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转精 臻于大成
——评李欣《李纲作品编年系地谱》
2024-04-01董希平
董希平
(中国传媒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24)
李欣致力于宋南渡文学研究二十多年,新著《李纲作品编年系地谱》,2023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唐宋文学编年系地谱丛刊》的成果之一,对李纲及唐宋文学编年系地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创获有三:
一、濯旧出新
李纲是宋南渡时期的风云人物,位居“南宋四名臣”之首,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学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故而自宋至今,李纲都得到了学界的关注。著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到了濯旧出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研究的视角新。李纲研究的基础性文献有列传、行状、年谱与文集。南宋时其弟李纶撰写了行状与《梁溪先生年谱》、门人郑昌龄亦撰有同名年谱,清代黄宅中、杨希闵撰有同名年谱《李忠定公年谱》,然行文比较简略。今人赵效宣《李纲年谱长编》对李纲行止事迹做了详细的考订,但作品编年则较粗略,大多是将同一年所作篇目汇列一处,鲜有考订作品的具体创作时地。王瑞明的点校本《李纲全集》以道光本为底本,参校他本,对文集进行了整理。学界现有研究成果或论及其政治、军事思想,或论及某种文体的特点及成就,或考订李纲某地的行迹及创作,如《李纲的武夷山水诗歌创作》《李纲在桂事迹与诗文研究》,但成果比较零散,缺乏对李纲作品整体的关注。著者在重新考订李纲行迹的基础上,重点考辨其现存作品之创作时地,将绝大部分作品做了准确的编年和系地,清晰可见李纲文学创作的历程及其作品的地域分布,时地并重的研究视角使其别开生面,为学界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成果。
其次是挖掘的史料新。行迹方面,如“哲宗元祐五年庚午(1090),八岁”条目下,通过前人鲜少利用的史料,如杨时《李修撰墓志铭》载李夔“调建州松溪县尉,兼主簿。秩满,移池州军事推官”[1](P401), 《李纲全集》卷七《天宁老齐珏录庆余师开堂疏见示》“一别闽山三十年,重来相见两依然。烦师录示当时语,犹喜曹溪一派传”[2](P56), 卷一四《同天宁聪老游齐山次杜牧之韵》自注“余童稚时,侍亲池幕,迄今几三十年矣”[2](P166),推断出是年李纲随父过建安赴池州。交游方面,如“高宗绍兴二年壬子(1132),五十岁”条目下,通过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七《参知政事孟庾等题名》的记载,推断出是年正月二十一日,李纲与孟庾、赵仲湜、许份、程迈、邓肃等人雅集于福州乌石山。作品方面,如“徽宗宣和六年甲辰(1124),四十二岁”条目下,通过张元幹《芦川归来集》卷一〇《宣政间名贤题跋》,推断出是年四月二十九日,李纲居无锡,为张元幹祖父手泽作《题跋》一篇。此题跋与《近被诏书帖》《单骑帖》等《李纲全集》未收录作品的挖掘,对了解李纲作品的全貌具有重要作用。全书随处可见挖掘出的新史料,这对李纲行迹、交游及创作的时间、地点考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最后是得出的结论新。李纲作品,著者做了精准的统计,除《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外,现存诗歌1574首、散文1165篇、词54首、赋23篇。这些作品的年度分布,在条目下予以统计,如“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五十三岁”条目下的“诗二十九首、文四十一篇、词三首、赋二篇”,正文则对这些作品具体的创作时地条分缕析,一一予以考实。对李纲存疑与已佚之作的创作时地,著者也予以考订说明。如“高宗建炎元年丁未(1127),四十五岁”条目下的一首存疑待考诗《凤凰台》,出自《景定建康志》卷二二《城阙志三》,《全宋诗辑补》收录此诗,但著者认为《全宋诗辑补》仅凭“李丞相”非李建勋,推断此诗为李纲所作,尚需佐证,故存疑待考。如此诗为李纲所写,则大约作于是年五月十日,时在南京。又如“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五十三岁”条目下的已佚之作《中兴至言》十篇,大约作于是年四月,时寓居福州。李纲所有作品,仅7首诗、11首词不可确考,这些作品则系于绍兴九年(1139)李纲在福州作绝笔诗《次李泰发韵二首送仲辅提刑弟还浙东》之后,并推断出创作的时段。该书几乎考订了李纲所有作品的创作时地,得出的结论让人耳目一新。
二、考辨精审
著者不仅钩稽各种正史、方志、年谱、石刻、题跋、笔记等文献,而且深入研读李纲及其交游对象的作品,善于从细微处洞悉线索,文史互证。著者沉潜于李纲作品编年系地的学术研究,彰显了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
