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专业“多维多样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04-01项化质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艺术类应用型学院

项化质

(湖北商贸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应用型本科培养规模与日俱增,但与之相伴随却产生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落后、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上述问题在艺术类本科专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在高校大幅度扩招的背景下,教育部却连续几年将艺术类专业作为重复设置“过热”专业向高校预警,要求从严控制艺术类专业设置;另一方面,作为实践性极强的本科专业,艺术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确实存在着培养方式传统化、教学模式单一化、课程建设同质化等突出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早在2015 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1]。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主体的地方公办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高校,积极探索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既是迫在眉睫的使命任务,也是势在必行的改革之举。

二、国内外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近年来,有关高校和学者聚焦艺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有以下:李珂《新媒体时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研究》中通过数据量化分析和模型构建的方式,采取融入互联网技术思维、强化专业课程实践属性、采用模块化教学、构建“就业能力+专业能力”双轨评价体系等手段,探索构建新媒体时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2]。刘婕《本科应用型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式探索》阐述了本科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要从教育培养观念更新、教学体系重构、教学方式改革等三方面着手,既重视理论知识教育,也强化应用能力训练[3]。贺敏《艺术类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提出地方本科高校艺术类应用人才培养应从创新高校和教师的培养理念、健全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式、丰富考评方式和体系等方面着力[4]。孙研彦《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系本科基础课教学为例》介绍了美国高校本科艺术教育教学强调艺术设计思维和观念培养,并将其在教学大纲、课堂作业、评判标准以及教学辅助工作中着重体现[5]。王晔、过伟敏《日本神户艺术工科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构成特征——以环境建筑设计学科为例》详细介绍了日本神户工科大学环境建筑设计学科的办学理念、课程构成体系,论述了相较于国内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日本的设计类本科教学通过提高演习实习课程设置和相应学分比重等方式重点强调实践教学[6]。

通过对有关研究的梳理,笔者认为当前国内外艺术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虽然各有侧重,但也有较多的共通点:一是大多都重点聚焦在艺术人才的培养观念更新、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手段创新以及评价机制改革等环节。二是更加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将艺术本科的实践教学贯穿到学生培养全过程,循序渐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的研究对象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与国内外有关高校在艺术类本科人才培养上有“同类项”,都注重通过搭建实践教学载体来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除此外,该学院探索总结的“多维多样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多强调通过设计“多维度”专业基础课程、探索“多样化”核心课程教学、构建多元主体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以及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等方式,深化艺术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

三、艺术专业“多维多样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一)创新教学组织交流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被动灌输式课堂教育方式,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强调通过师生教学互动,改变过去教师课堂绝对地位,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激励学生开拓创新思维。但这种教学方式要落实到具体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来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过去传统的“学院—系—教研室”组织架构中,教育教学资源和办公资源归属于各个教研室, 难以形成互补共用,较大程度影响了教学交流。在此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极易固化僵化,学生也难有教学过程参与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基于此,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以创新教师教学交流方式为突破口,在专业教研室常规管理模式基础上,由学院组织教师跨教研室、跨专业系在学期始、学期中、学期末的不同时段, 聚焦课程大纲中涉及跨专业、复合型教学内容,开展“学院磨课行动”。通过该行动,推动实施不同教研室、不同专业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不同专业领域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教学能力,探索课程创新和教学深度,有效推动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更新。如,新媒体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教师通过“学院磨课行动”,进一步修改完善《数字色彩》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和形式,分别提出了符合上述两个专业需求的不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课程作业等,深受学生喜欢。

(二)搭建实践教学载体

为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以教师为主体,综合不同实践教学环节和研究方向,由学院提供固定场所,在全院打造了50 个左右的“专业工作室”。学生在大一上学期时,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依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学习兴趣提出“专业工作室”的需求申请,不同工作室的教师根据本工作室的研究方向,综合选定参与“专业工作室”学习的新生。“专业工作室”合作既为学生实践学习、项目比赛提供固定场地和设备,也由此形成了一个工作学习小组,教师通过提供课题项目参与、实验制作的形式,让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相互学习和思维碰撞,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在现有的“专业工作室”的基础上,在学院层面组建了“文化创意中心”,由“专业工作室”负责教师自主申请参与,旨在为不同专业的教师提供实践教学交流和重大实践比赛准备的平台,从而有效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育教学的主动性和专业创造性。通过打造“专业工作室”和“文化创意中心”两大实践教育教学的平台载体,既有力推动了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更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三)设计“多维度”专业基础课程

