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劳动教育难题,重构劳动教育生态
——天台县“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2024-04-02叶安逸杨仁懿浙江省天台县教育局
叶安逸 杨仁懿|浙江省天台县教育局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强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数据是新型教育元素,教育数字化开辟了教育发展新赛道,构建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教育样态是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天台县教育局从学校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和未来愿景出发,打造了全省首个“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希望借此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精准管理教学行为,开启无边界的劳动教育新样态。
一、问题导向:梳理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困难
让教育理念在技术手段下运行,是实现教育与技术手段完美融合的基本逻辑,也是数字赋能劳动教育变革的新赛道,而厘清劳动教育面临的困难,是寻找技术路径破解的前置条件。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劳动课正式排进课程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校劳动课、家务劳动和校外基地劳动都作了明确要求。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矮化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依然存在。天台县教育局编制并向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发放《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查》,回收家长问卷25 290份、教师问卷1 131份,同时召开了29次专题座谈会,梳理出全面实施劳动教育主要面临的以下五个困难:
一是劳动场所不足。大部分学校教学条件不完善,校内劳动教育场地严重不足,专用劳动教室配备落后,校内外劳动活动信息交换渠道不畅通,劳动教育受到硬件条件制约,很难满足全体学生参与真实劳动的需求。
二是专任教师紧缺。劳动课程内容分为三大类十个任务群,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天台县大多数学校缺少专职劳动教师,而兼职劳动教师自身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储备不足,难以满足专业性和全能性的双重要求。
三是课堂监管困难。配套劳动教材的教学资源相对贫乏,教研活动没有形成体系,学校劳动课的开课情况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劳动课普遍存在目标泛化、内容零散、不够规范等问题,且被其他课占领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四是研究创新缺位。劳动与教育“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学校的劳动课只有劳动没有思维,只有劳动没有教育,动手实践和积极探究之间的平衡没有形成,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没有全面发挥,探究性、沉浸式、项目式的劳动亟需加强。
五是评价方式单一。全社会共同参与评价的通道没有打开,学生的劳动情况不能被有效记录,劳动精神、劳动素养形成等维度的评价相对缺失,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据归集,不能精准为学生的劳动能力画像。
二、集成改革:打造协同创新的应用平台
基于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现实困难,天台县教育局联合高校、技术部门、中小学共同打造了“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旨在借助数字化手段破解劳动教育难题,重构教育生态。
“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包括“一屏五端五场景”。“一屏”即数据大屏(如图1所示。注:此处仅为呈现数据大屏的轮廓,故未对图中不清晰的文字作处理),它的功能是:根据后台的注册情况呈现学校数、学生数、劳动教师数、劳动基地数等基础数据;根据平台授课资源调取记录,生成学校劳动课开出情况动态统计表,量化开出率;根据家务作业视频上传情况,生成家务劳动达标情况柱状图,量化达标率;根据学校上传的劳动专用教室微视频,生成全县劳动教室视频展示界面,量化配备率;根据校外劳动基地活动报名情况,生成校外活动环形图,量化参与率。此外,数据大屏还呈现全县学校劳动教育雷达图以及精品课程开发、劳动周开设、劳动教育资讯等情况,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监管、研判和决策的依据。
图1 “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数据大屏
“五端”即行政端、教师端、家长端、基地端和访客端。它们是不同角色的操作通道,架构起学校、家庭、社会各角色之间信息交流的快速通道。端口界面以实用、实效为原则设计,把使用者的需求摆在突出位置,操作便捷。行政端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批端口,有校外劳动基地上架、精品课程上架、社会师资聘用、校外活动组织等审批权限;教师端是课堂授课和发布活动的工作台,教师可以调取平台劳动资源进行授课,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或组织校外基地劳动团队报名以及发布活动通知、注意事项;家长端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窗口,家长根据家务达标作业任务以及操作示范视频,指导孩子完成并上传劳动成果,查看孩子的劳动能力;基地端是校外劳动资源管理和活动安排的中心,基地工作人员可以借此申请基地劳动精品课程上架,对接学校活动报名,评价学生劳动情况;访客端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端口,访客可以借此查看活动资讯,平台可以借此汇聚群众需求,对接帮扶渠道。
