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猪场猪瘟控制与净化技术应用

2024-04-01王维琴

吉林畜牧兽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种猪猪群猪瘟

王维琴,李 珂

盐池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宁夏吴忠 751500

我国已经将猪瘟列为一级传染病,该病在防控上十分困难。近年来猪瘟的流行特点、发病特征相较之前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如今慢性的病程要比急性的更多,临床症状也以非典型为主。这种温和型的猪瘟虽然病毒毒力较低,但是却更容易出现持续感染的现象,这是导致该病长期流行最主要的原因。猪瘟对种猪的生产性能影响较大,种猪场必须加强控制并进行净化。

1 猪瘟的流行现状分析

1.1 发病时间无法确定

猪瘟具有较为明显的致死率高、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泛的特点,猪瘟在患病之后普遍会出现发热症状,一般在感染后36h左右就会逐渐开始出现死亡。任何类型的患病猪在发病后都会出现便血症状,身体会出现红点、脓性黏液,食欲下降得也会十分明显。猪瘟的发病时间并不集中,发病时间不固定给猪瘟的防控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这就要求养殖人员任何时间都不能够松懈。根据对以往猪瘟病毒的发病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春秋季节猪瘟的发病概率相对要高,另外高温环境也会增大疾病的发病概率。该病不仅传播速度极快,而且还存在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内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但是会造成大面积的传播,这是较大的防控难点。

1.2 发病规律较为多变

猪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近年来我国针对猪瘟病毒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以让猪瘟得到有效地控制。让猪瘟的发生概率和破坏性有了明显地降低。虽然防控能力取得了进步,但是猪瘟病毒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且没有固定的规律。新型猪瘟病毒的出现,让猪瘟工作的防控变得更加困难。通过对大量发病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猪瘟病毒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周期性、母体传播等特点,养殖人员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制定相应地防控方案。如果不对猪瘟的发病规律进行总结,就会让防控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混合性感染也大大增加了疾病的防控难度。

1.3 发病程度较难判断

猪群在感染猪瘟病毒后并不会立即发病,该病存在一定的潜伏期,这个阶段患病猪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是依然具有传播性。猪群在感染猪瘟病毒后,大致会出现两种类型,一种是急性,另一种是慢性。急性类型的潜伏期一般在3d左右,发病后猪只会出现发热症状,身体开始抽搐并出现红点,患病猪不愿意进食、进水,这种类型的致死率相对更高。而慢性猪瘟的潜伏期最长可以达到一个月,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这些症状是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症状,非常容易被忽略,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也会增加死亡率。

1.4 免疫效果不理想

正常情况下猪群在接种疫苗后体内的抗体水平会上升,但是由于不同猪的体质存在差异,再加上疫苗、接种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免疫无效的现象。病毒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也是导致免疫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在接种疫苗之后没有进行抗体水平检测,还是会引起大范围的传播。

2 种猪场猪瘟控制的具体措施

2.1 做好养殖管理工作

猪瘟防控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为了做好防控,首先管理人员要足够重视该项工作,要清楚地了解猪瘟带来的损失以及影响,在制定养殖管理方案时要充分结合实际的养殖情况,保证方案的可实施性;其次要不断对饲养环境进行完善和优化,及时清理猪舍中的粪污、吃剩的饲料等,要注意保持猪舍的干燥和整洁。规模化养殖的前提是要有完善、规范的养殖管理体系,通过科学地管理来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要定期给猪舍进行消毒,减少病菌的滋生。在消毒时要注意更换消毒剂,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要合理调控猪舍的温度、湿度,定期给猪舍进行通风,让种猪养成规律的进食习惯,避免出现应激反应。要做好猪群健康的监控工作,定期检查猪群的免疫情况。要定期组织养殖人员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水平,掌握更先进、科学地养殖方法。

