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劳动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
——天台县教育局局长陈立构访谈
2024-04-02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数字教育将推动教育理念、方法和模式的系统性变革,重塑学校教学形态。教育数字化浪潮给乡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乡村教育的振兴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近年来,天台县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聚焦乡村教育现代化,推动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改革创新,落实投入翻番、名校引领、数字赋能等关键举措,走出了一条“穷县办富教育、小县办大教育、山区县办名教育”的发展新路。2022年6月,天台县教育局成立数字化改革工作专班(以下简称“工作专班”),联合高校、技术部门、中小学共同打造了全省首个“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重构了劳动教育生态。依托该应用平台,相关项目先后入选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和教育部资源中心“志教融合”志愿服务教师数字化胜任力提升项目,数字赋能劳动教育的天台经验受到广泛关注。天台县的教育数字化改革何以取得如此成绩?其自主研发的“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又有哪些具体功能?……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采访了天台县教育局局长陈立构。
编辑部:陈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前段时间天台县教育局自主研发的“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获评“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优秀应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请问天台县为什么会想到要研发劳动教育数字化应用平台呢?
陈立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建设者的重要使命。中小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关键时期,加强劳动教育尤为重要。
天台县属于浙江省山区26县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学校招生规模急剧萎缩,我县6个偏远山区乡镇生源严重不足,乡村教育资源被极大浪费,“空心化”趋势明显。从乡村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多数既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又不愿回归乡村,乡土文化传承出现“代际断链”。加强劳动教育对我县来说是唤醒乡村孩子乡土之情、传承文化根脉最好的抓手,也是激活乡村闲置教育资源、重塑乡村教育新形象、赋能乡村教育新未来最好的实践路径。
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劳动课程正式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校劳动课、家务劳动和校外基地活动都作了明确要求,可以说全国上下前所未有地重视劳动教育。但事实上,学校要落实好国家劳动课程要求,真正地让劳动教育撬动五育融合、赋能学生健康成长面临诸多实际困难。我们组建了工作专班,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梳理出全面实施劳动教育存在的劳动场所不足、专任教师紧缺、课堂监管困难、研究创新缺位和评价方式单一这五个困难。因此,全面落实劳动教育,真正发挥劳动育人的价值,还需要开辟新的路径。基于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现实困难,我们决定打造一个劳动教育数字应用平台(我们称之为“‘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以探寻一条兼具实用性和时代性的劳动教育变革路径。
编辑部:“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主要有哪些功能?
陈立构:我们的应用平台可以概括为“一屏五端五场景”。其中,“一屏”指的是数据大屏。它能实时展示全县劳动教育关键数据,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监管、研判和决策的依据。“五端”指的是行政端、教师端、家长端、基地端和访客端。它们架构起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快速通道。“五场景”指的是实践共富园——劳动场所一网对接、匠师会客厅——劳动师资一库共享、教学雷达站——劳动课堂一屏管控、数字农科院——劳动研究一链集成、成长档案馆——劳动评价一图统揽。这是对应劳动教育实际问题、破解教育难题的具体策略。“一屏五端五场景”的结构关系可用图1来表示。
图1 “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一屏五端五场景”的结构关系
编辑部:“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以数字赋能劳动教育,有力助推了天台县劳动教育发展,使劳动教育成为天台教育的一张金名片。这一实践能取得这样的成效,在推进过程中必然有一系列强有力的配套措施。
陈立构:是的。我们围绕“低起点、高标准、重应用”工作目标,紧扣“理念引领、技术支撑、变革创新”工作思路,形成“机制保障、共建共享、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一是协同推进机制。坚持全县教育系统一盘棋:教育科作为牵头单位,协调各科室细化时间进度、明确实践内容、对标预期成果,开展月度攻坚行动;教研室负责精品课程打磨、课程建设研讨、专项课题研究和推广;技术中心负责网络环境和应用迭代。团工委、办公室、督导室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倾力打造熠熠生辉的数字赋能劳动教育金名片。以项目化思维推动全县劳动教育落地生花,以入选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和教育部资源中心“志教融合”志愿服务教师数字化胜任力提升项目为契机,着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赋能劳动教育天台样板。
二是共建共享机制。成立跨校劳动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充分发挥联盟单位的力量和优势,以“全学段、全任务群、全免费”为目标,对标省编劳动教材,发起劳动课件、辅助授课小视频、精品课程等数字资源开发计划,相关教学资源统一存储于“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实现了劳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串联各校各区域优质劳动基地,汇入平台实现共享。优质劳动基地的共享不仅能解决各地劳动场所不足的实际困难,也为学生提供了跨校学习体验,实现了劳动实践场所的共建共享。
三是研究实践机制。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由劳动教研员引领,业务校长协同,组成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核心团队,聚焦数字赋能劳动教育、数字赋能中小学志愿服务、教师数字化胜任力提升等方面展开课题研究,并开展常态化线上研讨,凝练特色,物化成果。开展节庆主题劳动活动,即结合春节、植树节、劳动节、志愿服务日等节日或纪念日,探索在数字化平台下组织、策划、实施系列活动,形成劳动教育活动标准,推动县域劳动教育活动向规模化和一体化发展,以更好地赋能“行走的德育”。
四是评价激励机制。高位构建城乡劳动教育联盟校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标准。引导学校为学生劳动能力画像,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展示“小劳模”风采,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五是多重保障机制。首先是制度保障。教育局相继出台《天台县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天台县中小学生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天台县劳动教育师资考核实施细则》等配套文件,明确劳动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其他任课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其次是资金保障。核拨财政资金1 000万元,保障数字化应用开发、标准化劳动基地建设和联盟校活动经费,以保障推动劳动教育项目化、系统化、科学化实施。最后是师资保障。建立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通过教学研磨、技能培训、课例交流、读书分享、教学比武等思维碰撞,实现协同发展,以“专”为方向,打造“能说会上、能引会帮”的劳动专业教师。
编辑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展现出哪些亮点与特色?
