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宣“三贴近”原则下信阳毛尖制茶技艺翻译研究

2024-03-29张孟杰

福建茶叶 2024年2期
关键词:毛尖茶三贴近毛尖

张孟杰

(信阳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3年6月8日,信阳毛尖亮相由文化和旅游部和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共同主办的“茶和天下•雅集”信阳毛尖专场活动,向国际组织和欧洲人介绍信阳茶文化。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其翻译和对外宣传工作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外宣“三贴近”原则及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翻译现状

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指出,根据目前我国对外宣传的实际情况,除去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的原则,强调外宣翻译需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外宣“三贴近”原则能够很好地解决因英汉语言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思维差异导致的翻译问题,在该理论指导下得出的译文更加适合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也更加符合外国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能够较好地实现非遗外宣的目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相关的研究主要聚焦研究现状、现实困境、策略探究、翻译价值、发展建议等方面[2][3]。也有不少研究者以省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非遗个例为对象,探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和传播策略,其中赵丽春[3]从非遗视角探究茶叶外宣的翻译问题及策略;黄涵[4]从英语翻译视角探究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的策略。在非遗翻译实践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多以翻译目的论、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对非遗相关术语进行翻译[5][6]。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梳理,可以发现目前鲜有从外宣“三贴近”原则角度对信阳毛尖非遗相关内容进行翻译的研究。

目前已有的信阳毛尖茶外宣翻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专业术语音译或直译,不能准确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如将“生锅”译为“raw pot”。第二,原文信息全盘译出,语言啰嗦,重点不突出。第三,译者未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译文有翻译腔或易产生误解。因此,在翻译时,需尽量以目的语和受众为中心,贴近目的语语言习惯和西方思维方式,避免引起误会。

2 外宣“三贴近”原则下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非遗翻译策略分析

2.1 贴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凡是要对外介绍的素材,理所当然是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和贴近国外受众需求的[1]。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该原则更倾向于从信息传播主体的角度出发,传递准确、重要的且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适当突出民族特色,保留文化多样性。

原文:信阳毛尖茶的显著特点:细、圆、紧、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有板栗香。

译文:Xinyang Maojian Tea is world-famous for its being“thin,round,narrow,straight,and covered in fine white hairs”.The tea soup is green in color,and it has high aroma,thick taste and gives a hint of chestnut.

信阳毛尖的外形与其他绿茶品种的外形有着显著的区别,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细、圆、紧、直,多白毫”。原文的后半句是对信阳毛尖茶汤的描述。从句法结构的角度看,原文一气呵成,内容丰富,没有连接词,是典型的汉语意合表达。但在翻译成英语时,需符合英语形合表达习惯,因此笔者将原文拆成两句来译,并适时添加主语和连接词,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从词汇的角度看,原文表述的信阳毛尖的特点都是真实可见的,因此在翻译时,直译的翻译方法更能真实传递原文信息,让国外受众了解信阳毛尖的特点。

原文: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淮南,以光州上”。

译文:Lu Yu,widely revered in China as the Tea Sage,once rated Xinyang Maojian Tea as the No.1 of Huainan region,one of the eight tea regions in Tang Dynasty(618A.D.-907A.D.),in his classic Cha Jing,the world’s first tea encyclopedia.

信阳地区种植茶叶已有2300年的历史,所产茶叶品质上乘,被列为贡品。茶圣陆羽曾对其有很高的评价。“陆羽”、“茶经”、“淮南”、“光州”等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时,需要通过音译与增译或释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将其内在含义传递出来,便于英语受众更好地理解接受。因此,将《茶经》译为Cha Jing,the world’s first tea encyclopedia,突出该经典著作的内容与权威。原文中的“淮南”是淮南茶区,是唐代中国八大茶区之一,因此增译“one of the eight tea regions in Tang Dynasty(618A.D.-907A.D.)”,便于读者了解该评价的背景。当时的淮南茶区包括七个州郡,均位于今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而光州是七州郡之一,即如今的信阳潢川。而“光州上”指的就是光州郡产的信阳毛尖最好,因此笔者以为转译为大家所熟知的“Xinyang Maojian Tea”能更好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实现外宣交际的目的。

LOGGWO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计算如下:计算种群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值的时间复杂度为O(N),N为种群规模;个体位置更新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N2+klogn);群体循环迭代的时间复杂度为O(N2),所以,LOGGWO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2.2 贴近国外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非遗文化时,中国人和外国人对信息的预期和接受度有很大的不同。外宣“三贴近”原则的第二条:贴近国外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就是强调外宣翻译要站在目的语受众的角度去合理把握信息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适当采用直译、增译、省译等翻译方法,偶尔会采用概括性的翻译,避免信息太过复杂,引起阅读或理解障碍。

原文:信阳毛尖名茶产区:信阳市浉河区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俗称“五云两潭一寨”。

译文:The high grade Xinyang Maojian Tea is found in the tea producing regions of “Five Mountains,Two Waterfalls and One Village” in Xinyang city.

