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和常见病害防治的策略探讨
2024-03-29汲生彩
汲生彩
摘要: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与常见病害防治策略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粮食需求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了常见病害防治的策略,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病害防治
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和病害防治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通过适宜的品种选择、科学的施肥和灌溉管理、合理的剪伐和修剪、土壤改良等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最大程度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这将有助于确保粮食供应,保障农民的收益,同时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1.1 选择适宜的品种
在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中,选择适宜的品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对小麦品种的适应性存在差异,只有选择适合当地的优质小麦品种,才能在生长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产量和品质优势。
首先,在选择适宜的品种时,需要考虑当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地区的温度、湿度、日照时间等因素都会对小麦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北方地区冬季寒冷,适合选择耐寒品种;南方地区气候潮湿,适合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因此,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品种是种植优质小麦的基础。
其次,还需要考虑品种的抗病虫害性和耐逆性等因素。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而抗病虫害性强的品种能够有效地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此外,耐逆性强的品种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提高产量和质量。因此,在选择优质小麦品种时,需要综合考虑其抗病虫害性和耐逆性等因素,选择出最适合的品种。
为了提高种植优质小麦的效果,除了选择适宜的品种,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确保种子的质量。优质小麦种子应具备良好的发芽率、活力和纯度,这样才能保证种植后的苗期生长健壮。二是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要合理施肥,确保小麦吸收养分的需求,并预防养分缺乏或过量的问题。三是定期检查小麦的生长状态,采取适时的剪伐和修剪措施,有利于促进株型的形成和养分的分配。四是注意合理的灌溉管理和防治病虫害。水分是小麦生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要确保适宜的灌溉量和灌溉时机,避免因水分不足或过剩产生的问题。同时,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1]。
1.2 合理施肥
在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中,合理施肥也是关键的一步。小麦在整个生育期需要吸收多种养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以及钙、镁、硫等微量元素。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合理施肥是确保小麦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了解小麦生育期所需的养分及其比例是关键。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需要吸收不同比例的氮、磷、钾等养分。在苗期主要需要氮肥和钾肥;拔节期和孕穗期需要较多的氮肥和磷肥;而在灌浆期,则需要较多的钾肥和氮肥。因此,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所需养分比例,合理施肥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土壤类型、缺素情况等确定合适的施肥量和施肥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土壤类型和肥力水平对施肥量的确定有直接影响。对于肥力较高的土壤,可以适当减少施肥量;对于肥力较低的土壤,则需要增加施肥量。同时,根据季节和天气条件确定合适的施肥时机也非常关键。例如,在雨季到来之前施肥可以促进养分的吸收利用;而在干旱季节,及时灌溉和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
1.3 控制灌溉
在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中,控制灌溉可以有效把握小麦的生长需求。小麦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较高,适宜的水分供应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然而,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通过适时浇水、合理灌溉方式等控制水分供应,避免积水和干旱等问题,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首先,了解小麦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至关重要。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有所不同。苗期需求较少,适当干旱有利于根系发育;拔节期和孕穗期需求逐渐增加,适当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茎叶生长和穗部发育;灌浆期需求最高,充足的水分供应有利于籽粒饱满。因此,在小麦生长期内,要根据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合理调整灌溉策略[2]。
其次,探討如何通过合理灌溉方式控制水分供应。常见的灌溉方式有畦灌、喷灌、滴灌等。畦灌适用于大面积的土地,可以节约水资源,但灌溉效果相对较差;喷灌和滴灌适用于设施农业和小面积种植,灌溉效果较好,但需要较高的投入。在选择灌溉方式时,要综合考虑土地面积、水资源状况、投资成本等因素,以保证水分供应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最后,还要注意避免积水和干旱等问题。积水会导致土壤缺氧,影响小麦根系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根部病害的发生。干旱则会限制小麦的生长,影响产量和质量。因此,在灌溉过程中,要合理设置灌溉设施,确保灌溉水的有效利用,避免水分浪费和土壤侵蚀。同时,要加强灌溉管理,根据小麦生长需要和土壤湿度及时调整灌溉周期和灌溉量,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1.4 土壤改良
在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中,土壤改良是关键环节。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良好的土壤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因此,通过有机肥料、石灰等手段改良土壤质地和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土壤改良的重要性在于提高土壤肥力。小麦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而土壤肥力直接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通过有机肥料、石灰等手段改良土壤质地和结构,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使植物更容易吸收养分,进而提高产量和品质。土壤改良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有机肥料和石灰等物质可以改善土壤的pH,提高土壤的保水性、保肥性和透气性,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有机肥料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抗逆性,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具体改良土壤质地和结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养分和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可以采用农家肥、腐熟的堆肥、腐殖酸等有机肥料,通过合理的施肥方式,如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提高土壤肥力。(2)施用石灰。石灰可以调节土壤pH,提高土壤的保水性、保肥性和透气性。根据土壤酸碱度,可以适量施用石灰,如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可以提高土壤pH,增加土壤肥力;在碱性土壤中施用石灰可以降低土壤pH,改善土壤结构。(3)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合理的耕作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以采用深松、深耕、轮作等耕作方式,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肥力[3]。
