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密胺餐具的风险分析及建议
2024-04-01唐小叶占忠旭范宏伟吴志强
◎ 唐小叶,占忠旭,范宏伟,康 艳,吴志强
(1.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00;2.江西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0;3.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工业产品检验检测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密胺餐具,又称仿瓷餐具,是一种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原料,经高温高压、固化成型、抛光打磨等工序生产的可接触食品和重复使用的塑料餐饮具。市场上销售的密胺餐具产品有碗、盘、碟、勺、筷、匙等多种类型,因其具有轻便、美观、耐摔、易清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餐饮行业以及儿童餐具行业,深受广大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和家长的喜爱[1]。然而,使用密胺餐具的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儿童用密胺餐具并没有特定的产品标准,执行标准仍然是通用的国家标准《密胺塑料餐饮具》(GB/T 41001—2021)[2]和行业标准《密胺塑料餐具》(QB/T 1999—1994)[3]。密胺餐具产品原料中含有三聚氰胺和甲醛,甚至部分不法企业会使用劣质的脲醛树脂作为生产原料,因此使用密胺餐具时存在迁移的风险,长时间使用密胺餐具产品对儿童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本文对密胺餐具的风险来源进行分析,并对密胺餐具的挑选和使用给出建议,以期为家长和广大消费者提供参考。
1 风险来源分析
1.1 原料分析
正规厂家生产的密胺餐具产品是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密胺粉为原料,然而也有部分不法商家为追求利润,降低成本,直接以低价便宜的脲醛树脂作为生产原料,然后在餐具表面涂上一层密胺粉,企图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这种产品中的危害物质更容易迁移出来被人体摄入,从而对人体产生较大危害[4]。这就需要有科学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掺伪产品进行鉴别。对于密胺餐具中是否掺有脲醛树脂,可采用衰变全反射红外法和热重法鉴别,两种方法能够相互验证,确保鉴定结果准确可靠[5]。
1.2 风险项目分析
1.2.1 总迁移量项目
总迁移量项目是指从密胺餐具中迁移进入食品或食品模拟液中所有非挥发性物质的总量,是评价密胺餐具产品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之一。总迁移量不合格,意味着有很多危害物质容易通过迁移浸泡进入食品,从而被人体摄入吸收。李洁君等[6]研究了不同食品模拟液和温度条件下密胺餐具的总迁移量,结果表明密胺餐具在酸性和高温条件下总迁移量测定值更大,说明非挥发性物质更容易迁移出来被人体摄入。郁强等[4]对市场上在售的25 批次密胺餐具质量进行了检测,有1 批次总迁移量不符合标准要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总迁移量项目与密胺餐具的使用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使用密胺餐具产品时应特别注意使用条件,避免在酸性和高温条件下使用。
1.2.2 高锰酸钾消耗量项目
高锰酸钾消耗量项目是指密胺餐具产品在一定时间和温度条件下迁移到水中可被高锰酸钾氧化的物质的总量,代表密胺餐具可迁移出并被氧化的水溶性物质的总和,是食品接触材料的重要安全指标之一。高锰酸钾消耗量项目不合格,表明产品中有机小分子物质容易溶出,随食品被人体摄入吸收,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高锰酸钾消耗量不合格可能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低分子量聚合物、加工助剂等有关,或者是因为加工过程中没有打磨抛光致使样品表面不光滑致密,在盛装液态食品时原料中的小分子物质容易析出[7-8]。
1.2.3 三聚氰胺项目
三聚氰胺是化工原料,禁止添加到食品中,过量摄入将导致人体机能受到严重伤害,特别是肾功能损伤。《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GB 4806.6—2016)对密胺餐具产品的原料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有明确规定,用于生产接触婴幼儿食品的塑料材料或制品,三聚氰胺的特定迁移限量为1 mg·kg-1;其他食品接触用塑料制品中三聚氰胺的特定迁移限量为2.5 mg·kg-1,生产的材料或制品不得用于微波炉加热使用[9]。《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也规定,婴幼儿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为1 mg·kg-1,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 mg·kg-1,高于上述限量的食品一律不得销售。劣质的密胺餐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会迁移出三聚氰胺,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
三聚氰胺迁移量是密胺餐具产品的重要安全指标之一。据文献报道,密胺餐具中三聚氰胺的迁移量和迁移时间、迁移温度及迁移模拟液有关,长时间浸泡、高温、酸性等条件下三聚氰胺的迁移量更大,可能迁移的风险更高[10-15]。因此,应避免用密胺餐具盛装高温、油炸、酸性食品,也不宜用来长时间盛装液态食品。
1.2.4 甲醛项目