“五云两潭一寨”是信阳人引以为傲的信阳毛尖名茶产区,主要集中在信阳市区以西的浉河港附近。在对外宣传过程中,外国受众对这些具体的产区并不熟悉,如果将所有山、潭、寨的名字都一一音译出,难免晦涩难懂。因此,在翻译时,应选择相对概括性或模糊性的表达,来降低理解难度。而原文中刚好有众多茶区的简称,即“五云两潭一寨”,可直接借鉴翻译。其中“五云”指的是五座山,高耸入云,因而得名,因此在英译时,可译为“Five Mountains,Two Waterfalls and One Village”,增译“in Xinyang city”,更符合外国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实现外宣交际的目的。

原文: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是信阳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信阳毛尖手工炒制分生锅、熟锅、烘焙、拣剔等过程。

译文:Xinyang Maojian tea processing technique is a local traditional handicraft technique,including steps of harvesting fresh tea leaves,airing,stir fixation,rolling and shaping,baking,and refining.

信阳毛尖茶手工采制技艺中“生锅”、“熟锅”是翻译的难点。笔者向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非遗传承人了解到,“生锅”和“熟锅”其实是茶叶炒制过程中两个很重要的步骤,用的两口锅是完全相同的,相邻而砌,但炒茶时的温度和功效是不同的。“生锅”主要用于杀青,炒茶师傅通过用“茶把子”不断翻动茶叶,利用高温不断使鲜叶中的酶失活,防止氧化变红,并使一些低沸点的气味挥发,使茶叶的性质和气味更加优质稳定,因此在翻译时,笔者将其译为“stir fixation”,展示出炒茶的动作和功效。“熟锅”主要是炒茶师傅采用多种揉捻手法,降低茶叶含水量的同时,使毛尖茶叶变得“细圆紧直”,因此笔者将其译为“rolling and shaping”,展示了使毛尖成型的的主要动作。同时,笔者增译了毛尖茶制作技艺的前两个流程“采青harvesting fresh tea leaves”“摊晾airing”,使过程更加完整。

“理条” “抓条” “甩条”(徒手)

译文:roll the tea leaves with tea broom

roll the tea leaves with hands

原文中的六个带有“条”的术语,是炒茶师傅们独创的。“条”在这里指的是“茶叶”,因其细长,而称为“条”。而这些术语是炒茶师傅们在“生锅”和“熟锅”两个步骤内,对茶叶进行的炒制和塑形动作,前三个为炒茶师傅手握炒茶工具“茶把子”进行,后三个是直接用手揉捻。该过程可直接概括化译为“rolling”,为突出动作和工具,将其译为“roll the tea leaves with tea broom”,“roll the tea leaves with hands”,形象具体,且不至于造成阅读和理解的困难,符合外国人对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3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不同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在文化外宣翻译时,如果不能贴近目的语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译文将会变得晦涩难懂,甚至可能引起误解。最好的外宣翻译不是按中文逐字逐句机械地把中文转换成外文,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1]。因此,在外宣翻译中,译文尽量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便于其理解,且避免误解。可适当采用中国英语“Chinese English”体现文化自信,丰富文化多样性。

原文:炒制一斤茶叶大概需要五万个嫩芽。

译文:It takes roughly 50,000 fresh buds to produce just 500 grams of Xinyang Maojian Tea.

原文中的“斤”是中国常用的重量单位,一斤等于五百克。在翻译成英文时,重量单位最好与国际接轨,方能更好地被外国人所理解,因此在翻译时,笔者将“一斤”译为“500 grams”。另外,译文中增译了“just”,突出五万个嫩芽才能炒至出五百克的茶叶,显示了信阳毛尖的珍贵,符合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另外,原文是典型的汉语无主句,在英译时,引入“it”做形式主语,使译文更地道,符合英语的语言思维习惯。

原文:(熟锅内)茶条达七、八成干时,即可出锅。

译文:When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tea leaves dropped to 70%-80%,then they are ready for baking.

原文中的“七、八成干”是汉语中描述物体干燥程度的专业术语,这里指的是茶叶的干燥程度达到70%-80%左右。中国文化中有很多类似的模糊表述,比如中国厨师烹制美味时,对火候和调料量的把握。但西方文化思维讲究科学准确,用准确数据支撑,如烹饪食谱里各种原料的量会具体到克。因此在翻译时,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得出相对准确的茶叶含水量,并将其按照西方惯用的表达方法“drop to”译出,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也避免产生中国人不严谨的误解。另外,原文中的“出锅”其实指的是接着进行下一步烘焙,因此在翻译时,笔者将其译为“ready for baking”,使流程介绍衔接紧密,也符合西方人的思维习惯。

3 建议与总结

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的翻译过程,需要不断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学习相关流程和术语含义,方能实现忠实于原文的目的。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三贴近”原则能很好地引导译者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信息传递的深度与广度,语言组织的效度,以实现更好的外宣效果。同时,地方政府可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吸纳包含文旅、翻译、艺术设计、经济管理等多领域人才,鼓励与非遗传承人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进程。

猜你喜欢

毛尖茶三贴近毛尖
都匀毛尖绿茶与红茶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那一刻
都匀毛尖茶荣誉榜
刘文新:一辈子 只做信阳毛尖
品山品水品毛尖 信阳茶艺纵古今
毛尖茶韵
都匀市老干部争当义务宣传员
午后
习作指导须“三贴近”
浅论广播电视如何守护主流媒体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