不断发展壮大之趋势,除郭氏、兰氏外,杨氏、张氏等家庭也陆续有人从事木版年画制作。据该村现仍从事年画制作的张同瑞回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家有人刻版印画。”[1]

(二)小杨庄木版年画的活态现状

小杨庄木版年画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封神文化”是其主要艺术根基,尽管在历史的演进中无数画版被毁,但技艺依然不断。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技进步以及农村新文化建设促使人们的审美视角不断转轨,木版年画越来越没有市场,村中几十个家庭作坊也随即停产歇业,一时间悄无声息。如同农村其他营生一样,人们认为没有利润不再坚守也属正常,包括曾经的年画大户郭氏、兰氏也无后人继承祖业。近二十年的时光里,人们几乎遗忘了这里曾经是一个年画之乡。新世纪以来,国家开始提出传承保护民间艺术,以张同瑞为代表的小杨庄年画艺人又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为复苏传承本地区的年画技艺而上下奔走。整理老版、刻印新版、搜集古画、创新内容等成了张同瑞每天的主要工作内容。在政府的扶持下,国家拨款为其修建了“小杨庄木版年画传习所”,张同瑞也被认定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也成为小杨庄木版年画艺人中的主要代表。

二、获嘉县小杨庄木版年画的创作工艺与艺术特色

小杨庄木版年画主要辐射新乡、焦作、洛阳等地,其以神像画为主,在工艺上属于豫北一脉,都是采用雕版印刷线稿,再进行彩绘。为何没有套版套印,据传承人张同瑞叙述:“那样代价太高,置办不起,梨木比较昂贵,一个版一个色,太搭功夫。”从古至今,小杨庄也没有套版套印的传统。

(一)小杨庄木版年画的创作工艺

小杨庄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与滑县、李新张、刘堤口等地区的刻印工艺大体近似,但在具体的创作程序、印刷方法和设色品相上有明显不同。首先,在绘制初稿上,小杨庄艺人第一步用泥块笔(红色胶泥块)在纸上圈稿,先简单圈出人的鼻子、眼睛、脸、帽子、胡须等,用泥笔是因为泥笔容易调整,哪有不对用布轻轻一擦即可修改,这应该是艺人们最初琢磨画稿在地上绘画的一种习惯。泥笔定好稿子后,再把其画成黑线稿,方法是找一支香,点燃后再将其熄灭,用香头上的黑灰作笔,把纸上的红色泥线重新圈一边。圈的时候从眼睛开始,再画鼻子,这就是俗话中的开脸。画过头再画帽,帽又分男女。落过黑线后,还要再粉脸,即在脸上加彩,粉脸后再开脸,这时人的五官比例更加形象。最后是落墨,也就是用墨线再描一边,这样画稿就起成了(如图2)。小杨庄的神像画不是艺人随意创作的,而是由祖传的“神薄”图像做参照,对着图画,每一张图都有名称和介绍,可惜的是“神薄”在文革破四旧时被焚毁。

小杨庄的画版选用的也是梨木板,一是梨木质地硬,二是没有木丝,时间长也不会裂。小杨庄的画版在制作前必须要给梨木去“性”,所谓“性”是指木料自然的特性。要在锅里用水蒸,第一次蒸一个小时,蒸透后晾干再蒸,连蒸三次再晾干,就去掉了木质中原有的成分,再不会变形了。接着刨平拼接成画幅大小版材,准备雕刻。刻之前,把画稿贴在版上,轻刷一遍芝麻油,使画纸透亮,墨线更加清晰。刻的时候,要从粗到细,一遍一遍深入,越是靠近墨线的地方越要留到最后刻,第一遍刻过,要试印一下,找到不足,再进行二遍刻。刻后再印,哪处不到位再进行重修,最后调整阳线两边,使线条流畅匀称,直到一切满意为止。小杨庄木版年画的画版大多是两面刻印,这是因为多年梨木比较稀少,价格昂贵,在20世纪年画盛行期间,周边的梨树几乎都被伐光了。另外就是画版大了不好操作,刷墨、蹚纸都够不到边,早期农村屋子较小,大版也不好置放,所以小版面双面刻印成了小杨庄木版年画的一个习惯。据张同瑞讲:“一块版的两面正好是一幅完整的画,祖辈都是这样做的。”小杨庄木版年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后期还可以灵活调整,在印刷的黑线上,还可以依据自我的意識进行补充描绘,这在其他年画产区是没有的。