2.2 落实免疫检测

母猪和仔猪之间的垂直传播是疾病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垂直感染也是引发猪瘟持续性感染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为了降低垂直感染的概率,首先要对种猪定期进行免疫情况检测,及时发现带病猪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要尽量减少外地种猪的引进,避免出现跨区域传播。当给猪群接种完疫苗之后,要对猪群进行抗体检测,要保证猪群的体内已经具备免疫抗体,具有抵御疾病的能力。同时通过检测还可以及时发现体内抗体不达标的猪群,对于这一类猪群要再次进行免疫,免疫完成后按照规定时间再次进行抗体检测。如果仍然存在抗体水平不足的猪群,就需要引起注意。有些猪会因为自身体质原因导致免疫无效或免疫水平低下,这部分种猪要单独进行饲养或者直接淘汰,由于抗体水平降低,会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只有做好筛选工作,才能够降低猪瘟的发生概率。

2.3 减少引进

引进种猪也是引发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降低感染风险,要尽量减少引进,有条件的养殖场尽量采取自繁自育的方式,避免因引进不当而引发大范围传播。对于必须引进的品种,要严格遵循检疫流程,对引种地区进行全面调查,确认近期没有流行性疾病才能够引进。在运输之前要对种猪进行全面检测,检测合格的种猪才能够引进。到达引进地区后,要再次进行检测,并隔离14d。在隔离期间要密切观察种猪的精神状态有无异常,当隔离期结束后进行最后一次检测,所有检测都合格后就可以将种猪混入猪群。不恰当的引进容易导致交叉感染,要做好引进环节的各项工作。

2.4 加大疫苗的研究力度

交叉感染不仅会增加疾病的防控难度,更容易导致猪瘟病毒发生变异。为了更好地规避这类问题,这就要求养殖场不但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方案,还要保证防控方案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要不断加大对猪瘟病毒的相关研究工作力度,为了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部门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只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够推动研究工作的进展。要打造出专门用于疾病研究的实验室,组建高水平、高素质的团队,无论是猪瘟的传播方式、路径还是变异情况,都要进行深入地研究。了解得越彻底,就越有利于疫苗的研发。为了减少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在研究疫苗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质量,还要尽最大的努力加快速度。

2.5 科学控制传染源

猪瘟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通过接触也可能发生传播,且传播范围较为广泛。为了更好地做好该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就必须要从传染的根源入手,将传播范围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对于具备养殖条件的养殖场,可以通过“一猪一户”的养殖方式来减少猪群之间的接触。同时可以避免隐性感染猪引发大范围的传播。另一方面要加强检疫力度,对于出现症状的猪要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处理,要根据患病猪的实际病情做出下一步的判断。对于需要扑杀的猪,要采取无害化的处理方式,同时要对养殖场进行全面、彻底地消毒,避免猪瘟病毒传染给更多的猪只。

2.6 及时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对于任何疾病都是最经济、有效地防控办法,对于猪瘟这种烈性传染病更是如此。在接种疫苗时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接种流程进行接种,选择优质、安全、高效的疫苗。在接种前要对疫苗进行检查,对于破损、污染的疫苗要严禁接种。在仔猪出生的20d以内要接种第一剂疫苗,当仔猪生长到3个月时进行第二剂疫苗的接种。仔猪与母体之间容易发生垂直感染,所以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时间进行接种,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要对猪瘟的发病规律进行深入研究,选择合适的疫苗、恰当的时间给母猪接种。在接种完成后要对所有接种的猪群进行抗体检测,避免出现无效接种。

3 猪瘟净化的必要性分析

3.1 猪瘟疫情较为普遍

猪瘟不仅危害性较大,发病频率也越来越高,我国已经研制出了弱毒疫苗用于猪瘟疾病的防治,让猪瘟的大范围流行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规模化的养殖场猪瘟疾病依然普遍存在。近年来很多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的方法对养猪场的种猪进行检测,大量的结果表明养猪场不同程度地存在猪瘟病毒。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种猪携带猪瘟病毒的现象十分普遍,除了要做好基本的防控工作之外,必须定期对猪场进行净化。猪瘟不仅会危害到养殖收益,而且还会威胁到食品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2 猪瘟的流行形式发生了转变

