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茶文化的“天人合一”

2024-03-29潘佳琪彭家海

福建茶叶 2024年2期
关键词:妙玉品茶茶具

潘佳琪,彭家海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从各方各面解析了封建时期一个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也表现了清代的礼仪文化制度。全书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和待人接物的时侯展现出各色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作者通过这些现象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幅具有清代生活气息的浓缩画卷。《红楼梦》中的茶文化从茶具、风俗、品茶等方面展示出来,并且在《红楼梦》的第一章就有提到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又接着借着一位“空空道人”来暗示《红楼梦》各位人物的结局也隐含着曹雪芹的深意。本文将从茶具、煮茶、品茶和以茶养生的角度来分析《红楼梦》中茶文化里所蕴含的道家思想。

1 茶具

曹雪芹先生笔下《红楼梦》中的贾府可谓是皇亲国戚的大户人家,其府上的规矩吃穿用度皆代表着清代上流社会的风俗习惯。所以,贾府中的饮茶之道是十分讲究的,书中也有很多制作精美、具有代表性的茶具。在古代品茶时的规矩蕴藏着很多文化底蕴,茶具大多是以杯、壶、盘为主。在小说中几乎每位主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精美茶具。比如,贾府中颇有地位的贾母屋内放有旧窑小茶杯和什锦茶吊,并且她的居室花厅内配有洋漆茶。王夫人用茶时婢女们则是用精美的茶盘托着茶盏。故事中的男主角贾宝玉的贴身丫鬟也用连环洋漆茶盘来给贾宝玉送茶。在《红楼梦》中关于贾府用茶较为经典的一幕还属妙玉在栊翠庵根据年龄身份以及性格和在场每个人的茶性来对贾母、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行人进行茶具的区分,拿出了她珍藏已久的茶具。给贾母配的是精美的名品“海棠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给宝钗的是刻有“晋王恺珍玩”和“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题款的植物茶具,给黛玉的是“形似钵而小的犀牛角”茶具,给宝玉的先为“绿玉斗”,后又拿出“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茶具,给其他人配的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1]可见在清朝,不管是上流社会还是文人墨客都在用茶时很有讲究并且对用茶时的茶具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曹雪芹的审美世界里古就是美,用古器就是行古道,这也代表了当时文人对茶具的审美倾向。[2]这同样也代表着清代的审美和茶文化。

古人常常以品茶作为雅事,品茶的文化在中华文化当中也盛行了千年。而茶具几乎与茶叶同时出现,与盛食物相同,在人们享用茶叶的时候会想到用什么器皿来盛放茶叶调制出来的茶水。清朝定都北京,每到冬季沏好的茶就会凉的很快,所以人们就在茶碗上加上了碗盖,这也省去了用茶壶来泡茶的步骤。这个带盖子的茶碗在当时被叫做盖碗,但是这个盖碗在后来也被衍生出来自己的意义和文化价值。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人们也赋予了三个部分不同的含义,其中盖子在最上面寓意是“天”;茶碗在中间,其寓意就是“人”;最后是托着茶碗和茶盖的茶托是“地”的象征。所以,这套茶具又称“三才碗”,如此一来,三者合一也的确符合了道家中“一”的思想,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三才碗的茶盖需要契合茶碗的碗口大小,其中茶托中间的凹陷要与茶碗的碗底吻合,三者搭配成套寓意着天人合一的“合”。对于茶具本身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内涵,《道德经》当中有“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其旨在告诫人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从而达到道家思想里的身心合一的境界,继而达到“神、气、形”合一的境界,也旨在告诫人们身形与功能的共存之道,达到超凡、脱俗的天地人合的境界。《红楼梦》中的茶具虽然花样各一,但是大多是符合当时清朝流行的“三才碗”的设计,其基本的泡茶的功能并且考虑到天时问题加了茶盖体现了“身”;“心”则是表达了设计者在茶具上所赋予的形式美和思想内涵。所以,在茶碗的设计中人们将功能和美观相统一,二者相辅相成更加体现了所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德经》中广为流传的一句“道生一,一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旨在告诫世人遵循自然规律,提倡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效法自然。庄子认为万事万物都应该按照其原来的性情发展,我们不应该强行改变任何事物和人的本性,用敬畏之心去感受自然之美,将超凡脱俗自然万物融入生活。在《红楼梦》茶具中其中有“成窑五彩小盖钟”是脱胎填白盖碗,成化斗彩图主要有花鸟、人物等。这种将自然之物融入茶具的做法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尊重自然,愿意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境界。