2 常见病害防治的策略探讨
2.1 病害防治前期準备
在常见病害防治的策略探讨中,病害防治前期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预防病害胜于治疗病害,因此,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病害防治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的种植方式可以有效地预防病害的发生。
首先,要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预防病害的发生远比治疗病害更加经济、高效和可行。因此,在种植小麦之前,要充分了解并评估可能出现的病害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做好充分的预防工作。
其次,在田间管理方面,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合理地排水和通风,避免积水和高湿度环境的形成,减少病菌和病虫害繁殖的机会。二是要合理设置种植密度,避免植株过密,以减少病菌传播和病害发生的风险。三是要及时清除病害源,如田间的病虫害残株、杂草等,以减少病害的传播。四是要定期检查田间病害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发生的初期症状,防止病害扩散。
最后,科学的种植方式也是预防病害发生的关键。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抗病虫害性强的品种是预防病害发生的基础。此外,合理的施肥、灌溉、剪伐和修剪等措施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健康状态和免疫力,减少病害的侵袭。因此,在种植小麦过程中要全面考虑田间管理和栽培技术,采取科学的种植方式,预防病害的发生[4]。
2.2 识别和监测病害
在常见病害防治的策略探讨中,识别和监测病害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是防止病害扩散和降低病害损失的关键。了解常见的小麦病害及其症状是基础。小麦病害有很多种,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等。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赤霉病、纹枯病、条锈病等;细菌性病害有白粉病、叶锈病等;病毒性病害有黄矮病、小麦矮缩病等。这些病害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如病斑形状、颜色、发病部位等,了解这些症状有助于及时发现病害。
通过及时监测和识别病害,可以提高预警和防治效果。在病害发生初期,病害程度较轻,病害部位较小,此时采取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害损失。因此,及时监测和识别病害是非常关键的。可以通过田间巡查、病害调查、病情监测等方式,了解病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发现病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农民还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卫星遥感等,进行病害监测和识别。这些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病害信息,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病害预警系统,根据病害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预测病害的发生趋势,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2.3 防治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和发生程度的病害,农民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多种策略。化学防治是常见的防治策略之一。化学农药可以迅速杀灭病害源,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在选择化学农药时,需要根据病害类型和发生程度选择合适的药剂和用量。注意药剂的选择时要优先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化学防治需要根据病害的生长规律和传播途径,合理安排施药时间和频次,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病害防治策略。通过利用天敌、寄生虫、拮抗菌等有益生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在生物防治中,需要选择适合的生物防治剂,并根据病害类型和发生特点确定施用时机和方法。同时,为了提高生物防治效果,还需要合理配置和调控农田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和食源[5]。
另外,物理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病害防治策略。物理防治方法包括热处理、冷冻、紫外线照射、喷烟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物理力量杀灭病害源,达到防治的效果。在使用物理防治方法时需要注意,应根据病害的特点和对物理条件的敏感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确保操作方法正确、科学,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也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种植结构调整包括间作轮作、间隔栽培、混合栽培等方式。通过合理安排不同品种的种植,可以减少病害在种植区域的传播风险。同时,不同种植方式可以改善田间环境,优化土壤结构和生态系统,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和生长发育状况。
2.4 病害防治后期管理
在常见病害防治的策略探讨中,病害防治后期的管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定期检查和保持连续性防治是确保病害防治效果的关键。此外,清除病害源、病害残株等管理措施也有助于巩固病害防治成果。首先,强调定期检查和保持连续性防治的重要性。病害防治并非一次性、短期性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病害发生和扩散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保持连续性防治可以确保病害得到持续、有效的控制,降低病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其次,探讨病害防治后期的管理措施。在病害防治后期,需要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来巩固防治成果,防止病害反弹。具体措施包括:及时清除病害源,如病害残株、杂草等,减少病害在田间的传播;对病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重点防治,确保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加强田间巡查,密切关注病害发生动态,及时调整防治策略;对防治效果较好的措施进行总结和推广,提高防治工作的整体水平。
最后,病害防治后期的管理还应注意与种植者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培训和指导,提高种植者的病害防治意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病害防治工作。同时,要鼓励农民和种植者采用绿色防治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病害防治对环境的污染。
3 结语
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和常见病害防治策略的探讨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合理施肥、控制灌溉、剪伐与修剪、土壤改良、病害识别与监测以及病害防治后期管理等策略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生产效益和抗病能力。然而,优质小麦种植技术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静.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和常见病害防治[J].农家科技:理论版,2023(2):22-24.
[2] 牛丙芳.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11):44-46.
[3] 王恒义,姜兆伟,黄可东.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21(4):1.
[4] 李秋云.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和常见病害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22(6):2.
[5] 宋丽娜.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新农民,2021(10):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