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机协作下翻译错误研究对本科翻译教学的启示
——以鄂南饮食文化翻译语料为例

2024-04-01吴玥璠朱惠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语境错误学习者

吴玥璠,朱惠阳

(湖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新时代命运共同体的需求要求全人类借助语言服务实现跨语交流,语言服务助力异语主体,跨越沟通障碍,实现交流,助推实现共同体。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翻译技术的发展,翻译从谈技术色变,发展至译必谈技术。技术的发展不仅加大翻译的辅助功能,而且“可能会因为机器翻译的应用而扩大”[1](P21),因此,翻译教学发生了新的变革,从传统的人工翻译转变成新型的机器翻译技术辅助和“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模式。

新的翻译模式犹如一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便利性在于快速解决练习中的生词和基础句法,缩短翻译时长,提高翻译效率。问题在于学习者对机器翻译的过度依赖,未能发现错误,采取准确有效的译后编辑,翻译效果差强人意。

本文借助人机协作翻译与机器翻译错误的对比分析,探究翻译学习者的典型翻译错误,寻找人机模式下提高翻译学习者译后编辑和翻译能力的有效方式。具体体现为如下研究问题:(1)翻译学习者人机协作模式下的错误类型与机器翻译错误的异同何在?有何特点?(2)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哪些启示?

一、机器翻译错误类型

众所周知,翻译已从纯粹的人工语言转换活动逐步上升为译者与技术的互动和合作行为,译者兼具“孪生”和“智人”身份,从戴着镣铐跳舞转向与科技共舞的局面。翻译学习者的身份也随之从语言技能的受训者升级为语言训练基础上的“技艺”主体。“技”是翻译技能和科学技术的合体,“艺”是两者融合后,借助技术手段实现的译后编辑能力。科技对于翻译学习者到底是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度的利器,还是偷奸耍滑的工具,成为学界思考的问题。

国内学者依照不同文体和翻译方向,总结出常见的机器翻译错误类型。机器翻译错误一般按照不同文本类型从翻译原则和单位层面进行划分。

翻译原则层面的错误一般分为精确和流畅问题。前者主要体现为死译(dead translation)、误译(mistranslation)和漏译(missing translation),其中句子误译频率最高。后者的高频错误主要体现在硬译(awkward translation)、断译(broken translation)、散译(imcomplete translation)、非一致性(inconsistency)、标点错误(punctuation),其中标点错误频次最高。[2]可见,机器翻译最大的障碍在于理解和认知功能的缺失。

按照翻译单位划分,机器翻译错误从词、句、篇层面展开。学者们[3-5]对多个层面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和归纳。 综合而言,不同风格文本的机器翻译错误具有差异个性,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层面:词语错误主要发生在术语和文化词语翻译中,分为误译(选词错误、搭配不当)、欠/超额翻译、漏译;句层错误包括漏译、误译(主语、时态、成分)、断句和句序不当;语篇错误在于缺乏逻辑连贯、表达冗余、形式不规范、笔调不一;其他错误包括书写错误、漏译等。其中高频错误类型包括误译、冗译、漏译和词序不当[6]、语境缺失等。

翻译错误的出现必然伴随修改和编辑,译后编辑成为技术时代的孪生现象,是一种纠错过程。译后编辑一般分为深(full) 浅(light)两个层面[7],前者是为实现客户和译后编辑共同达成的质量要求,对在线翻译结果的深层干预,确保译文文风适当,便于理解,与高质量人工翻译难分伯仲。后者是在翻译任务时间紧迫情况下对译文较少干预的方式,译文可接受即可,无需与人工翻译媲美。目前翻译本科学习者多采用浅层译后编辑,确保译文的正确性和可接受性。浅编辑的译后编辑策略包括:(1)正确表达原句含义;(2)保持术语一致;(3)去除重复、弥补缺失;(4)协调句子顺序。总之,译后编辑是“分析错误、确定意义、词性转换、增补空缺、长句重组”的过程[3](P37-39),包括删除、插入、重组等策略[2](P20)。

