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课程建设,创新育人模式

2024-04-02杨红班世伟刘千惠

教育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跨学科育人素养

杨红 班世伟 刘千惠

在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开展课程建設已历经五个阶段。《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2022年版)》发布后,学校对课程建设有了新的思考。

立足学校文化,完善课程结构

课程改革建设离不开学校文化的引领。在“培根、育全、扬长”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对已有课程进行系统化整合,增加劳动实践类课程,明确了开展“劳动+”跨学科学习的新思路;将实践活动融入各领域课程,以“问题引领下的学习”为突破点,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课程设置的总体构想之下,不断优化基于校情的课后服务课程设置。

学校实施“扬长教育”,形成“扬智慧潜能之长,扬个性拓展之长,扬探索实践之长,扬特色创新之长”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人文社会、科技创新、艺术审美、健康修养、劳动实践五大领域,基础类、拓展类、主题类三大类别。五大领域课程凸显育人方向与素养提升目标,课程类别凸显育人的阶段性,努力以基础类课程完善育人基础,以拓展类课程发展个性特长,以主题类课程提升综合能力。其中,基础类课程重在“挖潜能”,使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茁壮成长;拓展类课程分为学科、实践活动两类,重在“展个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他们绽放活力;主题类课程重在“培素养”,让学生在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实践中发展创造力。

优化课程内容,践行“五育并举”

拓宽课程育人渠道。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内容融入课程。例如,通过亲子讲堂、萌娃议事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将德育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以校园节日文化为切入点设计相关主题活动方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感;依托相关国家课题,在毕业年级开设小升初衔接之“向欺凌说不”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

探究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践行“五育并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学校新设“我身边的高铁”生态文明跨学科主题课程,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从热点话题入手,组织其灵活运用道德与法治、语文、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多样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此外,学校还借助周边资源优势,开发科技馆课程与相关活动,通过趣味科普展览、科普讲解、科普课堂等形式,将社会大课堂活动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

创新实施课程,突出实践育人

聚焦核心素养落地。学校基于学科素养要求,创新构建学习方式。例如,以“问题引领下的学习”项目为抓手,持续打造“实智·验真”课堂。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总目标,以课堂和课程建设为主线,基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要素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又如,为学生提供有声资料作为阅读资源,让他们朗读典籍中的华章佳句,了解翔实的史料,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整合拓展劳动课程。劳动实践类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课后服务、节日活动、寒暑假特色作业等方式开展,配套建有体验园、探究园、研究园三个中草药农耕基地和一条“研习小径”。中医药文化的融入,让劳动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形成了同一主题下多学科研学互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

融合创新实践课程。学校重视综合实践课程及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通过开展“探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将其打造为学生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桥梁;确定“乐学、乐享、乐创”的主题校园节日实践活动,以“乐”字为核心,结合各学科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乐于学习、分享、创造。

在进行课程设计与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许多,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如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评价主题实践课程,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继续努力前行,让学校的每处角落都洋溢教育的智慧,让学生的每一分钟都能享受成长的快乐,让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享受教书育人的幸福。

猜你喜欢

跨学科育人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