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浸润视域下“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新样态的构建*

2024-04-02赵海燕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局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工作坊美育美术

赵海燕|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局

2023年12月,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要求“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2]立德树人,是美育的根本。中小学艺术教育应注重在“审美”中“立人”,而这也是当下中小学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重要命题。笔者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域化推进“审美立人”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构建以“审美”为宗旨、“立人”为指向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思政(以下简称“‘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新样态的探索。以下从“环境点”“实践线”“认识面”三个维度阐述“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的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等问题。

一、“环境点”:环境育人

所谓“环境点”,即环境育人的实施点。“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3]美育浸润视域下,“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应注重打造“校内+校外”全方位育人环境。

(一)打造滋养思想的“墙”

这里的“墙”,既指班级的板报文化墙,也指校园里的文化宣传墙。文化墙的设计可基于红色文化,采用主题教育形式,如将具有积极正能量的学生美术作品进行展示,让“身边人影响激励身边人”。这样,学生在正能量的耳濡目染中相互鼓舞、相互激励,滋养思想,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打造涵育生命的“角”

这里的“角”,既指班级的“图书角”“宣传角”“展示角”,也指校园里的角角落落,它们都是具有美育浸润功能的“审美角”。这是将美育浸润的“点”拓展到校内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如:打造“AI智慧校园展示角”,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创新的新材料、新技术,感悟科技强国的伟大力量;打造“艰苦岁月主题角”,强化革命文化教育,通过展示红军长征时期的草鞋、蓑衣、布包、煤油灯等实物,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浸润中“忆苦思甜”,致敬英雄,涵养品格;打造布老虎、中国结、拓片等“非遗展示角”,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打造健全人格的“廊”

这里的“廊”,指的是班级教室外的走廊、过道,也指校园里的画廊、花园走廊、楼与楼之间的连廊,以及有主题展示宣传的道路、亭台等。这些都是“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的“非正式学习空间”,都承载美育浸润环境育人、空间育人的功能。学校可以展示红色主题的美术作品、名家简介、专家思想主张,让学生自主地在“审美立人”之“境”中去真实感知、深刻理解名家名作。

(四)打造完善人性的“坊”

这里的“坊”,指学校艺术实践工作坊(即美术社团活动专用教室)。美育既可以涵养道德,又可以引领道德。“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的关注点,既包括美术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又包括美术知识在发生与发展中折射出的精神力量。利用在地民间美术课程资源打造学校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直都是“审美立人”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在学校艺术实践工作坊的人文氛围中,学生进行沉浸式创意实践,在美育浸润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守正创新”,在“动手与动脑、审美与实践、表达与表现”的多重关联中发展个性、完善人性。

(五)打造引领精神的“场”

这里的“场”,指校外承载育人功能的美术馆、革命纪念馆、民间艺人工作室、民俗馆、艺术实践基地等“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的“审美教育场”。校外在地美育资源,既是中小学美术课程拓展内容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校外审美活动的重要载体和美术社团实践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馆—校—社”联合协同育人,一直都是“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的重要方式。以民间艺人工作室为例,民间艺人用其“守正创新”的作品鼓舞和带动学生感悟我国民间美术的魅力,进而拓展校外“审美教育场”,进行真实场景的“具身式”“沉浸式”创意实践体验。学校可以用民间艺人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来激励学生以指引审美方向,用民间艺人的传承故事来激发学生以提升创作欲望,用民间艺人的精美作品来吸引学生以提升审美品位。

二、“实践线”:实践育人

所谓“实践线”,既是指“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的实践主线,也是指基于“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提炼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发展主线。席勒认为,理想的美显示出融合性和振奋性,存在一种“融合性的美(优美)和一种振奋性的美(崇高)”[4]。“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注重探索美术发展规律、挖掘革命文化资源、开发在地非遗美术资源,分层设计学段目标,引导学生在美术与鉴赏、美术与感悟、美术与表达、美术与创造中,用“真”“善”“美”诠释美术表现素养本位下美术学科育人的实践样态。

(一)“真”——探索美术发展规律

这里的“真”,指向的是华夏五千年美术发展史中辉煌璀璨的文化。“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可注重以探索美术发展规律为思政元素,细化育人目标,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体验中表达表现,实现五育融合发展。

在美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质和美感。理清美术发展史的脉络,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全面、深刻地了解人类社会美术发展的趋势和必由之路。如有学校美术教研组开展“花鸟画”大单元教学,梳理了我国花鸟画发展史的脉络,即“(魏晋南北朝)花鸟画的萌芽时期—(唐)花鸟画独立成科时期—(五代)花鸟画成熟期—(宋)花鸟画大发展时期—(元)文人花鸟画兴起时期—(明)花鸟‘院体画’演变期—(清)花鸟画‘正统、反正统’发达时期”,并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美术”的对话,帮助学生在“真切的史学情境下”学会梳理花鸟画发展的脉络,深化文化理解,以史为鉴,提升史学素养。

(二)“善”——挖掘革命文化资源

这里的“善”,指向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历程和伟大实践中,千锤百炼形成的中国特有的“红色革命文化”,它积淀着中华儿女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崇高的红色信仰。新的时代,学校要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育人目标。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文化,深入挖掘革命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应成为“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明确的实践指向。“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的区域化推进注重通过提炼积极向上的“红色革命文化”思政元素,进行美育浸润,彰显“审美立人”的“大德育”。