综合前人研究发现,机器翻译的高频错误体现在误译、漏译、排序不当、缺乏语篇连贯性。原因在于机器翻译的发展仍然无法实现人类神经的高度模拟,难以形成类神经特点,最终形成认知障碍,虽在信息层面能够实现语义互通,但无法媲美人脑“黑匣子”的神经认知。正因如此,学生在使用机器翻译平台的过程中,难以辨认出错误,甚至会犯同机器翻译类似的错误。

二、人机协作模式下的错误分析

为了进一步解答研究问题,本文以鄂南高校代表湖北科技学院为研究基地,以外国语学院大三翻译专业本科生的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访谈,实现多元研究和分析。

本研究依托鄂南地方特色,选择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鄂南饮食文化为翻译文本,以非遗名单的代表性饮食为主要练习对象,让学生借助机器翻译平台谷歌或百度在线翻译,在充裕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时间的充裕性避免了因任务紧急造成的对机器翻译平台的过度依赖,确保译后编辑的充分认知和实践操作,最终以较高质量完成翻译任务。

本研究统一收集学习者翻译练习材料,建设小型双语平行语料,结合翻译文本的细致解读和分析,以数据和例证的方式相互作证,寻找问题共性。在前人错误分类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将错误归纳为词、句、语境和过失四个层面,其中词层错误主要体现在语义决策错误、一词任译和信息重复,句层错误在于语法错误和句式负迁移或僵化,语境错误主要体现为忽视语境造成的翻译破碎感,过失错误主要是书写错误和漏译。依照分类,笔者将学习者的错误归类统计,获得如下翻译错误的数据(见表1):

列表中的占比数据显示,学生的英译错误主要集中在句子层面,具体体现为时态、标点和句式错误,其次是忽视文化语境和大小写错误,这些与机器翻译的常见错误有一定重合。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得知,这些错误与学生的理解水平和翻译能力相关。占比相对较少的错误则与学习动机和态度成正比相关。翻译学习者的错误与机器翻译的重合说明学习者处理语言的能力不足之时,会过度依赖机器翻译,即翻译本科生的译后编辑能力无法抵御机器翻译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了翻译质量。这为翻译本科教学提供了启示和思考:翻译教学应以译后编辑所需的语言写作能力培养为主,机译为辅。语言写作能力并非单纯的写作,而是结合阅读储备的语言组织能力,一种语言编辑能力。编辑以原文为依托,但不受原文语言的禁锢,需具备双语语言控制和适度创作的能力。

结合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翻译结果,词、句、语境错误是由言内能力不足引起的语义解读错误和语篇构建错误,过失是学习动机和态度触发的错误。针对翻译学习者的错误,现依照分类,举例说明。

(一)词层错误

词语层面的错误主要由译前“理解”错误引发,理解错误首要触发的便是语义决策错误,即选择了多义解读中非对应的语义,多体现在文化词语的解读中。其次便是词语翻译的任意性和重复性。

1.语义决策错误

英汉语义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多为交叉动态对等,翻译时需要在多元对应中选择最为贴切的表达。贴切不仅是语义层面的对等,同时也是文化意义的对应。

例1

汉语:(据说,古代有一个秀才进京赶考,因没有路费,就制作家乡的筒子米糕,沿途叫卖,终于到达京城,考上状元。)皇帝知道后,十分赞赏,就把这种米糕赐名“状元糕”。

机器翻译:When the emperor found out, he appreciated it very much, so he gave this rice cake the name “Zhuangyuan cake”.

学生翻译:After the emperor knew it, he admired it very much, and gave the rice cake the name “Top cakes”.