“五场景”是为破解前述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五大困难而采用的一一对应的具体策略。
【场景一】实践共富园——劳动场所一网对接
“实践共富园”场景展示校内劳动基地和精品课程,供周边学校错时共享。全县各学校结合本地实际打造一校一品劳动精品课程,形成错位发展、整体提升的新格局。课程资源汇聚到平台,鼓励全县学校利用周末时间走进其他学校,体验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的全域共享。该场景还汇聚校外劳动基地和相关课程,供学校和家长自主选用。已获得台州市及以上级别劳动基地的单位,通过该场景发布活动,形成“统一布局、整体规划”的校外资源网络,编织“特色鲜明、形态多样、寓教于乐”的校外劳动联盟。通过晾晒社会和企业劳动需要清单,学校和学生可以志愿认领。当农业春种秋收、工业订单激增或开展社会公益帮扶等需要劳动力时,网格员可以登录平台,发布帮扶信息,将百姓急难愁盼的实际困难转化为劳动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读懂社会,助力共同富裕。
【场景二】匠师会客厅——劳动师资一库共享
“匠师会客厅”场景相当于一个“劳动教育人才库”,非遗传人、大师工匠、农业专家、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等人才都可以通过上传证书或活动视频的方式自主报名,通过专家联审获得电子聘书,进驻该场景,并列出个人专长,排出富余时间,通过平台供学校、校外基地和社会团体错时聘用。该场景根据被聘任教师的授课场次和多方满意度评价,获取授课积分,形成“审核、授课、评价、晋级”校外师资全闭环星级管理模式,生成动态师资库,形成校外师资优先推荐级别清单。该场景聘请到16个行业的87名兼职教师,完成授课762次,有效破解了劳动教育专任师资紧缺的难题。
【场景三】教学雷达站——劳动课堂一屏管控
开学初,各学校统一编制“劳动教育进度表”,规定全学期每周劳动课的上课地点、上课内容和授课形式,安排劳动周和家务作业打卡任务。“劳动教育进度表”通过平台的“授课大厅”发布给班级劳动教师组织实施,实现清单式管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调取“授课大厅”里的教材、教参、课件、视频、劳动素材等资源进行授课,如果遇到教材内容不适合自身教学实际的情况,则可以开发同一任务群下的替代课程,如果遇到需要借助校外场地的情况,则可以发起活动申请获得支持,并能实时跟踪校外活动情况。“教学雷达站”场景根据“授课大厅”资源调取记录为学校劳动教育开课情况画像,根据家务劳动作业打卡视频为学生家务劳动完成情况画像。
【场景四】数字农科院——劳动研究一链集成
“数字农科院”场景借助人工智能、VR 等技术冲破时空壁垒,为学生的沉浸式学习、数据化实证研究、无边界学习,构建了新样态: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植物全生命周期视频,引导学生的劳动由碎片化实践走向全过程沉浸式感知;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实时捕捉植物生长数据,科学匹配植物生长模型,精准实施养护,使学生的劳动研究由经验式判定走向数据化实证;打造虚拟实验室,开展太空育种、基因繁殖等新技术应用,让学生体验从传统农业向未来农业的跨越。
【场景五】成长档案馆——劳动评价一图统揽
“成长档案馆”场景功能如下:自动归集校内课堂表现数据、家务作业达标数据、校外基地劳动数据,汇聚成学生劳动能力雷达图,生成个性化的劳动能力评估报告,以实现劳动教育过程的数据化留痕;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记录学生劳动过程,集中展示“小劳模”风采,实现劳动教育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将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学业水平、心理健康、毕业就业、幸福成长等数据进行跟踪匹配,探究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开展基于真实数据的实证性研究,从而寻找劳动教育的潜在价值。
借助“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进行数智治理一年以来,天台县的劳动教育管理从线性化走向扁平化,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师生教与学的时间、形式和质量也得到保障。
三、闭环管控: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变革
数字技术拥有强大的运算和存储能力,便捷的信息处理和传输能力。教育数字化必定会推动教育新变革。“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基于有效数据的科学计算,形成了新型教育生态的工作闭环。
(一)课堂监管全闭环
平台形成“资源生成—信息共享—使用反馈”课堂监管全闭环:通过线上劳动精品课程评审,不断收集整合教案、课件、视频等劳动授课资源;通过“授课大厅”,合理编排、陈列教学资源;通过对劳动教师资源调取记录与“劳动教育进度表”的匹配,生成红、黄、蓝三色预警图(红色表示未上课、黄色表示正在上课、蓝色表示完成上课),实时为学校劳动教育开课情况画像。数字引领下,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目前已有百余门劳动特色精品课程实现了全县共享。
(二)家务劳动全闭环
平台形成“作业自动化发布—过程数据化留痕—结果可视化呈现”家务劳动全闭环:平台定时自动发布每周家务达标作业至家长端,并提供操作示范图片和操作视频;家长拍摄学生家务劳动视频并上传,记录学生劳动过程,留下成长足迹;平台自动批改并将评价结果归集,汇入劳动能力雷达图,通过“劳模展示台”分班、校、县三层集中展示“小劳模”风采。目前,全县已超过80%的学生能自觉参与并达到每周家务过关。在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心理品质、学校的校风学风、家庭的亲子教养,甚至整个教育生态都呈现出积极的变化。
(三)校外劳动全闭环
平台形成“课程上架—基地授课—活动评价”校外劳动全闭环:整合全县劳动资源场所,建成县域劳动实践基地一体化网络,各基地申报课程及活动,经审批后上架,并标识空闲、忙碌状态,标识任务群范围,标识地理位置、联系方式和适宜人群,为学生自由选择提供资源;基地管理员核销学校报名信息后,通过平台合理分配基地劳动教师进行授课,教师在完成授课后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打分,汇入学生劳动能力雷达图。平台规范了劳动实践基地内部管理模式和实践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走读社会课堂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实用的劳动技能,且其在价值观、责任感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