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浩瀚自然的朴素表达

2024-03-29彭进

躬耕 2024年3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文本

彭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著名诗人艾青曾经如是写道。在作家杜思高笔下,这样对乡土、对自然深沉的爱,随处可见,充溢字里行间。作为从乡村走出来的诗人,与花草、森林亲密接触长达二十余年,杜思高对泥土,对树木,对花草,对自己生活工作的山川河流,充满感激之情,依恋之情,怀思之情,怜悯之情。他的诗作中,处处弥漫着新鲜的泥土气息,馥郁的花草香气,可谓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色的花的世界、草的世界、树的世界。这些大自然真正的主人,以不同的姿态,为我们展示着自然之美、色泽之美、和谐之美。与此同时,它们的不同气质,不同芬芳,也给诗人带来不同的思绪、不同的感悟,正是这些浩瀚的自然元素,构筑了诗人活色生香的“绿色”世界,一次次唤醒他体内诗歌的潮汐。

一、朴素表达中的绵长意味

每一位阅读者、评论者皆有自己的审美趣味。烈酒凛冽,咖啡酽然,欢喜者甚众,而我更青睐一杯淡淡有味的绿茶,质朴、寻常、自然、清新,细细品来,却又自成格局,别有洞天。细读诗人杜思高的诗歌文本,让人品尝出清茶般的朴素与淡然,简洁与丰盈。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构建了一块独特而丰富的文学领地,领地内有花鸟虫鱼,有绿水青山,有夏雨冬雪,有世情人间。无论是刊发在《星星》《莽原》《绿风》《诗林》《大河诗歌》《上海诗人》《文学港》《青岛文学》等刊物上的诗作,还是出版的诗集《春天的祝福》《荷花开在夏天深处》《风吹山川草木长》等,纵观其近千首诗歌构筑的天然世界里,对于那些博人眼球、哗众取宠的技巧、片段、词汇等,不少作家乐意为之,一些读者甘之若饴,诗人却与之保持足够的距离,远远避开;与之相反,在他笔下,多的是寻常人的寻常故事、寻常情感,我们常见的花草树木、山水田园。“江山苍茫,梅花们站立着/在梅城公园的丛林里,三三两两分散着/肩头扛着一层又一层的纯净”“一棵树挨着一棵/它们争先恐后挤出的绿意汇成大海”“一直在喊/想把去年冬天走远的父亲喊回来/喊出一树一树梨花的白”……这些场景在我们身边一刻不停地演绎着,而在诗人笔下历历在目,文字所传达的情感,让我们每一个阅读者都感同身受、分外熟悉,却又浮想联翩、感喟无限。朴素为文大道简,寻常滋味最动人,这是我对于文学作品一贯坚持的赏读标尺之一,也是阅读杜思高诗作最为深刻的印象。

当然,朴素的表达并非不需要功力、技巧,恰恰相反,需要更深厚、更自信的语言驾驭能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诗人托马斯·艾略特曾有这样的表述:“诗歌是有意义的感情的表现,这种感情只活在诗里,而不存在于诗人的经历中。”艾略特的言外之意,是说再高明、优秀的诗人,他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考、曲折的人生历程等,不可能天然地移植到诗歌文本之中,而是需要通过借助一个个词语、句子、意象、暗示等,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为诗意筑台,为思想赋形,只有这样,一首优秀的诗作才能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在诗人杜思高的诗歌创作中,正是富有张力的朴素语言、平凡却又极富韵味的个性表达,尽显了几乎人人皆能感同身受的寻常滋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真实、淳朴无华而又充满挚情的诗意世界。