2 茶水

烹茶之道不仅仅在于茶具的选择,在烹茶的过程中择水也是至关重要。水的选择会间接影响到茶叶的味道和香气是否能全部发挥出来。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就对煮茶的水有着详细的描写。书中这样写道:妙玉将煮好的老君眉捧给贾母,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又到后来,妙玉执壶向贾宝玉的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黛玉因问道“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1]

后面章节还有一次描写到了烹茶时的用水,妙玉带了道婆到惜春处叙些闲话,惜春诚邀妙玉伴她一宵,书中写道:“打发道婆回去取了她的茶具衣褥,命侍儿送了过来,大家坐谈一夜。惜春欣幸异常,便命彩屏去开上年蠲的雨水……”[1]古代时期,大家不仅对茶叶本身有所要求,并且对泡茶用的水也会十分讲究,择水的用材对能否发挥出茶叶本身的香气和味道也是至关重要的。当时清朝的皇帝用茶的水都是用专车从玉泉山上运来的,可见用水对催发出茶的韵味起着很大的作用。

陆羽的《茶经》也强调择水的重要性,原文中有叙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地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3]井取汲多者。意思是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山水,最好选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这种水流动不急),奔涌湍急的水不要饮用,长喝这种水会使人颈部生病。几处溪流汇合,停蓄于山谷的水,水虽澄清,但不流动。从热天到霜降前,也许有龙潜伏其中,水质污染有毒,要喝时应先挖开缺口,把污秽有毒的水放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来,然后饮用。江河的水,到离人远的地方去取,井水要从有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妙玉所选用的雨水和雪水在明代屠隆的《考槃余事》中也有记载,其中第一条就提到择水选用天泉即雨水,水质以秋天时最好,其次为梅雨时。秋天的水色白且冷,梅雨时水白而甜。水甜多少会使茶味失色,水冷则能保持茶味,所以秋水最佳。春水又胜冬水。但不论何者均以和风甘雨中自然运行而得之水最好,夏季暴雨不佳,风雷时亦差。龙行所致之暴雨或甘霖,亦不宜饮。雪为五谷之精,以此煎茶有幽人清况的雅致。在书本中妙玉通常会用旧年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来泡茶待客,这中间都是有原因的。在古人眼中天泉(雨水)是仅次于泉水的泡茶好物,是天地阴阳调和之时从天上落下来的产物。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的名句: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4]意思是品德美好的圣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施恩于万物而从不与万物相争。这句话间接说明了道家将水置于崇高的地位,在道教的思想中水代表着特殊属性,水在道家的眼中是可以承载包容万物的气度,处柔、守雌、虚静都是道家形容水的美好品德。茶叶在水的融合下也会杂糅水的自然之性:至善至美,至刚至柔。在择水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水的味道的筛选。水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纯净的馈赠,通过自身的至净至纯来诱发出万物最原本的状态,也帮助事物能够成就自己最好的状态。但水从不邀功也从来不喧宾夺主,在发挥出茶香和茶味中“水”真正做到了“利万物而不争”的自然属性。

