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引领初中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2024-04-01朱栋梁
朱栋梁
[摘要] 课外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通过贯彻“敢质疑,会思辨;能融会,巧生成;重全程,巧评价”的教学思路,全程参与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实践,引领并陪伴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初中语文;《西游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笔者深知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共同发力,但限于本文的篇幅,笔者仅从初中生阅读长篇小说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出发,为改善学生的阅读状况提供一些方法。
一、敢质疑,会思辨
学生在閱读的同时,教师应该像导游那样,不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现问题,领略书中最美的风景。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曾做过如下尝试:
其一,积极开展读书交流会。学贵有疑,读书也是一样。针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读书交流会的方式相互讨论。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对于长篇小说的阅读,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写法等角度发现问题,还要于矛盾处设疑。其次,学生自主阅读,自行设计问题,小组汇总后进行初步筛选,然后交给教师。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针对高质量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这样的读书交流会可以分阶段进行,一般两周一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不能打击那些提出不合适问题的学生的信心,要用合理的方式保护他们的质疑精神。同时,也要防止目的偏差的阅读,即注意力被某个细节所左右,而忽略实质性内容。
其二,进行“我最喜欢的”评选。为了让学生在读《西游记》时更有参与感和体验感,教师可定期开展“我最喜欢的”评选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名著。可以填空的项目包括人物、故事情节、法宝(兵器)、法术等,内容可以由浅显单一到复杂综合,分几期用投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在读中体会、在寻找中获得发现的快乐,从而加深对名著的认识和理解。
其三,精彩篇章一起读。根据我最喜欢的故事情节评选投票的结果,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上几节名著精读课。围绕所选的精彩篇章,师生可以先采用沉浸式阅读的方式,以欣赏的眼光全身心投入阅读之中,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在沉浸式阅读之后,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章节能写得如此精彩,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于精彩和疑问处批注,开展交流讨论。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总结。
二、能融会,巧生成
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主动建构而来的。对于小说阅读而言,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即将知识经验灌输进大脑。要想将这些知识经验融入自身认知,必须经历输出的过程,即产生成果,生成可以感知到的事物。鉴于课外阅读具有周期长、可控性差的特点,教师应该当好导演,引导学生及时展示阅读成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绘制阅读地图。用地图的形式把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串起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阅读《西游记》时,我们可以建议学生以孙悟空、猪八戒或者唐僧为主线,画出他的生活路线图或是取经路线图。
二是设计阅读小报。围绕某部小说人物、情节、主题、文化背景等多角度解读小说,并配上合适的插画,就能设计出一份内容全面、角度新颖的班级小报。阅读《西游记》第一遍结束时,笔者曾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以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群妖、天神等为主题设计一份小报,进行全班范围的评比,并将优胜者的作品张贴在班级橱窗中。
三是拟出思维导图。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并将各个次要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要想拟好大纲,建议至少阅读小说两遍。第一遍快速浏览,让小说角色走入心灵,和小说主角一起游历,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第二遍回顾,了解事件的关联与故事前后顺序。《西游记》的不完全大纲可以这样概括: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第二部分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府,交代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写唐僧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就第一部分而言,又可以分成七个小故事——猴王出世、猴王学艺、东海取宝、冥府除名、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被困五行山。
四是完成读书笔记。每个阶段的阅读任务完成后,都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可以是新发现新收获,也可以是在讨论课、展示课上学到的,内容不拘一格,只要求把头脑中的知识输出成文字。《西游记》回目较多,我们每周阅读十个回目,每周针对所读的十个回目完成一篇读书笔记。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督促学生认真开展阅读。
五是排演精彩情节。可以和学校的文化节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西游记》中的精彩情节创作剧本,安排角色,排演节目。剧本的创作可以完全交给学生,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甚至可以允许学生对原著大胆改编,丰富情节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节目排好后,教师组织学生先在班级进行展演,选出优秀节目上报年级、学校,参加学校的文化活动。
三、重全程,巧评价
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是导师的角色,不但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课外阅读的时间、内容、方法等都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就给课外阅读评价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结合农村地区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评价建议,笔者认为,作为导师的教师应该多角度评价学生的阅读行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角度:
一是阅读的动机。班级内,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动机不可能都一致,他们中有的出于兴趣,有的是想追求刺激,有的只是为了消磨时光,有的纯粹为考试着想,也有的是希望提升个人能力素养等。通过开展个性化评价,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追求合乎价值规范的目标,减少功利性目的。阅读《西游记》时我们不能只关注魔幻的情节,更要能透过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二是阅读的内容和方法。评价课外阅读的内容,关注书籍的主要内容是否合适、主题是否有益,评估学生在某个时间段内课外阅读书籍的数量、题材的广度和作品的深度。评价课外阅读的方法,要看学生能否依据不同书籍类型、不同阅读目的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此外,还要看学生精读时能否进行有效的摘抄或做读书笔记,以吸收所读内容。
三是阅读的过程和收获。对课外阅读过程的评价需要教师在工作中仔细观察、认真访谈,了解学生是否有阅读的主动性、坚持阅读的意志力和阅读的能力。评价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收获,教师可定期查看学生的读书笔记,或者不定期举办以分享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文史、科学知识,掌握了什么样的技能技巧,思想修养有没有得到正面熏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