如围绕党的发展史来梳理美术作品,开展党史教育。有学校美术教研组在“‘爱党·强国’主题美术作品赏析”大单元教学中,罗列近现代画家潘鹤《艰苦岁月》、傅抱石《强渡大渡河》、李可染《百万雄师过大江》、杨之光《红日照征途》、钱松喦《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田黎明《丰碑》等美术作品,强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价值体认,从而自觉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关注“民族复兴伟业”,立志成为“强国”之才,从小树立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奋斗目标。

再如讲好红色故事,增强学生的审美价值认知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有学校美术教研组整合近现代画家蒋兆和《流民图》、王胜烈《八女投江》、徐悲鸿《愚公移山图》、彦涵《不让敌人抢走粮食》、傅抱石《苏武牧羊》等作品,将其放置于革命历史语境中,挖掘画面背后的故事,并通过深度解析作品的时代背景、画面内容、表现主题、表现手法以及作品蕴涵的政治思想等,围绕“爱国主义到责任担当”展开大单元教学研讨,引导学生形成美术创作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美”——开发在地非遗美术资源

这里的“美”,指向的是在地非遗美术资源。如何将在地非遗美术资源有效地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学科育人中?笔者带领区域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们展开了历经十四年的实践探索。我们以健全学生品格修养、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为目标,将在地非遗美术资源融入“审美立人”育人体系,并打造“一校一坊”“一校多坊”校本特色。

一是以“非遗美术·审美立人”区域化整体布局为框架,以学校工作坊建设为抓手,以传统非遗美术项目的开发和传承为内容,持续推进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的协同发展。全区中小学立足在地非遗美术资源,围绕周边地理风貌、地域文化、非遗项目传承情况,结合学校美术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科学规划、个性设置学校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

二是将在地非遗美术资源引入学校美育课程,把非遗项目设置为学校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聘请非遗传承人为工作坊的“实践顾问”,参照“民间艺人工作室”打造学校工作坊室内外环境,创设个性化工作坊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美育浸润中,体悟非遗文化及工匠精神,发挥工作坊的育人功能。

三是各学校充分利用工作坊主阵地,根据非遗项目的特点,注重校内与校外联合、学科之间结合,构建以“审美立人”为宗旨、以学生具身实践为主体、以工作坊活动为载体的开放式特色课程。

【实践案例一】连云港市新浦实验小学打造“蒲编工作坊”。学校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理念,利用学校“蒲园”里的蒲叶为原材料,采用捆扎、编织等蒲编技艺,打造“蒲文化”美育探究活动。通过师生种植、采摘、晾晒、编织蒲叶,学校构建“绿色发展理念”育人模式,荣获“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称号。

【实践案例二】连云港市实验学校打造“挂虎香包工作坊”。海州古城有民谣:“五月五,过端午;海州城,煮百草;扣彩绒,挂香包;前挂虎,后挂锁;避瘟疫,驱邪污。”学校把“挂虎香包”作为美术课程思政的元素,联合中医药大学开辟校内“中草药博物馆”“中草药种植园”等“非正式学习空间”,聘请中医院专家进课堂,讲解中草药知识,弘扬中医文化,构建“民间布艺+草药文化”育人模式。工作坊在江苏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工作坊评比中获二等奖。

【实践案例三】连云港市海庆中学打造“木匠工作坊”。学校以海州白虎山庙会的木刀、木推车等玩具为抓手,解析古代留存的卯榫结构、孔明锁等木艺,编写校本教材《木旋全书》,聘请国家级非遗木旋玩具传承人为校外辅导员,组建“木雕工坊”“木旋玩具工坊”“木艺环创工坊”,构建“木匠精神”育人模式。工作坊在江苏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工作坊评比中获一等奖,学校获“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称号。

【实践案例四】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打造“非遗面塑工作坊”。学校坐落在江苏省“百家名镇”板浦古镇。板浦古镇素有“穿海州,吃板浦”的美誉,学校通过“非遗脆饼”传承人亲授祖传技艺,融合“非遗脆饼”民间故事,打造融入“海州五大宫调”的“非遗面塑工作坊”,拓展美术课程多元化发展道路,构建“乡土曲艺+乡土美术”育人模式,荣获“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称号。

三、“认知面”:理念育人

所谓“认知面”,指的是“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要注重思政思想性与审美艺术性的契合、思政实践性与审美创新性的糅合、思政民族性与审美世界性的融合,并创造性地开展美育浸润行动,以实现理念育人。

“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应把审美教育的逻辑起点定位为培育“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即在指向“人的发展”的教育过程中,完成“审美立人”的目标使命,担负起陶冶情操、浸润人格的责任,让学生的生命因审美而厚重。

同时,“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要注重课程资源开发的开放性、综合性和探究性,注重在美术馆、社区艺术实践中心、民间艺术作坊、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社会美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浸润活动,实现优质校外美育资源共享。如有学校带领学生到锦屏山景点参观将军崖岩画,到孔望山参观摩崖石刻工作坊以了解孔望山石刻的特点,到连云港博物馆非遗拓片体验馆亲历图腾纹样拓片的过程,以此来感悟古人的高超技艺、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在教学中,教师可注重以“大概念”“大单元”“大情境”和“项目化”来统整课程思政素材,在完成美术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掘“身边的”优秀典型,精心设计具有审美“带入感”和“参与感”的思政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构建美术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成为“有理想信念、有学识本领、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工作坊美育美术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创意美术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