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2024-04-02张静

教育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瓜架荷叶初心

张静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还是获得一张文凭?曾经有人讲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笔者看来,教育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塑造“人的灵魂”。可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以及人们求职生存的内卷,“人的教育”常常被忽略,教育功利化问题凸显,人文教育有着被边缘化的趋势。作为一名走在古典诗词教研一线的教师,笔者想借由几首古诗,跟大家一起聊聊人文教育的话题。

人文教育的初心

《除架》

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

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

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

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

有过农耕经验的朋友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是瓠瓜,还是黄瓜、丝瓜,因为要挂果,所以在生长出藤蔓时,就要搭一个瓜架,以便它的藤蔓慢慢攀爬在瓜架上,结果的时候,果子才有空间可以垂下来并不断长大。待到瓜果成熟、被采摘后,瓜架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便是“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

“幸结白花了”,我们要注意,一般来讲,花对应的动词是“开”,而这里为什么要用“结”呢?中国古典诗词是相当凝练的,一个“结”字,既表明开过花了,又表明结过果了,是浓缩的组合。作为瓜架,当藤蔓攀爬在我的身上,并且已经开过花、结过果,我的使命就算完成了,所以“宁辞青蔓除”。“宁”字表面上看是反问,其实是反问表否定。作为瓜架,我看到了花开、亲历了结果,见证了成長的整个过程,到了生命的终点,当有人要将我去除的时候,我可以“不”辞青蔓除,因为我这一生做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因为是秋天,各种昆虫还在叫,但瓜架没有了。以前这些麻雀还常常在瓜架上停留驻足,现在它们却不知所往,不知道应该停留在哪里。

“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其实每一个人在做事时需要面对初心的问题,就像《诗经》里所讲:“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做事情的起点,我们都保有一份初心,都对未来持有一份期许,但如果我们不能时时回望初心,不能时时提醒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初心何在,就很难能够收获完美的结局,拥有一个跟初心相匹配的结果。

杜甫的这首小诗,情感意蕴十分丰富:人生易逝,每一个生命都是匆促、短暂的。我们作为个体生命,刚刚落地的时候都是美好而充满希望的,但是又有多少人到暮年回首过往的时候,真正对自己有一个交代呢?不仅“人生亦有初”,其实“教育亦有初”,无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只要时常回望自己的初心,就会高度重视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使命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咏马的诗,《房兵曹胡马》就是他青年时期漫游齐赵时的咏马名作。“胡马大宛名”交代了马的产地——大宛,以“汗血宝马”而见称于世。据《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宛国曾经见过一种良马,这种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惊人,不但能日行千里,还会从肩膀附近流出像鲜血一样的汗液,故称“汗血宝马”,至今仍然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所以,杜甫笔下这匹马自然就引发读者“此马非凡马”的联想。“锋棱瘦骨成”是从总体上写此马长着一副锋棱突起的骨架和一身劲瘦结实的肌肉。“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则是聚焦局部,而且使用了“二二一”的倒装句,语意本为“双耳峻似竹批,四蹄轻如风入”,突出了句末的“峻”字和“轻”字。《齐民要术》里记载:“马耳欲得小而促,状如斩竹筒”,可见古人鉴别千里马有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马的耳朵要像竹筒被劈开那般尖锐、支棱。“峻”字不但刻画马耳的外观的劲挺,更透露出马的气概。以“风”为参照,一个“轻”字将马疾驰时仿佛腾空而行的态势描绘得生动而传神。

作为一匹“宝马”,只有外在美就可以了吗?这首诗的真正核心是下面两句“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所向无空阔”从写马的才能进入写马的精神——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雄迈之勇;而“真堪托死生”则写出了汗血宝马最值得珍视之处——品格,即可以使主人以生命相托付的忠诚。正如《论语》里所言“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什么样的马是好马?不光是看它的体力、速度,更要看它的品德,看它是否赢得让主人以生死相托许的信赖。就像张九龄的诗里所讲“高节人相重”,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德,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那么,人生价值的体现又该依据什么标准呢?是获得财富的多少,拥有地位的高下?还是得到了多少人的信赖与尊重?而后者,正是人文教育的使命所在。

人文教育的路径

《题何氏宅园亭》

荷叶参差卷,榴花次第开。

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

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在南京一位朋友家,为他家中园林亭台所题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但引发王安石诗兴的并非这座园亭里豪奢宏阔的建筑,而是大家身边皆可常见的花木。这正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思想家、大诗人独到的眼光。

“荷叶参差卷”,春末夏初荷叶初生,荷叶不是一下子打开的,不是整齐地长成“擎雨盖”那么大的,而是有先有后地慢慢舒张,荷叶有它自己成长的规律。“榴花次第开”,并非所有的花都开在春天,更不必都在初春绽放。石榴花就是春天开得较晚的一种花,石榴花一开,就表明春天已去,初夏来临,石榴花也有自己绽放的节奏。这一花一叶的红绿之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怒放枝头、一个浮萍水上,高低之间也就有了错落的层次。此诗前两句通过双声(“参差”)叠韵(“次第”)凸显万事万物都有自身成长发展的节奏与规律。其实,每个人就如同花木一样,也都有自己的“花期”,有自己成长的节奏。

“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但只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目标,发现自己愿意投身的方向,就不会再觉得时间匆促,不会再慨叹年华易逝,就不会再感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了。所以人生中最重要的就在于能否找到令自己“心有赏”的目标和方向。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点我作为高校教师的体会。每年高考结束后各高校都会开展招生咨询工作,咨询会现场人山人海,总有一部分家长开口就问:“我们孩子考了多少多少分,报南开大学的哪个专业最合适?”“我们孩子分数高,南开大学哪个专业最热门?”我首先会跟这些家长说:“咱们帮孩子填报志愿,需要先问问孩子最喜欢什么专业,尊重孩子的天赋与兴趣。”有的家长甚至会说:“我们孩子考了这么高的分,去学文史哲是不是亏了?亲戚朋友都说学商科将来才风光。”我的答复是:“孩子未来道路的选择,应该遵从孩子的内心,而不是家长的面子。因为当下的选择很可能决定孩子一生的职业道路,如果不是他真正喜爱的专业,那岂不是要付上一生的代价?”人文教育就在于帮助孩子尽早发现“心有赏”的目标和人生方向,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

杜牧曾有两句诗“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他以冰底之水比喻浮生,仿佛人生就在这难以察觉之间匆匆而过。其实人文教育也是如此,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人的心灵,塑造着人的灵魂,成就着人的一生。

猜你喜欢

瓜架荷叶初心
点点黄花开
荷叶像什么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聚焦别样的乡村美景
即景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荷叶圆圆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荷叶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