二、多元呈现下的自然抒写

许多读者都知道,作家杜思高是一个多面手,他在诗歌创作的同时,还从事着散文、小说等文学文本的创作,且均有建树,成绩斐然。尤其值得寻味与研究的是,多体裁、多形式、多角度写作的局面或特点,在其文学书写中,同样得以呈现。以散文入诗,以细节入诗,以小说入诗,以画面、影像入诗,以非虚构写作入诗,如此的“多元呈现”,亦称得上杜思高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将跨文本式的多体裁书写,融汇于凝练而简短的诗歌语言当中,以小见大,以一斑现全豹,是诗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打动包括笔者在内广大读者的精准武器。《青草是世上最清凉的事物》一诗,便是此类作品的一个代表。“举着火把不知疲倦的是太阳/在夏日,甚至兴奋得舞起了火盆/炭粒纷飞,火星飞溅//人们在屋子里,在树荫下/树木耷拉着叶片,丽人们举着伞/这世界空旷得只有蝉鸣,仿佛只有蝉鸣/只有风一次次地摇动风,追逐风//窗外的花盆里,一丛青草低着头,无精打采/从前的滋润,被干涸占领/仿佛做了错事,心生愧疚/葱茏失色,匍匐着跪下来//对苦难的思忖,万物别无选择/一场暴雨,一场大火/在尘世里结局相似//一杯凉茶水浇下去,青草们瞬间抬起了头/瞬间睁开了清亮亮的眼神,瞬间清新出美好//一丛青草饮下一杯淡淡的凉水/一个青葱的少年瞬间跑过40年的时光/紧紧地拉着我的手”。(《青草是世上最清凉的事物》)

这首诗称得上是一份极具语言张力、富含生命意蕴的诗歌文本。从字面情绪来看,这首诗风轻云淡,不温不火,以白描的手法,展开对一丛青草的打量、描绘、处置、思考,表面来看是冷静客观的,其内心藏着难以抑制的热血与深情,整首诗极其生动、形象、有趣、细腻。诗人以通篇拟人的手法,将一片草丛在干涸中颓靡到一瞬间重焕光彩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精细入微,让读者如同观看一帧帧影视作品般,目睹这凡常无奇而又惊心动魄的场面与历程。读后让人不觉一震,醍醐灌顶。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此诗的结尾处,“一丛青草饮下一杯淡淡的凉水/一个青葱的少年瞬间跑过40年的时光/紧紧地拉着我的手”,一株青草绝处逢生的刹那,跟一个人从不惑之年到青葱少年的切换,相互映衬,不谋而合。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以细节取胜,诗人对于生命的领悟、深思,同样值得推崇与重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诗人杜思高极其钟情这些大美而不言的事物、存在、意象,这一点,从其创作的诸多诗歌的标题便一目了然。《亿万朵白花开满山河》《夜思,一株小树》《蝉》《鹿鸣喊醒了宝天曼的春天》《春天的陷阱》《枝头的柿子》《雪花在大雪夜拧亮灯盏》《春天的呼唤》《老界岭上的树》等诸多作品,均与季节、植物直接相关,诗人以自己特有的敏銳感触,去呈现一个让我们似曾相识而又别开生面的自然世界。这些文本是人们寻常可见、可感的自然景象、生活片段。虽然表面上看这些景色、细节等,并没有更多吸引人的地方,但是,诗人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寻常生活细节中蕴含的“天地大美”“天行有常”、生存至味、人情冷暖等,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将自己的审美、关注、判断、好恶等倾注其中。让读者从这些近乎天然的文字中,在蛛丝马迹里寻觅到诗人静谧而热忱的心绪。

仔细追寻探究诗人创作的路途,可以发现,如此众多的作品呈现着自然,超越着自然,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诗人杜思高生于贫困农家,在清贫苦涩中度过了少年时光,之后远赴西北就读林业高校,大西北的粗犷养育了他的豪迈,同时关中的富饶和美丽又涵养了他的美感,及至毕业,他又回到故乡,与山川河流草木为伍,匆忙的脚步始终未离开大地,这就让他的诗作大气而又接地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一边行走,一边书写,在苍茫人世表达着对温暖真诚的孜孜追求。生活的艰难,工作的繁重,挣扎的苦痛并没有压垮他,反倒让他像跑道上的长跑赛手一样,跌倒后调整呼吸,汲取营养,再继续发力,朝着远方的目标不断奔跑,跑出一片新的天地。从这一角度而言,诗人杜思高同样是构筑诗意人生的楷模与典范,是诗歌,让他的人生充满了常人难以体会、难以享受的雅致与乐趣。

2023年春天,诗人杜思高荣获2022年度河南省文学刊物界的最高奖项——《莽原》文学奖,这一纯文学杂志给予诗人的颁奖词,在某种意义上概括了诗人杜思高的写作领域、写作风格:“草木是夜的弦,蝉鸣是心之歌,一架纺车扯不断的思绪,从老井里打捞着岁月的故事……历久弥新,绵绵不绝。作者以纯净的视野,平视草木万物,以悲悯的胸怀包容和感知世界。清新而又满含张力的语言,让诗意叠加重生,打动人心!”