陈立构:“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从2022年8月26日正式上架“浙里办”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迭代,不断实践,展现了突出的亮点和鲜明的特色。
一是资源很丰富,为打造“无边界学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校内外课程资源、场所资源和师资资源在此汇聚,配套省编劳动教材的教案、课件、视频在此共享,家校社劳动教育经验、信息在此交流。
二是育人很有效,为打造“成长生态园”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数字赋能教学便捷化、研究数智化、评价多元化,激活了学校的教育资源,打开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校园环境和精神面貌正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三是使用很方便,为打造“教育合伙人团队”提供了必要的通道。“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的界面以实用、实效为原则设计,以工作台的样式把使用者的需求摆在突出位置,操作便捷的5个端口架构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快速通道。
四是管理很精准,为打造“智能化的管理平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平台实时汇聚劳动教育6类基础数据和5个关键数据,并形成县、校、生劳动能力图谱,变革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数智治理1年以来,我县实现了劳动课开出率100%、劳动教室配置率100%、精品课程覆盖率100%。
五是社会很认可,为打造“区域数智品牌”提供了必要的支撑。目前,应用平台注册用户数超13万,相关做法已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信息化周报》《中国改革报》等媒体报道,并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共同富裕改革创新案例”,获评“首届全国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奖”“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优秀应用”,得到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的高度肯定。
编辑部:从展现出的亮点与特色来看,“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在赋能劳动教育的同时,还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陈立构:是的。数据是新型教育元素,教育数字化开辟了教育发展的新赛道。我们的应用平台以数字技术强大的运算和存储能力、便捷的信息处理和传输能力,为实现教育精准治理、学教方式变革和激活乡村教育动能等提供了可能。
一是数字赋能宏观管控,构建智慧治理的新模式。高效的运算能力提供了精密的数字管理模型,以实现更精准的资源分配、更有效的过程监控以及更科学的成果评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数据大屏实时展示学校劳动课开出率、劳动教室配置率、家务作业达标率、校外劳动参与率等县域劳动教育关键数据,以及劳动周活动情况和学生劳动能力图谱,这些数据的有效归集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可能。校外劳动基地的审批、学校与校外基地的对接、社会师资的聘用都实现了流程再造,数据多角色实时共享,大幅提升了行政部门的管理效率。
二是数字赋能资源融通,打造学教变革的新样态。数字技术的共享性支持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可能,打破了封闭校园的桎梏。通过应用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或兴趣爱好,建设家务劳动学习族群,形成比学赶超、自我成长、革故鼎新的学习样态。百姓急难愁盼的实际困难成为学生的劳动教育资源。在走读社会课堂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实用的劳动技能,更在价值观、责任感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通过应用平台,教师以更加多元的身份不断拓宽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在数智劳动的全面落地过程中,教师的资源意识、课程意识、跨学科意识、合作意识也被激活,他们在开发和实施校本化劳动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三是数字赋能城乡融合,激活乡村教育的新动能。乡村学生奔向城市,参加科技型劳动,体验民族复兴改革浪潮,开阔视野;城区学生奔向乡村,走进“天地课堂,万物课程”的学习变革时代,真正打破学校“围墙”,落地“无边界教育”。城乡师生的双向奔赴,激活了乡村办学动能,构建起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模型;“乡土味道”的项目化劳动教育深入推进,激活了乡村文旅产业、传统手工业焕发荣光,乡村教育的“一池春水”激荡起乡村振兴的“满园春色”。
编辑部:在教育数字化改革中,“劳动课堂”数字应用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可以说是一个切入点、一个抓手,也是一种尝试。下阶段,天台县在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方面,还有什么计划?
陈立构:借助数字手段赋能劳动教育,我们已经走出尝试性的一步,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我们的工作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劳动教育数据标准。用连续举办数字赋能劳动教育现场会的形式持续推进数字化应用的使用和管理,利用平台晾晒、监管各校教学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劳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劳动课程编制、活动组织、能力画像等数据标准和管理规范,通过数据的标准化助力应用成果的传播和创新。
二是建设教育数据枢纽基座。打造区域数据中心,整合县内各类教育应用,实现数据融通,打通教育“最后一公里”,将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学业水平、心理健康、毕业就业、幸福成长等数据进行对比追踪,探究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开展基于真实数据的实证性研究,用数据描述教育的根本规律。
三是探索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提升路径。把数字素养与胜任力作为教师的必备素养,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相关讲座、沙龙、经验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成长搭桥铺路,帮助教师逐渐养成数字化学习意识,在实际授课中不断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助推教学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