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功能语言学派共时动态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2024-04-01扬州大学李玟静
扬州大学 李 巍 李玟静
提 要: 法国功能语言学家马丁内提出的共时动态理论强调语言演变的研究应将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对语言演变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补充。柯莱特等法国功能语言学家继承、验证并发展了共时动态理论,并指出“动态”与“波动”及“语法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上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有较大的探讨空间。
一、 引言
现代语言学关于语言演变的研究发端于历史比较语言学,通过对拉丁语、希腊语和梵语之间的语音比较,发现印欧语系诸语种间的亲缘关系。从18世纪至今,语言演变的研究仍以历时研究为主,注重对语言演变结果的比较,忽视语言演变的过程研究。在此背景下,法国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马丁内(André Martinet)提出了语言共时动态理论(la dynamique synchronique),强调语言演变的研究应做到历时与共时的结合,对语言演变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补充。
二、 共时动态理论的提出
索绪尔虽然极力强调语言的共时性,但他对语言演变的看法却是历时性的:“事实上,语言内部从来没有平衡过,从来没有处在一个恒定的点上。因此我们提出,语言不断变化是一种绝对的原则”(索绪尔,2011: 130)。巴利(Bally, 1952: 34)在《语言与生活》中说道:“没有人能够怀疑语言在以一种不间断的方式发生变化。” 马泰休斯(Mathesius)(1964: 1)在《论语言现象的潜在性》一文中提出了“波动”(oscillation)的概念。以上语言学家都从历时的角度观察了语言的演变,而马丁内则反对将语言的共时与历时状态相割裂。他认为,在语言的变化过程中还存在共时变化状态。
“功能性、相关性和经济性是马丁内语言思想中最重要的三大特征,功能性是马丁内看待语言问题的基本角度,相关性用来说明语言各层面的功能,经济性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李巍,2014)。在功能思想指导下,马丁内认为语言的演变不具备突变性,而是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步完成的,在这一相对漫长的变化过程中必会出现旧的表达方式和新的表达方式共存的时期,并呈现出不同表达方式的消长变化,语言演变的过程即为语言的共时动态性,语言的历时演变以它为基础才能够完成。以如下两图为例:
图1. 语言演化的历时呈现(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language)
从历时角度来看,法语中表示“在‘不二价’商店”,从最初的Monoprix变为了chez Monoprix,在图示中直接呈现结果。
图2. 语言演化的共时呈现(The synchronic evolution of language)
从共时角度来看,则呈现出该表达法更为丰富的演变过程。Monoprix前的介词在发生共时变化前只有一种形式,但随着时代和语言的发展,在法语语言实践中,Monoprix前的介词也可以使用chez,此时两种表达法处于共存状态,Monoprix和chez Monoprix在语言实践中都是可行的。但在语言共时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使用介词chez的语言实践者逐渐增多,而使用介词的则逐渐减少。最终,chez完全取代了的位置,只有chez Monoprix才是可行的,而Monoprix则被认为是不符合规则的表达方式。如下图所示:
图3. 共时动态趋势(The trend of synchronic dynamic)
该演变过程进展缓慢,两种表达方式经历较长时期的共存的状态。如上图所示,Monoprix前介词的使用越来越少、介词chez的使用越来越多。该例证较为清晰地反映了语言的共时变化过程,体现了语言的共时动态性。正如马丁内(1990)所说:“任何一门语言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因为语言在不停运转。”他认为:“在语言的运转和演变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二者并行不悖”(Martinet, 1975: 12)。弗朗索瓦·迪韦(François Dhiver,2011: XV)也认为:“语言的历时变化是从共时变化演变而来的……共时变化来自于讲话者的需要和处境之间的适应性。”同时,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语言使用的差异也催生了语言的共时变化。
亨利艾特·瓦尔特(Henriette Walter, 2003: 55-56)指出了马丁内共时动态理论区别于历时演变研究的特点及其意义:“共时动态理论的研究建议将新变化初现萌芽的那一瞬间纳入到语言演变的研究范围中,即应当突出语言结构中不稳定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马丁内)将历时语言学引入到了共时研究当中。……我们可以明确历时变化与共时变化的界限: 历时变化研究的是语言变化的结果,是已经完成了的语言转变;而共时变化研究的是语言即时运转中所能够感知的变化,这样的研究要求对共时状态下语言集团中不同成员的语言产品进行细致的观察。虽然他们在讲同一门语言,可以相互沟通,但他们的讲话方式却并不一致。”
三、 共时动态与波动
柯莱特·费亚尔(Colette Feuillard)将马泰休斯的波动理论与马丁内的共时动态理论(oscillations)相结合,在音位、语素、句法、意义等不同语言层面揭示了语言演变的完整过程。
根据TLF(Trésor de la langue française)词典的解释:“波动指的是一个物体以一个平衡点为中心作有规律的不间断的来回移动的现象,动态指的是某物在外力作用下以某个终点为目标所进行的不间断的单向运动。”在语言学中,“波动是指以一个固定轴为核心的往返运动,它可以应用到语言系统的单位分析中;而动态是一种单向运动,表示一个延续的轴,只要语言系统发生演变,动态就会产生作用。动态不但可以作用在语言的历时变化方面,也可以作用在语言的共时变化方面,此时涉及到的就是语言的共时动态性问题”(Feuillard, 2008)。
以下图表揭示了波动和动态在语言不同层面的作用:
图4. 音位层的“波动—动态”(Phonemes)(Feuillard, 2007)
图5. 语素层的“波动—动态”(Morphemes)(Feuillard, 2007)
图6. 句法层的“波动—动态”(Syntax)(Feuillard, 2007)