三、现实观照下的精致呈现

整体而言,诗人杜思高的创作风格,以写实为主,以摹景见长。同时,在写实、摹景的基础上,并不缺乏幻化、变形、夸张、通感、象征、隐喻、陌生化等现代手法艺术化的处理。在意象、场景的选择上,亦多以寻常事物、底层人物为主要摹写对象,尤其是对我们依赖、钟爱而又常常忽视的自然山河,诗人总能发现他人无法洞悉的美感、领悟,总能在现实的观照之下,对河山林石、花草树木等进行深邃打量,精致呈现。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其作品风格清浅明朗,通俗易懂,恰如明月清风,清新可人。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儿好。”诗人杜思高在诗歌写作上极其勤奋,写作题材丰富多样,在写作技巧上做着各式各样的尝试探索,其诗作,已经显示出了深厚的底蕴,在饱含民族特色、自然特色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性的思维层次、写作方法与意识传达,以现实观照之光,照耀精致呈现的每一个细节,堪称中西交融、古今结合。

诗人都是缪斯的孩子,在众多的诗歌文本中,诗人杜思高有时以孩童的眼光,新奇地打量着这片古老而常新的土地,关注其中的花草树木,露珠新月,让我们感受土地厚重、沉淀之美。有时又深沉凝重,满怀心事,以沉思之状凝视我们在自然与现实面前的所作所为。有时以审美的姿态,观照每一片林,每一块田,每一朵花,每一株草,从诸事诸物中窥探出这一方土地的记忆与未来。有时又以现代乃至后现代的视角,审视这片乡土,以及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以象征、隐喻等曲折的形式,表达所感、所想、所思、所悟……

“这世道遵循规则/呻吟跷跷板一样/在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小户人家/总是把苦难高高翘起”,既抒写诗人自身的生命体验,又暗示人生在世起伏相间、虚实相依的辩证之道,以诗言哲,微言大义。“先人依稀的身影抱着遗憾/光阴里撒下的种子穿透春夏的薄纸”“我把自己变成铁件,放于生活的铁砧上锻打/醒时抡捶,梦里落地/火星迸溅,试图敲打成树木的高度”,现代派的写法,增添了文本的内涵与厚度,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虚幻的理念实体化,从而使得诗歌张力倍增,给人带来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审美感受。“有时候,我们活得不如喷泉/连举起自己的勇气都没有”,以清醒的认知,呈现个人在亘古历史、天道自然与浩瀚空间面前的谦卑、弱小,融情于境,引人深思……

对于真正的诗人而言,詩歌创作是辛苦的,更是纯粹的,亦是幸运的,因为,诗歌是一个人的灵魂思考,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而进行的一种有限呈现,是内在情绪、思维的外化。作为一个有个性、有想法、有准备的诗人,杜思高在对于词语、句子、意象、事件等诗歌元素的选择与处理上,常常能做到别出心裁、出人意料。这样经过精心处理之后的一首诗,便有了自己的特色,拥有着与众不同的形式与魅力。

纵观诗人近三十年的文本创作,隐晦与间接,以及故弄玄虚的跳跃、隐喻并不多见,他从不故意设置阅读的障碍,不为诗意、美感,以及自己的真情实感建造藩篱,时时刻刻以一颗炽烈、真诚的诗意之心吟咏自然,歌唱真情,拥抱生活……在作品中,诗人将现代意识与古典意蕴有机相融,在彰显自然风物绰约多姿的同时,更关注到自然资源现代、开放、包容、创新的一面。故而,从这一层面而言,其诗作实现了文学性、审美性、地域性的较好结合。

在诗歌写作与探索的道路上,诗人杜思高形成了自成格局的独特风格。诗无达诂,在诗歌艺术的追求上,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我们时时看到诗人奔忙勤奋的身影,向着诗歌的艺术高峰不断攀越。天道酬勤,对于才情和努力共同具备之人,我们相信并充满期待。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文本
诗歌不除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