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立学课堂,活化古诗词教学

2024-03-31肖萍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立学古诗古诗词

肖萍

立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它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且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高素质人才;在中观层面上,教师赋予课程内容以情感底色和文化特色;在微观层面上,教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挺直身姿、精神独立,并具备探索精神。为实现以上要求,教师需要重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以丰富古诗词教学的内涵。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在立学课堂视角下,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课堂。为了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入小组合作和项目式学习等新颖的教学策略,设计丰富的探索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热烈的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以《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注解。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古诗的主旨,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从实际沟通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生动准确地分析古诗的主旨。然而,由于知识积累的限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诗的题目是《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是地点还是人名?为了解答他们的疑问,教师可以利用PPT展示古诗的创作背景。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学生不仅有了新的领悟,还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兴趣点各不相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与探索活动。

二、贴合立学课堂,优化教学顺序

立学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具身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重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顺序。根据这一理论,学习活动应由学生主导,教师辅助引导。同时,学生通过认知性的实践活动来吸收新知识。为了最大程度发挥立学课堂的作用,教师需要加强对古诗词阅读步骤的引导,使学生能够通过科学的阅读顺序提炼古诗词的重点,体验其中的人文要素。

以《题西林壁》一诗为例,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按照读、解、说的步骤还原诗人眼中的庐山,揭示诗人的内心感受。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读,并找出适合自己的朗读节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受古诗的特点,并尝试感受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和文字注释等展示古诗的译文,引导学生翻译整首诗的内容,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有的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可能比较表面,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古诗中的哲理。比如,在学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时,教师不仅需要阐述“缘”字的妙用,还要点明其中蕴含的哲理,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为了将课堂教学打造成學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贴合学科规律,规划阅读顺序,加强专业引导。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三、坚持多元引导,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引导的策略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者与编者等多个角度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代入诗人视角,学生能够紧扣诗文内容,了解诗词的具体内涵和写作技巧。代入编者视角,学生能够从教材单元的角度体悟诗人的情感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以《暮江吟》一诗为例,这首七言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绘了从夕阳西下到新月初升时的美景。在讲解古诗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引导的教学方法。如,在理解诗意时,教师构建了一个场景:“如果你是诗人,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透过这些美丽的景色,你产生了哪些情感?”学生通过代入诗人的视角来感受江边的景色,对于诗中表达的白居易对景色的喜爱,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景色的喜爱之情的?”以此来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进行详细分析。此外,在理解《暮江吟》一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时,教师可以通过代入编写者的视角体会单元主题情境。

多元引导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帮助他们形成学科视角,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值得注意的是,每首古诗词都有其独到之处,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灵活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四、构建教学情境,降低理解的难度

古诗词大多短小精悍且具有抽象性,基于立学课堂的基本要求,教师应紧扣古诗词的特点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依托生动的语言描述和直观的视听资源来还原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当学生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之后,教师还可以将情境构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边读边想象,边想象边表达。

以《出塞》一诗为例,古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边塞战争中的生活。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注释梳理古诗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绪。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来看,学生仅能了解古诗的基本内涵,难以深刻体会其中的人文要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设计了一道情境题:请你们结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诗还原亲人等待士兵归家的场景。通过具体场景的构建,学生逐渐与诗人产生共鸣。为了实现多种表达方式,教师可以引入大量的视听材料。凭借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学生可以理解诗人对长期驻守边塞的士兵的同情,对朝廷不选贤用能的不满。

在学生理解和构建古诗情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化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够提升综合素养,达到美术、音乐和语文等多个学科融合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开展教学活动,降低理解的难度。

总而言之,立学课堂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趋势,旨在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他们培养成懂得自主学习,乐于自主学习的高素质人才。基于古诗词的特点,教师应优化教学策略并灵活选择相应的引导策略,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以及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立学古诗古诗词
航程课堂:南通“立学课堂”校本化实践样本
踏青古诗词
立学、躬行、自省,奏响师德养成教育三部曲
“拟古诗”之我见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