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眼,便是永远 (外两篇)

2024-04-02赵克红

中国铁路文艺 2024年3期
关键词:崔莺莺张生木心

作者简介:赵克红,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文联副主席,洛阳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等报刊。出版诗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评论集等十余部。曾获多种文学奖项。

第一次见到青海湖,是1977年的早春。父亲在家乡休完春节探亲假,带我从洛阳乘坐列车来到西宁,在西宁短暂停留了几天后,与单位其他返程上班人员一起乘坐大巴车,向格尔木进发。当时,父亲所在的铁路设计院,在青海格尔木,负责青藏铁路的勘探设计,我随父亲在格尔木上了一年中学。这是我第一次走出故乡。汽车在由西宁前往格尔木的青藏公路上奔跑,车辆和行人很少,路两边白雪皑皑,气温比其他地区明显要低许多。

大巴车飞快地向前行驶着,几个小时过去了,车上有的人昏昏欲睡,而我一直很亢奋。突然,车内有人喊了声:“快看,青海湖。”大家的目光纷纷转向汽车的一侧,父亲指着窗外告诉我:“这就是青海湖了。”

我曾多次听父亲讲过青海湖,然而,当我真正见到它,心里仍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善解人意的司机,将汽车缓缓停在离青海湖最近的公路边,大家纷纷走下汽车,迎着寒风领略她的绰约风姿。我站在离青海湖百米远的公路边眺望——远处水天一色,青海湖隆起高高的胸脯。蓝色是青海湖的主色调,而这蓝,又是如此丰富,颇有层次感,碧蓝、淡蓝、深蓝、宝石蓝,各种蓝叠加在一起,有序地与远处的雪山和蓝天相接,惊诧得我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一眼,便是永远。从此,青海湖深深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

2023年夏天,我乘坐复兴号,由西宁前往德令哈参加第六届海子诗歌节,高铁奔驰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过了日月山,便进入青山叠翠、绿茵含情的草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青海湖若隐若现。车窗外,“天苍苍,野茫茫”,星星点点的牦牛散布在碧绿无垠的草场上,怡然自得、乐而忘返;羊群就像一朵朵白云散落在草原上,给广袤的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青海湖周边,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争奇斗艳、迎风摇曳,把高原牧区装扮得花团锦簇,分外妖娆。

海子诗歌节圆满落幕后,我们一行人驱车专程来到青海湖,近距离感受她的静谧美好。

远远地,一片湛蓝的湖泊跳入我的眼帘,接着是一大片辽阔的湖泊进入我的视野,我兴奋得差点喊出声来。

我终于站在心驰神往的青海湖边,为了这一天,我等了四十五个春秋,由青年步入中老年,而她从未改变,依然如一位仪态万方、倾国倾城的妙龄佳丽,令人怦然心动,让人心旌神摇。

我凝望着青海湖,看着掠过天空的飞鸟,恍若在梦境中。这一汪生动而又蕴意深邃的蓝色湖泊之上,是湛蓝的天空,天空挂着片片白云,这白云看上去软绵绵的。极目远眺,烟波浩渺的青海湖水天相连,澄澈碧透,波光粼粼,让人分不清哪是湖,哪是天。“湖水是你的眼神,梦想满天星辰……”这让人沉醉、让人遐想的湖水,演绎着别样的传奇。湖面上,银白色的海鸥自由自在地凌空翱翔,不时发出嘎嘎的叫声;站在清澈、湛蓝色的青海湖岸边,我看到水中成群的湟鱼与岸上的游人亲密互动。我买了两袋鱼食,刚走到湖边,就看见水中的鱼儿像知道似的,纷纷向我游来。我将鱼食撒入水中,喧闹的鱼儿争相品尝,然后摆着尾巴满足地离去。

游览青海湖不看鸟岛是一大憾事。鸟岛位于青海湖的西北部,面积不到五平方公里。在这个弹丸小岛上,春末夏初却栖息著十万多只各种鸟类,数目之多,密度之大,全世界罕见。导游说,每年三四月,这些鸟儿从南方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生息繁衍,七八月份便又踏上归程。在这里,斑头雁、鱼鸥等众多鸟类在这里居住、繁衍。这些鸟中,数斑头雁最为矫捷,日飞行可达500公里,高度在8000米以上,令人惊叹。

