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采血护理实施质量管理改进对护理质量及血浆报废率的影响
2024-03-28刘爱琴马兆玉
刘爱琴 马兆玉
DOI:10.19435/j.1672-1721.2024.03.044
【摘要】 目的 分析血站采血护理实施质量管理改进对护理质量及血浆报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0年9月于盐城市中心血站采血的800例无偿献血者,参考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参考组基础上实施质量管理改进护理。对比2组血浆报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血浆报废率为1.50%,较参考组的5.00%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较参考组的6.50%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较参考组的94.75%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站采血护理实施质量管理改进可以降低血浆报废率,减少采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提高献血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 血站;采血护理;质量管理改进;护理质量;血浆报废率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3-0141-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書分类号:R473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开始实施至今,无数无偿献血者将自身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1]。血站以采供血为中心开展活动,血液质量问题至关重要,但质量管理仍然是我国血站管理的薄弱环节[2]。血液从采集、检验、成分制备等进入成品库的过程中,会有少部分由于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外观异常等因素无法用于临床,造成资源浪费。降低非检测性血液报废率成为血站亟待解决的难题[3]。既往血站采血护理多采用常规护理,随着国内无偿献血制度的完善、宣传力度加大、献血前快速检测项目增加,该护理方式在实际采血中的不足逐渐显现[4]。质量管理改进护理是新型护理模式,指确立护理质量标准后对实际护理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标准与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护理过程[5]。本研究将盐城市中心血站采血的800例无偿献血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旨在探究血站采血护理实施质量管理改进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0年9月于盐城市中心血站采血的800例无偿献血者,依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参考组和观察组,各400例。参考组男性221例,女性179例;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35.12±10.62)岁;体质量45~94 kg,平均体质量(64.65±9.31)kg。观察组男性224例,女性176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6.03±10.50)岁;体质量45~95 kg,平均体质量(65.11±9.37)kg。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收缩压90~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60~90 mmHg;血红蛋白,男性>120 g/L,女性>110 g/L;无心脏病、慢性及传染性疾病。
排除标准: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近5年内输注全血及血液成分者;角膜炎、虹膜炎、视神经炎患者;有吸毒史。
1.2 方法
1.2.1 参考组予以常规护理
采血前,指导献血者登记个人信息、填写体检表、量体质量、测血压,抽取少量血样进行化验检查,交验体检合格登记表与采血标签;为献血者讲解采血流程及注意事项,缓解其紧张情绪。采血时,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采血针进入静脉后指导献血者重复作握紧、放松拳头,关注献血者脸色、表情,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停止。采血完毕后,嘱献血者轻轻按压止血棉球≥5 min,带领移位至休息室休息。
1.2.2 观察组在参考组基础上实施质量管理改进护理
1.2.2.1 成立质量管理改进小组
明确护理分工。组长为本市中心血站采血科负责人。组员为采血相关护理人员及质量监督人员,合理定岗,一岗多能。组长与质量监督人员每月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召开评估会,反馈信息,针对检查期间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与组员沟通、相互补充后应用于实际采血工作中,持续改进。
加强采血培训。入组后由组长组织开展岗前、岗后培训,对静脉、动脉采血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操作演示,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真空采血管种类、用途等相关知识。加强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生化检测仪使用的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静脉与动脉采血技术操作、护患沟通技能等培训。以专科理论和采血操作演练作为最终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再次进行培训。
