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并建立传统太极拳管理架构
2024-03-31罗永平
罗永平
目前中国传统武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笔者就此议论一番。
一是“武”味不足,“舞”味太浓。
影视及综合舞台上,一些节目将中国传统武术引入其中,表演者翻滚跳跌,噼里啪啦,嘿嘿哈哈,各种“高难”动作炸眼,各类“飘逸”动作赏目,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拳不像拳、舞不像舞、操不像操。参加者与其说是武术运动员,不如说是舞蹈+体操演员。今年杭州亚运会太极拳比赛获得金牌的运动员的拳术和剑术,大家都领略了吧,是拳?是操?是舞?还是什么?有人会说,这是竞技武术的套路表演,多年来都是如此,是的,没错。但笔者不禁要问,太极拳就是如此?在我看来,亚运会的太极拳套路表演是“舞上荣光”了。且不说,这样的太极拳膝盖肯定损伤,可怕的是,这样的太极拳本身就是导向,一是太极拳动作标准的导向,二是太极拳演练审美的导向,也就是告诉太极拳习练者向此“对标”。试想,如果我们的太极拳朝向这个标准,这对广大的习练太极拳者,尤其中老年人来说,无疑是潜在的“杀手”!再从武术的本质上说,这是百分之百的花拳绣腿!因此,它代表不了传承近400年以太极思维统驭技击为主健身为辅的太极拳,也不符合太极拳内在精神气质。
二是乱象频出,笑柄连连。2017年,太极拳师雷雷与格斗教练徐晓冬“擂台比武”,20秒即被打翻在地,战败后声称“术高莫用,要是使出内力会死人的”。而后,雷雷签约娱乐公司“告别武林”,沦为传统太极拳的笑柄。
2020年,自诩为“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的马保国30秒内被击倒3次,再次引爆舆论,相关恶搞短视频一度充斥网络,又沦为笑柄。
有人说:这些无非是打着太极拳名号哗众取宠的“跳梁小丑”,并没有学到正宗的太极拳功法。此话虽不错,但这两件事件却使整个传统太极拳陷入被“污名化”的窘境。
这些现状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与近些年来武术界的各种推动因素有关。
幾十年来,国内的太极拳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了在比赛中获高分、争名次、拿奖牌,一味翻新花样,“创新”套路,将不少类似舞蹈或体操的所谓“高、难、飘”动作引入各种“自选”套路,追求花哨、好看、热闹,而真正包含着丰富技击内容的传统套路却越来越受到冷落。
经常听到或见到的是,一些全国武术比赛冠军、亚军或名将竟会被社会上两三个小混混以“王八拳”落败打伤。这样的消息传开,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武林名将”有没有真功夫?有多少真功夫?这样的“全国冠军”有什么分量?中国武术就是这样的花拳绣腿,不堪一击?
这反映出一个实质问题:我们习练传统武术,到底是要好看还是实用?笔者自幼习练查拳等外家拳术及器械,16岁开始习练太极拳迄今54年,在传拳的教学中,曾与习练拳击和摔跤的人士交手交流过,现在我的学员和弟子中,也有曾经参加过比赛的拳击及散打运动员。我的体会是,若是直接用于对抗性实战,拳击实际上是最简单实用的,直、钩、摆拳,进攻、躲闪、步伐、速度、力量,几个简单动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实战训练,全身形成肌肉记忆。一般习练传武套路或太极拳推手的人无法与之抗衡。既然他们已有实战能力,为何再从头开始学习太极拳?答案是,领悟和汲取传统武术内在精髓后能更好融入实战。
其实,中国功夫都是苦练加实练得来的,其强度难度都不亚于拳技选手,主要讲究实战。即使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年轻时和师父习拳也是每天早晨和下班后的傍晚,套路、推手、打手、散手练习,而主要习练打手、散手,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天复一天,年复一年。历史上的名武师往往能在一两招之内,把悍敌打败,和注重实战是分不开的,陈家沟的历代名师都是如此。可惜的是,这种功夫渐已失传,吃苦精神渐以懈怠。我们在训练中没有实实在在的真打,一上场就找不到感觉,而他们天天都在练实战。多年来年中国武术包括太极拳,不提倡对抗性,变成了套路表演,以现在光练套路的人跟拳击或摔跤的比赛,定输无疑。
“练为战”,还是“练为看”?这是当下武术人必须回答的问题!当然我并不否定武术的观赏性,但如果仅仅观赏而没有实战,则中国武术难有出头之日。太极拳的状况也是如此,而且在发源地“内卷”得很厉害,应该引起我们高度注意。
这些问题的出现,应该说与武术的管理有关。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武术管理还是沿袭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模式和架构,国家武术协会,省、市、区级武术协会四级架构,实践说明,这样的架构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当下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甚或阻碍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因此,管理架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据悉,有人已经在一定层面和一定范围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比如,清华大学曾经组织召开了一次清华武术九人谈的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改革的会议。会议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主张,简而言之:
第一种,要求由国家出面改革成紧密围绕技击实战为主进行传统武术的发展,至于健身等只作为次要发展;
第二种,主张国家出面把传统武术的健身、文化、技击等各方面都同时进行,多元化发展,同时也强调必须保证技击实战的发展;
第三种,主张国家只对传武的健身和文化方面进行推动发展,至于技击实战仅仅只是放开容许传武进行实战训练和教学以及容许传武进行实战比赛。
在民间,据说少林武术这方面已经走出第一步了。
