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

2024-03-31刘波

唯实 2024年2期
关键词:航运长三角港口

刘波

习近平总书记对港口建设“四个一流”的指示,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指明了方向。长三角港口群作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在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中具有重要作用。

长三角港口群的比较优势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强大的经济支撑、完善的交通网络以及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随着長三角港口群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其在世界航运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港口群地理区位优越。长三角港口群位于江海交汇处,属于暖温带、亚热带气候,终年不冻,且是深水良港,具备成为世界级港口群的先天优势。拥有172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和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港口往东通往日本、韩国,东南方向可通往台湾,基本上都在1000海里的航程之内,也是沿线地区与更遥远的美洲、欧洲、中东等地航运的起点港口。

港口群腹地经济发达。长三角港口群直接腹地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有41个城市,其中中心城市为27个。2022年,三省一市经济总量达4.31万亿元美元,占全国经济体量的25%左右,高于海运大国日本(4.23万亿美元)、韩国(1.67万亿美元)和新加坡(0.47万亿美元)。进出口总值为15.07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5.8%。

港口群交通网络密集。2022年,长三角地区铁路营业里程达13749.7公里,其中高铁达6704.4公里、占全国的六分之一;高速公路里程达16649公里,县县通比例达94%;高等级航道网规模超4200公里,占比为全国的1/4;主要机场航线联通43个国家和地区的75个航点,24个运输机场已覆盖94%的县级节点和96%的人口。

港口群基础设施完善。长三角港口群现有17个亿吨大港,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超1000个,各港与世界逾180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900多条集装箱航线,每天有240多个航班往来。2022年,长三角规模以上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62.5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249.2万标箱。其中,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730.3万标箱,连续13年全球第一;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超12.5亿吨,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

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的瓶颈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长三角港口群建设对于支撑区域乃至我国经济的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建设世界级港口群的进程中,长三角地区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港口群效能的发挥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多式联运衔接不畅,配套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一是集疏运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长三角港口集疏运中公路运输比重偏高,比重达到70%以上。公、铁、水等多种集疏运方式衔接不够,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比例不足3%,与发达国家20%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二是专用码头泊位存在短板。长三角规模以上港口平均泊位为330.6个,长江中上游码头缺乏大型江海直达船专用泊位,而当船只到达小洋山,由于缺乏专用泊位而占用南侧岸线,造成深水岸线资源浪费。三是内河高等级航道占比偏低。长三角内河航道总里程达4.2万公里,四级以上航道里程占比约16%,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零碳港口建设步伐不快,关键技术有待提高。一是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率偏低。长三角沿海港口平均岸电覆盖率为89%左右,其中上海港为90%、浙江为91%、江苏为80%,平均岸电覆盖率低于内河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10个百分点左右。二是航运脱碳效率不高。目前长三角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仍然处于增长期,海铁联运、公转水、水水中转运输结构调整,导致船用燃料油消费大幅攀升,长三角港口供油量占全国供油量的53%左右。三是智慧港口建设缓慢。长三角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口重点生产作业环节没有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全覆盖,危险货物码头安全生产没有达到100%数字化管理,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没有实现100%数字化治理,港口对外贸易物流服务没有实现100%数字化管控。

协同共享机制不健全,现代管理体系有待优化。一是港口资源协同配置动力不足。长三角港口群缺乏大力度的统一协调和港口功能定位,上海港的货源大多来自其经济腹地,转口货源仅占5%左右,而新加坡港和香港转口货物占比超过60%。二是港口资源统筹管理力度不够。长三角港口群管理仍存在行政区划制约,在政策体系、运输标准、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技术水平、市场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三是港口信息资源共享发展不平衡。各地港口信息系统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数据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融合程度低,港口企业、货主、船代、货代、物流以及海关、海事、检验检疫等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信息壁垒”。