(二)小杨庄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

小杨庄木版年画在色调上普遍偏冷,多用湖兰、藤黄、豆绿、土青、土红等色,蓝色调呈主色调,几乎每幅画上都有大面积的蓝色。这种以冷色调为主的色系,让画面呈现更加端庄肃穆、清秀古雅。在绘制的时候,先从画的最顶端开始,按张同瑞的话说就是先“画云彩、染云彩”,接着画人的五官,当地艺人叫“粉脸”。小杨庄年画的显著特征就是在绘制人时,常常加白粉也就是白颜色,再与黄色、粉红色调和后绘制人的皮肤,这样肤色更加逼真,这在其他年画中很少见。小杨庄年画上色的规律是先浅后深,粉红、黄、绿、青等,一边一边染,最后的工序叫勾粉,针对黑线不匀、颜色出线等小毛病,最后用白粉勾一下,将其遮盖。过去的颜色都是干粉,艺人们自己加水调制,有很大的控制性,现在色彩多为锡管装的颜料,虽然用起来方便,但可塑性不强(如图3)。在设色工艺上,张同瑞说:“现在我画的颜色都是水色,不能红的太深,有深的有浅的,水色得沾点水,颜色不能太俏,也不能纯色,得带水色,看着亮堂。脸不能太红,敬神呢,不能跟唱戏一样,脸太红不好看,将白点、淡点就妥了。”[2]

小杨庄木版年画还有一个突出的民俗特点“贴金”,在当地的民俗中,人们将神像请回家后还要在其身上贴上金箔,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只有贴了金,神像才能成为真神,才有无边法力驱邪避灾。一贴金,神就活了,就变得灵验了,不贴金就还不是神。这种民俗在获嘉县周边较为普遍,据传与姜子牙的封神文化有关,但在河南其他年画产区,皆无此风俗,可见小杨庄木版年画的独特之处(如图4)。

三、小杨庄木版年画中的民俗文化和风格特征

小杨庄木版年画,主要以当地的民俗文化、封神文化、同盟文化为主要内容。因其处于姜子牙封神的所在地,故其崇神敬神、祭拜祖先的思想较为浓厚。在整个河南以及全国的年画产地中,小杨庄的“全神图”中诸神应该是最全、最多的,每一尊神都有自己的传说、典故和出处,不得不说,这是华夏文化传承下来的珍贵遗产。

(一)小杨庄木版年画中的民俗文化

《全神图》是小杨庄木版年画的代表作,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四蓬《全神图》、六蓬《全神图》和八蓬《全神图》等。在六蓬神图中,绘有八十二全神。在八蓬神图中,最下一排是骑马的女神,马有黄马、绿马、蓝马、红马、紫马等,绘有九十多个人物,这在全国的神图系列中极为稀少。其他还有二蓬《神像》《同盟七十二神》《保家仙》《神爷轴》《中八仙》《文武财神》《关爷》《张仙射狗》《增福财神》《药王》《判爷》《玉皇大帝》《火神》《送子观音》《钟馗》《牛马王》《灶王爷》《南海大士》《出山老母》《武王》《文王》等,中国民俗文化中的诸神大多云集于此。

在《全神图》中,“主神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因为‘开天辟地,三皇治世,所以要居上位,从上至下其他主要人物分别为伏羲、如来、玉皇大帝、观音、王母娘娘、关公等。以前有神薄,但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中失传。神轴《四层天爷》中,错落有致地分为四层:上层是玉皇大帝,第二层是送子奶奶、眼光奶奶、老奶奶等,第三层是关公,第四层是河大王等。神像皆身着绿色服饰。神轴两边挂着中八仙。”[3]每一幅《全神图》,依据人物的多少,主神都不完全相同,因为在河南各地的民俗中,有的地方信仰八十三全神,有的地方信仰七十二全神,有的信仰画幅较小的三蓬神,还有信仰老仙爷的。依据画幅大小和人物多少,其头蓬主神各不相同,这也成为河南木版年画中常见的民俗文化(如图5)。

(二)小杨庄木版年画的民俗术语与风格特征

小杨庄木版年画依据画幅、色彩和时间的不同也有自己的行业术语和分类:“以画幅大小和工序繁简来分,整张纸大的叫‘宫尖,一张三裁的叫‘三裁。工序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裁;从颜色上说,用金粉描绘的叫‘金宫尖、‘金三裁;从印制时间上说,六月以前的产品叫‘春版、七八月以后的叫‘秋版”[1]。小杨庄木版年画,每一尊神都有特定的位置,不能乱贴。“钟馗”要贴在进大门的影壁墙上,两边还要配上对联,常见的对联有“唐朝忠良将,当代正直神”等。“全神”要挂在堂屋正中间,两边挂八仙。“全神”左侧下手挂“祖宗轴”,右侧上手挂“观音”。“灶君”挂伙房,“保家仙”挂堂屋右侧卧室的侧墙上。“张仙射狗”挂堂屋西侧卧室,“送子观音”挂结婚的新房等。小杨庄木版年画的这些民俗,也是其他地区很少见的。从客观来看,小杨庄木版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敬神思想强烈,形式观念突出,信仰基础深厚,也可以称其为华夏神祗文化的“活化石”。在获嘉县内,至今还留有姜子牙封神的七十二冢,这也是华夏根源文化的具体呈现。