少林寺研究制定推出了少林功夫段品制。而这个制度里段位阶段只是简单地把传武的技击用法进行知识性的学习,没有格斗能力的要求,这是基础。9段以后需要获得品阶,不同品阶必须具备一定格斗能力,品阶获得和提升都有徒手格斗和兵器格斗的考核,要求品阶阶段必须同时具备徒手格斗和兵器格斗的能力。同时,规定少林功夫段品制里只有4品以上的才可以收徒教拳,1到3品只能作为助理教学,段位阶段则不可以教拳。这是传统武术良好的开端。
就传统太极拳而言,虽然“太极拳”已于2020年12月17日成功“申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太极拳发展的社会面上,其处境十分尴尬无奈。
其一,流派纷繁复杂,和而不统。传统太极拳的传承讲究师承,但目前除了陈氏、杨氏、孙氏、吴氏、武氏、和氏、李氏等七大主要流派外,各种民间自创的小门派数不胜数。况且七大太极流派的发展不均衡,对内难以一统,对外无法形成合力。认为太极拳由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还在误传并有一定的市场。
其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行业缺乏统一标准。目前,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习练人数过亿,多在大大小小的拳馆或公园空地学习,其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靠行业内部道德规约并不现实。一个毫无基础的人,来陈家沟或其他地方学了两天拳,就出去开拳馆教徒弟了,学过摔跤的人,来陈家沟或其它地方学了两天推手,就开始教授太极拳推手了。从习练者到传授者,身份转变不需要统一的考核认证,也没有相对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教学标准,杂乱无序。
其三,套路和技击两张皮。太极拳传授大多数教教套路,许多人练了改,改了练,一些所谓太极拳名师、大师不懂太极拳技击招数,一辈子“死练拳”“练死拳”,怎么能和他人交手。而上擂台散打的人大多从拳击、摔跤甚至举重运动员转练而来,他们不懂武术,更不会套路,产生了会套路的不会技击,会技击的不会套路的怪相。
其四,把推手当作实战搏击。推手只是练习听劲、化劲的手段或方法,不是实战搏击。以推手代替实战,认为推手好就可以实战多么可笑。十多年来推手实践证明,推手比赛只会产生顶牛、僵劲、蛮力、摔跤等现象,有时场面还不如摔跤。而太极拳实战的散手多数人不知,或知之甚少,几乎见不到太极拳散手训练信息,更不要说太极拳散手比赛。
于此,笔者愚见:治理武术界暴露的问题,改革并建立适应当代武术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管理体系,应从现有的武术管理架构入手。
1.頂层设计。
中国武术运动协会是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管理、运作全国的武术活动。目前,中国武协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主要抓的就是竞技武术包括太极拳暨套路项目,还有武术的群众活动等方方面面,传统武术项目包括传统太极拳没有专设专职部门管理和运作。从中国武协组织架构上进行改革很有必要。首先,要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分开管理和运作,设立竞技武术管委会、传统武术管委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鉴于中国武术传统拳种多样状况,在传统武术管委会下设立较大拳种的专委会,如太极拳专委会、八极拳专委会、查拳专委会等。而专委会的领导要习练传统太极拳的人担任,而不可由太极拳外行的人来担任,内行人管内行事嘛。若国家层面一时难以推开,可以先从河南省武协或焦作市武协试点,成立省、市武协下辖的传统太极拳专委会进行运作和管理。
2.设立太极拳专属的评价认定体系。
目前,太极拳没有专属的段位制,只是划入武术大类进行资格认定。对太极拳的师承、技术要领、拳术水平等划分也没什么标准,更不用说在社会上有什么广泛影响。这样的段位评定可以说对传统太极拳的人关系不大,他们不在乎段位,也基本不认可被评定段位的多数人员,尤其是一些所谓高段位人员。
改革现有太极拳段位的评定要求和标准,段位的评定不能按照竞技武术的评判标准。应按照传统太极拳的要求,由太极拳专委会考核、评判习练者的资格、水平以及段位,建议设立一套太极拳专属的评价认定体系。可借鉴、学习、参照少林寺段品制制定标准,按照“持证准入”原则,对传统太极拳运动的人和事进行管理和规范。
3.改革“两张皮”教学方式。
传统太极拳教学不能仅以套路为主,而要将技法和套路紧密结合,冲破“死练拳”“练死拳”的羁绊,这是我们恢复和还原太极拳灵魂的必由之路,虽然对拳师的要求很高,但必须这么做!拳师要讲解每个拳架的技法招数,即怎么用怎么练,怎么练怎么用,并反复训练,不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更可增强实战性。
4.制定传统太极拳比赛规则并培育裁判员。
目前,传统太极拳的比赛规则和评判标准是依据国家武协2012年发布的《传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但这规则基本上还是沿用竞技武术的比赛规则,而担任裁判的大多数是学练竞技武术的人员,学练传武包括太极拳的很少。因此,它不能套用在传统武术身上。外行评判内行岂可不乱?就拿笔者所在的南京市来说,今年10月14日举办的“第十三届南京武术精英赛”,从仲裁委员会到裁判员共36名,几乎都是竞技武术成员,窥一斑而观全豹,全国各地类似的赛事大致如此了。
因而,借鉴2012年的《传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及有关规则,制定传统太极拳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培养传统太极拳的裁判员势在必行。当然,传统太极拳的比赛要由太极拳专委会培养认可的裁判员来担当。
5.积极探索太极拳散手比赛规则和模式。
改变只重推手热衷推手比赛的方式,转而注重技击招术的教学,并在散手中实践,借鉴其他擂台散打模式和规则,结合传统武术包括传统太极拳散手搏击方法,摸索出一套适合太极拳散手实战比赛的规则和模式。这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要积极有为,假以时日,会有成果。
总之,积极运作,数年有功。
(作者为南京太极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