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永:愿做一棵扎根乡村教育沃野的冬青
2024-04-02范琪
范琪
李守永,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中心小学数学教师,曾获“滨州市学科带头人”“滨州市优秀园丁”等称号。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中心小学校园内外环绕着5000多棵冬青。积雪覆盖下,一簇簇冬青错落有致,像一排排佩戴白色毡帽的卫士,与已经高高长成的海棠、法桐、黄杨一起,忠诚地守护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整套冬青绿化设计方案,正原原本本出自李守永的一堂数学课。
作为一名扎根于家乡的小学数学教师,李守永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伴着深刻的思考。在他看来,在校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名学生幸福成长是教师应尽的责任。他坚持因地制宜改良课堂,努力让每一名乡村学生享受幸福数学,不单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与热情,也努力为他们打开丰富而自由的成长空间。
让数学更有趣
1990年,走进本村小学二年级教室,李守永发现这里与十几年前自己求学时没有太大差别:学生书桌由整齐的砖块堆砌而成,桌面是一块水泥长板。冬天没有暖气的教室里,水泥板触手冰凉,学生只好铺上一层粗棉布。再看教师的办公环境,两人一间的宿舍兼办公室只有二十多平方米,摆好床和办公桌后几乎没有多余空间。刚从中师毕业的李守永从未将教师看作一份舒适安逸的闲差,但看到这幅光景,满怀期待回到家乡村小的他还是感到有些失落。
李守永是土生土长的惠民人,于他而言,适应艰苦的外部条件算不上一件难事,真正令他“头疼”的是,需要独自迈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在这所容纳近300名学生的村小里,除他之外仅有的3位教师,每个人都要担任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并分别负责照管一个年级的学生,根本无暇带领新手教师成长。彼时,他形容自己的每堂课都是“乱糟糟的”,一到提问环节就“压不住”,自己冲学生大喊几声才能换来教室的片刻安静,过一会儿就又乱了起来。带着刚踏上讲台的迷茫,李守永自费订阅了一本教育杂志,夜晚护校时,他常在宿舍点上一盏煤油灯,细心研读那些素未谋面的優秀教师分享的课堂教学技能,再尝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直到工作第三年,镇中心小学缺少年轻教师,抽调他前往“支援”,他才结束了这段专业成长的“独行”。
沿用之前的授课模式,李守永课堂的弊端在新环境中很快凸显,他发现自己班里的学生常去找其他教师问问题、做游戏,对他这个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却很冷落。他找来几名学生询问,得到的答案都是“数学课没意思,所以不喜欢你”。听到这个回答,李守永说不伤心是假话,“但又怪不得这群童言无忌的孩子,毕竟他们说的是事实”,他无奈道。
从那时起,李守永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数学课变得更有趣。他向办公室里同为中师毕业的两位师兄请教,他们分别主教语文和自然学科,也都希望能相互切磋,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三人一致认为,虽然任教学科不同,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是相通的,于是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集体备课,共同研读名师课堂的特征,晚上在空教室做无生试讲,轮流对“主讲教师”提出问题和建议。李守永回忆,两位师兄对他的数学课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例如: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及题目;讲课时不必总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遇到合适的契机,应该通过实验等方式,引导他们逐步探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讲一讲自己的想法或疑惑……
在两位师兄的鼓励下,李守永开始尝试打破一成不变的课程模式,将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融入数学课堂,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一、二年级时,他整理适合学生阅读的数学名人名单与绘本故事清单,供他们在家阅读,并请他们在每天数学课上的前五分钟轮流讲给全班同学听。从三年级开始,他让学生将生活中熟悉或感兴趣的数学知识通过手抄报、数学日记等方式记录下来,定期在课堂上进行评选、展示。到了四年级,他又让学生创作、仿写数学绘本故事,丰富他们课堂之外的学习体验……
大约过了半个学期,李守永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也有人课下来主动找他问问题。更让他感到暖心的是,一次外出教研期间,不少学生每天追着其他教师问“李老师去哪儿了”,还说“等他回来要上一整天的数学课”……
换把尺子量下去
2004年,李守永成为滨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一年后调岗至镇中心小学下属教学点任负责人,2008年又回到镇中心小学任校长,6年后由于身体原因主动请辞校长一职,继续做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