猪群属于猪瘟的易感群体,任何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会被感染。以往猪瘟的感染呈现出大流行趋势,近年来流行趋势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多地区、散发性的流行特点,且呈现出温和型的感染特点。临床表现为种猪出现持续性感染现象,虽然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但是会一直排出毒素,引起其它猪只的感染,很大一部分病毒会长期存在猪群的体内,只有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够找到带毒猪。公猪会通过精液来传播疾病,而母猪在感染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繁殖障碍,例如流产、早产、不孕等。仔猪的感染主要是由于胎盘垂直感染所引起的,一部分仔猪会逐渐死亡;另一部分仔猪则会出现免疫力耐受现象,即使注射了疫苗猪群的抗体水平也达不到标准。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会交替反复,导致猪场内无法彻底消灭猪瘟病毒。

3.3 混合感染比例逐年增加

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很多疾病的控制难度也越来越大,当猪群感染一种传染性疾病时,本身的防控难度就较大。这时的猪群免疫力十分低下,非常容易出现继发感染,同时感染多种疾病。近年来流行程度较高的传染性疾病分别有伪狂犬病、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圆环病毒、蓝耳病等。这些疾病首先会攻击猪群的免疫系统,会对疫苗的免疫效果形成较大地干扰。当猪瘟病毒与其他病原体、寄生虫、细菌发生混合感染时,会大大增加猪瘟的破坏能力,同时也会增加临床确诊、防控难度。一旦发生混合感染,会给养殖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在净化猪瘟病毒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病原给猪群带来的危害,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科学、综合地开展防护工作。

4 净化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

4.1 病原检测

猪瘟对于各个国家的生猪养殖产业都有较大的威胁,当前防治猪瘟的方法主要有扑杀、免疫这两种。扑杀的主要目的是切断疾病的传染源,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免疫的目的是提高猪群对于猪瘟的抵抗能力。对于大型的养殖场而言,全部扑杀的实际实施难度较高,净化则可以逐渐控制、消灭猪瘟,这也是当前应用较多的一种防控手段。目前常用的净化方法是病原检测和抗体检测。病原检测主要是对猪群进行全面检测,及时淘汰已经患病的猪。首先要对猪群的扁桃体组织进行采集,使用免疫荧光法来进行检测,这是一种常用的猪瘟检测方法。对于检测结果阳性的种猪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淘汰。对于已经进入妊娠期的种猪,要单独隔离饲养、免疫,等长成后再行处理,且不能当作种猪。对于检测结果阴性的种猪,要立即进行免疫,一般在净化半年后可以看到较为明显的效果。一般净化到3次左右,猪瘟的阳性感染率就会有明显的下降。这时无论是配种率、分娩率还是仔猪成活率都会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净化技术可以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度,有效促进了猪群的生产力。当阳性控制率越来越低时,猪瘟就可以逐渐被解决。

4.2 抗体检测

有相关研究表明,这种检测方法主要是使用抗体检测试剂盒来对猪群体内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对于体内猪瘟抗体水平较低的猪群,要再次接种猪瘟疫苗,在接种完成一个月之后再次对猪群体内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对这轮抗体水平检测仍然不合格的猪群,就需要进行淘汰,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检测、接种来提高猪群的整体抗体水平,猪群体内的抗体水平越高,对猪瘟病毒的抵抗能力就会越强。在接种疫苗之后,不同猪只的免疫效果会存在差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猪自身的体质原因、人为因素以及疫苗因素这三种。为了尽量排除人为、疫苗因素带来的影响,所以在第一次不合格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接种,如果仍然不合格,就可以判断是猪只自身的因素所导致,这类猪群的抵抗能力极低,也无法给新生仔猪提供更多地保护,所以只能进行净化。

5 结语

综上所述,猪瘟严重制约了养猪产业的发展,需要重点进行防控。带病的种猪是导致猪瘟流行的最根本原因,该病的防控必须找到源头,从源头入手,通过净化来找到带毒种猪并批量进行淘汰,逐渐构建出全新的健康种群。管理人员要及时关注猪瘟的流行特点以及变化趋势,在防控时不仅要实施净化技术,更要加大生物安全的防控力度,减少外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协同防治工作,避免出现混合感染。要做好日常的养殖管理工作,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学习先进的饲养方式。要选择合格、高效的疫苗定期进行注射,全力做好猪瘟的防控工作。

猜你喜欢

种猪猪群猪瘟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浅谈猪瘟防治
猪群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