3 品茶

在古时候,人们会将饮茶作诗视为高雅的事情。所以人们也会叫喝茶为品茶,《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姑娘们会经常将品茶作为一件消遣的乐事,也会聚在一起作诗作联打发时间,其中书中就有几回人物聚在一起吟诗作对也是和“茶”事相关。其中第十七回元妃回府省亲中宝玉为潇湘阁题词“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此联说烹茶鼎炉绿烟袅袅,窗下着棋指头生凉;而“闲茶”“棋罢”之后尚觉烟绿指凉,正是因为窗外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意在写竹子茂密幽深。在第二十三回中宝玉作了四时即事诗,三首咏及茶事:“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夏夜即事);“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秋夜即事)“;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冬夜即事)。这三首诗也间接交代了用茶时的周围环境——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趁着月色好到凉亭小憩,喝一口琥珀杯里倒出来的滑润的荷花露,吹一会掠过柳树梢头进入玻璃栏杆的清爽的晚间风);绛云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怡红院内丫鬟们的嬉笑声终于停息了,皎洁的月光流泻,浸透了红色的窗纱。满是青苔的虎皮石地上睡着仙鹤,水井畔梧桐树上的露珠打湿了借宿的寒鸦。);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睡未成,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梅花翠竹进入梦乡,已到了半夜三更,我虽有温暖的羽毛锦被,却仍未安睡。白雪盖没了大地,再也听不到婉转的莺啼声;松影铺满了庭院的雪地,只见仙鹤在悠闲地信步歌吟)。即使在诗中的品茶作者也会将当时的环境置于寂静、纯净的自然之境中。在书中最精彩的品茶章节还属第四十一回各色人物在妙玉的栊翠庵品茶。书中对妙玉的栊翠庵是这样描写的: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1]可见众人当时在妙玉处品茶的环境也是贴近自然之境的。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是一个佛家弟子,文学上却大爱庄子,所以她无论是对品茶的环境还是品茶的用水都是十分讲究的。《红楼梦》当中曹雪芹对大观园里众人饮酒时的嘈杂的环境和诗中对品茶环境的要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诗句和栊翠庵可知品茶时的品味在他们眼里追求的是回归自然的宁静来品味其中的“天人合一”。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境界。在老子的思想中,“自然”是至高无上的。人与自然界并不是对立的关系,相反,人的道德规范应该让人们对大自然有爱护之情,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在《至乐》篇中庄子阐释了万物皆同源的理念,举例在不同情况下相同的幻化样态:“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5]自然界中每一个物种都拥有独特性,都有其存在的缘由,人类理应像呵护眼睛一样关爱自然中的万物。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庄子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在《庄子 • 齐物论》与《庄子 • 大宗师》中进一步得到了阐释:“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本来就属于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5]《道德经》和《庄子》所言是想让人们真正的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纯净。品茶的目的也在于品味茶中的质朴自然,那么品茶之人也应该在最朴素最纯真的自然环境下才能真正体会到茶叶带来的美妙。茶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在天地自然间品味最原始的自然界产物更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在《红楼梦》中无论是诗中的意境还是妙玉的栊翠庵都能体现出“天人合一”。

4 养身

除此之外,品茶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目的那就是修身养心,换言之,就是养身。《红楼梦》中对茶叶种类的列举,比如,六安瓜片,老君眉(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白毫银针茶,精选嫩芽制成,满布毫毛,香气高爽,其味甘醇,形如长眉,故名“老君眉”),普洱茶,龙井茶,枫露茶等,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保养功能:有提神也有消食的。明代《茶谱》对茶的功效和作用说得则比较全面:“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后面贾母等人在酒足饭饱之后一起去妙玉那品茶其中一个理由也是为了消食,贾母当时对妙玉说的是:我们才都吃了酒肉,……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由此可见,防止积食在用食过多的时候可以通过茶水来消食。“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林之孝家的听说宝玉“吃了面怕停住食”,马上建议饮普洱茶,其功用自然是消食的。袭人、晴雯说已经喝过两碗的女儿红茶,想必已起到此功用。止渴,自不必多说。[1]

在道家的角度,所谓的养身最重要的是“修身养心”。在精神方面的修养,茶文化的“修身养心”和“天人合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道德经》第十二章指出:“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4]可见,在圣人的眼里过多的食欲是会使人精神不振,行动不便。茶叶来自于自然,其自然天性在《红楼梦》中显现出来具有消食的作用,这就属于利用天然之物来养身。其二,茶叶对于人们的精神有着舒缓的作用,茶叶香气和味道都有着让人身心愉悦的效果。并且在品茶的过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界中修身养心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修身”以为辅,在道家文化中“品茶”更多的是为了“养性”,“修身”和“养性”共同构成“养身”的目的。通常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可以放飞自我,让思想不局限于一处,也可让意识暂时游走于身外,这时人们会感到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种将大自然与人的心境相结合的状态,既暗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符合“养身”理论里的“养性“思维。在 《庄子•养生主》中,郭象注“养生之主”为:“是故虽负万钧,苟当其所能,则忽然不知重之在身;虽应万机,泯然不觉事之在己。”[5]上述种种皆证明了“养生“的主旨为“不以外物为己身之所累”,应达到“无待逍遥”的精神境界。

5 结语

中国古典长篇文学著作《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涵盖了很多道家文化的底蕴,正因为茶叶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即它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提供一种“超然世外”之感,所以才能在文学中借以体现出其“天人合一”的内在精神涵义,并且茶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家思想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寓情于物,顺其自然的思想,这也和一开始第一章那位“空空道人”揭示《红楼梦》的结局相契合,也表明了曹雪芹对道家思想的认同。

猜你喜欢

妙玉品茶茶具
春来黔地品茶香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妙玉那场茶事
冬品茶梅
冰与火的性格冲突——妙玉论
冰与火的性格冲突
美轮美奂的茶具
作品四
品茶香 知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