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未来课程,培育未来公民

2024-04-02梅越平

教育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学校课程

梅越平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这是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一句名言。近年来,不少教育工作者在谈论面向未来的教育,面对5G、大数据、区块链、ChatGPT等新型技术应用的冲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铂金斯直接指出,教育应该“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3.0》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未来教育理论体系,创新中国特色未来教育实践模式,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国际影响提升。面对未来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中山中学紧抓课程这一载体,开展“五位一体,面向未来”课改实践体系建设,该体系包含玉德教育课程、国学教育课程、生态教育课程、创新教育课程、智慧教育课程。

玉德教育课程:未来教育之魂

玉德教育课程是学校未来课程体系的核心基石。当人们在谈论未来时,常有人预言教师这一职业将会消亡,他们认为,未来教师将无须面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只需学校提供课程供学生自取、自学。与此同时,健全道德品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在大众自由的网络时代,个人良好的品格及信誉是学生向上成长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学校基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基本要素及现代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建设了三门核心课程。一是“玉德传统课程”,秉承“君子比德于玉焉”的道义,将“仁义礼智信”作为“玉德五义”,开设君子人格教育课程。二是开展校园“青春三礼”活动,即初一年级的青春奠基礼(建队日)、初二年级的青春先锋礼(入团仪式)、初三年级的青春感恩礼(毕业典礼),将现代精神文明教育贯穿学生初中三年的学习成长。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道法课程,打造金牌思政课。

国学教育课程:未来教育之源

国学教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的起点,未来的教育一定生长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设“国学经典”系列课程,包含汉字起源、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法节气、古代建筑、民风民俗、舌尖中国、中华非遗等内容。教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每一名学生传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我们努力将每一堂课打造成生机勃发的课程样本,引导学生从文字间感受文化,在实践中传承文化。例如,学校开设“《论语》素读”等经典阅读课程,让学生在晨读时间诵读经典篇章;开设“《诗经》综艺”课程,带领学生诵读、吟唱《诗经》原文,种植相关植物;美术教师团队开发“好客坊”,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黄酒、豆腐等食物,学习扎染、竹编等民间手艺,舞麒麟、玩獅头、划龙舟,体验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体育教师团队编排设计武术操,创新大课间形式,带领学生练习八段锦、咏春拳等内容。

生态教育课程:未来教育之境

在生态环境日趋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学校重视开展生态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为建设绿色、低碳、和谐的生态环境承担道义和责任。学校重视打造课程实施的外部环境,通过延伸封闭式教室、打造无围墙校园等设计方式重构空间,努力做到让学生随处可学、随时可学,提高学习的便利性,并重新设计打造了多间学科教室,建设了国学厅的孔子学堂、科幻厅的科普学堂、空中花园的生态学堂。

此外,学校还开发了独具一格的场景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空间,带领学生开展沉浸式主题课程学习。广阔的教学空间带给教师更多自由发挥的机会,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例如,科普系列课程共有24讲,分别由24位教师承担一讲教学任务,他们综合运用讲座、竞赛、实验等方式,将课堂搭设在学校的各个角落:绿园课程中,教师将4000平方米的楼顶开发成学生体验学习种植劳动的场所,根据作物类型将其分为百蔬园、百花园、百草园,带领学生感受耕种的乐趣;中医药课程上,教师在教室里带学生学习《黄帝内经》及中医之道,认识传统中医的发展历程,又带他们到专用教室种植、辨识中草药,制作草本香囊,激发学生弘扬中医文化的强烈兴趣;蓝色海洋课程中,学校建设全国首个珊瑚保育站,便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珊瑚养殖和相关课题研究,进而更好地认识、研究、保护海洋,提高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创新教育课程:未来教育之力

学校重视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因为这些才是在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学校进行了四项举措:一是专门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包含小创意、小制作、小发明、科普实验、科技竞赛等内容,努力做到在全校全面普及;二是积极探索单元探究学习模式,秉持“一学科一项目,一单元一探究”的理念,将创新思维的训练融入每一个学科;三是积极申报深圳市学生小课题实验项目,目前已有67个项目获得市级立项并结题,35个项目被评为“优秀项目”,学校获得“深圳市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优秀示范校”称号;四是开设STEAM教育融合课程,摸索出“两融合(项目式融合、单元探究式融合)、三课型(普及课、社团课、双语课)、四主题(项目为主、双语嵌入、拔尖创新、教材融合)、五步法(思维训练、技能训练、创造训练、社会实践、写作评价)”的学习模式,在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获评“全国第三批STEAM教育优秀种子学校”等。

智慧教育课程:未来教育之能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基础上的技术革命和教学融合,具备全球互联共享、跨界深度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等特征,是未来教育的显著标志。学校积极开设智慧教育课程,重点落实了如下两类课程。一是“一堂四研”课程。“一堂”为智慧课堂,“四研”指大数据课堂观察研修、远距教学研修、特色融合课程研修、精准智能研修。依托四种智慧教研技术支持,“一堂四研”项目围绕智慧课堂中心,建设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教师教学研修。该项目覆盖课堂教学、听评课、课程开发、异地远程教研等环节,使信息技术覆盖常规文化课程、特色融合课程等。二是人工智能课程。近年来,人工智能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培养下一代人工智能后备人才,抢占世界未来科技高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共识。2023年,在区教育局的统筹下,学校积极探索,由信息技术教师主要担纲科研项目和教学任务,参与开发校本教材,目前,人工智能主题教育课程已在七、八年级开设,课程内容包括人工智能时代的“AI+X”、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智能小车的机器学习、机器学习的数据采集、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机器学习中的模型应用等。

“五位一体”的整体框架描述了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全立体式课程图谱。玉德教育课程是面向未来教育的道德核心,是未来课程的基础,通过主题活动等方式,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实现价值体认;国学教育课程是溯源未来的起点,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通过讲学等系列课程及演绎形式,培育学生的家国认同和文化底蕴;生态教育课程、创新教育课程、智慧教育课程,分别凸显了未来教育绿色、创新、共享三大典型特征,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式学习、智慧型学习等方式,培育学生的时代担当及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及全球性思维。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