艺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其它专业类似,通过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讲授,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的专业认知和系统的专业思维的重要课程。它具有普适性强、理论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部分应用型高校艺术学专业课程的教授,往往忽视专业特性和学生个性需求,课程教学照本宣科、大水漫灌,教学效果极度枯燥乏味。对此,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从多维度出发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从教学“规范性”维度出发,学院对于每门专业基础课程均安排1名资深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负责牵头召集不同专业参与此门课程授课教师进行研讨,并依据此门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撰写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避免教学随意性。另一方面,从教学“灵活性”维度出发,要求授课教师依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给授课老师一定的自主性,依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基于不同专业后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撰写课程教案,确保课程内容体系为不同专业学生后期发展方向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比如,在《构成与设计》课程设计上,由1 名教授牵头组织摄影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新媒体专业等三个专业授课教师进行会商交流,通过明确主题训练侧重点,其中摄影专业方向重在基础的点线面结构构图训练,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方向侧重画面的元素整合与色彩的具体应用,新媒体专业侧重数字手绘画面创作,使得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能够满足以上三个专业所需。同时,要求三个专业的授课教师,要结合三个专业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撰写适合本专业的课程教案。通过这种设计方式,《构成与设计》课程授课质量与效果明显提升。

(四)探索“多样化”核心课程教学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着力点,培养一批较好掌握专业性知识和良好的职业技能,同时具备一定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明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于近年来因就业相对困难已被纳入“控制类”的艺术类专业尤为重要。为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专业必须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核心课程教学即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学中,既要强调应知应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实践能力要求作为其中重要内容。具体而言,在艺术类核心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过去“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传统教学模式,探索“理论实践融合,项目驱动引领”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多样化核心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教师坚持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理念贯穿辐射在理论教学和实操讲授全过程中,在课程讲授前就已发布实际项目、学科前沿比赛为引入点,如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FIRSR 青年艺术电影展、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平遥国际摄影展等实操项目,将有关项目任务结合不同理论章节进行分解,使学生通过若干任务项目牵引和训练,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以此提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装饰图案》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初,组织学生赴湖北省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要求学生选择一件文物进行关注,结合课程教学,分析提取该文物其中有关图案元素,并综合米兰设计周、NCDA、中南星设计大赛、湖北省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有关项目大赛,组成团队设计作品,参加比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引导学生关注了本土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了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也通过项目驱动方式,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美能力。

(五)构建多元主体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明确提出深化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特别强调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7]。对于实践教学弱化、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严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专业来说,引企入教,推进企业融入人才培养全环节意义重大。对此,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改革传统的单一课堂育人方式,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构建多元主体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在“请进来”方面,精心打造“艺术大讲堂”系列讲座品牌,重点邀请艺术行业资深专家、名企优秀从业者开展讲座,重点向学生们讲授职业规划、从业经验、工作技能等宝贵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打破课堂局限,明确奋斗目标,提升自身能力。目前,“艺术大讲堂”系列讲座已举办50多期。在“走出去”方面,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与企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校内“专业工作室”实践平台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特色,与有关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关系,定期安排学生赴企业,通过企业导师带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生产实训环节锻炼学习,既让学生提前了解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更是有力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六)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同向而行,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将个人小我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大我中,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到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中,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8]。对此,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积极探索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政工作贯穿到课程体系改革全过程各环节,既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情感共鸣,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一是在专业基础课程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有关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间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情怀。比如,在《服装艺术史》课程上,教师在讲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图案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承,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兴趣,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学习内生动力。二是在专业核心课程上,基于专业核心课程技能性和实操性强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项目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创作观。比如,在《影视摄影与制作》课程上,通过鉴赏传统经典影片片段,分析其中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提炼中国式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在课程作业、参赛作品中将其有机融入,启智立德。

四、结语

综上所述,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探索实践的“多维多样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力求通过创新教学组织交流方式、搭建实践教学载体、设计“多维度”专业基础课程、探索“多样化”核心课程教学构建多元主体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以及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等六大改革举措,更新当前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推动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效果。相信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这一探索与实践,对于广大的应用型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借鉴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艺术类应用型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艺术类专访心得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学院掠影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