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2024-03-28仁增卓嘎杨康洁芦永良王志鑫王海久
仁增卓嘎, 杨康洁, 芦永良, 王志鑫, 王海久
1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a.肝胆外科, b.检验科, 西宁 810001
2 拉萨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拉萨 850000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可由致病菌、免疫复合物、血小板、佛波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等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1]。其释放过度会导致多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促使IL-8、IL-6、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分泌,从而促进炎症引发组织损伤[2]。NET不但与自身免疫疾病、癌症和血栓形成在内的几种疾病的病理生理有关,而且近些年研究表明,NET在肝脏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且NET的过度释放还可加速肝脏疾病向肝癌的进展。本文通过综述NET在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相关肝病的诊疗和肝癌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1 NET形成机制与肝脏病理机制
1.1 NET形成机制 NET是细菌、病毒、细胞因子、LPS和PMA等物质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的,其中PMA[3]能够最大限度激活中性粒细胞,形成由中性粒细胞弹性酶(neutrophil elastase,NE)、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瓜氨酸化组蛋白(H3 citrullination,H3cit)等组成的纤维网状结构[4]。此过程不同于凋亡和坏死的死亡方式,被称为“NETosis”。且根据是否导致中性粒细胞死亡分为可溶性NET和非可溶性NET两种,又称为氧化依赖性和非氧化依赖性。
可溶性NET是中性粒细胞在PMA[3]刺激下,结合PKC和RAF-MEK-MARK信号通路,使NADPH酶激活释放氧自由基(ROS),从而激活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peptidyl arginine deiminase 4,PAD4)使组蛋白上精氨酸正电消失,并转化为瓜氨酸,导致DNA和组蛋白间电荷破坏,染色质解体。解体的染色质和颗粒蛋白释放到细胞外空间形成NET,其中,ROS产生是NET形成的关键。在可溶性NET形成后,由于染色质的解体,中性粒细胞丧失吞噬和趋化作用。非可溶性NET是细菌[5]、Toll样受体2(TLR2)[6]刺激中性粒细胞,激活PAD4,使NE易位进入细胞核,细胞核中的染色质通过囊泡形式排出细胞外形成的。此过程不依赖NADPH酶,且不破坏质膜,因此,在非可溶性NET形成过程中中性粒细胞仍具有吞噬和趋化能力。
1.2 NET形成与肝脏病理机制 NET在肝脏中通过Kupffer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清除血源性细菌,发挥先天自身免疫的关键任务。其中,Kupffer细胞具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补体受体(CRIg),可识别补体C3调理颗粒、外源性抗原及病原体,捕获及吞噬病原体[7]。另外,Kupffer细胞可通过招募血小板,使Kupffer细胞表面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与血小板糖蛋白(GPIb)相结合,导致血小板聚集,促进细菌的清除(图1)。其机制尚未清楚,可能原因是Kupffer细胞激活内皮细胞Toll样受体4(TLR4),使得中性粒细胞黏附于肝窦内皮细胞,包围感染的Kupffer细胞,从而阻止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研究表明,黏附的中性粒细胞能与整合素介导的血小板相结合触发NET释放,通过中性粒细胞-血小板-NET轴刺激颗粒蛋白,其中组蛋白激活凝血酶[8],使其进而形成纤维蛋白原,导致肝窦内微血管血栓的形成(图1)。凝血酶的产生不仅导致纤维蛋白原凝块的形成,还可通过蛋白酶激活受体增强血小板的活性。NE和MPO又通过蛋白酶激活受体激活血小板,释放NET。综上所述,NET在肝脏中形成过程是一种循环,即肝脏中性粒细胞-血小板-NET轴,血小板诱导NET形成,NET自身蛋白颗粒又激活血小板,此循环既有利于致病菌的清除,又加重了炎症的进展,促进凝血和组织损伤。
图1 NET形成与肝脏病理机制Figure 1 NET formation and hepatic pathology
2 NET与肝脏疾病的联系
肝脏是杀死致病菌,发挥免疫防御的重要器官。NET被报道参与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性疾病、癌症等。现有研究表明,NET也在肝脏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1 HBV感染 慢性HBV感染与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BV感染与NET间存在一定联系。当机体感染HBV时,中性粒细胞功能降低,ROS的产生出现障碍,进而抑制NET形成。Hu等[9]研究表明,HBV C蛋白或HBV E蛋白通过减少ROS的产生和自噬来抑制NET释放,其中自噬机制是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与粘脂蛋白3(Mccoln3)直接结合,调节钙离子内流启动自噬,引发Fgl2-Mccoln3-自噬轴,从而触发NET的形成,加重病毒性肝炎的肝损伤[10](图2)。另外,对HBV感染小鼠模型的研究发现,NET形成区域有大量的纤维蛋白沉积。这意味着NET与血栓可能存在关联,可能是由于Fgl2将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促进纤维蛋白沉积,其具体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在HBV感染时,NET不仅能捕获病毒,还能引起纤维蛋白的沉积和血栓的形成,也可加重病毒性肝炎的肝损伤。
图2 NET与肝脏疾病的联系Figure 2 The association of NET with liver disease
