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伊维菌素治疗牛疥螨病的效果研究
2024-04-02毕健梁董仲生杨兴论杨茂生杨旭清
毕健梁,董仲生,杨兴论,杨茂生,杨旭清
(1.云南省大理市畜牧兽医中心,云南 大理 671000;2.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3.云南省马龙区王家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马龙;4.云南省腾冲市畜牧工作站,云南 腾冲;5.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大理)
牛疥螨病(Scabies)是牛疥螨在牛皮肤角质层中挖掘隧道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皮肤寄生虫病。各种家畜均会发生疥螨病,牛感染疥螨后主要表现局部皮肤骚痒、脱毛、渗出、结痂,影响休息,采食、反刍减少,生长发育减缓,饲料报酬降低,给养牛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1]。牛疥螨病出现临床感染后,在牛群中迅速传播,同栏育肥牛的发病率在短期内可达100%[2]。近年来,牛体喷淋双甲脒(Amitraz)或皮下注射阿维菌素类(Avermectin)药物,均可使用一次,临床治愈率达到100%,但容易在3~4 周后复发[3]。为了寻求简易的根治方法,本研究在肉牛养殖场进行口服伊维菌素控制牛疥螨病的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 2022年4月,大理市某肉牛养殖场共有203 头的繁殖母牛,部分牛常在栏杆上蹭痒,或在牛群中穿梭,个别牛还会啃痒;头部、颈部、肩部、胸部乃至臀部,出现小块或成片的脱毛灶。脱毛的病灶内皮肤增厚,表面有皮屑,丘疹、结节、渗出物结痂;严重时病灶出血、形成血痂,痂皮时有龟裂。病牛烦躁不安,尤其是运动后或群集一段时间后,痒觉表现更为剧烈。部分病牛食欲下降,逐渐消瘦。病灶区喷0.05%的双甲脒或皮下注射伊维菌素1 周后,病灶炎症消退,逐渐康复,3 周后又会出现新病例,迅速扩散传播。近年来该牛场一直进行周期性药物防控。试验时,该肉牛养殖场临床感染率28.1%,脱毛灶的大小多为(2~4 cm)×(4~8 cm);病灶区皮肤刮屑检查显示,有各期活疥螨、疥螨卵和疥螨粪。
1.1.2 药品 伊维菌素可溶性粉(河北久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220708)。
1.2 方法
1.2.1 试验分组 将临床感染的57 头繁殖母牛随机分为5 组,其中,1~4 组每组11 头;第5组12 头。每组隔离饲养在一个牛栏内。
1.2.2 治疗 预先在粉料中混入伊维菌素,300 mg/kg,早晨牛采食时,所有存栏牛均同时将拌有伊维菌素的饲料投在日粮表面任其采食,剂量为0.3 mg/kg。其中,第1 组不重复;第2 组于第7 天重复口服1 次;第3 组于第7 天和第14天分别重复口服1 次;第4 组于第9 天重复口服1 次;第5 组于第11 天重复口服1 次。
1.2.3 观察 给药后的3 d 内及第7 天、14 天、21 天、28 天、56 天、126 天、182 天,对全群牛逐一进行临床观察。安排饲养员,每天观察牛群的情况,一旦发现皮肤有异常,及时汇报。
1.2.4 饲养管理 自由饮水;按饲养标准供给配合饲料。舍内日平均气温控制在19~24 ℃;平均湿度为55%。养殖场执行常规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场外疥螨的传入。
2 结果
2.1 全群观察
5 个组的57 头试验牛及所有存栏牛,口服伊维菌素后的3 d 内,食欲、粪便正常,精神状态良好;每组随机选择2 头,检测体温、脉搏、呼吸频率,均正常。全场未观察到肉眼可见的不良反应。
2.2 临床观察
口服伊维菌素后,5 个试验组的临床感染牛,第24 h 后,痒症明显减轻;第48 h 后,病灶区瘙痒症状均消失,脱毛的病灶中结痂的皮肤上无新鲜的蹭痒痕迹。第7 天,病灶区皮屑消失;部分痂皮脱落,显露出细腻光滑的皮肤,无蹭痒的痕迹;病灶脱毛区内,有新毛伸出毛囊。第14 天,病灶区的痂皮基本脱落;病灶脱毛区内,皮肤已经被新长出来的被毛完全覆盖。第21天,所有病牛均已康复,病灶区内已无痂皮;病灶脱毛区内,新毛的长度约为周围被毛的一半长,光泽性强,与周围的被毛界线清晰。5 个试验组之间,病灶的康复过程无明显差异。
第28 天,第1 组和第2 组分别有2 头和1头牛出现新的脱毛灶,脱毛灶周边刮取皮屑进行集虫检查,结果显示有各期活疥螨、疥螨卵、疥螨粪的存在。两个组均按第3 组的处理方法重新处理。
全场存栏牛均于首次口服伊维菌素的第56天、126 天、182 天逐一进行临床观察,全场均无疥螨病临床病例。以上结果表明,第3、4、5组的处理方法,半年内无复发病例出现。
3 讨论