规范核查制度。采血全程必须仔细核查献血者信息,在标识献血者的血袋与标本管时不应中断。为避免出现血袋与标本管标识出现信息混淆,护理人员1次只能记录1位献血者相关信息,严格按照采血流程进行存放、运输。注意保护献血者的个人信息,妥善保管其档案及与采血相关的记录。
1.2.2.2 严格依据采血标准采血
献血者献血。护理人员应牢固掌握献血者健康征询标准,明确告知献血者献血的要求与注意事项,询问献血者3 d内有无服药史、有无强烈运动或影响血液安全的高危行为,2 d内有无饮酒、食用油腻食物(即高脂肪、高蛋白),目前是否为空腹状态等,以正确判断献血者是否适宜献血。若献血者均否认上述情况,则可依据采血标准开始采血。
护理人员采血。改善血站采血点(屋)环境,保持环境洁净、温度适宜,限制人群走动,定期消毒、通风。采血前应检查采血器材有无漏液、混浊、霉点或异物。护理人员必须严格依据“查询身份—填写登记表—体检—检验—等待检验结果—休息—领取无偿献血证及纪念品”这一采血流程进行操作。尽量选择含有分离胶的促凝管作为真空采血管,如为传统一次性注射器采血,在注入试管内时应沿着试管壁注入,避免气泡发生,采血过程中应轻轻摇动血液,确保血液与保养液混合均匀。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通常为200 mL,最多不可超过400 mL。护理人员应依据献血者健康状态严格控制献血者的献血量,并将血袋内血液容量误差控制于±10%以内。关注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与身体情况,若出现面色苍白、冒冷汗、头晕或穿刺处红肿等则应及时停止采血,予以对应处理措施,如移位至献血反应观察床等。
1.2.2.3 精准把控采血关键环节
给予心理护理。虽然无偿献血者均为自愿献血,但在采血过程中仍有情绪紧张、慌乱等情绪,容易致使心率加快,增加惡心、头晕等风险,故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护理,安抚其情绪。对于首次献血或对献血存在明显顾虑者,护理人员应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科普献血相关知识,由浅入深,告知采集血液至临床使用的基本流程,有助于减少或消除献血者的顾虑,还有助于献血者再次献血,发展为固定献血者。对于晕血、晕针者,在等候采血时,护理人员应采用亲切的语气与其谈话(尽量使用通俗语言),分散献血者的注意力,或在采血时给予鼓励的眼神、贴心的陪护等,帮助献血者在心情放松的状态下认真配合,完成献血。
预防不良反应。由于个体差异,每位献血者的血管特点均有所差异,如儿童血管表浅、弹性好、不易滑动,老年人血管浅、容易滑动且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肥胖人群血管深、弹性好、不易滑动等。护理人员采血前应了解体差异的血管特点,依据不同的献血者选择静脉血管穿刺,做到一次采血成功。针对18~23岁女性献血者,护理人员需告知增加水、盐的摄入量,在等候采血期间进行简单的肌肉伸缩、舒张运动。护理人员应控制扎止血带及松止血带的时间在1 min内,避免挤压、拍打血管。使用棉签蘸取消毒液时以不超过棉签2/3为宜,待消毒液完全干时予以穿刺,控制进针角度<30°,针梗进入皮肤1/4~1/3。静脉采血完毕后以适中的速度顺着针尖进针方向拔针,在针尖退出皮肤的瞬间使用无菌棉球沿血管走行按压血管穿刺点与皮肤针眼,嘱献血者不可用力压迫。
不良反应处理措施。当局部不良反应(如局部淤血、皮下血肿等)出现时,应采用湿热毛巾热敷局部,或使用50%硫酸镁或75%酒精湿热敷等。如献血者出现晕针现象,应指导其做深呼吸,及时停止采血,下蹲或移步至献血反应观察床上静卧休息。一旦献血者晕厥,立即协助摆放头低脚高位,头部偏向一侧,松开衣领,按压合谷、人中等穴位,监测其生命体征,待意识恢复后及时安抚献血者情绪,配备饮糖水嘱分次饮下,晕厥好转后不可立即起身,可适当做深呼吸。将献血后注意事项及发生不良反应的处理方式详细告知于献血者,提供血站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于献血者献血3 d后回访,了解症状有无消失,打消其心理顾虑。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生成血液不合格信息,包括血浆溶血、脂血、缺乏量、血液外漏污染、破损渗漏,统计血浆报废率。记录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局部淤血、皮下血肿、晕针现象、穿刺部位疼痛、局部瘙痒,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采血结束后统一发放血站自制采血护理满意度问卷,包括采血环境卫生、护士沟通技巧、护士技术操作水平、护士服务态度4个项目,分值范围0~20分,15~20分为非常满意,9~14分为基本满意,<9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
2 结果
2.1 2组血浆报废率对比
观察组血浆报废率较参考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参考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参考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临床中外伤性出血、严重烧伤及需要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均需要依靠输血进行救治。就目前医疗技术的发展而言,血液尚无法人工制造或使用其他物质代替,只能通过广大健康、适龄的献血者获取[6]。血站是指采集、储存血液后向临床或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血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所在市及所辖县的采供血工作。