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2024-04-01钟培旭

师道 2024年3期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生活

钟培旭

《新周刊》杂志曾有一期专题名为“生如唐诗”,辅以“一部唐诗万种生活”的注语。笔者仿此拟一课题为“生如语文”,配以“一科语文丰富斑斓”的寄语,以此引高一新生入门。既教语文,还是应有些许“大语文”的信仰。正如此,此题不假,语文所蕴岂非人生百味;此语非虚,语文所呈当多姿多彩。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老师大多面临这样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学校认为语文分数在高考中拉不开差距,将语文边缘化;另一方面,社会给语文套上“误尽苍生”的骂名,动辄苛责。如绳拧绞,语文课堂愈加只剩讲文、解题。纵如此,寂寂如我辈也不愿困于这逼仄的境地,左挣右挣,想带领学生去窥探语文之广大。探索很多,答案不一。将生

活化素材引入语文课堂,似是一解。

我们这里所说的“生活化素材”当然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与原貌,重点在一“化”字,其意有二:既入课堂,素材必须能为课程所用;要辅助教学,素材应当有所装扮裁剪。在本文中,生活化素材是指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转化为语文教学资源,它们可以是师生正在经历的身边事,也可以指向师生目睹的社会现象,还可以是师生一同关注的时事要闻。生活化素材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教材与试题的藩篱,让语文课堂变得更为有趣、有料。

唐人禅诗云:“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语文教学之道,亦如此说,应以回到生活为最终要旨。生活化素材进入课堂,不仅承担着为学习提趣、为课堂增色之责,更担负着让学生习得在现实中正确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使命。从这一个角度来说,生活化素材不是课堂随机援引即可,而要在开发时用心,并留长远助力的意图。

一、如何开发,以证“可为”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可以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生活”与“书本”的大小之辨不言而喻。可是以当下语文课堂的现实来说,我们要落实国家课程,不宜直接甩开书本,“拿全部生活”来做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当属创设生活化素材。

难点也正在于此,生活与课堂如何对接,如何生效,当有论一论的必要。其实,高中语文一线课堂中的生活化素材并不鲜见,只不过常限于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仍显偏狭。生活化素材进入高中语文课堂,不能局限于此。可以从作文素材积累出发,让学生读懂生活,以期使用时不生硬、不牵强。还可以回到教材教学,与当下的情境任务驱动相勾连,让学生在落实学习任务时读懂课文。日常的作业布置,更可暗含生活珠玑,让学生从题海脱离出来,换得一点对作业的热忱。高三备考结合生活化素材来落实知识、训练能力,庶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更契合新高考的精神。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学的各环节均可开发生活化素材,重在转化,得生活本味,注语文精髓。

(一)与作文相生,用本真思维呈顺畅逻辑

语文教学日常语境中,素材一词往往与作文写作相关。高三学生人手一本素材本——抄妙言、记时事、录名人,这是常态。为了让学生做好这个事,老师也常常做些指引与落实。可是,有些学生素材本记了厚厚一本,写作文时却要么脑袋空空,要么生搬硬套。被名人、大词充盈的脑袋,动不动就写“揆诸当下”“吾辈青年”“纵论”等词,有指点江山的雄心,却无表达的务实。

为了改变积累取向以及表达习惯,笔者指引学生积累素材,往往提醒他们从习以为常的日常观察和思考开始。要有思维的清明,才有表达的得体。于是,素材课,我们讨论珠三角骑楼和潮汕“下山虎”等民居的特点,学生写到传统建筑保护的时候就言之有物了;我们也讨论TikTok和Temu等app的出海,言及中国当下的国际发展就有了具象;东莞博物馆曾有过一次三星堆特展,我们提倡前去参观并回来交流,作文谈及中国文化也有了特例……准确的表达,顺畅的逻辑,正是从琢磨生活点滴开始的。高中以议论写作为主,近年高考常考“家国之思”,但这不意味着只能以高站位的词来取代日常的思考。相反,有了日常之爱,才有妥帖的家国表达。

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一书中曾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不管什么文题,都是此理。记得有一年市高三期末考,作文以“你会选择怎样的度假休闲方式?”一语来引导议论,在一众文化浸润、世事洞察以及丈量天地等表达中,笔者喜欢班里这位同学结合日常的分享写出的语段:

前年我去桂林,体验到于青山绿水间被悠扬山歌包围的舒适自在,品尝出别地难制的正宗桂林米粉其美味之精髓;去年我游云南,感受到苍山洱海撲面而来的自然气息,醉心于纹饰繁多的民族服饰与淳朴好客的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款待。阳光背后有阴影,我也有幸探问当地县区的家庭与学校,留守儿童空洞的眼神中,我看到手游与缺爱对他们的荼毒,深切地认识到贫富差距,而非简单机械地背着提纲上关于此类差距的内容。

这是自然的表达,这是真诚的论述。2023年高考作文“好故事是有力量”一题与此异曲同工,在夸夸其谈的作文中,阅卷老师期待的是那些回归日常的审思。

(二)与情境共舞,以现实气息谋深度学习

过往,教材一课课讲,似乎与生活化素材扯不上关系。可是,“新课标”面世后,它带来鲜明的“情境”化教学的导向——“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

生活百变,生活化素材自然是丰厚的,将其面目稍变,与教学勾连,自可生成让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情境。

例如东莞市万江中学王彩贵老师从高中学生情感需求出发设境教《陈情表》:高二下学期开始后,个别班级开始将早、晚考勤时间提前,由过去的早、晚7点10分调整为7点整。班主任为了让大家提前适应高三节奏,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也准备采取这一做法。班主任平时比较民主,你想试试能不能让他收回成命。为此,你将向班主任写一份“陈情书”。要求:运用李密在《陈情表》中的陈情策略,使用一定的谦敬词,字数在400字以内。文体知识与陈情策略就不仅仅是一种传授,更是马上要用上的技能。情境不是导入,而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驱动。

再如东莞市第十高级中学谭荔老师从近期一则小新闻出发,编排任务让学生学习《荷花淀》:2023年8月23日,中国嘉德第48期文物艺术品线上拍卖会“青春的记忆”连环画拍卖会专场落下帷幕,有一套原定价是2角3分钱的连环画原稿成交,拔得该场头筹。猜猜原稿以什么价位被拍下?这个连环画改编自哪篇文学作品?在热闹的猜想之后,让学生根据打乱的连环画重排顺序,了解情节;补充语言,分析形象。看似日常的素材,竟有点燃阅读欲望之功。

我们发现,生活化素材转变为教学情境,使学习更有指向,使过程更加严密,使思维纵深更有发展的可能。

(三)为作业赋能,让生活元素唤学习热情

疫情網课期间,笔者曾在抖音刷到一则用黛玉式腔调说话的段子,当时刚好在讲《红楼梦》,当晚布置了一项用黛玉式腔调跟同学说话的作业,那次作业是网课期间唯一一次收齐并超标准完成的。在这场语音模仿秀里,某些学生第一次走近林黛玉。

某天一张“李湘看王诗龄的眼神”的图片上了微博热搜,图片是李湘斜倚在椅子上,手托下巴深情看着女儿王诗龄,笔者为该图拟题作为作业:观察下面这张照片,完成以下两题。(1)为这张照片拟一个标题。(2)描绘这张照片,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学生的答案与网上的热议相互映衬,娱乐八卦背后是精彩的语言表达。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好的作业不仅让学生延续课堂的学习,还能启发自主的思考和探究。常规作业常以乏味的“刷题”为主要形式。高中生在十年的求学生涯中已积攒足够多的经验来敷衍应对作业,他们知道耍赖不做都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像黛玉式腔调、李湘眼神这样的作业,给学生以新鲜感,也给教学以刺激。不太严肃的素材,只要仍然是为语言学习,不仅能够成为语文作业,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与备考对接,注实践品格助有效提分

“新课标”确定了“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的指导思想,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也在命题总结报告中反复强调“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主要基于生活,高三备考更应该从生活中取材,而不是亦步亦趋地指导做题。做题让学生在不断重复中认知一些语文运用的浅表,学生受答案圈束会形成一些僵化的认识。而生活化素材,则把语言运用回归火热的生活,学生对此能有清晰辨认和表达,才能走向深层次的理解。

