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免疫预防

2024-04-01周凤玲

吉林畜牧兽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公猪病菌猪群

周凤玲

吉林省扶余市畜牧业发展促进中心,吉林扶余 131200

1 流行病学

1.1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诱发因素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属于综合症状,主要分为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诱因复杂多变。传染性因素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导致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毒性因素有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猪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蓝耳病毒等。细菌性因素包括布氏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李氏杆菌和衣原体等。寄生虫方面包括弓形虫、附红细胞体、猪毛滴虫和猪肾虫等。

而非遗传性因素主要是外界因素,如管理不当、营养供给不全面、药物影响、中毒和热应激等因素。对母猪、妊娠母猪和泌乳母猪等采取良好饲养管理方式对减少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重要,猪饲养圈、空气和水资源是否清洁干燥,光照和温湿度是否适宜,饲养密度是否合理,消毒、杀菌和疫苗注射等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这些都是饲养管理时需要注重的关键点。干净无污染、适宜得当和安全设施落实到位的饲养环境可有效保障猪的免疫功能和生产性能,减少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充足的营养补给和能量供应是猪正常繁殖的基础,缺少某种微量元素或营养元素,如铁、锌、锰和碘等,将使得猪营养失衡,造成过肥或过瘦等。过肥会使母猪卵巢功能下降,不易排卵,严重甚至可能造成子宫功能损伤或不孕;而公猪则会性欲降低,不易产精。对于妊娠阶段的母猪,营养供给不足或摄入营养失衡,将会导致母猪出现流产或胎儿畸形、发育不全或死胎等现象。母猪在妊娠期间如果食入硫酸钠、驱虫等药物都可能造成流产,并且有研究指出母猪在妊娠中后期使用抗蠕虫和氨基糖苷类药物会出现胎儿畸形或听觉障碍等,四环素类药物则会造成母猪产后乳塞,氟喹诺酮类药物会造成胎儿发育不全和流产等。除了西药,大量食入一些中药,如雄黄、巴豆和麝香等,也易损害母猪健康,引发流产风险。养猪场环境复杂,一些有毒植物、霉变饲料和农药化肥浇灌的植物等被猪食入后,常常会导致猪出现中毒的现象,诱发生殖器官病变、母猪流产或公猪性欲减退等现象。

1.2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情况与临床表现

1.2.1 病毒性疾病

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为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三类,其中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流感等是造成病毒性疾病的主要因素。猪蓝耳病在我国主要以基因2型为主,分谱系8和谱系1,谱系8毒株复杂,具有种类多、分支广和毒株多等特点。近年来的统计显示谱系8存在变异速度加快的趋势,在同一个猪场可能同时检出多种毒株。母猪感染猪蓝耳病毒株,在妊娠后期容易出现流产、生产死胎或弱仔等现象,公猪感染蓝耳病株,则容易导致精子质量和配种能力下降。临床统计显示感染猪蓝耳病毒株后,常继发感染链球菌、弓形虫和肺炎等,造成病情恶化,死亡风险上升。

猪瘟病毒在我国以基因2型的4个基因亚型为主,基因2.1型病毒感染占比达60%左右。近年来,检测发现我国猪群出现了新的2.1d亚型病毒株,此病毒株主要流行在中国、韩国和泰国等亚洲国家。在我国流行的猪瘟病毒株以散发流行为主,中等毒力的病毒株引起的猪瘟多为非典型的猪瘟,如亚急性猪瘟和慢性猪瘟等,临床表现症状不明显的特点,母猪感染会出现流产、死胎或弱胎。低毒力病毒株被仔猪感染,导致死亡,被母猪感染,可能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会导致仔猪天生免疫力低下和抗病毒能力弱,仔猪的死亡率也会因此上升。无毒力的病毒株呈现持续性感染,无任何明显症状,只会引起高度的病毒血症。猪瘟在临床上常与蓝耳病、圆环病毒等发生共感染,会继发引起寄生虫病等。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病毒(PCV2)检测可检测到5个亚型血清型,其中PCV2b型病毒株在我国流行范围最大,占比达95%以上。PCV2b主要分PCV2b-1A/B、PCV2b-1C两个亚群,其中PCV2b-1C亚群为变异病毒株,均具有毒力强和致病率高等特点。调查显示我国的PCV2b病毒株与欧美地区的病毒株基因相似,PCV在我国猪群的感染率可达到91.7%。公猪感染PCV2后,经过精液传播,将导致母猪感染PCV2,而母猪将通过胎盘将病毒株进一步传播给胎儿。对于妊娠后期的母猪,PCV2会造成流产和死胎等现象发生。断奶后的仔猪感染PCV2,可能会造成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呼吸道综合征等疾病。临床上PCV2多与其它病毒性疾病共同感染,并继发多种细菌病毒导致发病率增大,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等现象。