一方面,考辨精细,言之有据。该书每条纲目下都有引文、有出处。引文相近者,取权威观点后,略述其它文献出处;引文相异者,按照权威性顺序依次引用,考辨后取可信史料为证。如“徽宗宣和三年辛丑(1121),三十九岁”条目下,大约正月下旬,李纲“在南京,同李弥逊游蒋山,作《同李似之游蒋山》……诗”条,对李纲行迹所至的蒋山、定林寺、八功德水、偃秀轩均有考订,以蒋山的考订为例,先言明“蒋山,又名钟山,在上元县(今江苏南京)东北十五里”的观点,再引用《太平寰宇记》卷九〇《升州》的记载进行论证,以《景定建康志》卷一七《山川志一》的记载进行佐证,然后指出《舆地纪胜》卷一七《建康府》、《方舆胜览》卷一四《建康府》记载不一的地方,最后取《太平寰宇记》的观点。著者以科学翔实的论据、严谨充分的论证,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另一方面,正讹纠谬,严谨求实。著者不囿于前人的观点,通过自己严谨深入的考察,发现了学界的一些谬误并予以纠正。以“高宗建炎二年戊申(1128),四十六岁”条目为例,李纲四月中上旬“游东西二林,适会许翰,乃同游,作《戏赠东林珪老》《西林寺》《同许右丞游东西二林》诗”,订正了《李纲年谱长编》误把许翰的诗歌系于是年的失误[2](P207-208);七月,“过通城苦竹岭,作《过苦竹岭二首》诗”,纠正了《李纲年谱长编》“大约八月‘初旬,过苦竹岭(今湖南省平江县东北)’”[3](P110)的观点[2](P211-212);八月下旬,赴崇阳道中,夜宿岩头寺,“命名宝陀岩,并书宝陀岩碑‘宝陀岩’三字及‘慈氏阁’楄额”,指出《同治崇阳县志》卷二《建置志》记为六月十九日事的讹误并予以考订[2](P216);十一、十二月间,抵澧阳,有《澧州与吴元中书》,订正了《李纲年谱长编》把此文系于建炎三年(1129)的观点[2](P226-227)。著者正讹纠谬,不乏真知灼见。这样的例子在该书中数不胜数,充分体现了著者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三、内容详瞻
该书在厘清李纲行迹及交游的基础上,重点考订作品的编年系地。从书后索引来看,李纲途经的地点近200处、交游者近200人,作品近3000篇,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著者直接征引书目近200种,用61万字的篇幅,精心结撰成一部内容详瞻的学术成果。
内容详瞻的主要成因是细化、具体化分析。以“高宗建炎二年戊申(1128),四十六岁”条目下赴鄂州途中经庐山前后的考辨为例,《李纲年谱长编》谓是年“七月,自鄱阳江至星子,游落星寺、望庐山,晚出南康而畅游焉。赴九江,适会许右丞翰,乃同游东西二林寺。别许公赴德安”[3](P110),一条条目中包含诸多地点,行迹稍显粗略,鲜少涉及作品,作品则置于文末,笼统地系于该年。但本书这段行程却用22条条目详细梳理了李纲历经此地的时间、地点及创作的作品。先据《李纲全集》卷一七《自鄱阳泛江至星子》诗 “我行黟歙间,山陇如黏蚝。……及兹夏潦涨,弭节俯江皋”[2](P223),推知李纲泛江至星子(今属江西)的时间是夏天,又据李纲四月二十日在湓浦作《蕲州黄梅山真慧禅院法堂记》,得出李纲自鄱阳泛江至星子时间当在四月中上旬。李纲自鄱阳泛舟至星子,游落星寺,望庐山,作《自鄱阳泛江至星子》《过彭蠡》《游落星寺》《望庐山》《韩德全以小舟相迎于落星寺下》诗。后出南康而畅游庐山,作《晚出南康游庐山》诗。畅游庐山的具体行程是过玉涧道人草堂,作《过玉涧道人草堂》诗;游五老峰,作《五老峰》诗;过罗汉寺,作《罗汉寺》诗;自罗汉寺欲游寻真观不果,遂次栖贤寺,赋《欲游寻真观不果》诗纪之;为罗汉长老退居之地取名栖云庵,作《栖云庵》诗;过三峡桥,作《三峡桥》诗;游万杉寺,作《万杉寺散珠亭》诗,或作《见诸刹以石渠道水感赋》;游谷帘泉,作《谷帘泉》诗,或作《再游庐山感怀二首》;游开先寺,作《开先寺漱玉亭》诗,或作《瀑布》诗;游陆修静故居,作《简寂观》诗;次归宗寺,作《归宗寺四咏》诗,或作《偶成》诗;游灵汤,作《灵汤》诗,或作《庐山戏成》诗;游圆通寺,与觉老月下散步,作《圆通寺与觉老步月》诗,或作《见诸刹以水激硙磨感赋》《子侄辈游天池余以病不果往》诗。后出庐山游东西二林,适会许翰,乃同游,作《戏赠东林珪老》《西林寺》《同许右丞游东西二林》诗;过太平观,见道士植瑞香于檐庑间,作《太平观植瑞香感赋》诗;游白公草堂,作《白公草堂》诗;游江州琵琶亭,作《琵琶亭》诗。是月下旬,过江州渊明故居,作《过渊明故居》诗;赴德安,作《德安食枇杷》诗。沿途所经地点名胜如星子县、彭蠡湖、落星寺、庐山、玉涧道人草堂、五老峰、罗汉寺等,交游的对象珪老、许翰等,则广泛征引各种方志史料,一一予以考实。全书正是经过类似的细化、具体化分析,立体可见李纲途经的地点、时间、交游的对象及其创作的作品,内容严实深细,详瞻完备。
李欣君花费六年时间写成初稿,再用四年时间反复修订,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她沉潜于心,秉持于行,通过精审的考辨,细化、具体化的分析,使其著述后出转精,成为李纲文献研究近乎臻大成之作,其毅力、其精神令人钦佩。当然,书中尚有一些存疑待考、考而未定的问题,希望她在今后的研究中能设法解决,使得李纲文献研究进入圆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