从风格来看,小杨庄木版年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线条遒劲,色彩沉稳,格调清逸,形式突出,在每幅画上都能体现艺人独特的技法和对色彩韵律的理解,构成了以冷色调、贴金和多蓬全神为主的多元风格观念。从作品的木刻技艺和设色规律来看,并没有与豫北其他年画产地的技法交错融合,而是始终保持自我的个性与特色,这种由农耕文明传承下来的原生态的价值属性,成为小杨庄木版年画的独特面貌。

四、获嘉县小杨庄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一)小杨庄木版年画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杨庄木版年画由兴盛时期的几十户作坊,到如今仅剩张同瑞一人在坚守着这门技艺,实在是令人感叹。社会进程不断向前,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化,如何把传统文化传承好、保护好,成了所有年畫艺人们的共同心愿。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同瑞一方面宣传着小杨庄木版年画,经常参加各种非遗会议、民俗展览,另一方面还在不断创作、刻版,教授徒弟,传承创新着祖辈留下的古老技艺。同时,张同瑞每天还在接待来访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成为宣传小杨庄木版年画的形象大使。在张同瑞的传习所内,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作品,从“一蓬神”到“八蓬神”,从“保家仙”到“送子奶奶”,从“判爷”到“出山老母”,这些经典的民俗文化和根源文化,数百年来成为人们的精神信仰和情感寄托(如图6)。

小杨庄木版年画,把中华根源文化中的封神文化、同盟文化与年画承载的天地诸神联系并统一起来,成为中国木版年画中的重要篇章。2012年,冯骥才来小杨庄进行考察,尤其对张同瑞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鉴赏,并题写“古艺新花”以示赞扬,给予较高评价,并将小杨庄木版年画收录于《中國木版年画集成·拾零卷》。所谓“拾零”,即体系不周难以成章。冯骥才在《为未来记录历史——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总结》中这样说:“多数由于现今活态衰微或遗存寥寥,难以单独成卷,只能委身于《拾零卷》中。”小杨庄木版年画正处在活态衰微的现状,尽管张同瑞整天为年画不辞劳苦,但一个人的传承依然势单力薄,小杨庄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仍然需要众多艺人们的参与和支持。

(二)小杨庄木版年画的发展与创新

小杨庄木版年画不仅继承传统,也一直在探索与新时代主题内容的观念契合,关注当代人的审美视角。如《毛主席在井冈山》(如图7)、《北京冬奥》(如图8)、《小康中国梦》(如图9)、《迎春平安》(如图10)等作品,就把革命历程和当代主题融入年画创作,不断探索传统木版年画的发展与创新。在作品《毛主席在井冈山》中,伟人身穿绿军装,一手握笔,一手掐腰,坐在石头上,极目远眺,正在酝酿着祖国的未来。伟人背后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周围野花芬芳,绿树成行,体现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在《冬奥火炬》中,一只大手握着一束巨大的红色火炬,几个身着蓝色衣服的冰球运动员正在奔跑,左上角五环和冰花图案揭示着这是冬奥会,画面线条流畅,色彩清新,主题明确、样式新颖,把握了时代主题的伟大脉搏。此外,张同瑞还创作了《孙悟空》《昭君操琴》《贵妃醉酒》《西施浣纱》等一大批民俗与历史题材年画,都是小杨庄传统年画中没有过的内容。当问起为何刻绘这些新的内容时,张同瑞说:“年画也要创新发展,不能固守传统。既要传承老的东西,还要创作当代人喜欢的作品。你看我的‘毛主席系列年画很受大家欢迎,《冬奥火炬》也是我新创作的,这都是新样式。以后我刻版的重点就放在当前社会和历史人物上,去记录、宣传、歌颂社会中的新事物与正能量。”

五、结语

当前大多地区的木版年画几乎都处在传承保护的地位,而小杨庄木版年画在艺人的坚守下却在不断发展创新,这恰恰是河南木版年画以及中国木版年画的生命根基所在。“创新”是诸多非遗项目面临的出路与方向,只有与社会新的审美观念相契合,才能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也才有更大的发展。小杨庄木版年画作为豫北民俗文化的主要代表,体现着民俗信仰、文化宣传和社会德教的多重属性,在新时期文化方针的指引下正在不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冯骥才.获嘉年画总概[J].中原人文研究,2014(8):19-21.

[2]张同瑞.河南获嘉小杨庄木版年画传承人张同瑞口述[J].中原人文研究,2014(8):33.

[3]史静.新乡小杨庄木版年画调查[J].年画研究,2012(0):120-125.

作者简介:芦甲川,博士,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史与民间美术。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洪泽湖渔鼓:漂浮在水上的民俗文化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河北民俗文化的翻译及外宣策略研究
体验民俗文化,传承乡村记忆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高职民俗文化课程的建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