猪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造成,主要经吸血雌蚊传播,属于人畜共患的病毒。调查显示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感染呈季节性变化,在7~9月炎热季节,猪乙型脑炎多在热带地区出现并传播。猪乙型脑炎在各年龄段均存在感染的风险,6月龄感染风险更大。母猪感染猪乙型脑炎病毒株之后,会出现生育繁殖障碍。妊娠母猪感染会出现流产、延期生产和产死胎等现象,生产出的仔猪也会发生水肿、淋巴结肿大等病症。公猪感染会导致生殖器官损伤,严重可能会失去配种能力。

猪流感是一种单股的RNA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现在已统计发现有16个H亚类和9个N亚类。目前在我国范围内流行范围大的猪流感主要有古典H1N1、类人源H3N2和类禽源H1N1等三个亚型。猪为禽流感的天然宿主,任何品种和年龄的猪对流感都具有较高地感染风险,甚至还会以猪为媒介通过呼吸传播给其它动物。猪流感没有季节性变化,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在天气多变春秋和寒冷的冬季感染率较高。猪流感属于突发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和致死率大等特点。猪流感多与其它病毒或疾病共感染,易继发感染其它病毒细菌。

1.2.2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主要有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布氏杆病菌、衣原体病、钩端螺旋体病和附红细胞体病等。猪链球菌病按照荚膜抗原差异有35个血清型,在猪群中以荚膜2型为主,且此菌株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毒力和致病率均最高。各年龄阶段的猪群在不同季节都容易感染猪链球菌,在夏秋季节的感染率更大。猪链球菌呈现散发性流行,对4~12周的仔猪威胁较大,4~6周的仔猪感染此病菌的致死率达70%~80%。母猪感染此病菌会造成子宫内膜炎。临床上表现感染蓝耳病、猪瘟或伪狂犬病毒的猪群会继发感染猪链球菌。药敏实验结果为猪链球菌对13种抗生素具有强耐药性,大青叶、穿心莲的中药制剂也对此病菌有较强的作用。

副猪嗜血杆菌病有15个血清型号,1、5、10、12、13和14型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猪群感染后易急性死亡。2、4、8和15型病菌的毒力中等,感染后会引起关节炎或浆膜炎等。3、6、7、9和11型病菌毒力较低,无明显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断奶前后的仔猪和保育猪受此病菌危害较大,妊娠阶段的母猪约30%感染率,通常引起流产、死胎和弱胎等现象。副猪嗜血杆菌病可与多种病毒或病菌共同感染,临床病症复杂多样,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具有较大地防控难度。

猪布氏杆菌病有5个生物型,1、2和3型具致病性,1型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流行,2型欧洲为主,3型在美国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调查统计显示,病猪和带菌猪是猪布氏杆菌病的主要感染源头,传播渠道有食入、皮肤黏膜接触和交配等。猪布氏杆菌病无明显季节特征,只有少数猪感染后才会表现出明显的病理特征。妊娠期母猪感染猪布氏杆菌病会出现流产、死胎和弱胎等,严重还可能出现不孕和繁殖障碍。种公猪感染此病菌则会出现生殖器官损伤和失去配种能力等。猪布氏杆菌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菌疾病,需要重点防控。

衣原体病分属、种、型3种特异性抗原,可基于血清区分。大多数猪感染此病菌之后没有明显病理特征,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猪和病猪是猪布氏杆菌病主要传播源头,鼠类或鸟类等多种动物体都有感染衣原体病菌的风险,感染之后鼠或鸟是衣原体病菌的传播源头和媒介。衣原体病菌主要通过食入、呼吸、眼结膜感染和精液传播等渠道,且此病菌人畜共患,无明显年龄差异和品种差异。调查显示,衣原体病菌可在猪群中长期存在,为慢性传播,多为地方性流行。妊娠母猪,尤其是初产母猪,感染衣原体病菌后的流产率为40%~90%。衣原体病菌感染后的主要病症为流产、死胎和弱胎。种公猪会出现生殖器官炎症、配种能力下降等症状。

钩端螺旋体病在全球范围内检测统计有25个血清群和200多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有18个血清群和70多个血清型。致病性伤害的以犬钩端螺旋体病、波摩那钩端螺旋体和黄疸出血钩端螺旋体等为主。钩端螺旋体病菌没有年龄和季节特征,各年龄阶段和季节都可能发生。传播渠道有消化道和胎盘传播。妊娠阶段的猪群感染病菌感染钩端螺旋体病菌会出现发热、流产和黄疸等病症,出生的胎儿有很大概率出现死胎或木乃伊胎。钩端螺旋体病也属于人畜共患疾病,需注重防控。