采集血液是血站工作的重要部分。据统计,2020年我国无偿献血采血量为26 363 000 U,较2019年减少128 000 U,同比下降0.5%,这意味着无偿献血者流失问题严重。血站需要降低血浆报废率,避免资源浪费[7]。除疫情影响下献血者恐慌感、内在动机等主观因素外,无偿献血者流失的原因还包括常规护理模式下献血等待时间长、发生献血不良反应、采血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等客观因素。由此可见,采血期间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在保障血浆合格率的同时提高献血者采血体验感,成为血站采血护理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浆报废率较参考组低(P<0.05),这表示对血站采血护理实施质量管理改进能够减少血浆报废发生。加强采血培训能够巩固护理人员对静脉采血知识的掌握,如采集部位、采血管的使用等,规范采血操作,预防血液渗漏造成污染、报废。规范核查制度能够避免献血者的血袋与标本管信息对应不上[8]。脂血与献血者的饮食习惯、服药史相关,采血前掌握献血者健康征询标准能减少不合格血液的采集。献血者可能因情绪紧张等出现献血反应而提前拔针,不同规格血袋中含有的抗凝剂剂量不同,形成缺乏量血后血浆中抗凝剂较多,通常以报废处理。质量管理改进模式中改善献血环境、做好心理干预及控制血液采集量,均可避免减少此类血浆的报废[9]。肘腕部血管周围神经丰富,穿刺时容易因献血者血管走行、弹性与采血人员穿刺、拔针方法等造成穿刺部位疼痛等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参考组低(P<0.05),这表明血站采取护理实施质量管理改进能够有效预防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采血前依据不同献血者的血管特点予以穿刺,能够减少针尖刺入皮肤后在皮下反复穿刺造成的局部淤血。献血者因情绪紧张、空腹等可能出现血管迷走反应,增加水与盐的摄入量、心理干预等均可有效预防晕针现象发生[10]。进针角度过大容易刺穿血管,针梗进入皮肤过深会增加划伤血管的距离,故需严格控制进针角度与针梗刺入深度,避免穿刺部位的疼痛[1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健康意识的提高,献血者对献血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如果血站采血护理仍在原有基础上停滞不前,势必会影响献血者的体验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参考组高(P<0.05),这证明对血站采血护理给予质量管理改进能够明显提高献血者满意度。采血护理全程规范化、标准化,能够缓解献血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加之多种预防不良反应的干预,能减少献血者的身体不适,从而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血站采血护理实施质量管理改进,可以降低血浆报废率,减少采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进一步提高献血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宋娜丽,杨竹兰,阮潜瑛,等.血站机采室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管理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20,22(3):297-299.
[2] 苏倩.血站采血护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护理质量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9,32(增刊2):298-299.
[3] 杨桂林.“从血管到血管”全程冷链监控对血液报废率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7):1170-1172.
[4] 钟春月.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血站采血护理服务质量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2):167-169,243.
[5] 孙元瑾.探讨血站采血护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护理质量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227-228.
[6] 陈飞,徐红光,罗港.血浆制备及冰冻保存时间对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20,33(4):379-381.
[7] 郭菲,高静,贾兴旺,等.不同真空采血管对血浆/血清多肽质谱分析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9,40(1):76-80.
[8] 庞倩,郜萌萌,王蕾.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无偿献血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6):79-81.
[9] 邹惠荣,丁淑荣,李星.持续质量改进对血站采血护理质量,不良反应率及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4):2501-2504.
[10] 刘芳明.持续质量改进对血站采血护理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20,11(12):70-71.
[11] 王海英.血站采血工作中实施细节管理的价值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9(2):217-218.
(编辑:张兴亚)
作者简介:刘爱琴,女,本科,主管护师。