“状元糕”在语境中的含义不是夸赞糕点,而是因糕点制作人的状元身份,因此,“top”一词并不能传递文化含义。且“TOP CAKE”是由石家庄市萨诺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欧式低温蛋糕品牌,有撞名盗名之嫌,绝非良译。“状元”是中国传统科举考试的头名,对应的英文表达多为“number one scholar;title conferred on the one who came first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为了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同时不增加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认知负荷,建议按照机器翻译的“Zhuangyuan Cake”进行初步处理,之后加上文后批注“title conferred on the one who came first or got the highest scor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文化翻译的教学可依照文化关系和传播效果,教导学生遇到文化空缺时,选择“拼音+文内/文后注释”策略;遭遇文化碰撞时,选择归化策略,采取目的语中对应表达进行跨语转换;遇到文化对应或对等时,寻找两种文化中的对应表达直接应用。

2.一词任译

文化特色词语具有代表性和特定性,在每一章节中都会出现一个代表性的食物,食物名称除了需要准确传达之外,还需要统一,否则会造成认知障碍,阻碍传播。

例2

汉语:(通山)包坨

机器翻译:Baotuo

学生翻译:Round BT fillings 和 BT fillings

学生翻译虽只一字之差,但却违背了翻译规范。通山包坨是第二章的标题,也是本章的核心概念,先不论翻译的正误,单从一词两译的结果推断,学生未能按照规范和标准,使用统一的译名。这一现象在翻译学习初期较为常见,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练习,该现象会明显改善。但与机器翻译对比后可以发现,学生对通山包坨的英译是在一定认知理解基础上采取的意译方式。译文可依照上文提及的“拼音+注释”方法进行综合处理,英译为“Baotuo* *traditional sweet potato ball with pork, dried bean curd and other fillings popular in Tongshan county, Xianning city, Hubei province”。星号部分为文后注释。

3.信息重复

例3

汉语:除夕之夜

机器翻译:New Year’s Eve

学生翻译:on theEveof New Year’sEve

例3中的“eve”一词为典型的重复现象,准确的译文为“On the Eve of New Year”或“on New Year’s Eve”。“eve”的重复体现了汉英语言的差异。汉语惯常将两个意义相近的词语重复表达,实现表述的平衡美,英译时往往将重复的近义表达合二而一。显然学习者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便产生了信息重复的错误。

(二)句层错误

翻译本科生处于语言能力积累和训练阶段,存在能力不足的现象,而能力不足多体现在语法应用不当和句式受固于原文的错误之中。

1.语法错误

例4

汉语:不要说吃进口,单单是闻一闻那烤过的芝麻香,就充满诱惑,让人回味无穷。

机器翻译:Don’t talk about eating imported food. Just smelling the roasted sesame aroma will be full of temptations and leave people with endless aftertaste.

学生翻译:Before eat into the mouth, just smell the roasted sesame flavor, it is full of temptation and endless aftertaste.

通过对比发现,学生的语法错误主要源自母语迁移,表达受制于原文。首先是“不要说吃进口”,“吃”这一生理行为只能是嘴巴完成,中文重信息的重复性强调,本意为“不要说吃”,“进口”一词在英语中无需表达,学生选择了保留,是典型的汉语母语负迁移的结果。其次“单单是闻一闻那烤过的芝麻香”为动态行为描述,即“闻”+“香”,英语中多以静态方式处理,即“闻香行为the smell of the the roasted sesame flavor only”,做后续动作“充满诱惑、回味无穷”的主语。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将其视为一个行为动作,置于句中,成分不明,造成了语法错误。

2.句式负迁移或僵化

母语对翻译本科生的负迁移除了触发语法错误,另一个典型表现则是句式僵化,出现中式表达的问题。例如:

例5

汉语:在民间,每年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机器翻译:In the folk, there is also a custom of worshipping or sacrificing the moon every August and Mid Autumn Festival.

学生翻译:In the folk, every Mid-Autumn Festival in August, there is also the custom of worshipping the moon or offering sacrifices to the moon.