密胺餐具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如果质量控制不过关,加上使用过程中受到外在使用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接触酸性食品,容易造成甲醛和三聚氰胺的迁移,从而对人体造成潜在伤害。长期接触甲醛会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感觉障碍和免疫力降低,还会出现瞌睡、记忆力减退或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等症状;严重时会引发呼吸功能障碍和肝中毒性病变,表现为肝细胞损伤、肝辐射能异常等。严欣等[16]研究了密胺餐具在极端使用条件下(如微波炉加热、反复利器擦洗、蒸煮使用)甲醛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甲醛迁移量显著增加,甚至超过标准限值,有很大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1.2.5 重金属项目
重金属项目是包括密胺餐具产品在内的所有食品接触材料产品的重要安全指标之一。重金属项目不合格是指有毒有害重金属(如铅、砷、镉、铬、汞等)元素迁移进入食品,并超出标准限值,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余秀娟等[17]对密胺餐具中重金属铅、镉的迁移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密胺餐具在正确使用时,重金属项目符合卫生安全要求,其迁移风险较低,市场监管总局历年风险监测也暂未发现该项目不合格。因此,正常情况下,企业使用合格的原料按标准要求规范生产,重金属迁移风险较低,但也要防范企业使用劣质原料生产或生产过程中带来的重金属污染。
1.2.6 耐污染性项目
耐污染性项目是密胺餐具产品在历年监督抽检中较易出现不合格的项目。耐污染性项目不合格的密胺餐具在使用过程中,酱油、蚝油、醋、料酒、汤汁等容易渗入产品表面,造成餐具清洗不干净,产品变色。同时,食物污渍残留在餐具表面容易滋生细菌,病菌会随食物一起被人体摄入,引起急性细菌痢疾、腹泻等多种疾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影响身体健康[18]。密胺餐具的耐污染性能主要与原料性能、加工工艺、储运及使用方法等有关。康兴[19]研究了密胺餐具成型过程中固化工艺对耐污染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固化温度和时间两个参数,可从工艺上改善产品耐污染性不合格的情况,有利于从生产源头把控产品质量。
1.2.7 标签标识项目
标签标识是介绍产品性能、特性等信息的第一途径,对消费者起着指导消费的作用。一份完整且符合标准要求的标签标识,可以清晰充分地告知消费者该产品的安全水准和性能特点,方便消费者根据自身真实情况正确选择自己所需的产品。标签标识内容缺失或者信息标识错误,如产品名称不清晰、图案虚假夸张等,容易误导消费者,而缺少如产品不适用于高温、微波炉加热等涉及产品安全的警示用语,则会使消费者错误地使用产品,给消费者带来较高的安全风险。
2 建议
2.1 对生产企业的建议
鉴于儿童用餐具产品没有特定的标准,儿童经常性接触和使用的产品应采用更加严苛,比国家标准要求更高的标准。因此,在没有儿童用密胺餐具产品国家标准之前,建议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和生产。生产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认真了解和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政策,及时更新所生产产品的质量标准信息,严格依据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符合要求的产品。同时,要持续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优化运营成本,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2 对市场监管部门的建议
市场监管部门作为市场执法和公众安全健康的“守门人”,应加强对儿童用密胺餐具产品的监测力度和抽查频次,扩大样品覆盖率,使抽样样品更具代表性。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向企业加强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宣贯和解读,督促企业规范生产,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通过日常监管、质量提升行动等监管活动,帮助企业提高改进,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向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迈进。
2.3 对消费者的建议
消费者选购产品时主观性较大,往往更直观地以产品的美观性作为购买的重要依据,从而忽视产品本身的安全性。儿童用密胺餐具的选购更应该重视其安全性、实用性,其次才是美观性、耐用性等。选购密胺餐具时,应选择正规的大型商场、超市,并查看产品标签标识信息是否完整齐全,不要购买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厂址、无联系电话等信息不全的三无产品,其可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要通过感官判断产品是否有变形、色差、凹凸不平、划痕等明显瑕疵,观察儿童用密胺餐具表面是否光滑,并且尽量不要选购内部接触食物部分有贴花图案和有颜色的产品,其危害物质更容易迁移出来[20-22]。
检验合格的密胺餐具产品也需要有正确的使用方法。儿童用密胺餐具不适宜在微波炉中加热,也不适合盛装高温、酸性食品以及长时间盛装液态食品。清洗密胺餐具时,不能用百洁布、钢丝球等刮擦餐具表面,否则会将表面刮花,更容易污染和滋生细菌,应该用柔软的抹布擦洗。另外,首次使用前应多清洗浸泡几次,有利于将产品中的危害物质先行溶出;使用过程中有划伤、表面破损的情况应及时更换,停止使用;正常使用超过1 年的儿童用密胺餐具产品建议更换。
3 结语
儿童用密胺餐具产品关乎儿童的健康和安全,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企业是产品的源头,原料的质量、生产工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产品质量的支撑,要从源头把控好产品质量。市场监管部门是产品的保障,管理人员不仅服务企业,也服务消费者,替消费者把关,应有力地监督企业生产合格的产品。消费者是产品的终端,是产品的实际使用者,产品质量的好坏关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安全健康,因此消费者要对使用的产品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