高端航运服务占比不高,物流服务能力有待增强。一是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滞后。长三角港航运输费用和仓储保管费用约占物流运输总费用的80%以上,而金融、保险、法律、信息等高端服务的比重十分低,与高端航运服务业占比90%的纽约港相比,差距明显。二是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影响力较弱。根据《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2)》,从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三个维度分析,新加坡港排名第一,伦敦港排名第二,而位居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1的上海港只能屈居第三,宁波舟山港更是排在第十位。三是高端航运服务业人才缺乏。航运从业人员在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一些新成立的航运企业,港澳台和外籍员工比例甚至接近30%。

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的建议

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重要枢纽,其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需要对标“四个一流”,在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和一流服务上下功夫。

聚焦一流设施,实现港口群从“联通”走向“畅通”。一是打造韧性集疏运体系。发挥长三角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整合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长江水运和内河水网运输,着力发展海铁联运、水水中转,大幅提高区域间人流、物流等要素流动规模和通达程度,形成“枢纽+通道+网络”的多层级物流枢纽运行体系。二是加快深水航道建设。巩固拓展沿海枢纽港地位,重点建设10万—40万吨级深水航道。充分发挥江淮运河航运价值,加快释放长江12.5米深水航道通航效能。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化码头。加快长三角港口中小码头和老旧码头升级改造,超前谋划码头后方储运设施建设,推动集装箱码头设施能力提升和后续岸线资源开发,有序推进重大件设备、商品汽车等专业化码头建设。

聚焦一流技术,实现港口群从“跟跑”走向“领跑”。一是夯实港口运营数字化底座。以“数据链”为主线,打破长三角三省一市港口数据孤岛,将离散的实时监控系统、设施管理系统、智能运输系统等进行统一整合,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全球航运服务网络。二是建设港口智慧大脑。深耕长三角“海上扬帆”行动计划,在智能船舶、智能港口物流园区、智能航保、智能航运服务和智能航运监管等领域先行先试,打造5G+智慧航运在细分行业和不同场景的“样板间”。三是打造零碳港区。发挥长三角风光电资源优势,以“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为平台,布局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发电技术和氢能物流车、氢能船舶应用场景,降低船舶、港口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聚焦一流管理,实现港口从“离散”走向“集群”。一是提升协同管理效能。长三角港口部门合力编制区域航道网络体系专项规划,形成海洋航路、江河航道、内河航道分级网络体系;统一编制港口码头布局专项规划,梳理现有长江沿线港口、上海港、连云港、宁波舟山港等港口码头,整合资源,科学布局,集约节约土地资源。二是推进港口资源深化整合。组建长三角港口群資源利用投资运行主体集团,统筹长三角区域港口码头资源利用,发挥集团企业参与项目建设、业务运营、资源整合等作用,实现港口资源利用集约化、运营一体化、竞争有序化、服务高效化。三是推动港口数据共享共用。依托现有的长三角港航信息平台基础,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各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有效对接共享。合力打造ICT(内陆集装箱中心)项目,通过构建“一站式+一键式”物流信息平台,实现港口间同港运作。

聚焦一流服务,实现港口群从“现代”驶向“高端”。一是大力发展港航高端服务业。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龙头,补齐长三角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结算、航材租赁、航运仲裁、航运交易、信息咨询等高端服务业短板,拓展港航服务领域,推动港航服务延链升级。二是构建港航综合服务体系。搭建多式联运金融服务、船舶保险、区块链电子提单等应用平台系统,吸引和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港航服务机构总部,推动港航服务全球网络和港航服务融合发展。三是建设高端航运人才库。由长三角三省一市港口主管部门、航运机构、人才服务中心合力打造国际航运人才服务大平台,通过与国际高端航运机构合作,提升本土航运人才国际化水平。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长三角港口群空间集聚效应及物流网络重构研究”(22EYB021)研究成果〕

〔作者系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苏北现代化研究基地研究员、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航运长三角港口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港口上的笑脸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惠东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