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沟通·理解:家校合作共育突出的关键词
2024-04-01何翔宇
何翔宇
[摘要] 家校合作是指学校与家庭有一致的目标与认知,双方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接受来自双方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教育合力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应承担起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责任,关注家校合作中的细微之处,在尊重中传递诚意,在沟通中加强联结,在理解中消除分歧,促进家校合作,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家校合作共育;尊重;沟通;理解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的悠悠古韵至今仍润泽着人们的心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古至今都是一体的,不可分而谈之。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出的观点更加明确地说明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学校和家庭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两大因素。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与支持,学校对家长的理解与尊重,對学生的关注与呵护,都是建立良好家校合作关系的基础,对学生的成长、教师工作的开展有着莫大的帮助。
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班主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是家校合作中的一座桥梁,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家长和学生产生影响。笔者通过三个真实的案例谈谈如何让家校合作落地生根,真正发挥教育
合力。
一、尊重,双方诚意投入家校合作
“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体现。究其本质,教师和家长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彼此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融洽的。双方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解决问题和沟通交流中才能更加理性地对待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但近年来,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频发。社会舆论也是一边倒,民众对教师的了解比较有限,容易受到一些新闻的误导。家校矛盾中最常见的就是部分教师对家长的“颐指气使”。当学生在校出现问题时,一些老师会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对家长进行一番批评或说教,给家长带来不好的体验。我们要明白,犯错的是学生而非家长,与家长沟通需要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之上,否则,不仅得不到预想的沟通效果,还会导致家长产生抵触情绪,不再积极地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工作。
在一次家长会中,笔者站在家长的视角,用尊重和真诚的态度表达了对教育的热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是笔者所带的班级经历合并之后的第一次家长会,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不凑巧的是,那段时间笔者正好生病,当天需要在约定的时间准时赶去医院挂水,笔者当时算了下时间,如果把输液管速度调快,挂完水之后直接打车回学校,勉强赶得上家长会。当然笔者也可以选择让班级的副班主任代替笔者开家长会,但笔者知道这次家长会特别重要,家长们的内心肯定躁动不安,急需学校和班主任去安抚他们,这时候如果笔者选择缺席,就失去了一次和家长沟通的好机会。当天笔者挂完水后立即打车赶回学校,到校时间比预想的时间还要早一些,离学校统一安排的讲座结束时间大概还有10分钟,讲座结束后,家长们就会回到各自的班级参加班级家长会。这10分钟笔者可以用来做些什么?笔者可以让家长们一进教室就感受到笔者的用心。笔者跑回教室,将演示文稿打开,然后用红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大的艺术字——有你真好。尽管笔者拿粉笔的手因为之前输液还有些微微颤抖,尽管临时发挥写的字体笔者自己也不是很满意,但是当笔者笑容满面地站在讲台上,看到走进教室的家长被黑板上的字所吸引,脸上露出笑容时,笔者的心也瞬间快乐起来。这个细节让家长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诚意和尊重,为接下来家校的顺利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被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只有当双方的沟通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产生正面、积极的沟通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不同角度出发,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真诚的态度进行沟通,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
效果。
二、沟通,借助网络平台催化家校合作
常规家校沟通常采用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虽然也能起到沟通效果,但是便捷性和时效性不强。对于一些突发情况,无法进行高效沟通,消息的传递往往较为滞后,学生的一些成长的瞬间无法得到及时分享。在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成为一种主要选择,给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带来很大的便利。除了微信群和QQ群,不少学校还有专门的沟通平台,学校和老师会在平台上发布学生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交流学生的在校表现,听取家长的反馈意见等。网络平台让家校沟通便捷了许多,家长和老师可以随时随地沟通交流。