通过机器翻译与学生翻译对比之后发现,机器翻译在句式上做出了调整,学生则更依赖原文顺序,认知受限于原文。英语句式为“焦点” 式,语义重心一般位于句首,主语具有非人称性和抽象性。汉语的主体性思维模式决定了汉语句式多为断连灵活的“散点”式,语义重心一般在句末,多为有灵主语。例5中汉语主语为“民间”即“人们”,英语可借助形式主语,转换为“It is the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for local people to worship or sacrifice the moon every Mid-Autumn Festival in August”。

“每年八月中秋”为一个时间节点,机器翻译此时明显呈现出劣势,无法正确判断,处理成“八月”和“中秋”两个时间节点。但机器翻译和学生翻译存在一个共同点,即“在民间”的英译。“在民间”一般融合于上下文语境之中,如“他们的故事至今在两国民间传颂。”英译为“Stories about them are still widely told in both countries.”“民间”要么融入“国家”的语义范畴,实现语境融合,要么凸显“民间”以人为本的理念,表达“人民之间”的含义,如“中非民间论坛”的英译是“China-Africa People’s Forum”。因此,“在民间”的概念与“in the folk”缺乏适恰的对应,应处理为“the folk custom”或“among the people”。

对该类错误的纠正或译后编辑需以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地道性为标准。表达的接受和地道性不仅体现在微观层面词的用法、搭配和句法结构之上,同时展现于宏观层面的思维方式之中。因此,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语言,同时也要体验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如文中“小资料”的小标题,同学们在“reference”还是“tips”之间徘徊,“reference”指的是“a thing you say or write that mentions sb/sth else or the act of mentioning sb/sth, of looking at sth for information or of asking ab for help or advice”“说到或(写到)的事;涉及;参考,查阅”。“tips”意为“advice about sth practical or hint”“指点、提示”。对比两者的语义信息之后发现,“reference”相较于“tips”更贴近原文含义。此外,“data”(facts or information)一词可供翻译选择。

(三)语境错误

翻译与语境的结合即谋篇布局,学生如果将语篇视作简单的词句相加,则难以从整体上宏观掌握信息全局,容易形成衔接缺失、意义断层的现象。如大畈月饼篇中“麻饼的来历”,学生译作“Origin of Dafan sesame pie”。单从语言层面的对应而言,该翻译没有任何语言问题,但放置于主题突出的语篇之中,仅用“Origin”一词便可作为标题,“of Dafan sesame pie”则可融入语境之中,不译即可。

上例是信息累赘的表现,学习者也会出现信息不足的问题。如“包坨”篇,包坨是通山特产,文章标题属信息的首次展示,具备开篇布局的功能,并无前文或背景信息作为依托,因此英译时需筹谋开篇和布局后文,既能有效传递信息,又能以简便的方式重复使用核心概念。学习者首先考虑了信息的简洁性,跨语转换为”Round BT fillings”,虽减轻了读者的阅读负荷,却埋下了认知障碍。“round”修饰的中心词“fillings”传递的语义信息是该物为圆形的馅料,“BT”不可知,需借助正文进一步探究。但原文为典型的中文美食介绍模式,首先是对美食发源地的介绍,迟迟没有BT信息的出现。紧接着文中出现小标题,“BT”再次以神秘身份现身。如果说此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仍然保留了部分探秘之意,但当读者终于以为“BT”之迷将要揭开的时候,译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BT fillings is also called potato powder tuo or big tuo.”。此时,“tuo”的出现就像是用新谜语替换了旧谜语,但却没有任何探秘的奖励。此时读者的探秘之心已然无存。激发读者兴趣不失为翻译过程中值得一试的方式,但读者保持“通关”热情的密码在于,奖励和新难题并存。一味只出难题,全无奖励的“游戏”,玩家很容易弃玩。因此,译者需要依托语境,谋篇布局。因为翻译不再只是语言的游戏,也是“知识的翻译过程、行为以及最终结果”[8](P39)。翻译传递信息,解疑答惑,绝非一味设置认知障碍的过程。

(四)过失错误

过失错误往往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与翻译能力的关联性较小。具体表现为书写错误和漏译。

1.书写错误

例6

汉语:麦市干子产于通城县麦市镇。

机器翻译:Maishi dried seeds are produced in Maishi Town, Tongcheng County.

学生翻译:Maishi dried tofu is produced in Maishi Town, Tongcheng County (In Xianing city, Hubei Province).