来到这里之后,这些鸟儿便开始忙着筑巢,忙着紧张的新生活。它们将靓丽的身影写在天空,构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精美画卷;一声声婉转动听的鸟鸣,驱走疲惫和烦恼,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我举起随身携带的望远镜观看:它们有的引颈高歌,有的尽情舞蹈,有的从高空俯冲下来捕捉食物,有的摇头摆尾,有的交颈喁喁私语,还有的带领幼鸟在悠闲漫步……

这幅绝妙画卷,为广袤的青海湖增添了无限生机。这些鸟儿,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这里,尽情享受青海湖带给它们的幸福时光,让自己的爱情和高原的鲜花一并绽放。它们用心寻觅佳偶,精心抚育自己的孩子,逍遥自在,乐不思蜀。

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么多的鸟儿,非要赶这个热闹,偏要挤在面积并不算大的鸟岛上?带着这个疑惑,我询问了导游。原来,这里除了环境适宜鸟儿生存外,还有一个可供鸟类维系生活的科学食物链。鸟岛位于布哈河旁,水面上有二十多种营养丰富的浮生植物,这些植物是青海湖湟鱼的理想食物,而湟鱼又是很多水鸟的美味佳肴。此外,鸟岛地温高,岛上有几眼清泉。因此,每年三四月,成千上万只候鸟便在这里筑巢造窝,繁育后代。到了秋天,它们便带着新生的后代,纷纷飞向南方过冬……

这些活泼可爱、惹人爱怜的精灵,让我陷入了沉思——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一定要善待大自然,给鸟儿一个蓝色的天空,一片绿色的草地,一泓清澈的湖水……

遇上你是我的缘

多年前,我曾去过乌镇,留下许多美好记忆。这次收到中国作家协会在乌镇举办茅盾文学周的通知,早早订了高铁票。报到那天,我一大早从洛阳龙门站乘高铁出发,到达桐乡站后,又乘坐汽车,经过七个小时的旅程,终于到达目的地——乌镇西栅枕水酒店。

走进酒店的房间,拿起桌上摆放的会务手册,仔细看了一遍日程安排后,决定利用下午的空闲时间游览一下乌镇西栅。

不同于以往住过的酒店,枕水酒店通往外面的廊道有多条,稍不留意,就会走错方向。酒店依水而建,廊道纵横交错,我从酒店服务大厅走出,见酒店门口两边,各有一座石桥,便向右边的那座石桥走去。乌镇西栅河道纵横,水路交织,碧水环绕,被誉为小桥流水人家,给人一种巷在水中、镇在水上的奇妙感觉。

初冬的阳光,柔和而温暖,窄窄的街巷里,一半光亮,一半阴影,阳光时而洒在地面,时而又跃在墙上,但铺在桥面和水面的阳光最多、也最奢侈。沿着古老的巷子,我闲散地行走着,乌镇的节奏,感觉有些像河里的水缓缓流淌,柔软而平滑。风到这里会变慢,水流到这里会变缓,人到这里,内心会变得安静而恬适。

走在青石路上,恍若穿行在旧时光里。这里,石桥古老而众多,每一座桥都有它独特的故事。一座座式样各异、美观别致的石桥,连接着大小街道,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些桥的形状,因地势不同而纷繁多姿,或石拱,或平铺,或雄伟,或轻巧,无言地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不经意间,又走上一座石桥,看一眼桥面,缝隙间竟有透过的光亮。这座用青石板拼接铺设的、看似平凡而普通的石桥,却在这里站立了千年之久。

水多,桥自然就多,因为年代久远,风雨侵袭,有的桥已不复存在。在众多古桥中,浮澜桥是最古老的,始建于明宣德年间;通济桥和仁济桥最具特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如井中观月,当地人称为“桥里桥”。桥,可以说是乌镇的一大特色,在西栅大街,我还见到一座雨读桥,刹那间,“晴耕雨读”这四个字,便从我的脑海里跳跃出来。桥下是蓝盈盈的绿水清波,清澈、宜人、醉心,的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雨读桥似乎在提醒人们不要放弃任何读书的机会。反观自我,虚度了多少美好光阴。站在桥上,我被阳光暖暖地照着,桥下碧波轻荡的河水,仿佛在向我轻声低语着什么。其实,何止石桥,这里的每块青石板,每扇门窗,每棵香樟树,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见证了乌镇的繁荣与变迁,也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更迭。