附红细胞体病菌在马、牛、羊、犬和猪等众多动物都有感染的风险,宿主众多。发病和带病的动物是感染发生的主要源头,接触和吸血的昆虫都是附红细胞体病菌传播的途径。此病菌感染具有发病率高和死亡率低的特点,多发生于猪炎热多雨的季节,仔猪相比成年猪具有更高地感染风险。母猪感染病菌后会出现繁殖障碍、发热发红的病症,妊娠母猪则会出现流产和死胎等现象。公猪感染将会导致精子质量和配种能力下降。

1.2.3 寄生虫病

弓形虫病、猪肾虫病、毛滴虫病和日本吸虫病是寄生虫病中常见的几种疾病。弓形虫病属于人畜共患病,猪、牛、羊和人都是此种寄生虫的宿主。通过食入、呼吸道和皮肤接触等途径,弓形虫病进入猪体,母猪会因此出现卵巢感染、内分泌功能紊乱、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等病症。感染弓形虫病的死亡率可高达80%,需要注意防控。猪肾虫病由齿冠尾线虫引起,多见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流行于3~5月份和9~11月份,猪、牛和羊等多种动物都容易感染此病虫。猪毛滴虫是由毛滴虫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患病母猪会有体温上升、阴道感染和阴户红肿等病症,其后母猪会出现不孕、内分泌功能紊乱和繁殖障碍。种公猪感染此病虫则会生殖器官肿胀和病理损伤,进而导致配种能力下降。日本分体吸虫病是吸虫寄生于猪门静脉或肠系膜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属于人畜共患的疾病。

2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免疫预防

2.1 采取科学地饲养管理模式

良好地饲养环境和科学地管理模式对保障猪的正常繁殖具有直接的关系,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要求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猪舍的猪全部出栏之后,饲养人员需要全方位地进行清理打扫和消毒杀菌处理,保障饲养环境的干燥整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除了给猪群打造一个舒适和安全的饲养环境,还需要注重猪群的营养均衡,对喂养的食物进行控制调节,以保障猪群在达到基本营养水平的同时还能维持营养平衡。并且在喂养的饲料中,严禁添加抗生素添加剂,霉变的食物不可向猪群喂食,以免造成猪群免疫力低下,提高感染病毒细菌感染的风险。

2.2 注重控制猪群病毒性疾病的发生

对于蓝耳病、猪瘟、流感和猪伪狂犬病等常在猪舍存在的由病毒细菌引起的疾病,需要着重防控。在保持良好饲养环境和均衡营养水平的同时,也应当定时对猪群进行抽检,对环境进行定期消毒杀菌,一旦发现某头猪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进行检查和防控,以免病菌大范围扩散。

2.3 严禁滥用抗菌药物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添加剂虽然可以有助于生长和疾病防控,但对于母猪和种公猪,长期服用抗生素添加剂,会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并降低配种成功率,危害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此外,大量的抗生素添加剂还会导致疫苗免疫效果降低,使得多种不同耐药菌株或药物残留在体内,成为危害猪群繁殖和健康的重要因素。

2.4 保健预防

采取措施帮助提高猪群的免疫力是防治病毒疾病传播感染的重要方式,因此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和季节,根据饲养环境状况,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保健计划方案。对于后备母猪,可通过喂食黄芪多糖粉、免疫核糖核酸和抗菌肽等方式,帮助清除母猪隐性的感染病原,为促进母猪配种和受孕奠定基础。对于妊娠阶段的母猪,可通过添加喂食复合酶制剂、益生菌和干扰素、溶菌酶和鱼腥草等方法提高母猪免疫力,帮助调节母猪肠道菌落,保障胎儿的健康发育和顺利生产。种公猪的保健方案可参考母猪的方案。

2.5 免疫接种

根据当地传染病发生的种类和流行规律,对猪群接种疫苗。对于猪瘟,采用兔化弱毒疫苗,主要对繁殖期的母猪和公猪进行接种。对于蓝耳病,常接种灭活疫苗,公猪在采精和配种之前进行接种免疫,20d后再进行一次接种免疫。母猪在满足配种条件之前进行一次接种免疫,成功受孕的母猪在妊娠2~3个月后再进行一次接种免疫。对于伪狂犬病毒,采用灭活疫苗,后备母猪断奶后接种一次疫苗,4~6周后再接种一次加强免疫,育肥猪在断奶时接种一次疫苗。

3 结语

随着我国生猪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逐步提升,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困扰养猪业的一个问题。为了应对母猪发情异常或不孕、流产、早产等为主要特征的群发性母猪繁殖障碍疾病,总结归纳了从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做好保健预防工作、重视疫病日常监测等方面的综合防控措施。

猜你喜欢

公猪病菌猪群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二)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PIC-408系列采用育种技术控制公猪异味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头状茎点霉病菌的新寄主高粱及病菌的检疫鉴定(内文第98~101页)图版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
病菌来了 快穿好防菌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