该例是对地理信息的文内增补,采取了文内注释的方式,是学生积极认知之后的结果。机器翻译难以实现人工翻译的神经认知处理,只是原文信息的对应表述。文内注释的补充是译后编辑的有利佐证,但文内注释并非文后注释的独立行文,置于文中,“in”应该小写而非大写。

2. 漏译

例7

汉语:其表皮薄脆香甜,内馅酥软适口,深受民众喜爱,是中秋佳节的紧俏食品,为中秋月饼的“一绝”。

机器翻译:Its skin is thin, crisp and sweet, and its filling is soft and palatable, which is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It is a popular food for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nd is the “unique” of the Mid-Autumn moon cake.

学生翻译:The skin is crispy and sweet, and the filling is soft and palatable, which is very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漏译不同于省译法,后者属于语言转换的策略和技巧。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为确保翻译顺利进行,决策性的省略不译,是实现翻译目的和文化交际的必然结果。漏译并非翻译技巧权衡下的选择,多是对原文信息的错失或错误判断,部分属无意识行为,部分因能力不足而选择丢弃,部分则是信息语境融合的结果。由于漏译原因的多元特性,在翻译教学中,教学者需首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避免随意丢弃信息的现象和行为。在此基础上,培养学习者的翻译决策能力,将翻译内化为有意识的技能,准确解读,正确传达。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过失错误主要源自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欠缺,其余错误多源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经验不足。针对上述错误,可采取如下策略:词语层面,借助信息增补解决文化词语的翻译,统一包括文化词语在内的关键词的翻译,删除重复信息;句子层面,保持时态一致,依照目的语地道句式调整句序;语篇层面,需依据语境谋篇布局,构建完成信息链;针对过失错误,需进行细致的译后检查和校核。在分析学生翻译错误的过程中,学生的部分英译文本质量不及机器翻译,说明学生并未过度依赖机器翻译,或选择了质量参差的在线机器翻译平台/工具。此后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高质量机器翻译,辅助翻译练习和实践,与翻译行业接轨。

三、结语

翻译技术的发展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人机协作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机器翻译对本科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辅助功能,但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决定了机器翻译的辅助效果。本科阶段的翻译学习者较依赖机器翻译,但无法有效辨认机器翻译的错误,产生了与机器翻译错误类似的错误。虽进行了译后编辑,但在深浅编辑两个层面难以实现有效纠错,提供高质量译文。

该研究从翻译对象和内容的选择、翻译过程的分析解答了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同时也对本科翻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进行了反思,获得了一定启示。

翻译教学内容可融合国家和地方,在宏观正确意识形态下,结合本土特色,实现教学的全面性。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画卷中重要的构建环节,非遗文化既是地方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学校及教师要善于挖掘地方非遗文化资源。[9](P85)湖北科技学院立足地方,成为鄂南非遗文化学习和传播的首要阵地,非遗文化的跨语学习成为非遗文化焕发二次生命的有效手段:不仅成为语言学习者语言转换训练的素材,同时在跨语转换中强化了本土文化的学习。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人机协作是科技孪生时代不可避免的训练方式。教师须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实现机器翻译辅助教学。但机器翻译仍然存在诸多错误,究其原因在于,机器翻译缺乏语境意识和文化意识[6],“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只能模拟人脑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但是对于人脑复杂的信息加工、情感认知、文化素养储备等功能还不能进行复制和学习”,需要“将技术的工具理性与翻译的人文理性张力相结合”[10]。因此,翻译教学中需引导学生有效使用机器翻译,执行译后编辑,一种反思型人机协作模式。对词、句、谋篇/语境和过失问题,进行针对性纠错和训练,协调深浅编辑模式,实现翻译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借助教学和研究,不断反思求证,最终发现,翻译学习者在进行教学训练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使用机器翻译工具,在无法避免科技影响的背景下,教师应指导学生善用工具,学会译后编辑。在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译后编辑的同时,培养翻译决策能力和认知能力,大胆尝试,谨慎编辑,输出高质量译文,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集听授、培训、工具辅助、译后编辑于一身、综合发展的新时代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语境错误学习者
在错误中成长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不犯同样错误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