而四周连绵不断的青瓦白墙,像起伏的大海,澎湃的浪花。水乡千年,有些东西一直没有改变;有的却早已物是人非。车溪河曲曲折折不见尽头,一眼望去,河两边,满是鳞次栉比的楼阁,这些楼阁被深扎在水里的黄褐色木桩支撑着,木墙、木门、木窗户上雕刻着各种古老的镂空花形,宛如一幅幅水墨画。那木质的门窗,精美的雕花,展现着岁月的痕迹和独特的美感。窗是乌镇的眼,枕水人家晓窗半开,民宿客栈街窗半掩,滑板短窗、落地长窗、半开天窗、对开推窗,可谓千姿百态。这些古老的木板式门窗,营业时,一块一块地卸下;打烊时,再一块一块地装上。

这里街巷弯曲,分岔也多,常常辨不清东南西北,一问路,总有热情的应答或者贴心的服务,他们有的甚至情愿陪你走一程。那些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长长的青石板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在喧嚣的尘世间,静静地绽放出熠熠光彩。

在左侧的广场上,一排排印花土布高高懸挂,与蓝天呈一色,不由得移步前去。这长长宽宽搭在高高木架上的蓝色印花土布,花色不一,却有着异样的魅力。看着晾晒在架子上的蓝印画布随风起舞,我感受到一种时尚青春的活力。西栅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古老和历史,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份厚重的文化和情感。

看过印花土布后,我向西栅东南的一隅走去,宽阔的水面上耸立起一座灰色建筑,我猜测,那一定是木心美术馆了。西栅还有茅盾纪念馆,多年前,我曾到访过。木心美术馆,因近几年刚开馆,满怀好奇,我打算去看看。木心是乌镇人,他的故居与茅盾的故居都在东栅,而且相距很近,也就几分钟的路程。木心八十岁才从美国回到故乡,他在乌镇老家花园废墟上建了一座小楼,取名“明清小筑”,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是木心晚年隐居之所。回家乡五年后,木心病逝,“明清小筑”成了“木心故居”,体现了木心对故土的眷恋。

沿着水面上的木板桥,我来到木心美术馆售票窗口,工作人员看到我胸前的嘉宾证,便说:“你有这个证件,可以不用买票。”走进美术馆,见馆内空间有些局促,观看展览的游客并不多,在这里,我没有看到特别令人震撼或难忘的美术作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记的,反倒是木心写下的文稿,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我瞪大了眼睛,仍无法辨认。木心形容他的牢狱生活是“白天我是一个奴隶,晚上我是一个王子”。木心的人生是坎坷的,他在长达二十年的囚禁岁月中,创作了六十五万字的珍贵手稿,他说:“只要有了纸、笔、墨水,就有了我的一生。”木心有首很有名的诗《从前慢》,被广为流传。木心还有一句“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也被人们熟知,有不少年轻人把这句直白的诗,视为爱情的誓言。木心一生受尽磨难,一辈子未婚,他把生命全部献给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事业。

“遇上你是我的缘”,在返回酒店的途中,我的脑海跳出这句歌词。的确,乌镇是一粒时间的种子,它每天都在生长。而我所看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里值得一看的东西,还有许多……

美丽的邂逅

前不久,我到潼关参加一个文学笔会,再次与山西永济作家协会的傅晋宏先生相遇。他不仅是一位作家,同时还是一位文化学者。每次相见,他都要绘声绘色地为我讲述他的家乡永济普救寺,讲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并特意强调:“这个张生与你是同乡,都是洛阳人。张生与崔莺莺在普救寺巧遇,然后萌生了爱情。你是洛阳人,应该到这里来看看,兴许会有一次美丽的邂逅呢!”

我知道,他是在调侃,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被他的盛情打动了。虽然一连下了几天的雨,气温骤降,而我穿的又是单衣,连雨伞也没带,仍然坚定地跟着傅先生出发了。

从潼关到永济原本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却走了三个小时,在傅先生看来,一路上满眼皆景。他带领我们参观了潼关古城遗址、抗战碉堡遗址、风陵渡黄河大桥等地。这些在我们眼中看似平常的地方,在傅先生的眼中却都赋予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对傅先生的博学和热情,是心存感激的。

汽车终于在永济市的一家特色小吃店门口停下,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而雨仍旧不停地下着。我坐在餐桌前下意识看了一下手表,已是晚上八点整,我真的感觉到饿了。为了不影响明天的活动,我们匆忙吃过晚饭,便早早回到酒店休息。