笔者常带着学生从辨析身边的语言现象入手来备考。师生共处的校园就有许多值得探究的语言现象。例如建校20周年,舞台大屏显示的是“**学校成立20周年”,“成立”一词是否妥当值得探究。再如,“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实基础”的办学理念,“奠”字最终换成了“夯”字,为什么?往外拓展,纷繁的网络信息,也可以拿来鉴赏语言。2017年,备考的时候笔者盘点过的文章有陈思诚、白百何等人的致歉声明,带着“吃瓜”的心,赏析演员们声明中的用词、修辞、标点等,师生颇有所得。2021年,和学生一起分析南京的《致歉信》和张家界的《一封信》,字句之间可见文书人员的用意,乃至城市的态度。2023年,与学生一道分析了“我的沉默,震耳欲聋”一语背后的文字逻辑。种种素材,看似与高三很远,却可以实实在在地指向备考。

二、审视价值,探讨“作为”

上述种种,生活化素材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各环节,内容驳杂,时时焕新,不免也让人持疑:这还是语文吗?这有用吗?

生活化素材并不是将生活事件原封不动地搬进课堂,其要义仍在于服务语文教学,指引学生习得语言文字的运用技能。这个过程里,生活化素材是帮助学生将自己置入现实生活中,去感受社会中真实的文字运用,触发感受自我、自然和社会的契机。在这样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更为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更为深层次地理解言语表达的能力。因此,不必担心生活化素材会喧宾夺主,素材本质仍是语文学习,素材价值重在辅助。

第一,提起兴趣,激发学习内驱力

智能时代的来临,让学生轻而易举获取而又沉溺各种信息与刺激。学生能安坐课堂已经不易,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钟情恐怕很难。尤其语文课,往往是,语文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生活化素材的引入,可不时提醒学生“语文好玩”“语文有用”!

2023年上半年,桂海潮教授入选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引发热议,也成为写作最火热的素材。笔者在课堂中介绍桂海潮的人生经历,重点介绍了其求学背景,以给学生一些勉励。网络中流传一幅图(上)引起笔者关注,也引入了课堂。该图在网络中的配文多是“他从大山里的县城冲上太空,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除此再无别的精彩描述,令人觉得有些遗憾,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加以补充。学生的才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写出诸多佳句:“当你到达顶峰时,回望过去的路,会发现这一切并非偶然。”“天地是他的行径,星河是他的眸光。”“携少时梦想,赴浩瀚星辰。”“一缕暖阳,映照出过往的荣誉,照亮你的征程。”一位平常对语文不上心的男生,随手写的“出‘镇出‘征”四字也很惊艳。

不见得生活化素材次次见效,招招精彩,但这些落实与回馈的有益交锋已弥足珍贵。

第二,拓展见识,加深人生认知度

由于高中生生活较为单一,阅读时间偏少,阅历机会不多,所知所闻均来自课堂。生活化素材含量较高的语文课,是对学生见识的开拓。课堂中的这些有益补充以及充分讨论,帮助学生发展更敏锐的观察,更精准的表达。

2018年,郑琼导演的一部小众纪录片《出·路》引起笔者关注。片中呈现了截然不同的三种人生状态:甘肃小女孩马百娟对知识充满渴望,可是人生没给她多少可能,她早早辍学、早早嫁人,走向“沉默”的人生阶段;湖北小镇青年徐佳,可以说是“小镇做题家”的典型,复读之后考上双非一本,艰难挤进城市;北京姑娘袁晗寒,由着自己性子退了学,尝试社会各种行当,后来留学归来搞艺术、做投资。笔者将这个片子介绍给学生后,让他们给其中一位写一封信。这些信中,藏进了学生们对求学的认知,对人生的设想。

引导认知,启迪智慧,与其讲些苍白的道理,不如多展示不同人生图景。

第三,引导慎思,提高生活思辨力

生活化素材入课堂,还应该带来对国运民瘼的关注,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人生观念的梳理。逐渐养成不偏激、不阴暗的思维习惯,培养中肯理性、见解独到的思辨力。

高中语文统编本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侧重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笔者曾举一次语句考证作为例子。网络中常常见到这样一句话:“中国人总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标注出自基辛格的《论中国》。一番考证下来发现,基辛格的《论中国》中并没有这句话,基辛格其他作品也查不到。以此提醒学生在纵横网络时对各色信息应有辨识。

或许,生活化素材用好用准,学生在此长期浸润提升,语文课堂将不再沉重,师生会有“此日中流自在行”的状态,日臻“云在青天水在瓶”的佳境。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生活化情境生活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不同情境中的水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漫生活?阅快乐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