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有人走的路

2024-04-02夏昆

教育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出题者文科诗词

夏昆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科教学中存在重大偏差。

理想的文科教学要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意识,然而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猜测标准答案,甚至揣測出题者的意图。就语文考试而言,最重要的作文部分往往以材料、题目、体裁作为限制条件,暗示或诱导学生按照出题者的意图完成写作。很多学生被迫挖空心思“复制”出题人的观点,千方百计地为命题材料寻找依据,煞费苦心地圆题中之义,以致放弃自己的思考及个人观点,最后比拼的似乎只是辞藻的华丽度、语言的浮夸度甚至是书写的工整度。因为他们明白,如果不按照这个套路写作,很可能遭遇“偏题”的危险,落得一个满盘皆输的后果。

语文的阅读题更是变相限制学生的囚笼。它考查的似乎不是学生如何独立思考作品的优劣,也不是如何客观看待文本的价值,而是要他们默认,但凡出现在考卷上的文本,一定是经典之作、不刊之论。学生要做的只是找出其中的精彩之处,或是找出出题者眼中的精彩之处,接着给出合适的理由。这造成的局面是,学生并非在阅读文本,而是在猜测出题者欣赏该文本的理由,并牵强附会地为之寻找原因。而有些“精彩”“原因”甚至连作者自己都不曾预料到。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可谓“罄竹难书”。

曾经,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为天地立心”,后来矮化成“代圣人立言”,而现在,难道我们已经卑微到要接受“为出题老师找理由”的现状了吗?

文科教育是不是只有这一条路?

我以为,路还是有的,只不过走的人少一些罢了。这些年,我认识了不少优秀的教师,他们拒绝同化,拒绝屈从,保持着难能可贵的清醒姿态,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主动向学生展示、传承这种姿态。

四川教师李镇西多年来致力于发展新教育,强调教育中的民主、平等与宽容精神,影响了中国无数教师;福建教师张文质努力践行生命化教育,创立“教育行走”公益项目,其主张受到越来越多教育人的注意;上海教师樊阳三十多年来坚持开设公益讲坛,每周举办中西文化讲座,每月带领学生进行“人文行走”,帮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塑造独立人格、实现精神追求;杭州教师郑英提倡“向美而生”,坚信“美”能使学生拥有对抗世俗的力量,永葆内在的生趣……

这些老师选择了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而这也是一条人格与思想的独立之路。这样的路也许少有人走,但它们才是教育人真正该走的路。

这也是我的路。

1998年起,我坚持在自己任教的班级里开设古典音乐鉴赏、电影鉴赏和诗词鉴赏课。二十多年来,我和学生一起在紧凑的课表中见缝插针开设这些课程。高一,我们在古典音乐课上鉴赏二十多首中外名曲;高二,我们在电影课上鉴赏十多部中外优秀影片。开设诗词鉴赏课的两年时间里,我们一起鉴赏四百多首经典诗词。我在文章里写过开设这些课程的原因:“想给孩子们开一扇窗。”中国基础教育对学生的掌控似乎无远弗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作业时长高居世界前列,封闭的学习生活对他们成长的伤害几乎是毁灭性的。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疾患,很多人缺少人生目标,这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不言自明。我希望通过鉴赏课让学生去接触美、解读美,直至爱上美。我相信只有美与善,使其有力量与空心症抗衡,也只有美与善,才能让他们拥有足够的生命勇气,大胆地去爱自己、爱社会。正如经典电影《死亡诗社》中所说:“金融、工程、建筑、计算,固然很重要,那是我们生存的条件;但诗歌、浪漫、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原因。”

为了这些在高考中不曾被列为考查重点的内容,我愿意花费“宝贵”的自习课时间,和学生一起“不务正业”。十多年来,我因此放弃了评优、评职称等机会,因为我想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命更重要。这样的路少有人踏足,然而只要有一位教师在坚定地行走,至少他所在的那间教室里,所有学生都可能因此受益。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猜你喜欢

出题者文科诗词
挑战出题者
1,2,3,看这边!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