翌日上午,淅淅沥沥的雨仍然下个不停,傅先生原本担任本地“夏青杯”朗诵大赛的评委,但为了陪同我们参观,只得请假。连续多天下雨,气温骤然下降,傅先生从家中为我们带来了夹克衫和雨伞,我们跟随他冒雨游览了鹳雀楼,然后便驱车直奔普救寺。从鹳雀楼到普救寺,也就十几公里,路虽然不宽,但路上的行人和车辆较少,汽车开得飞快,远远的,我看到空旷的原野上一座高塔耸立天空,傅先生说:“这就是普救寺了。”话音刚落,汽车便停在了寺院门口的停车场。

普救寺原本是佛家寺院,然而,大多数游客到这里来并不是为了烧香拜佛,而是为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这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一个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眼前的这个黄土塬上,这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峨眉塬”,塬上有座普救寺,寺里有座形制古朴、蔚为壮观的塔,这塔几易其名,如今更名为“莺莺塔”。这个莺莺,就是王实甫杂剧《西厢记》里的主人公莺莺小姐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西厢记》的影响力和文学分量。

美丽的爱情,总能撼动人们的心灵。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与《西厢记》里的爱情故事密切相关。《西厢记》是以普救寺为背景进行艺术创作的。由于《西厢记》广为流传,普救寺也随之走进更多人的视线中,剧以寺而生,寺因剧而名。

细雨霏霏中,我站在古寺广场,见一同心大锁,正面写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大锁的背面书“永结同心”。这把锁,可以说是爱情锁,有许多年轻人,在这把大锁前互诉衷情,看着一对对情侣虔诚的模样,我发自内心地祝福他们。

通往寺院的台阶若一串长长的音符,台阶两边的铁锁链上,有许多各种各样的连心锁。这些连心锁,是相爱的男女表达爱情忠贞的信物。仰望寺院,但见红墙围绕,莺莺塔端坐中央,直插云霄,甚是壮观。进得山门,绿树丛中的殿宇隐现,廊榭佛塔,依塬借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

这里的许多建筑都与《西厢记》的故事密切关联,游人的兴致颇高,张生借宿的“西轩”,莺莺一家寄宿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都相距不远,且都有扣人心弦的故事。

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梨花深院”。“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欣赏着照壁上的题诗,不由使人产生无限遐想,陷入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中。当初两人幽会的情景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崔莺莺美丽、善良、温柔、含蓄,她虽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内心却怀有对爱情生活的无限憧憬。她是一个具有时代叛逆精神的女性,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她抛却封建礼仪束缚,敢于与封建礼法进行抗争,这在当时,实属可贵。崔莺莺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同时,她也越来越对老夫人的约束感到不满,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不含一丝杂质。

在张生越墙私会崔莺莺的跳墙处,有一株摇曳的老杏树。我们伫立在树前,大家说笑着推测张生是如何越墙进入院内的。其实,眼前的院墙本就不高,善解人意的杏树的枝条又搭在院墙上,这棵低矮的杏树,枝干粗壮,仿佛一架梯子,张生就是顺着这棵杏树轻松逾墙进入院内的。大家一边行走,一边谈笑着。

看罢“梨花深院”,出门向右,约百米处,便是张生借宿的“西轩”了。近前观看,房间并不宽敞,里面住着主仆二人,书童躬身研墨铺纸,张生提笔沉思作书。我细细端详张生的蜡像,为洛阳老乡的痴情而感动。其实,也难怪张生痴情,莺莺有着沉鱼落雁的美貌,连住持见到她都失魂落魄,居然将前面小和尚的头颅当作木鱼来敲,而孙飛虎为了崔莺莺更是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丢了性命。这样一个绝代佳人,谁见了不心动?这也难怪,从张生见到崔莺莺的第一眼,便被崔莺莺的美貌吸引,他尾随借宿,只不过是便于更好地接近崔莺莺罢了,这是他借宿的真实用意。待到确认崔莺莺书信邀其见面于西厢房,张生更是欣喜不已,顺着杏树,爬上墙头,一跃而入“梨花深院”,竟全然不顾后果。因此,他在西轩的真实用意,不言而喻。

千百年来,爱情是人生的永恒主题,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是一部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宣言,在我国古代,多少痴男怨女的爱情被封建礼教扼杀,但《西厢记》让人们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张生与崔莺莺相遇、相会、相恋的故事,可谓一波三折,但他们终于越过了那堵封建礼教之墙,步入幸福的婚姻殿堂。

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远比佛塔更接地气,这也许就是舍利塔为何更名为莺莺塔的最初动机。

猜你喜欢

崔莺莺张生木心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
木心《从前慢》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一字一词总关情
——从曲中的副词分析崔莺莺的情感
雷打冬
雷打冬
张生题字喻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