笔者在一次春游活动中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使这次春游变成了其乐融融的亲子活动,加强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结。在学生们的眼中,出游不管去哪,只要能和同学们在一起,带上满满一包零食,那么出游活动就是圆满的。但通过观察笔者发现,虽然每一次出游前学校都会倡议大家“节约”,但学生们还是会带各种美味的小零食,这些零食含有令人触目惊心的添加剂、超高的热量,笔者深切地为学生们的身体健康担忧。于是在一次春游前,笔者从网络上下载了数十张诱人的自制便当的图片发到班级QQ群里,并呼吁家长们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去超市采购食材,一起制作便当,希望能在春游当天看到学生们带来的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的便当。这不仅是一次健康的午餐制作活动,也是一次难得的亲子活动。在采购食材和制作便当的过程中,融洽的亲情成为了家校合作的催化剂。果然,春游当天早上,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他们的饭盒给我看,那些可爱的造型、丰富的食材让人垂涎三尺。中午,学生们吃得非常开心,他们彼此交换品尝着可口的饭菜,对自己爸爸妈妈的夸赞声也不绝于耳。春游结束后,笔者将学生们所带来的便当拍照发到班级群里,利用QQ群的投票功能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投票评选心中最美味的便当,大大提升了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我相信,下一次的春秋游一定会有更多的学生吃上家长亲手制作的美味便当,到那时,浓浓的亲情又将为学生的出游增光添彩。
网络平台为教师和家長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但过度依赖网络也是有弊端的,它会造成沟通的单向性。大部分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的家校沟通中,家长只是被动接受信息,主动反馈是缺失或者延迟的,这些都会影响到家校之间的沟通质量。教师要合理利用网络,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真正用好网络平台,让网络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理解,彼此换位思考共情家校合作
换位思考是确保家庭和学校有效合作的良方。孩子是家长的宝贝,他们的喜怒哀乐会牵动整个家庭。班主任天天和学生打交道,实际上是在和一个个家庭打交道,尤其是和这些家庭的教育背景、家教家风打交道。于班主任而言,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一分子;但对于家庭而言,孩子就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教师拥有同理心很重要。当我们具备同理心时,我们就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用温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尝试与家长共情,将会提高沟通效率,降低误会发生的可能。教育的前提是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爱,而这些需要通过长期的沟通才能达到。只有我们真正地为学生付出,敞开心扉和家长沟通,家长才能真正支持我们的工作。
一次学生们放学回家后,笔者的电话响了,笔者疑惑地接通了电话。谁知,电话里扑面而来的是一位家长焦急而愤怒的质问:“我问你,为什么给我儿子换椅子?你会不会安排座位啊?”事情还要从班会课说起:班队会结束后,笔者突然发现有个学生有点奇怪,撅着屁股,趴在桌子上写字。再一瞧,他的椅子有点偏高了。“这样可不行!”笔者暗暗责备自己。正巧,前面一个学生像根藤一样“挂”在桌子上,原来她的椅子太矮了。将两位学生的座椅进行调换正好可以解决问题。这类小事在日常工作中数不胜数,笔者根本没放在心上,直到接到这通“冒火”的电话。
这个电话让笔者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工作的滞后性。家长为什么会不信任笔者?显然因为笔者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还存在问题。在听到质问的那一刻,笔者联想到为了处理她家的“淘气包”惹下的种种祸端的艰辛,无奈、委屈、伤心一齐涌上心头,泪水伴随着不被理解而流下。或许是注意到笔者声音的异常,电话那头渐渐没了声响。
笔者平复了一下心情,再次拨通家长的电话。笔者先大致将事情复述给对方听,接着告诉家长每个学生的座位安排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是小班化学校,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尽量做到每个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保证小组均衡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调换每个学生的位置,都要花心思斟酌,所以一般只进行组与组位置的调换,而很少调换个人座位。听完解释后,对方轻轻地说了声“对不起”之后就挂断了电话。
这天晚上对笔者而言是不眠之夜。笔者想了很多,怎样的沟通才算有效?
第二天,仍有疑惑的笔者找来了这位学生,在笔者的注视下,学生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今天是他这个月第一次见到妈妈,妈妈去外地已经好久了。妈妈一见到他就迫不及待地询问他在学校的情况,刚说了一句“今天老师给我换座位了,我看不清黑板”,妈妈就很生气地拿起了电话,也就有了前面那一通“冒火”电话。笔者想起前段时间听说的他家的事情,他妈妈由于工作的原因将他寄养在工友的家里。也许是害怕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使得妈妈没有听完孩子的讲话,就认为孩子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于是,作为班主任的笔者就成了“思念”和“不公”的发泄对象。
当笔者换位思考这位母亲的处境后,对于这通电话,便慢慢释然了。
细微见成效,合力有妙招。班主任的工作永远是琐碎且复杂的,家校合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认真关注每一个细节,将会更好地形成家校合力。作为教育者,就是要“反复抓,抓反复”,努力让家校合作真正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夏军英.昆山外来务工子女德育创新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5(03).
[2]周利群.中学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杨艳.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