(1)阿维菌素类药物为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1],目前应用基因重组的阿维链霉菌新菌株(Streptomyces avermitilis)合成。其中,阿维菌素(Avermectin)是以AvermectinB1a+B1b 为主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应用。伊维菌素(Ivermectin)为阿维菌素的衍生物(5-O-去甲基-22,23-双氢阿维菌素A1a),安全性有所提高。多拉菌素(Doramectin)为半合成的25-环己基-5-0-去甲基-25-去(1-甲基丙基)阿维菌素Ala,在牛体内对疥螨的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超过30 d。乙酰氨基阿维菌素(Eprinomectin)是阿维菌素B1 的半合成的物质(4“—表—乙酰氨基—4”—脱氧阿维菌素),牛体内对疥螨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在多拉菌素的基础上又大幅度延长,应用于奶牛和肉牛时无需休药期。待多拉菌素和乙酰氨基阿维菌素的口服剂型普及应用以后,线虫病和蜘蛛昆虫病的防治将更加便利,无需重复用药。
(2)牛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阿维菌素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95%以上。口服阿维菌素类药物后,因有瘤胃微生物类群的存在,生物利用度降低(约为45%)。杨必有等[4](2011)用伊维菌素口服剂治疗牛疥螨病,安全、高效、彻底、价廉。口服剂由饲养员投药,使用非常方便,减少了注射保定等一系列烦琐工序,大大提高了对螨虫和螨卵的杀灭效果,更有效地防止了畜体中毒事件的发生,防治成本大幅降低[5]。
(3)在注射给药的历史上,家畜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中毒现象偶有发生[6]。阿维菌素类药物杀虫机理,是增加线虫和蜘蛛昆虫的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打开谷氨酸控制的Cl 离子通道,增强Cl 离子的通透性,阻断神经信号传递,致使神经麻痹,肌肉细胞失去收缩能力,导致虫体瘫痪,失去采食机能,逐渐死亡。家畜的神经介质不是GABA;同时,阿维菌素类药物不易进入动物的血脑屏障,但有各种家畜发生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中毒的临床报道。轻者流诞、饮食废绝、全身颤抖,可自然康复;重者因无特效解毒药物,往往抢救无效死亡。阿维菌素类药物的口服剂型推出后,说明书明确中毒的预防,至今还未见到口服剂型的阿维菌素类药物中毒的报道,表明口服制剂给群体用药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
(4)不同的动物种类、药物剂型和使用途径,阿维菌素类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有显著的差异。牛口服伊维菌素的血药峰值到达时间比皮下注射早,半衰期为2.8 d,药效持续长,是兽药中投药间隔时间较长的药物。口服或皮下注射300 mg/kg 伊维菌素,使用1 次即可消除牛疥螨病的临床症状。毒杀、触杀皆可,不仅对线虫、蜘蛛昆虫均有良好的驱杀作用,还能抑制粪便中蝇蛆的发育,在全世界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5)钟海生[6](2006)给肉牛肌肉注射0.2 mg/kg 伊维菌素,第1 次注射的第7 天仍有部分牛的病灶中能检出活幼螨;第2 次用药7 d后,幼螨检测转为阴性。这表明间隔7 d 重复使用伊维菌素即可彻底杀死牛体上的螨虫,防止虫卵孵化后造成疥螨病的复发。但许多文献报道,第7 天重复一次,仍有病例不能康复;或康复的病例还有复发的可能,与本试验的结果一致。
(6)杨必有等[4](2011)用伊维菌素治疗牛疥螨后第3 天搔痒症状明显减轻,患牛比治疗前安静,蹭痒次数明显减少,很少用嘴啃咬患处;第4 天患处皮痂开始脱落;7~8 d 后,只有4 头症状未全部消除,其它316 头患牛无擦痒的表现,皮痂基本全部脱落,患部皮肤明显好转,略见新生牛毛;食欲明显增加;15 d 后新生牛毛基本长出一半,皮肤完全没有粗糙的感觉;22 d 患部完全长出新毛,整体毛皮光滑润泽,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各治疗组取皮屑检查虫体均为阴性,有效率达100%,治愈率为98.9%,未治愈的4头牛经第2 次投药0.3 mg/kg 伊维菌素,跟踪观察2 个月未再复发。
(7)离体的兔疥螨存活时间可达15 d。散布在环境中的牛疥螨,保持感染活性的期限无文献报道,需要进行试验观察。本试验中,口服1次伊维菌素与间隔7 d 重复口服1 次伊维菌素,均有复发的病例,而间隔9 d 和11 d 重复口服1次则无复发病例。以上结果说明,不重复或间隔7 d 重复口服1 次,伊维菌素的药效持续期不足,这与文献中间隔7 d 需要重复皮下注射3 次才能100%治愈的结果一致。
(8)随着养殖业向规模化方向的发展,动物群体增大后,逐个皮下注射带来的应激反应越来越突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攀升,规模化养殖场皮下注射给药的成本也在增加,不少养殖场将注射方式由皮下注射改为肌肉注射。自从推出伊维菌素类药物的口服剂型以后,将伊维菌素混入饲料给药,加快了血药到达高峰的速度,应用起来更加简单、方便,而且剂量控制与注射一样准确。伊维菌素口服给药有希望成为规模化养殖场的常规方法。
4 结论
全群牛口服0.3 mg/kg 伊维菌素,第9~11天重复一次,可根治牛场的疥螨病。如果间隔时间为7 d,则需要重复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