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物理教学中,以文化自信培育学生人文素养

2024-04-02李锐

教育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航天人文

李锐

长期以来,物理学科以其在科技中的重要地位一直备受关注。无论是在近代工业发展中,还是在学生高考时的志愿填报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九大科技成果,前八个都与物理紧密相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教好物理知识已经成为对物理教师的基本要求。更高也更为重要的要求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以物理知识的学习为载体,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方向,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为使培养方式更加明确,我们需要一个教育模型——基于大思政课的、融入人文素养的物理教育教学模型。这一模型建立的理论指导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精神,基于这一理论指导的教育底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以及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能够带来自信与自强。同时,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这样的引领才能培养出我们国家自己的人才。高质量的培根育人离不开的核心环节,即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有机结合与统筹推进,这里的推动力就是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为方法论指导培根铸魂,从而达到科技与文化的自强。

有了正确的理念与模型的指导,物理教育教学在知识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人文精神的意蕴。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也更有方向和动力,教师也能在其中探索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切实路径。以中国航天为例,航天技术与物理紧密相关,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崛起的典范,学生不仅能从各大媒体上找到相关内容,还会被其中的人文精神、人文故事所吸引。教师不仅可以从知识传授的角度切入,还可将文化自信作为方法论,以主题教育的方式进行教学。

2020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三次发射震惊世界,先是首飞成功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接着又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分别送上太空。我便以此为主题,开展了关于长征五号发射的物理知识的研究与教学,初中学生研究发射时产生的巨大“白气”,高中学生研究与火箭发射相关的宇宙速度。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没有弱化知识的讲解,还因科技自强带来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经历了一场精神洗礼,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2022年9月21日是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纪念日。讲物理中的航天知识离不开中国航天史,而我所在的城市天津,正是中国空间站的诞生地。于是我联系了航天五院天津基地,在9月21日当天与航天五院工作人员连线,为学生上了一堂关于中国载人航天的物理思政课,以此庆祝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课后,学生们纷纷表达激动之情,我觉得他们表达的不仅是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还有人文素养与理科结合带给他们的喜悦,让他们进一步找到了學习的意义。

2023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主题为“格物致知、叩问苍穹”。这让我想到将物理与航天相结合来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为此,我组织了一场以物理知识与中国航天精神相结合的网络直播庆祝活动,在航天技术成果展中讲解物理知识的同时,讲述中国航天的四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整场活动收到20余万的点赞量,讨论热烈,师生的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表现强烈。将物理学习与中国航天精神融合,实质上是将物理与人文素养结合,让物理知识有了生命力,让物理学习有了人文意蕴。

若把物理教学比作长征五号,人文素养就是它的设计师,长征五号有它的任务,任务的完成离不开设计师的智慧与构想。物理教学要将学生培养成更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浸润与支撑。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航天人文
人文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逐梦航天日
人文绍兴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