该图表较为清晰地展示了se rappeler后宾语功能和间接功能的同化过程。第一阶段为波动阶段,se rappeler和se souvenir后的名词性语素在功能上非常清晰,son séjour在se rappeler后承担宾语功能(fonction objet),在se souvenir后承担间接功能(fonction indirecte)。(1)马丁内认为直接宾语承担宾语功能,间接宾语承担间接功能。第二阶段为动态阶段,在Il se souvient de son séjour这一表达方式的影响下,开始出现Il se rappelle son séjour和Il se rappelle de son séjour并存的情况,无介词de时,son séjour承担宾语功能,有介词de时,son séjour 承担间接功能。第三阶段为历时变化阶段(2)事实上,这一变化尚未完成,此处仅为假设。,Il se rappelle de son séjour取代Il se rappelle son séjour,间接功能取代了宾语功能。
图7. 语义层的“波动—动态”(Semantics)(Feuillard, 2007)
该图表较为清晰地展示了形容词débile(身体虚弱的、精神脆弱的、愚蠢的)不同语义间的竞争过程。在波动阶段,三个语义之间的排序为: ① 身体虚弱的,② 精神脆弱的,③ 愚蠢的。但在共时动态阶段,三个语义之间经过竞争,排序发生了变化: ① 愚蠢的,② 精神脆弱的,③ 身体虚弱的。“身体虚弱的”这一语义甚至已接近被淘汰的边缘。
可见,语言各层面的演变都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从波动到共时变化再到历时变化。波动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语言演变得以进行的基础;历时变化是语言演变的最终结果,体现了同一语言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而共时变化则呈现出同一语言中新旧表达方式之间的交融和更替的过程。
四、 共时动态与语法化
语法化理论在语言演化研究中长期占据优势地位:“到目前为止,在语言演变研究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依然是萌芽于18世纪初,成熟于20世纪中的语法化理论”(杨延宁,2019)。有西方学者认为语法化的概念最早由中国人提出,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中国学者的认同。沈家煊(1994)指出:“西方人也承认,‘语法化’这个概念最早是中国人在13世纪就提出来的,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西方正式提出语法化概念始于法国语言学家梅耶(Meillet, 1912),其后西方学界普遍认同的语法化定义为:“语法化是历时角度上词汇语素向语法语素的转化,或是从低级语法语素向高级语法语素的转化”(Kurylowicz, 1965)。
柯莱特·费亚尔(2007)认为:“语法化涉及所有语言单位,不论它最初属于何种语素,也不论它演变成何种语素……语法化具体所指有二: 一是将其看作一种语言变化现象,甚至是语言成分的演变现象,如法语的va既可以看作动词aller(去)的变位,又可以作为半助动词表示最近将来时;二是将其看作新的语言单位通过创造、变动等方式融入已有语言的过程。”此处现象所指类似于结果,因此语法化既涉及到语言的历时变化,也涉及到语言的共时动态,但语法化却并不能完全包含共时动态。
柯莱特·费亚尔(2007)指出了语法化与共时动态的差别:“功能主义者很少使用(语法化)这一概念,他们更习惯于使用共时动态的概念: 正如该名称所示,共时动态考虑的是某一特定时刻语言单位整体的变化,涉及到词汇、语义、语法、句法或形式”。因此,语法化和共时动态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别:“(它们之间)是一种交叉的关系,而非包容的关系。当语法化侧重于结果时,它从属于历时变化,与共时动态没有关系。当语法化侧重于过程时,它构成共时动态的一部分,而共时动态的范围则比语法化更宽广,涉及到某一特定时刻语言单位的整体变化,包括词汇、语法、句法等”(Feuillard, 2007)。二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图8. 共时动态与语法化(Synchronic dynamic and grammaticalization)
五、 共时动态理论面临的新问题
马丁内等法国功能语言学家提出并发展了共时动态理论,对法语演变的过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以上语言学家的研究基础上,仍有一些细节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1. 马丁内等法国功能语言学家共时动态研究的对象语言以法语为主,而共时动态理论对其它语种的演变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无论在马丁内本人还是在后续法国功能语言学家的论著和论文中,涉及共时动态的例证几乎皆为法语,缺乏其它语种的例证。而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共时动态理论不仅应在法语中适用,也应适用于其它任何一门语言。因此,共时动态在法语以外的各语种中的适应性研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 马丁内等法国功能语言学家对由于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演变研究不多。正如上文所讲,法国功能语言学家重点研究的是法语自身的共时动态性,而没有对由多语言接触而产生的演变加以研究,如法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对语言演变所起的作用等。因此,语言接触的共时动态性研究也具备重要价值。
3. 马丁内等法国功能语言学家对于语言演变中未完成的共时动态案例研究不多。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不是所有的共时动态过程都会导致一个新的演变结果,新的表达方法也可能无法完成对旧的表达方式的替换,自身反被淘汰。尤其在当今社会,网络语言的更新速度与日俱增,有些网络流行语只是昙花一现。在语言表达日新月异的今天,共时动态理论有必要作出某些细节上的修正。
六、 结语
共时动态理论强调语言演变的过程研究,它和“波动”以及“语法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它和“波动”处于语言演变的不同阶段,和“语法化”之间的交集仅限于语法层的共时演变过程。法国功能语言学派提出的共时动态理论还有一些细节有待完善,尤其是由于语言接触等外部原因导致的语言演变尚待进一步研究。尽管外部因素不是导致语言演变的主因,但也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总之,共时动态理论提供了语言演变研究的新视角,丰富了语言演变研究的新内容,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