伴随学校的调任与角色的转变,李守永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应用至更多数学课堂,在此期间,有不少家长提出异议,声讨他的做法是“不务正业”,如“不刷题怎么提高数学成绩?”“读绘本能学到什么数学知识?”李守永耐心解释:“阅读数学名人故事和绘本故事看似与教材内容关联不深,却可以通过每一个运算符号的由来和每一个定理背后的历史,将数学知识活化为学生愿意主动吸收的内容,进而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数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以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不过,李守永也深知,家长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与更多学生接触后,他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去城里打工,后进生的数量增加了不少,他们的成绩也确有下降。他认为,低分只是表象,其背后反映的是学生生活状态与心理健康出了问题。“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消极的心态,需要教师换把尺子量下去,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长处,提高其胜任感和主动性。”
为此,除了做好家访,利用自习及课后服务时间为后进生面对面辅导之外,李守永还积极设计分层作业,让具有不同能力与天分的学生在完成分层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积极的反馈——
基础类题目,人人做:选取教材例题等经典题目作为当堂达标测试题,使每名学生都能掌握相关基础内容。运用类题目,选着做:结合课堂重难点,改良设计易错题、思考题,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与能力自主选择。挑战类题目,自由做:结合生活情境,开发设计一些应用性、开放性较强的拓展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休息时间选做。对于后两类作业,李守永鼓励学生主动完成,但不强迫,他希望,分层作业的实施能够更好地尊重每名学生的感受,减轻他们为完成作业而产生的压力。
智育的成效取决于教师教育智慧的灵活运用,李守永将浇灌学生成长当成雕琢心灵的过程,努力将生活中的各个细节转化为教育契机。一次,他接手新班不到两天,就发现班上一位名叫亮亮(化名)的学生经常受到其他老师的批评,了解过后,才知道亮亮写字很慢,完成同样一份作业需要比其他同学多花费一两倍时间,因此总是不能按时交作业。此后的数学课上,他开始关注亮亮,没多久就发现这个小男孩的思维敏捷,总能快速心算出拓展题的答案,有时给出的解法还不止一种。于是,李守永课下找到他,表示他可以暂時以口头汇报的形式代替完成书面数学作业。或许是未曾受到这样的优待,亮亮兴奋极了,之后在每堂数学课上都把手举得更高,李守永也给了他更多发言的机会,有时即使他的回答不正确,也毫不吝惜对他的鼓励和表扬。几个月后,李守永又找到亮亮说:“学好数学不能仅靠口头表达,只有你学会将心算和笔算结合起来,才能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每次布置作业时,他都为亮亮单独布置数学题,有时甚至只有一道,只为保证他能按时完成并上交。渐渐地,数学成为亮亮最喜欢的学科,他的笔头也越练越快,毕业答卷时已与其他学生无异,这让李守永欣慰不已。
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
李守永认为:“学生不应像旁观者一样被动地接受枯燥的数学知识,而要让他们成为生活的参与者,透过种种现象看到课上知识的应用逻辑,并主动汲取其中蕴藏的丰富营养。”
如何为学生搭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桥梁?他的回答是,因地制宜,借助实践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他发现,虽然不同版本的教材都配套设有许多生活情境,但不一定能够真正贴合当下各个地方多元的教学需要。以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认识”一课为例,据他开展的学校调查,惠民县很多家庭没有实体钟表,加之乡村学生很少开办线下元旦联欢会,难以使他们代入教材中描述的“观察钟表给元旦联欢会各个节目计时”的情境。为了使数学知识更好地与学生熟悉的乡村生活相连接,李守永让他们记录在周日一天当中做过的每件事的始末时间,再带到数学课上与同学分享。之后又为学生介绍中国从古至今计时工具的演变过程,教他们借助纸板、彩笔等材料,动手制作简易版钟面,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时间及钟表的认识。
李守永的数学实践不仅应用于讲授新知识的课堂,在其针对复习课设计出的“四步五环节”教学模式中,最后一个环节便是开展课外实践应用,结合青岛版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带领学生探寻教室之外的数学世界。比如:讲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他带学生来到教学楼下的班级劳动基地,让他们用尺测量出长方形菜地的长和宽,并根据喜好设计不同种类蔬菜的前后株距;教授“图形的周长”一课时,他又让学生分组合作,帮助工人创新设计不同形状的花池,测算其周长和所需砖石的数量及价格,再做成数学画报展示出来。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推理、测量、计算等方式的过程中,加深对各类公式及测量单位等知识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生发出创造性成果。”在一次校园绿化设计的实践活动中,一组学生策划的冬青种植方案令李守永眼前一亮,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当即与学校领导商议,将这套方案转化成了现实。
扎根乡村教育33年,李守永如今依然葆有刚入职时对乡村数学教育的热爱。谈及未来的教育理想,他回答——自己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像校园里的冬青一样,守护一届又一届学生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