2.2 NASH NASH是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可由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11]。研究发现,NET中的标志蛋白MPO和NE在NAS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uli等[12]通过NE基因敲除的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建立NASH模型,发现野生型NASH小鼠肝组织中NE表达增加,且NASH患者血清标志物MPO-DNA水平升高,抑制MPO能显著降低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导致肝纤维化发展和肝细胞损伤。Xu等[13]发现丹参酮(TⅡA)能够抑制MPO和H3cit,进而抑制NET释放,同时也证明TⅡA能够改善NASH小鼠的肝脂肪变性,降低血清中肝功能障碍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其次,多种细胞因子也可作用于NET与NASH,如IL-6和TNF-α促炎因子,刺激NASH患者NET的形成,且增强NASH促凝血活性[14]。另外,Wang等[15]通过小鼠模型研究发现,NET可通过促进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分化,促进NASH脂肪变性,导致肝脏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图2),抑制NET可降低NASH肝脏中Treg活性及肿瘤的发生。
2.3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先天免疫性的无菌炎症反应,常发生于肝移植术后和肝切除术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作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驱动力,缺血后释放ROS,促进NET形成,进而加重肝损伤[16]。如高迁移率族蛋白1(nuclear factor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通过TLR4诱导染色体解聚,形成NET发挥促炎作用[17],而羟氯喹通过阻断TLR9抑制PAD4的表达来抑制NET形成[16],保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除这些化学物质外,一些炎性因子也会导致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加剧,研究人员[18]通过计算机动态网络分析,发现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L-17A促进中性粒细胞浸润和NET形成,加重肝损伤。在富含组氨酸糖蛋白(histidine-rich glycoprotein,HRG)小鼠模型中发现,HRG小鼠存在严重肝损伤且伴有中性粒细胞和NET形成增加,通过HRG预处理后可抑制中性粒细胞和NET形成,减轻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19]。另外,黄姜素也可通过抑制MEK/ERK信号通路来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20]。此外,研究[21]发现苯甲酸酰肼、西维来司等化学物质也可通过抑制NET的形成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表1)。综上所述,抑制NET的释放可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为肝移植术后和肝切除术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了治疗策略。
表1 影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因素Table 1 Factors that influence hepatic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2.4 NET与肝癌 HCC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超过90%的HCC发生于HBV、NASH等代谢性疾病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肝损伤[23]。研究[24]表明,肿瘤细胞通过释放趋化因子、蛋白酶及活化的血小板触发肿瘤微环境,将中性粒细胞招募至肿瘤微环境形成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释放NET。相反,NET释放的N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蛋白酶G(CG)也可刺激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进而促进肿瘤转移(图2)。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NET能促进HCC的生长和转移,主要表现为血管生成增加、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细胞迁移、细胞外基质降解和细胞捕获。研究[25]发现,NET血浆标志物在肝硬化中升高,与肝硬化和/或HCC患者的肝功能障碍程度相关。Kaltenmeier等[26]和Wang等[27]通过对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和组织进行回顾性分析证明,NET能促进HCC的生长和转移,通过阻断CXCL2可减弱中性粒细胞向肿瘤的募集和NET的形成,并抑制HCC进展,同时该研究表明NET血清标志物可作为术前判断HCC复发风险的指标。Guan等[28]研究发现NET可捕获HCC细胞,被捕获的HCC细胞通过中和Toll样受体TLR4/9-CCOX2信号传导,激发肝细胞的转移潜能,若抑制TLR4/9-CCOX2信号传导或DNaseⅠ直接破坏NET,就可减少小鼠模型HCC的转移。Yang等[29]研究发现,HCC能够刺激富含氧化线粒体DNA的NET,从而促进HCC的转移。综上所述,NET在HCC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干预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抑制NET形成可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标[30]。
3 小结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NET除发挥免疫防御作用外,还从多方面参与肝脏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关键成分MPO、H3cit等蛋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总结了NET在乙型肝炎、NASH、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虽然NET在肝脏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的研究[31]结果表明,DNase Ⅰ或PAD4抑制剂通过抑制NET形成,可减少多种原因所致肝损伤及肝癌的发展,使用此类抑制剂可减少中性粒细胞向肿瘤的募集。但目前NET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未来深入研究NET对肝脏疾病的影响及机制,以期为肝脏疾病治疗和预后的早期识别提供新的思路。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仁增卓嘎负责课题设计,收集文献,撰写论文;杨康洁参与图片制作;王志鑫参与论文修改;芦永良、王海久等负责拟定写作思路,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